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及顶升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32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t型梁架设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及顶升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桥梁的铺设中普遍采用t型梁,其原因为t型梁相当于是将矩形梁中对抗弯强度不起作用的受拉区混凝土挖去后形成的,与原有矩形抗弯强度完全相同外,却既可以节约混凝土,又减轻构件的自重,提高了跨越能力,所述t型梁两侧挑出部分称为翼缘,其中间部分称为腹板。

对于桥梁中所用t型梁的架设,通常都采用梁场定量生产及架桥机进行架设。但是在一些施工地区,由于现场地形条件限制,架桥机和梁场生产的t型梁无法运入施工现场,或架桥机无法在现场进行架桥作业。

针对此问题,市场普遍采用施工现场预制t型梁,再用吊车进行吊装,但由于场地条件的原因,吊车进入速度慢,同时由于用作桥梁的单片t型梁很重,往往需要多台大规格吊机设备联合起吊,同时作业,不仅吊装成本很高,而且由于必须多设备联合起吊,此方案施工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在极个别区域,吊车也无法进入,只能依靠人工带入小型器械或现场组装吊装器械进行架设,造成施工难度大,施工成本高,且容易发生t型梁侧翻事故,施工安全隐患大。

所以,基于上述,目前凾需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及顶升系统,使用人工加小型顶升装置共同协作,在安全性的前提下,使得可以人工手动顶升,或利用小型机械顶升完成作业,以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在桥梁所用t型梁的架设过程中,由于现场地形条件限制,只能依靠多台大规格吊机设备联合起吊或人工带入小型器械或现场组装吊装器械进行架设,造成施工难度大,施工成本高,且容易发生t型梁侧翻事故,施工安全隐患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及顶升系统,在桥梁所用t型梁的架设过程中,使用人工加小型顶升装置共同协作,在保证安全,防止t型梁侧翻的前提下,使得可以人工手动顶升,或利用小型机械顶升完成作业,以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包括支架和用于顶推所述支架的顶升组件,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部和与所述支撑部相连接的支座,所述支座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在所述支座上还铰接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支撑杆均用于支撑t型梁。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支撑部用于支撑t型梁竖向升降,支撑杆从t型梁侧面支撑t型梁,在操作时,预先用人工将t型梁下方用于安装本申请所述的顶升装置的位置进行开挖及硬化处理,再将顶升装置从t型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安装至规定位置上,然后在所述支座安装支撑杆,使支撑杆从t型梁侧面顶住t型梁,防止在顶升过程中,t型梁发生侧翻事故,安装好之后,人工操作顶升组件,使得t型梁在顶升组件的作用下缓慢平稳地上升,完成目标作业。

其中,顶升组件可以选择液压杆、千斤顶和丝杆滑动模组方案实现。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架可以在现场有多块钢板及型材焊接而成,可以满足很多特殊施工要求,整个安装顶升过程中,使用小型顶升装置共同协作,在保证安全,防止t型梁侧翻的前提下,使得可以人工手动顶升,或利用小型机械顶升完成作业,以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隐患。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支撑部和两个侧支撑部,所述侧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支撑部的两侧,所述侧支撑部与所述底支撑部相连接,所述底支撑部用于支撑t型梁腹板底面,所述侧支撑部用于支撑t型梁腹板侧面。

支撑部与t型梁腹板相配合,其中,所述底支撑部用于支撑t型梁腹板底面,所述侧支撑部用于支撑t型梁腹板侧面,使得在起升过程中,支架多点支撑t型梁,避免t型梁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晃动而造成侧翻事故的发生。

优选地,所述底支撑部和两个侧支撑部形成为倒ω形状的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与t型梁接触处还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包括第一橡胶垫和第二橡胶垫,所述第一橡胶垫设置在所述底支撑部靠近t型梁腹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二橡胶垫设置在所述侧支撑部靠近t型梁腹板的侧面上。

支撑部与t型梁的接触处设置橡胶垫,避免在在顶升过程中,因支架与t型梁接触,而使t型梁表面被磨损,从而影响美观。

优选地,每个所述支座与所述支撑部的连接处均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侧支撑部相互垂直。

两个所述支座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在顶升过程中,所述支座与所述支撑部的连接处会受到较大的弯矩,在此处设置至少一个加强筋,使得所述支座与所述支撑部的连接更加牢固,使得支架更加安全。

优选地,所述支座与所述侧支撑部相连接,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基体与所述侧支撑部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包括固定杆和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可沿所述支撑杆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杆滑动配合。

当支撑杆铰接在所述支座上之后,因t型梁制作误差,部分支撑杆不能起到支撑作用,需要调节其长度,所述支撑杆通过设置固定杆和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可沿所述支撑杆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杆滑动配合,使得所述支撑杆整体长度可调节,能够保证所有支撑杆均起到支撑作用,以防止在顶升过程中,t型梁发生侧翻事故。

优选地,所述固定杆上连接有与所述移动杆相抵接的固定装置。

在顶升过程中,由于震动原因,所述支撑杆的固定杆和移动杆之间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生松动,使得支撑杆起不到支撑作用,造成t型梁侧翻事故,而在所述固定杆上连接有与所述移动杆相抵接的固定装置,极大地减小了固定杆和移动杆之间松动的概率,多增加一道机械保障,提高了本申请所述装置的安全性,而实现该所述功能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固定杆的圆周外壁上螺纹连接有与所述移动杆相抵接的螺栓、在固定杆靠近移动杆的一端设置卡箍,卡紧移动杆等,均可实现固定杆和移动杆相固定。

优选地,所述顶升组件包括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且与所述支座配合。

所述顶升组件通过顶推所述支座顶升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同时顶升,使得顶升过程更加稳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上分别设置有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电性连接于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配设有提示装置或报警装置。

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上分别设置有位移传感器,在顶升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的顶升位移,保证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顶升位移差在可控范围之内,当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的位移差超差,控制系统则会进行提示或者报警,避免两个顶升缸顶升位移差太大,而造成t型梁侧翻事故。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采用所述顶升装置的顶升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顶升装置,两个所述顶升装置分别设置在t型梁沿长度方向的下侧。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采用所述顶升装置的顶升系统,在操作时,预先用人工将t型梁两端下方用于安装本申请所述的顶升装置的位置进行开挖及硬化处理,再将顶升装置从t型梁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安装至规定位置上,使得在t型梁两端下方各有一个顶升装置,然后安装好支撑杆,使支撑杆从t型梁侧面顶住t型梁,防止在顶升过程中,t型梁发生侧翻事故,安装好之后,人工同时操作t型梁两端的顶升组件,使得t型梁在顶升组件的作用下缓慢平稳地上升,完成目标作业。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架可以在现场有多快钢板及型材焊接而成,可以满足很多特殊施工要求,整个安装顶升过程中,使用人工加小型顶升装置共同协作,在保证安全,防止t型梁侧翻的前提下,使得可以人工手动顶升,或利用小型机械顶升完成作业,以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的一种用于顶升t型梁的支架:整个安装顶升过程中,使用人工加小型顶升装置共同协作,在保证安全,防止t型梁侧翻的前提下,使得可以人工手动顶升,或利用小型机械顶升完成作业,以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系统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支架的结构轴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支架的结构后侧示意图;

图5为支撑杆的结构后侧示意图;

图中标记:1-支架,11-支撑部,111-底支撑部,112-侧支撑部,12-支座,13-加强筋,14-橡胶垫,141-第二橡胶垫,142-第一橡胶垫,2-顶升组件,21-位移传感器,3-支撑杆,31-固定杆,32-固定装置,33-移动杆,4-t型梁,5-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3和4所示,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包括支架1和用于顶推所述支架1的顶升组件2,所述支架1包括支撑部11和与所述支撑部11相连接的支座12,所述支座12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1的两侧,在所述支座12上还铰接有若干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1的两侧,所述支撑部11和所述支撑杆3均用于支撑t型梁4。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支撑部11用于支撑t型梁4竖向升降,支撑杆3从t型梁4侧面支撑t型梁4,在操作时,预先用人工将t型梁4下方用于安装本申请所述的顶升装置的位置进行开挖及硬化处理,再将顶升装置从t型梁4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安装至规定位置上,然后在所述支座12安装支撑杆3,使支撑杆3从t型梁4侧面顶住t型梁4,防止在顶升过程中,t型梁4发生侧翻事故,安装好之后,人工操作顶升组件2,使得t型梁4在顶升组件2的作用下缓慢平稳地上升,完成目标作业。

其中,顶升组件2可以选择液压杆、千斤顶和丝杆滑动模组方案实现。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架1可以在现场有多块钢板及型材焊接而成,可以满足很多特殊施工要求,整个安装顶升过程中,使用小型顶升装置共同协作,在保证安全,防止t型梁4侧翻的前提下,使得可以人工手动顶升,或利用小型机械顶升完成作业,以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隐患。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支撑部11包括底支撑部111和两个侧支撑部112,所述侧支撑部112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支撑部111的两侧,所述侧支撑部112与所述底支撑部111相连接,所述底支撑部111用于支撑t型梁4腹板底面,所述侧支撑部112用于支撑t型梁4腹板侧面。

支撑部11与t型梁4腹板相配合,其中,所述底支撑部111用于支撑t型梁4腹板底面,所述侧支撑部112用于支撑t型梁4腹板侧面,使得在起升过程中,支架1多点支撑t型梁4,避免t型梁4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晃动而造成侧翻事故的发生。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底支撑部和两个侧支撑部形成为倒ω形状的支撑部。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每个所述支座12与所述支撑部11的连接处均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13,所述加强筋13与所述侧支撑部112垂直。

两个所述支座12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1的两侧,在顶升过程中,所述支座12与所述支撑部11的连接处会受到较大的弯矩,在此处设置至少一个加强筋13,使得所述支座12与所述支撑部11的连接更加牢固,使得支架1更加安全。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支座12与所述侧支撑部112相连接,所述加强筋13设置在所述基体与所述侧支撑部112的连接处。

实施例2

如图1、2、3和4所示,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所述支撑部11与t型梁4接触处还设置有橡胶垫14,所述橡胶垫14包括第一橡胶垫142和第二橡胶垫141,所述第一橡胶垫142设置在所述底支撑部111靠近t型梁4腹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二橡胶垫141设置在所述侧支撑部112靠近t型梁4腹板的侧面上。

支撑部11与t型梁4的接触处设置橡胶垫14,避免在在顶升过程中,因支架1与t型梁4接触,而使t型梁4表面被磨损,从而影响美观。

实施例3

如图1、2、3、4和5所示,如实施例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所述支撑杆3包括固定杆31和移动杆33,所述移动杆33可沿所述支撑杆3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杆31滑动配合。

当支撑杆3铰接在所述支座12上之后,因t型梁4制作误差,部分支撑杆3不能起到支撑作用,需要调节其长度,所述支撑杆3通过设置固定杆31和移动杆33,所述移动杆33可沿所述支撑杆3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杆31滑动配合,使得所述支撑杆3整体长度可调节,能够保证所有支撑杆3均起到支撑作用,以防止在顶升过程中,t型梁4发生侧翻事故。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固定杆31上连接有与所述移动杆33相抵接的固定装置32。

在顶升过程中,由于震动原因,所述支撑杆3的固定杆31和移动杆33之间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生松动,使得支撑杆3起不到支撑作用,造成t型梁4侧翻事故,而在所述固定杆31上连接有与所述移动杆33相抵接的固定装置32,极大地减小了固定杆31和移动杆33之间松动的概率,多增加一道机械保障,提高了本申请所述装置的安全性,而实现该所述功能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固定杆31的圆周外壁上螺纹连接有与所述移动杆33相抵接的螺栓、在固定杆31靠近移动杆33的一端设置卡箍,卡紧移动杆33等,均可实现固定杆31和移动杆33相固定。

实施例4

如图1、2、3、4和5所示,如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所述顶升组件2包括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所述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1的两侧,且与所述支座12配合。

所述顶升组件2通过顶推所述支座12顶升所述支撑部11,所述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1的两侧,所述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同时顶升,使得顶升过程更加稳定。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上分别设置有位移传感器21,所述位移传感器21电性连接于控制系统5,所述控制系统5配设有提示装置或报警装置。

所述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上分别设置有位移传感器21,在顶升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所述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的顶升位移,保证所述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顶升位移差在可控范围之内,当所述第一顶升缸22和第二顶升缸23的位移差超差,控制系统5则会进行提示或者报警,避免两个顶升缸顶升位移差太大,而造成t型梁4侧翻事故。

实施例5

如图1、2、3、4和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的一种采用所述顶升装置的顶升系统,包括两个如实施例1或2或3或4所述的顶升装置,两个所述顶升装置分别设置在t型梁4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下侧。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采用所述顶升装置的顶升系统,在操作时,预先用人工将t型梁4两端下方用于安装本申请所述的顶升装置的位置进行开挖及硬化处理,再将顶升装置从t型梁4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安装至规定位置上,使得在t型梁4两端下方各有一个顶升装置,然后安装好支撑杆3,使支撑杆3从t型梁4侧面顶住t型梁4,防止在顶升过程中,t型梁4发生侧翻事故,安装好之后,人工同时操作t型梁4两端的顶升组件2,使得t型梁4在顶升组件2的作用下缓慢平稳地上升,完成目标作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用于顶推所述支架的顶升组件,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部和与所述支撑部相连接的支座,所述支座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在所述支座上还铰接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支撑杆均用于支撑t型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支撑部和两个侧支撑部,所述侧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支撑部的两侧,所述侧支撑部与所述底支撑部相连接,所述底支撑部用于支撑t型梁腹板底面,所述侧支撑部用于支撑t型梁腹板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支撑部和两个侧支撑部形成为倒ω形状的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t型梁接触处还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包括第一橡胶垫和第二橡胶垫,所述第一橡胶垫设置在所述底支撑部靠近t型梁腹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二橡胶垫设置在所述侧支撑部靠近t型梁腹板的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座与所述支撑部的连接处均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侧支撑部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固定杆和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可沿所述支撑杆长度方向与所述固定杆滑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的圆周外壁上螺纹连接有与所述移动杆相抵接的固定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组件包括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且与所述支座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缸和第二顶升缸上分别设置有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电性连接于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配设有提示装置或报警装置。

10.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两个所述顶升装置分别设置在t型梁沿长度方向的下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T型梁架设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T型梁的顶升装置及顶升系统,包括支架和用于顶推所述支架的顶升组件,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部和与所述支撑部相连接的支座,所述支座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在所述支座上还铰接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支撑杆均用于支撑T型梁。本申请的一种用于顶升T型梁的支架:整个安装顶升过程中,使用人工加小型顶升装置共同协作,在保证安全,防止T型梁侧翻的前提下,使得可以人工手动顶升,或利用小型机械顶升完成作业,以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隐患。

技术研发人员:罗国君;尹智勇;陈文萍;刘咏梅;熊志刚;李松;羊有彬;周琪;马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8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