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2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组合式散热器总成。



背景技术:

散热器总成是一种采用板翅式换热器或冷却器的一种常用热交换装置。其中采用的板翅式换热器通常包括芯体和封头,封头用于限制芯体的冷媒通道和/或热媒通道。

现有技术中,一方面,散热器总成采用板翅式换热器作为散热主体,板翅式换热器的芯体通常制作为一体式,从而使得芯体的整体尺寸比较大,从而导致板翅式换热器的整体尺寸比较大;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例如风力发电机的场合,需要安装散热器总成的安装区域受到设计要求的限制,使得散热器总成的安装区域的开口比较小;当散热器总成需要穿过安装区域的开口时,安装区域的开口能够将散热器总成的板翅式换热器阻隔在安装区域的外部。

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散热器总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的尺寸大于安装区域的开口尺寸,导致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散热器总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的尺寸大于安装区域的开口尺寸,导致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散热器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包括第一芯体、两个第一封头、第二芯体、两个第二封头;所述第一芯体和所述第二芯体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芯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芯体的左部,所述第二芯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芯体的右部,所述第一芯体右端和所述第二芯体的左端可拆卸的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封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芯体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所述第二封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芯体的顶部和底部;位于所述第一芯体顶部的所述第一封头和位于所述第二芯体顶部的所述第二封头通过顶部连接管连通;和/或,位于所述第二芯体底部的所述第一封头和位于所述第二芯体底部的所述第二封头通过底部连接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所述竖直方向平行;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所述竖直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和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组成所述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迎风面;所述第一芯体的背面和所述第二芯体的背面组成所述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背风面;所述组合式散热器总成还包括空气增压装置,所述空气增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迎风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增压装置包括电机和扇叶;所述扇叶和所述电机同轴设置,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电机和所述迎风面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盖合在所述迎风面上;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之间的空腔内;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罩上,所述电机的转轴穿过所述导风罩,所述电机的转轴和所述扇叶可转动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罩上沿着扇叶的轴心线方向设置导风口,所述导风口上设置进风护网;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进风护网、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之间;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罩的外部;所述电机的转轴依次穿过所述进风护网和所述导风口与所述扇叶可转动的连接。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第一芯体顶端的所述第一封头上设置第一法兰接口,位于所述第二芯体顶端的所述第二封头上设置第二法兰接口;所述顶部连接管的其中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一法兰接口上,所述顶部连接管的其中另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二法兰接口上;和/或,位于所述第一芯体底端的所述第一封头上设置第三法兰接口,位于所述第二芯体底端的所述第二封头上设置第四法兰接口;所述底部连接管的其中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三法兰接口上,所述底部连接管的其中另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四法兰接口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罩呈矩形罩体;所述导风罩的四个内角部分别设置扰流板;一个所述扰流板分别与导风罩的一个内角部的三个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的板面呈弧面状;一个所述扰流板的弧面中心向所述导风罩的一个内角部凹陷。

进一步的,所述背风面呈平面状,且所述背风面和所述竖直方向平行;所述迎风面的边缘至所述背风面的间距大于所述迎风面的中心至所述背风面的间距;所述迎风面的边缘向所述迎风面的中心收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左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右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和/或,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顶端和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顶端分别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底端和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底端分别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的一体式的芯体改造为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并且对应的将一体式的芯体上的封条改造为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并且将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以及将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设置为可拆卸的连通;当组合式散热器安装在开口比较小的安装区域时,可以将组合式散热器拆散为零部件状态,使得尺寸比较小的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能够分别穿过比较小的开口而设置在安装区域内;并且组合式散热器的第一封头、第二封头和其余部件分别能够在安装区域内组装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取得了现有技术所不具备的将散热器总成拆散后,任一部件均能够穿过比较小的开口并到达安装区域内,以及任一部件均能够在安装区域内再次组装为散热器总成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组合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一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第二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媒通道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媒通道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散热器总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的尺寸大于安装区域的开口尺寸,导致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散热器总成。

参见图1或图2,一种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包括第一芯体1、两个第一封头2、第二芯体3、两个第二封头4;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上,第一芯体1设置在第二芯体3的左部,第二芯体3设置在第一芯体1的右部,第一芯体1右端和第二芯体3的左端可拆卸的连接;两个第一封头2分别设置在第一芯体1的顶部和底部;两个第二封头4分别设置在第二芯体3的顶部和底部;位于第一芯体1顶部的第一封头2和位于第二芯体3顶部的第二封头4通过顶部连接管5连通;和/或,位于第二芯体3底部的第一封头2和位于第二芯体3底部的第二封头4通过底部连接管6连通。

其中,当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时,在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左端至右端方向上,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相互隔离。两个第一封头2分别设置在第一芯体1上,沿着竖直方向,两个第一封头2通过第一芯体1的热媒通道连通;两个第二封头4分别设置在第二芯体3上,沿着竖直方向,两个第二封头4通过第二芯体3的热媒通道连通。当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呈分体状态时,在第一芯体1的第一封头2和第二芯体3的第二封头4之间留有间距,从而使得第一芯体1内的热媒介质不能够流入第二芯体3内,反之亦然。当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组装为一体时,第一芯体1内的热媒介质能够通过顶部连接管5和/或底部连接管6流入到第二芯体3中。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热媒流体可以是液态流体、也可以是气态流体;以及,对应的冷媒介质应当为空气。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热媒通道应当用于热媒流体的流动;热媒通道具体为:参见图6,通过相互平行的两个翅片、两个封条所限定的流动通道。与之对应的,参见图5,冷媒通道应当用于空气的流动;冷媒通道的结构与前述热媒通道的结构类似,冷媒通道的流通方向与热媒通道的流通方向在第一芯体1或第二芯体3限定的空间内呈交叉状;并且,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在第一芯体1上或第二芯体3上设置为沿着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左端至右端层叠的结构,从而使得一个热媒通道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一个冷媒通道、以及一个冷媒通道的两端分别具有一个热媒通道(设置在第一芯体1或第二芯体3的左端或右端的冷媒通道只能够在其一端具有热媒通道)。

参见图1,在实际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时,应当将组合式散热器总成拆卸为零部件状态,从而使得第一芯体1和第一封头2组成的板翅式换热器能够伸入到开口比较小的安装区域内、以及能够使得第二芯体3和第二封头4组成的板翅式换热器伸入到该开口比较小的安装区域内;当两个板翅式换热器分别穿过开口并设置在安装区域内时,在安装区域内将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连接固定,并且将对应的第一封头2和第二封头4通过顶部连接管5和底部连接管6连通;然后,在将其他部件插入到该开口比较小的安装区域内,并将其他部件依次的与第一封头2的正面和第二封头4的正面组成的迎风面进行组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的一体式的芯体改造为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并且对应的将一体式的芯体上的封条改造为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并且将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以及将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设置为可拆卸的连通;当组合式散热器安装在开口比较小的安装区域时,可以将组合式散热器拆散为零部件状态,使得尺寸比较小的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能够分别穿过比较小的开口而设置在安装区域内;并且组合式散热器的第一封头、第二封头和其余部件分别能够在安装区域内组装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取得了现有技术所不具备的将散热器总成拆散后,任一部件均能够穿过比较小的开口并到达安装区域内,以及任一部件均能够在安装区域内再次组装为散热器总成的技术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散热器总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的尺寸大于安装区域的开口尺寸,导致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参见图1或图2,第一芯体1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竖直方向平行;第二芯体3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竖直方向平行,第一芯体1的正面和第二芯体3的正面组成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迎风面;第一芯体1的背面和第二芯体3的背面组成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背风面;组合式散热器总成还包括空气增压装置7,空气增压装置7设置在迎风面上。

其中,空气增压装置7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具体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空气增压装置7包括电机701和扇叶702;扇叶702和电机701同轴设置,扇叶702设置在电机701和迎风面之间。

电机701驱动扇叶702转动,在扇叶702的旋转同时,空气在扇叶702的增压作用下,沿着扇叶702的转轴轴心线方向,由空气增压装置7向前述的第一芯体1的正面和第二芯体3的正面组合成的迎风面移动。增压后的空气由迎风面注入到冷媒通道内,在由背风面流出冷媒通道。空气在冷媒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空气与冷媒通道与热媒通道中的热媒介质形成热交换结构;热媒通道的热媒介质的热量通过隔板传递到冷媒通道的空气中,从而形成吸热效果;翅片用于扩大隔板与空气或热媒介质的接触面积。当空气排出冷媒通道后,热媒介质的一部分热量通过被排出的空气而排出热媒介质,从而形成空气对热媒介质的散热作用。

进一步的,参见图1,空气增压装置7还包括导风罩703,导风罩703盖合在迎风面上;扇叶702设置在导风罩703和迎风面之间的空腔内;电机701设置在导风罩703上,电机701的转轴穿过导风罩703,电机701的转轴和扇叶702可转动的连接。

其中,导风罩703的作用是限制前述的增压后的空气流动,从而避免增压后的空气沿着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边缘排出,进而避免注入到冷媒通道内的空气总量减小。

应当理解的是,为了便于空气流动,导风罩703上还应当设置用于空气注入到导风罩703内的通气孔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参见图1,在导风罩703上沿着扇叶702的轴心线方向设置导风口,导风口上设置进风护网704;扇叶702设置在进风护网704、导风罩703和迎风面之间;电机701设置在导风罩703的外部;电机701的转轴依次穿过进风护网704和导风口与扇叶702可转动的连接。

在实际使用时,电机701驱动扇叶702转动,导风罩703内的空气在扇叶702指向迎风面的一端呈正压状态,导风罩703内的空气在扇叶702背向迎风面的一端呈负压状态;空气通过导风口在负压状态下被动的注入到导风罩703的内部,从而补充导风罩703内流失的空气;外部空气通过导风口在负压状态下注入导风罩703内部,实现了空气通过空气增压装置7增压后,持续注入到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的冷媒通道的效果。

进一步的,参见图1或图2,位于第一芯体顶端的第一封头2上设置第一法兰接口201,位于第二芯体顶端的第二封头4上设置第二法兰接口401;顶部连接管5的其中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一法兰接口201上,顶部连接管5的其中另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二法兰接口401上;和/或,位于第一芯体底端的第一封头2上设置第三法兰接口202,位于第二芯体底端的第二封头4上设置第四法兰接口402;底部连接管6的其中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三法兰接口202上,底部连接管6的其中另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第四法兰接口402上。

在实际组装时,顶部连接管5上应当设置由于第一法兰接口201和第二法兰接口401对应的连接结构;以及,底部连接管6上应当设置由于第三法兰接口202和第四法兰接口402对应的连接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采用连接螺母作为连接结构;两个连接螺母分别套设在第一法兰接口201和第二法兰接口401上,从而使得顶部连接管5的两端管口分别插入到第一法兰接口201和第二法兰接口401中时,通过旋拧连接螺母实现顶部连接管5相对于第一封头2和第二封头4的连接。同理,底部连接管6上同样设置两个连接螺母,其效果与前述顶部连接管5上设置两个连接螺母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导风罩703呈矩形罩体;导风罩703的四个内角部分别设置扰流板(图中未出示);一个扰流板分别与导风罩703的一个内角部的三个面连接。

为了便于制作导风罩703,通常采用冲压的方式一次成型,从而减少导风罩703的制造成本。然而,在实际应用矩形罩体的导风罩703时,空气在扇叶702的增压作用下,沿着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边缘方向流动,虽然受到了导风罩703的阻挡,但能够使得导风罩703内形成乱流,尤其是导风罩703的矩形罩体的角部所形成的乱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前述的扰流板结构,能够减少空气撞击在导风罩703内壁的表面积,并且通过扰流板相对于迎风面或其他导流罩的内板面的角度,减少空气流动时的压力损失。从而较好的解决了前述的空气在到分招内乱流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扰流板的板面呈弧面状;一个扰流板的弧面中心向导风罩703的一个内角部凹陷。

其中,弧面状的扰流板相对于平面状的扰流板,其相对于导风罩703角部的内凹板面的任一点相对于空去的流动方向的夹角均不相同,以及,空气在撞击到弧面状的扰流板时,可以更好的避免压力损失,从而使得空气注入到冷媒通道的压力更大,有利于增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散热效果。

在前述所有内容的基础上,更好的,参见图1或图3,将背风面设置为平面状,且背风面和竖直方向平行;对应的,将迎风面设置为:迎风面的边缘至背风面的间距大于迎风面的中心至背风面的间距;迎风面的边缘向迎风面的中心收敛的状态。

进一步的,第一芯体1的正面左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第二芯体3的正面右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和/或,第一芯体1的正面顶端和第二芯体3的正面顶端分别至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第一芯体1的正面底端和第二芯体3的正面底端分别至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

其中,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上;第一芯体1的正面和第二芯体3的正面组成的迎风面设置在组合式散热器的正面,第一芯体1的背面和第二芯体3的背面组成的背风面设置在组合式散热器的背面。背风面呈平面状且垂直于水平面;迎风面设置为沿着组合式散热器的正面向背面方向凹陷、且迎风面的边缘至背风面的间距大、迎风面的中心至背风面的间距小的凹陷结构。所以,迎风面的凹陷结构与迎风面的边缘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扇叶702的一部分沿着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正面至背面方向容纳在前述的容纳空间内;扇叶702的整体容纳在迎风面与导风罩703之间。当扇叶702在电机701的驱动下转动时,空气沿着迎风面至背风面方向流向用于散热器的芯体1的迎风面;其中一部分空气的流动方向与迎风面的中心区域的冷媒通道的夹角比较小,因此,该其中一部分空气可以看做是直接注入到迎风面的中心区域的冷媒通道内;其中另一部分空气受到前述的容纳空间(即迎风面的凹陷形状)的影响,该其中另一部分空气首先沿着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边缘流动,受到导风罩703和/或芯体1的隔板11的阻挡后,该其中另一部分空气的流动方向再次转变为向迎风面边缘的冷媒通道内流动。因而,当扇叶702的一部分实际容纳在前述的容纳空间内时,通过扇叶702增压后的空气可以注入迎风面上的任一个冷媒通道。

应当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迎风面呈平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第一芯体1的正面和第二芯体3的正面共同的组成凹陷状的迎风面。将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组装为芯体总成;芯体总成的背风面的顶边和底边的长度、以及顶边至底边的高度,分别设置为与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背风面的顶边和底边的长度、以及顶边至底边的高度相通;并且,通过将芯体总成的总容积(或者芯体总成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的换热面积)设置为与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总容积(或者芯体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的换热面积)相同。换句话说,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迎风面的边缘向迎风面的中心凹陷,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边缘凸出;利用迎风面的边缘的凸出部弥补迎风面的中心的凹陷部,从而实现前述的通过将芯体总成的总容积(或者芯体总成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的换热面积)设置为与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总容积(或者芯体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的换热面积)相同,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散热效率和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散热效率相同。在此基础上,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迎风面的中心至背风面的间距,小于现有技术的迎风面的中心至背风面的间距,从而使得扇叶702至背风面的进深减小、以及使得导风罩703和电机701分别至背风面的进深减小。

因此,通过将第一芯体1和第二芯体3组成的迎风面设置为迎风面的边缘向迎风面的中心收敛的结构,从而使得迎风面形成容纳区域,扇叶702的一部分能够容纳在该容纳区域中;在不改变芯体的散热效率的条件下,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机701至芯体的进深,便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安装在实际进深比较小的安装区域内。

在本实施例中,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分别与竖直方向平行;应当理解的是,参见图5或图6,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分别通过隔板、翅片和封条所限制。在冷媒通道或热媒通道中,相邻的两个隔板11及其所夹的翅片13和封条12组成的冷媒通道或热媒通道,其隔板11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

空气由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左端边缘或右端边缘流动,由于位于迎风面边缘的冷媒通道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夹角比较小,所以,有可能造成注入到位于迎风面边缘的冷媒通道内的空气量不足。因此,将迎风面的左端至迎风面的中心设置为阶梯状收敛,能够使得空气沿着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左端流动的过程中,空气呈阶跃状的受到隔板11的阻碍,从而使得每一阶上的冷媒通道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夹角增大,保证空气注入位于迎风面左端的冷媒通道的空气量。迎风面的右端结构设置为与迎风面的左端结构相同,所以二者的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以及,在本实施例中,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分别与竖直方向平行;换句话说,相邻的两个隔板11及其所夹的翅片13和封条12组成的冷媒通道或热媒通道,其隔板11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冷媒通道与竖直方向平行,并且冷媒通道位于迎风面上的隔板11边缘、翅片13边缘分别为弧面状的收敛结构的一部分。相邻的两个隔板11和翅片13组成的冷媒通道被翅片13分隔为多个冷媒入口,迎风面与同一个冷媒通道的任一个冷媒入口的夹角均不相同,接近迎风面中心的冷媒入口相对于迎风面的角度比较大,而远离迎风面中心的冷媒入口相对于迎风面的角度比较小;空气沿着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顶端或底端方向流动时,空气受到任一个冷媒入口处的翅片13的阻挡,从而使得空气产生变向而注入到任一个冷媒入口处。

应当理解的是,在不矛盾的条件下,迎风面的底端或顶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的结构可以与前述的迎风面的左端或右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的结构结合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迎风面的底端或顶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既可以时由迎风面的底端或顶端至迎风面的中心设置为弧面状,也可以是由迎风面的顶端或底端向迎风面的中心延伸一部分弧面状,再继续向迎风面的中心按平面状延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芯体、两个第一封头、第二芯体、两个第二封头;

所述第一芯体和所述第二芯体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芯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芯体的左部,所述第二芯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芯体的右部,所述第一芯体右端和所述第二芯体的左端可拆卸的连接;

两个所述第一封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芯体的顶部和底部;

两个所述第二封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芯体的顶部和底部;

位于所述第一芯体顶部的所述第一封头和位于所述第二芯体顶部的所述第二封头通过顶部连接管连通;

和/或,位于所述第二芯体底部的所述第一封头和位于所述第二芯体底部的所述第二封头通过底部连接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所述竖直方向平行;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所述竖直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和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组成所述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迎风面;所述第一芯体的背面和所述第二芯体的背面组成所述组合式散热器总成的背风面;

所述组合式散热器总成还包括空气增压装置,所述空气增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迎风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增压装置包括电机和扇叶;所述扇叶和所述电机同轴设置,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电机和所述迎风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盖合在所述迎风面上;

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之间的空腔内;

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罩上,所述电机的转轴穿过所述导风罩,所述电机的转轴和所述扇叶可转动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上沿着扇叶的轴心线方向设置导风口,所述导风口上设置进风护网;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进风护网、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之间;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罩的外部;

所述电机的转轴依次穿过所述进风护网和所述导风口与所述扇叶可转动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芯体顶端的所述第一封头上设置第一法兰接口,位于所述第二芯体顶端的所述第二封头上设置第二法兰接口;所述顶部连接管的其中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一法兰接口上,所述顶部连接管的其中另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二法兰接口上;

和/或,位于所述第一芯体底端的所述第一封头上设置第三法兰接口,位于所述第二芯体底端的所述第二封头上设置第四法兰接口;所述底部连接管的其中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三法兰接口上,所述底部连接管的其中另一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四法兰接口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呈矩形罩体;所述导风罩的四个内角部分别设置扰流板;一个所述扰流板分别与导风罩的一个内角部的三个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板面呈弧面状;一个所述扰流板的弧面中心向所述导风罩的一个内角部凹陷。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风面呈平面状,且所述背风面和所述竖直方向平行;

所述迎风面的边缘至所述背风面的间距大于所述迎风面的中心至所述背风面的间距;所述迎风面的边缘向所述迎风面的中心收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左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右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

和/或,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顶端和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顶端分别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所述第一芯体的正面底端和所述第二芯体的正面底端分别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组合式散热器总成,包括第一芯体、两个第一封头、第二芯体、两个第二封头;位于第一芯体顶部的第一封头和位于第二芯体顶部的第二封头通过顶部连接管连通;位于第二芯体底部的第一封头和位于第二芯体底部的第二封头通过底部连接管连通。可以将组合式散热器拆散为零部件状态,使得尺寸比较小的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能够分别穿过比较小的开口而设置在安装区域内;并且组合式散热器的第一封头、第二封头和其余部件分别能够在安装区域内组装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散热器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散热器总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的尺寸大于安装区域的开口尺寸,导致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袁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安迪维换热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8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