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1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



背景技术: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理念的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其诸多优点而得到了推广。诸多优点体现在:1、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2、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3、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越来越高;4、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5、节能环保。

随着技术的技术以及环保理念的加深,装配式建筑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外墙板构件在预制厂预制加工成型后需要转运到施工现场进行堆放,随着工程进度的进行,外墙板构件不断向施工现场转运堆放也不断得到取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涉及到频繁地对外墙板构件进行堆放和取用的操作,本身就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操作过程。现有的堆放方式通常为竖向堆叠码放的方式,即上一个外墙板构件位于下一个外墙板构件的上方,为了避免两者接触产生碰撞损坏,在相邻两个构件之间设置枕木。上述堆放方式存在如下缺陷:(1)操作繁琐,每隔一层需要设置枕木;(2)容易令构件产生磕碰损坏;(3)多层堆叠的方式容易倾倒。因此,需要对堆放架装置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支撑稳固、不易对构件产生破坏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部支架,在两个端部支架的顶部之间并列设有多个顶部支撑组件,在端部支架的两侧分别设有左枕木组件和右枕木组件;顶部支撑组件包括外壳,在外壳的左端设有左端板、右端设有右端板,在外壳内还设有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两者的左端均从左端板穿出、两者的右端均从右端板穿出;在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两者的左端均插接安装有左侧伸缩杆、在两者的右端均插接安装有右侧伸缩杆;在前部套管中部的侧壁上设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第一中部限位螺钉,在后部套管中部的侧壁上设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第二中部限位螺钉;相邻两个顶部支撑组件的外壳之间采用连接块固定连接,位于外侧的两个顶部支撑组件的外壳分别与两个端部支架固定连接;左枕木组件包括并列的两个左侧凹槽,在这两个左侧凹槽内均设有左侧枕木;右枕木组件包括并列的两个右侧凹槽,在这两个右侧凹槽内均设有右侧枕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与现有的堆放方式相比,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端部支架以及多个并列的顶部支撑组件,实现了对外墙板构件的横向顺次码放,与堆叠码放的方式相比,横向顺次码放的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不易发生倾倒、构件不易产生磕碰等优点。通过在顶部支撑组件的两侧设置左侧伸缩杆和右侧伸缩杆,令外墙板构件的中上部位置被夹持在伸缩杆之间,固定稳固可靠。在非使用条件下,伸缩杆可以充分回缩,避免对空间的占用。通过在左侧和右侧的地面上均设置枕木组件,令各外墙板构件的底部边缘由枕木支撑起来,既避免了构件底部与地面直接接触导致的污染、磕碰损坏,又令诸如叉车等转运设施便于对构件进行取放和移动。另一方面,横向顺次码放的方式有利于外墙板构件向本堆放架装置上放置以及从本堆放架装置上取走,操作便捷。

优选地:端部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立柱,在两个立柱之间设有十字支撑;在立柱的下端均设有底座,底座通过地锚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顶部支撑组件的外壳包括纵截面为u形形状的壳体,在壳体的顶部焊接固定有盖板。

优选地:连接块为金属块,分别位于各顶部支撑组件的外壳的四角处外侧,连接块与所在的顶部支撑组件的外壳之间焊接固定。

优选地:左侧凹槽的纵截面为t形,左侧枕木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左侧凹槽位于上部的表面槽其宽度等于左侧枕木的长度、高度等于左侧枕木的宽度,左侧凹槽位于上部的底槽其宽度等于左侧枕木的宽度,表面槽与底槽两者高度之和小于左侧枕木的长度;右侧凹槽的纵截面为t形,右侧枕木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右侧凹槽位于上部的表面槽其宽度等于右侧枕木的长度、高度等于右侧枕木的宽度,右侧凹槽位于上部的底槽其宽度等于右侧枕木的宽度,表面槽与底槽两者高度之和小于右侧枕木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顶部支撑组件的俯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部支撑组件;1-1、盖板;1-2、壳体;1-3、左端板;1-4、右端板;1-5、后部套管;1-6、前部套管;1-7、左侧伸缩杆;1-8、右侧伸缩杆;1-9、第二中部限位螺钉;1-10、第一中部限位螺钉;2、端部支架;2-1、立柱;2-2、十字支撑;2-3、底座;3、地锚螺栓;4、左侧枕木;5、左侧凹槽;6、地面;7、右侧枕木;8、右侧凹槽;9、连接块;10、外墙板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部支架2,在两个端部支架2的顶部之间并列设有多个顶部支撑组件1,在端部支架2的两侧分别设有左枕木组件和右枕木组件。

其中,端部支架2作为整个堆放架装置的支撑架,顶部支撑组件1用于对置入的外墙板构件10的中上部进行固定,左枕木组件和右枕木组件两者用于对两侧的外墙板构件10的下部边缘进行支撑,既能防止污染和磕碰,右能将外墙板构件10垫起一定高度以便于诸如叉车等转运设施对外墙板构件10的取放。

本实施例中,端部支架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立柱2-1,在两个立柱2-1之间设有十字支撑2-2;在立柱2-1的下端均设有底座2-3,底座2-3通过地锚螺栓3与地面6固定连接。立柱2-1和十字支撑2-2均采用金属管型材制得,在接触的位置焊接固定。如图中所示,为了令本堆放架装置站立更加稳定,应对地面6的表面进行硬化处理,如浇筑一层混凝土,此时地锚螺栓3一体浇筑成型在混凝土层内。

请参见图3,可以看出:顶部支撑组件1包括外壳,在外壳的左端设有左端板1-3、右端设有右端板1-3,在外壳内还设有前部套管1-6和后部套管1-5,两者的左端均从左端板1-3穿出、两者的右端均从右端板1-4穿出。本实施例中,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包括纵截面为u形形状的壳体1-2,在壳体1-2的顶部焊接固定有盖板1-1。左端板1-3与壳体1-2的左端焊接固定,右端板1-4与壳体1-2的右端焊接固定。

在左端板1-3上和右端板1-4上均开设有两个透孔,前部套管1-6、后部套管1-5两者各插接在一组横向对正的透孔内,并且前部套管1-6、后部套管1-5与左端板1-3、右端板1-4在接触的位置焊接固定。

在前部套管1-6和后部套管1-5两者的左端均插接安装有左侧伸缩杆1-7、在两者的右端均插接安装有右侧伸缩杆1-8。为了对各伸缩杆回缩的位置进行限定,本实施例中,在前部套管1-6中部的侧壁上设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第一中部限位螺钉1-10,在后部套管1-5中部的侧壁上设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第二中部限位螺钉1-9。

相邻两个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之间采用连接块9固定连接,位于外侧的两个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分别与两个端部支架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块9为金属块,分别位于各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也就是壳体1-2)的四角处外侧,连接块9与所在的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也就是壳体1-2)之间焊接固定。

左枕木组件包括并列的两个左侧凹槽5,在这两个左侧凹槽5内均设有左侧枕木4;右枕木组件包括并列的两个右侧凹槽8,在这两个右侧凹槽8内均设有右侧枕木7。

本实施例中,左侧凹槽5的纵截面为t形,左侧枕木4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左侧凹槽5位于上部的表面槽其宽度等于左侧枕木4的长度、高度等于左侧枕木4的宽度,左侧凹槽5位于上部的底槽其宽度等于左侧枕木4的宽度,表面槽与底槽两者高度之和小于左侧枕木4的长度;右侧凹槽8的纵截面为t形,右侧枕木7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右侧凹槽8位于上部的表面槽其宽度等于右侧枕木7的长度、高度等于右侧枕木7的宽度,右侧凹槽8位于上部的底槽其宽度等于右侧枕木7的宽度,表面槽与底槽两者高度之和小于右侧枕木7的长度。

采用上述结构的作用是:左侧枕木4和右侧枕木7两者在非使用状态下可以平置,这样左侧枕木4和右侧枕木7两者分别落入左侧凹槽5和右侧凹槽8两者的表面槽内,并且形成与周围地面6平齐的表面,这样左枕木组件和右枕木组件就与地面6融为一体;当左侧枕木4和右侧枕木7两者处于使用状态,则两者各自转动90°且下端插入左侧凹槽5和右侧凹槽8两者的底槽内,并且上端从左侧凹槽5和右侧凹槽8两者穿出,这样当外墙板构件10的底部边缘横置在每侧的两个左侧枕木4/右侧枕木7之间时,外墙板构件10的底部边缘与地面6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个空隙可以令叉车的前叉穿过,因此便于工程车辆对外墙板构件10的取放。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初始条件下,各顶部支撑组件1的左侧伸缩杆1-7和右侧伸缩杆1-8均充分回缩进入壳体1-2内,左侧枕木4落入左侧凹槽5内、右侧枕木7落入右侧凹槽8内;需要将多个外墙板构件10向本堆放架装置上进行放置时,先将两侧的左侧枕木4、右侧枕木7翻转90°令其处于使用状态,从一端的顶部支撑组件1开始,先将一个左侧伸缩杆1-7拉出,将一个外墙板构件10采用叉车等设备移动过去,中上部靠在该左侧伸缩杆1-7上,将外墙板构件10下放令其底部边缘位于两个左侧枕木4上,叉车撤离后将该顶部支撑组件1的另一个左侧伸缩杆1-7拉出,即完成了一个外墙板构件10的放置;

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在各个顶部支撑组件1的两侧均放置外墙板构件10;

取用外墙板构件10时,也是从一端开始,先将顶部支撑组件1的左侧伸缩杆1-7或者右侧伸缩杆1-8缩回,采用叉车等设备将该外墙板构件10拉走,之后将顶部支撑组件1的另一个左侧伸缩杆1-7或者右侧伸缩杆1-8缩回;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将全部外墙板构件10取完。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部支架(2),在两个端部支架(2)的顶部之间并列设有多个顶部支撑组件(1),在端部支架(2)的两侧分别设有左枕木组件和右枕木组件;

顶部支撑组件(1)包括外壳,在外壳的左端设有左端板(1-3)、右端设有右端板(1-4),在外壳内还设有前部套管(1-6)和后部套管(1-5),两者的左端均从左端板(1-3)穿出、两者的右端均从右端板(1-4)穿出;在前部套管(1-6)和后部套管(1-5)两者的左端均插接安装有左侧伸缩杆(1-7)、在两者的右端均插接安装有右侧伸缩杆(1-8);在前部套管(1-6)中部的侧壁上设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第一中部限位螺钉(1-10),在后部套管(1-5)中部的侧壁上设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第二中部限位螺钉(1-9);相邻两个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之间采用连接块(9)固定连接,位于外侧的两个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分别与两个端部支架(2)固定连接;

左枕木组件包括并列的两个左侧凹槽(5),在这两个左侧凹槽(5)内均设有左侧枕木(4);右枕木组件包括并列的两个右侧凹槽(8),在这两个右侧凹槽(8)内均设有右侧枕木(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其特征是:端部支架(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立柱(2-1),在两个立柱(2-1)之间设有十字支撑(2-2);在立柱(2-1)的下端均设有底座(2-3),底座(2-3)通过地锚螺栓(3)与地面(6)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其特征是: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包括纵截面为u形形状的壳体(1-2),在壳体(1-2)的顶部焊接固定有盖板(1-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其特征是:连接块(9)为金属块,分别位于各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的四角处外侧,连接块(9)与所在的顶部支撑组件(1)的外壳之间焊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其特征是:左侧凹槽(5)的纵截面为t形,左侧枕木(4)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左侧凹槽(5)位于上部的表面槽其宽度等于左侧枕木(4)的长度、高度等于左侧枕木(4)的宽度,左侧凹槽(5)位于上部的底槽其宽度等于左侧枕木(4)的宽度,表面槽与底槽两者高度之和小于左侧枕木(4)的长度;右侧凹槽(8)的纵截面为t形,右侧枕木(7)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右侧凹槽(8)位于上部的表面槽其宽度等于右侧枕木(7)的长度、高度等于右侧枕木(7)的宽度,右侧凹槽(8)位于上部的底槽其宽度等于右侧枕木(7)的宽度,表面槽与底槽两者高度之和小于右侧枕木(7)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用外墙板堆放架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部支架,在两个端部支架的顶部之间并列设有多个顶部支撑组件,在端部支架的两侧分别设有左枕木组件和右枕木组件;顶部支撑组件包括外壳,在外壳的左端设有左端板、右端设有右端板,在外壳内还设有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两者的左端均从左端板穿出、两者的右端均从右端板穿出;在前部套管和后部套管两者的左端均插接安装有左侧伸缩杆、在两者的右端均插接安装有右侧伸缩杆;相邻两个顶部支撑组件的外壳之间采用连接块固定连接,位于外侧的两个顶部支撑组件的外壳分别与两个端部支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支撑稳固、不易对构件产生破坏。

技术研发人员:张思明;刘俊东;范阿龙;刘海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市声远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87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