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套及其手机配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套及其手机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正、负电极的手机套及其用于接触式无线充电的手机配件。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移动电源等数码产品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是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用充电线连接,其优点是充电效率高,但缺点每次使用时必须将充电线末端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内,充电完毕后再拔出,使用不方便;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或移动电源)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无线充又分为电磁式无线充和接触式无线充,其中电磁式无线充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电磁式无线充在使用时,虽然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无需充电线连接,但存在成本高、充电效率低、手机内置的接收线圈发热导致手机整体温升过高等缺点。

在2019年10月22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910215215.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的“手机套”就公开了一种较为典型的接触式无线充电方案,该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成本低、发热量小、使用方便的手机套,包括充电插头和本体,本体设有用于容置手机的腔,充电插头与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本体上设有两块输入电极,两块输入电极位于腔内的部分分别设有内侧裸露区,两块输入电极位于本体外侧的部分分别设有外侧裸露区,两块输入电极的外侧裸露区分别与充电架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相配;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的一端与充电插头电连接,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的另一端设有凸起的正触点和负触点且伸入手机与腔之间,正、负触点在本体的弹力作用下分别压在两块输入电极的内侧裸露区内,正、负触点通过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分别与充电插头上的正、负充电触片电连接。使用时将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后再套入本体(即手机套)同时使充电插头上的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被压在手机与本体的腔之间,然后一道放在充电架上即可对手机进行充电,平时该充电插头及手机套无需从手机上取出;该申请中公开的接触式无线充电方案无需充电线圈等复杂电路,不存在充电线圈发热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是该申请中所使用的手机套的不足之处是:用户临时需要进行线充时,必须先将手机从手机套上取出并拔出充电插头再将手机重新装入手机套内进行线充,线充完成后如果要使用接触式无线充电又要再次将手机从手机套上取出,重新插入充电插头后再次将手机装入手机套内,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接触式无线充电手机套中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无需拆下手机即可装入充电连接件的手机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接触式无线充电手机配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套,包括本体、设置在本体上的正电极和负电极,本体设有用于容置手机的容置腔,容置腔的侧壁设有用于避空手机充电插头的避空缺口,该避空缺口使充电插头可以插到手机充电插孔的底部(因为手机厂商在设计手机时,将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的深度与充电插头的长度相匹配,如果本体上不开设该缺口,则本体的厚度阻挡了充电插头的插入,使充电插头不能完全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内,从而造成充电插头上的触点不能与手机充电插孔内的触片接触);正电极位于本体外侧的部分设有正电极裸露区,负电极位于本体外侧的部分设有负电极裸露区;正电极裸露区和负电极裸露区分别与充电架上的正输出电极和负输出电极相配;在正电极位于容置腔内的部分设有翘起或拱起的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在负电极位于容置腔内的部分设有翘起或拱起的负电极弹性变形部;定义避空缺口底部与本体外侧相交的直线为参考直线,定义经过所述参考直线左端的端点并垂直于所述参考直线的平面为左侧参考平面,定义经过所述参考直线右端的端点并垂直于所述参考直线的平面为右侧参考平面,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位于所述左侧参考平面和所述右侧参考平面之间;或者,定义所述左侧参考平面与容置腔底部相交的直线为左侧极限直线,定义所述右侧参考平面与容置腔底部相交的直线为右侧极限直线;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位于所述左侧极限直线与所述右侧极限直线之间。

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所述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以穿过所述参考直线的中点并垂直于所述参考直线的平面为对称平面。

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延伸到所述避空缺口处。

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为金属薄片;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镶嵌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用双面胶粘合在所述本体中。

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所述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上侧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是不干胶。

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裸露区和所述负电极裸露区位于所述本体背部或位于所述本体的边缘处。

一种手机配件,包括上述任一项手机套和充电连接件,所述充电连接件包括正电触片、负电触片、与手机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所述正电触片和所述负电触片与所述充电插头之间通过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正电触片和所述负电触片分别与所述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所述负电极弹性变形部相配。

所述手机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触片和所述负电触片之间的最大外侧宽度小于所述避空缺口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本体外侧是指将手机装入所述本体的容置腔后可以观察到的(即外露的)所述本体的任何部位,也就是被手机遮挡住以外的任何部位。

使用时,将手机装入所述手机套内,手机背部分别将正、负电极的弹性变形部向下压,正、负弹性变形部发生弹性变形而使其两端分别顶住手机背部和手机套的容置腔底部,此时所述手机套的功能与普通手机套相同;此时,再将所述充电连接件的正、负电触片经所述避空缺口插入使正、负电触片的前端分别进入手机背部与所述正、负电极之间,然后将充电插头对准手机的充电插孔后将充电连接件向手机方向推,直到充电插头完全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内,所述正、负电触片也随之完全滑入并且分别被夹在手机背部与所述正、负电极的弹性变形部之间(正、负电触片分别插入所述容置腔底部与所述正、负电极的弹性变形部之间也是可以的),保证正、负电触片分别与正、负电极之间接触良好,然后整体放入充电架上,充电架上的电力经正负输出电极、正负电极、充电连接件输送到手机内的充电管理电路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其充电场景与接触式充电场景一致;如果用户需要进行线充,则可以先拔出充电连接件后将线充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即可,再次进行接触式无线充时只需重新将充电连接件插入即可,整个过程无需将手机从手机套上取下。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无需将手机从手机套上拆下即可以方便地装入或拔出充电连接件,方便了手机用户在接触式无线充与普通线充之间切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配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正、负电极与本体固定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实施例中充电连接件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6是图1中正、负电极的立体放大图。

图7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2中的手机套装入手机但未装入充电连接件之前与充电连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充电连接件装入手机及手机套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的充电架的立体外观图。

图11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9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9所示装了手机配件后的手机放入图10所示充电架上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4是将图9中的充电连接件拔出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套中使用的另一种负电极的外观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套中使用的再一种负电极的外观放大图。

图18是图17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中1、本体,11、容置腔,2、充电连接件,31、正电极,32、负电极,311、正电极裸露区,312、翘起的正电极弹性变形部,321、负电极裸露区,322、翘起的负电极弹性变形部,12、避空缺口,121、参考直线,00、中线,01、左侧极限直线,02、右侧极限直线,20、充电插头,21、正电触片,22、负电触片,13、外侧缺口,14、上侧缺口,9、手机,8、充电架,80、充电腔,90、充电插孔,322a、拱起的负电极弹性变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配件(包含了所述手机套的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它包括充电连接件2和手机套,其中手机套由本体1、正电极31和负电极32构成,本体1上设有用于容置手机的容置腔11;

结合图3和图4可见,本体的容置腔11下部的侧壁中部设有用于避空手机充电插头的避空缺口12,定义避空缺口12底部与本体外侧相交的直线为参考直线121,定义经过参考直线121左端的端点并垂直于参考直线121的平面为左侧参考平面,定义该左侧参考平面与容置腔底部相交的直线为左侧极限直线01,定义经过参考直线121右端的端点并垂直于参考直线121的平面为右侧参考平面,定义该右侧参考平面与容置腔底部相交的直线为右侧极限直线02;以穿过参考直线121的中点并垂直于参考直线121的平面为对称平面,则该对称平面与本体容置腔底部相交的直线为图3和图4中的中线00;

图7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从图7中可见,图1中本体的容置腔下部侧壁上靠右位置处分别开设有外侧缺口13和上侧缺口14与图6中的正电极裸露区311相配;对应地,图1中本体的容置腔下部侧壁上靠左位置处分别开设有外侧缺口和上侧缺口与图6中的负电极裸露区321相配,本实施例中正电极裸露区和负电极裸露区位于本体侧壁的边缘处;

将图6所示用0.1mm厚的金属片折弯而成的正电极31和负电极32用双面不干胶粘合在图1所示的本体的容置腔中,使正、负电极裸露区分别与本体的侧壁上对应的外侧缺口和上侧缺口相配,如图2所示,图2中虽然未标出图3或图4所示的中线00、左侧极限直线01和右侧极限直线02,但结合图2、图3、图4可见翘起的正电极弹性变形部312和翘起的负电极弹性变形部322位于左侧极限直线01与右侧极限直线02之间,并且分别对称地位于中线00两侧的本体容置腔底部(相当于以穿过参考直线121的中点并垂直于参考直线121的平面为对称平面);

见图5,充电连接件包括正电触片21、负电触片22、与手机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20,用0.1mm厚的硬质金属材料制成的正电触片21和负电触片22的长度约为10mm,充电插头20上伸出的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长度约为5mm,正电触片21和负电触片22连接在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的端部;

向图2所示的手机套内装入手机后如图14所示,从图15中可见正电极31和负电极32延伸到本体的避空缺口12的位置(实际设计时可以使正、负电极超出避空缺口一小段后扣住本体外侧),其目的是便于充电连接件上的正电触片和负电触片分别插入正、负电极与手机背部之间;

使用时,向图2所示的手机套内装入手机后如图14所示,然后先将图5所示的充电连接件中的正、负电触片端部插入图15中手机背部与正、负电极之间,逐渐向手机方向推,并将图5中的充电插头对准图15中手机的充电插孔90后一齐向手机方向推直到充电插头完全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为止(如图9所示),使正电触片和负电触片分别被夹紧在手机背部与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之间,然后整体放入图10所示充电架8的充电腔80内,依靠手机重力使本体上的正、负电极裸露区分别压住充电腔内的正、负输出电极即可进行接触式无线充电(如图13所示);平时使用时充电连接件无需拔出,在没有接触式无线充电架的地方,则可以直接将充电连接件拔出后使用线充对手机进行充电,其间无需将手机从手机套上取出。

以上实施例中,正、负电触片是分别插入手机背部与正、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之间,这时最好在充电连接件的正、负电触片面向手机背部一面设置绝缘层;事实上正、负电触片也可以分别插入本体的容置腔底部与正、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之间,此时最好在正、负电极弹性变形部面向手机背部一侧设置绝缘层;上述实施例中,充电连接件中的正、负电触片外侧之间的最大距离应小于本体上的避空缺口的宽度,否则难以向装有手机的手机套内插入正、负电触片。

上述实施例中的正电极裸露区和负电极裸露区位于本体的下侧边缘处,事实上正电极裸露区和负电极裸露区也可以设置在本体背部,但此时对应的充电架上的充电输出电极要作相应的改变,这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实现的,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见图16,是本实施例中负电极的外观放大图,从图16中可见,该负电极上拱起的负电极弹性变形部322a为中央拱起的瓦状结构;本实施例中对应的正电极的结构与图16中的负电极的结构是对称的,本实施例的其它零件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使用时,本实施例中充电连接件中的正、负电触片分别插入手机背部与拱起的正、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之间;本实施例虽然只给出了负电极的外观结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其具体结构的原理,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见图17,是本实施例中负电极的外观放大图,从图17中可见,该负电极上拱起的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为中央拱起的瓦状结构,其拱起的瓦状结构相当于实施例二中拱起瓦状结构旋转了90度,本实施例中对应的正电极的结构与图17中的负电极的结构是对称的,本实施例的其它零件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使用时,本实施例中充电连接件中的正、负电触片分别插入本体的容置腔底部与拱起的正、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之间;本实施例虽然只给出了负电极的外观结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其具体结构的原理,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图18是图17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技术特征:

1.一种手机套,包括本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本体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侧壁设有避空缺口;所述正电极位于所述本体外侧的部分设有正电极裸露区,所述负电极位于所述本体外侧的部分设有负电极裸露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部分设有翘起或拱起的正电极弹性变形部,所述负电极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部分设有翘起或拱起的负电极弹性变形部;定义所述避空缺口底部与所述本体外侧相交的直线为参考直线(121),定义经过所述参考直线(121)左端的端点并垂直于所述参考直线(121)的平面为左侧参考平面,定义经过所述参考直线(121)右端的端点并垂直于所述参考直线(121)的平面为右侧参考平面,定义所述左侧参考平面与所述容置腔底部相交的直线为左侧极限直线(01),定义所述右侧参考平面与所述容置腔底部相交的直线为右侧极限直线(02);所述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所述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位于所述左侧极限直线(01)与所述右侧极限直线(0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所述负电极弹性变形部以穿过所述参考直线(121)的中点并垂直于所述参考直线(121)的平面为对称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延伸到所述避空缺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为金属薄片;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镶嵌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用双面胶粘合在所述本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为金属薄片;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镶嵌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分别用双面胶粘合在所述本体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裸露区和所述负电极裸露区位于所述本体背部或位于所述本体的边缘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裸露区和所述负电极裸露区位于所述本体背部或位于所述本体的边缘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手机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裸露区和所述负电极裸露区位于所述本体背部或位于所述本体的边缘处。

9.一种手机配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连接件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手机套,所述充电连接件包括正电触片、负电触片、与手机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所述正电触片和所述负电触片与所述充电插头之间通过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正电触片和所述负电触片分别与所述正电极弹性变形部和所述负电极弹性变形部相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手机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触片和所述负电触片之间的最大外侧宽度小于所述避空缺口的宽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方便、无需拆下手机即可装入充电连接件的手机套及其手机配件,它便于用户在接触式无线充与普通线充之间切换,其中手机套包括本体、正电极和负电极,在本体的容置腔侧壁设有避空缺口;正负电极位于本体外侧的部分分别设有正负电极裸露区;正负电极位于容置腔内的部分分别设有翘起或拱起的正负电极弹性变形部;其中手机配件包括所述手机套和充电连接件,充电连接件上的正负电触片与充电插头之间通过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电连接,正负电触片分别与正负电极弹性变形部相配。

技术研发人员:麦广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麦广树
技术研发日:2020.02.2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8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