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5

本发明属于齿轮钢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22crmoh是目前国内cr-mo系齿轮钢中需求量较大的钢种之一,主要用于加工制作各类重载齿轮;齿轮钢22crmoh需要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和使用性,加工性是指材料易于加工成齿轮,使用性是指齿轮工作状态啮合精度高、噪音低、疲劳寿命高。

由于22crmoh化学成分中含有较高的mn、cr、mo元素,淬透性高,热轧圆钢生产工序各环节较难控制,使得热轧圆钢易于形成贝氏体、马氏体等硬相组织,导致圆钢硬度升高,最高可达290-320hbw,同时由于mn、cr、mo元素易于偏聚,导致圆钢硬度不均匀,同一圆钢横截面硬度波动高达40-55hbw。22crmoh热轧圆钢硬度高且波动大造成用户对圆钢剪切下料困难、剪切过程易损坏剪刃、剪切后的料节端面易出现开裂而使工件报废,用户需要先对22crmoh热轧圆钢进行退火处理降低圆钢硬度,然后才能正常剪切下料加工使用,大大增加了用户加工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可为用户免去退火工序,满足用户直接剪切下料的加工使用需求。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包括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铸坯加热、轧制和冷却工序;所述铸坯加热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70~120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80~120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40~117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60~1180℃。

上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所述轧制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开轧温度控制在1050~1080℃,终轧温度控制在930~96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开轧温度控制在1020~1050℃,终轧温度控制在900~930℃。

上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所述冷却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热轧态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不低于48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热轧态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不低于450℃;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不低于12小时。

上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所述铸坯加热工序:同一根铸坯温差不大于30℃,在炉总时间不低于120min。

上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所述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08-0.12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5wt%;

所述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15~30分钟;

所述rh精炼工序真空度在60pa及以下,纯脱气时间10~15min,软吹时间10~15min。

上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所述连铸坯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分别为:c0.20%~0.23%、si0.20%~0.26%、mn0.70%~0.80%、cr1.00%~1.10%、mo0.35%~0.45%、s≤0.010%、p≤0.020%、als0.015%~0.030%、ca0.0015%~0.0030%、ni≤0.03%、b≤0.0006%、o≤0.0015%、n≤0.006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上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所述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采用低过热度浇铸,连浇包钢水温度1520~1540℃;拉速控制在1.10±0.1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0.03l/kg;开启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50±10a、频率3.0±0.3hz;开启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50±10a、频率8.0±0.3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不少于12小时。

齿轮钢22crmoh钢液在凝固过程以树枝方式长大,由于选分结晶导致枝晶干和枝晶间化学成分不均匀,枝晶间会形成mn、cr、mo元素不同程度的偏聚,造成了铸坯内部化学成分的不均匀分布,这种铸坯中化学成分不均匀性若在后续的加热过程中得不到改善,会造成最终圆钢内部存在严重的成分偏析,导致圆钢硬度升高且圆钢横端面硬度不均匀。为了改善22crmoh铸坯mn、cr、mo元素偏析,结合200mm×200mm铸坯坯型尺寸,铸坯采用高温加热使mn、cr、mo偏析元素进行充分扩散,从而提高铸坯化学成分的均匀性。轧制过程采用合适的轧制温度以充分细化晶粒,进一步改善元素偏析。由于齿轮钢22crmoh具有很好的淬透性,轧制后圆钢内部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贝氏体、马氏体组织,造成圆钢硬度升高,因此圆钢轧后需控制合适的缓冷温度对圆钢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使圆钢硬度得到降低并均匀化,从而满足用户加工使用要求。

针对大规格圆钢轧制节奏快、轧制时间短、冷却速率慢,而小规格圆钢轧制节奏慢、轧制时间长、冷却速率快的特点,本发明通过分规格设计不同的铸坯加热工艺、轧制工艺、缓冷工艺,使规格与加热工艺、轧制工艺、缓冷工艺形成了动态匹配,保证了最终热轧态圆钢硬度满足用户加工使用需求。具体参数控制如下,铸坯加热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70~120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80~120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40~117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60~1180℃,同一根铸坯温差不大于30℃,在炉总时间不低于120min;铸坯轧制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开轧温度控制在1050~1080℃,终轧温度控制在930~96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开轧温度控制在1020~1050℃,终轧温度控制在900~930℃;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热轧态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不低于48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热轧态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不低于450℃,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不低于12小时。

本发明根据22crmoh钢种特性,加热轧制工艺方面,考虑圆钢规格效应,不同规格采用不同的加热工艺和终轧温度,设计了与圆钢规格相匹配的铸坯加热工艺和终轧温度,进一步改善了化学成分偏析,为圆钢硬度稳定性创造了必要条件;缓冷工艺方面,考虑圆钢规格效应,不同规格采用不同的缓冷温度控制,保证圆钢最终获得满足用户加工使用的硬度范围;同时,本发明从生产各工序全面系统进行控制,建立了化学成分控制、冶炼工艺控制、连铸工艺控制、加热轧制工艺控制、缓冷工艺控制五位一体的协调匹配性控制。化学成分方面主要是对影响硬度的主元素c、mn、cr、mo含量进行了窄范围设计与控制,同时加严了影响硬度波动的残余元素ni、b含量控制;冶炼工艺方面主要是保证软吹时间,充分均匀化学成分,同时加严了有害元素p、o的控制;连铸工艺方面通过过热度、拉速、双电搅、二冷等工艺协调配合,有效减轻了铸坯中各元素的偏析,保证了铸坯内在的均质化,为圆钢硬度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本发明所采用的化学成分控制、冶炼工艺控制、连铸工艺控制、加热轧制工艺控制、缓冷工艺控制形成了高匹配性衔接,有效保证了圆钢硬度,因而取消了热轧圆钢下线入缓冷坑缓冷工序、同时压减了铸坯避风堆垛缓冷时间、圆钢避风堆垛缓冷时间,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本发明可实现φ50mm~φ90mm热轧态齿轮钢22crmoh具有硬度适中、硬度均质化程度高等特点,可为用户免去退火工序,满足用户直接剪切下料加工使用需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铸坯端面尺寸200mm×200mm,生产的规格为φ50mm~φ90mm的齿轮钢22crmoh具有硬度适中、硬度均匀性好等特点,热轧态圆钢硬度200-240hbw,同批次圆钢硬度最大离散值不大于15hbw,可为用户免去退火工序,满足用户直接剪切下料加工使用需求,大大降低了用户加工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齿轮钢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分别为:c0.20%~0.23%、si0.20%~0.26%、mn0.70%~0.80%、cr1.00%~1.10%、mo0.35%~0.45%、s≤0.010%、p≤0.020%、als0.015%~0.030%、ca0.0015%~0.0030%、ni≤0.03%、b≤0.0006%、o≤0.0015%、n≤0.006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08-0.12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5wt%;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15~30分钟;rh精炼工序真空度在60pa及以下,纯脱气时间10~15min,软吹时间10~15min。

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采用低过热度浇铸,连浇包钢水温度1520~1540℃;拉速控制在1.10±0.1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0.03l/kg;开启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50±10a、频率3.0±0.3hz;开启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50±10a、频率8.0±0.3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不少于12小时。

铸坯端面尺寸为200mm×200mm,铸坯加热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70~120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80~120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40~117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60~1180℃,同一根铸坯温差不大于30℃,在炉总时间不低于120min;铸坯轧制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开轧温度控制在1050~1080℃,终轧温度控制在930~96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开轧温度控制在1020~1050℃,终轧温度控制在900~930℃;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热轧态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不低于48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热轧态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不低于450℃,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不低于12小时。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生产φ50mm齿轮钢22crmoh,首先经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工序得到200mm×200mm合格铸坯。铸坯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c0.20%、si0.22%、mn0.70%、cr1.05%、mo0.36%、s0.003%、p0.016%、als0.018%、ca0.0016%、ni0.03%、b0.0004%、o0.0010%、n0.003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10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3wt%;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16分钟;rh精炼工序真空度在36pa,纯脱气时间11min,软吹时间13min。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连浇包钢水温度1523℃;拉速1.10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kg;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50a、频率3.0hz;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60a、频率8.0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12小时。

铸坯在加热炉加热,依次经过除鳞、轧制、剪切、收集、打捆、堆垛缓冷等工序。加热段温度1170~1200℃,均热段温度1180~1200℃,同一根铸坯温差26℃,在炉总时间120min;铸坯出加热炉除鳞水压18mpa,轧制工序开轧温度1080℃,终轧温度930℃;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495℃,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12小时。经检验,圆钢硬度225-240hbw,同批次圆钢硬度离散值12hbw,满足用户加工使用需求。

实施例2:生产φ60mm齿轮钢22crmoh,首先经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工序得到200mm×200mm合格铸坯。铸坯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c0.22%、si0.25%、mn0.75%、cr1.00%、mo0.35%、s0.010%、p0.015%、als0.022%、ca0.0015%、ni0.03%、b0.0005%、o0.0009%、n0.005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11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2wt%;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17分钟;rh精炼工序真空度在40pa,纯脱气时间12min,软吹时间12min。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连浇包钢水温度1530℃;拉速1.10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kg;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50a、频率3.0hz;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50a、频率8.0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12小时。

铸坯在加热炉加热,依次经过除鳞、轧制、剪切、收集、打捆、堆垛缓冷等工序。加热段温度1172~1197℃,均热段温度1180~1196℃,同一根铸坯温差30℃,在炉总时间120min;铸坯出加热炉除鳞水压18mpa,轧制工序开轧温度1069℃,终轧温度948℃;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489℃,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12小时。经检验,圆钢硬度223-237hbw,同批次圆钢硬度离散值11hbw,满足用户加工使用需求。

实施例3:生产φ70mm齿轮钢22crmoh,首先经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工序得到200mm×200mm合格铸坯。铸坯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c0.22%、si0.26%、mn0.76%、cr1.06%、mo0.39%、s0.006%、p0.013%、als0.015%、ca0.0019%、ni0.03%、b0.0005%、o0.0007%、n0.004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12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0wt%;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19分钟;rh精炼工序真空度在45pa,纯脱气时间14min,软吹时间13min。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连浇包钢水温度1532℃;拉速1.10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kg;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60a、频率3.0hz;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50a、频率8.0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12小时。

铸坯在加热炉加热,依次经过除鳞、轧制、剪切、收集、打捆、堆垛缓冷等工序。加热段温度1170~1197℃,均热段温度1180~1200℃,同一根铸坯温差28℃,在炉总时间120min;铸坯出加热炉除鳞水压18mpa,轧制工序开轧温度1050℃,终轧温度960℃;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480℃,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12小时。经检验,圆钢硬度218-231hbw,同批次圆钢硬度离散值12hbw,满足用户加工使用需求。

实施例4:生产φ80mm齿轮钢22crmoh,首先经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工序得到200mm×200mm合格铸坯。铸坯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c0.23%、si0.23%、mn0.78%、cr1.08%、mo0.40%、s0.008%、p0.016%、als0.026%、ca0.0030%、ni0.03%、b0.0004%、o0.0006%、n0.0039%,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11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3wt%;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21分钟;rh精炼工序真空度在36pa,纯脱气时间13min,软吹时间12min。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连浇包钢水温度1535℃;拉速1.10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kg;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50a、频率3.0hz;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50a、频率8.0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12小时。

铸坯在加热炉加热,依次经过除鳞、轧制、剪切、收集、打捆、堆垛缓冷等工序。加热段温度1140~1170℃,均热段温度1160~1180℃,同一根铸坯温差30℃,在炉总时间120min;铸坯出加热炉除鳞水压18mpa,轧制工序开轧温度1050℃,终轧温度930℃;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476℃,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12小时。经检验,圆钢硬度216-229hbw,同批次圆钢硬度离散值10hbw,满足用户加工使用需求。

实施例5:生产φ85mm齿轮钢22crmoh,首先经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工序得到200mm×200mm合格铸坯。铸坯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c0.22%、si0.20%、mn0.78%、cr1.10%、mo0.42%、s0.003%、p0.020%、als0.028%、ca0.0025%、ni0.03%、b0.0006%、o0.0015%、n0.006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08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5wt%;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20分钟;rh精炼工序真空度60pa,纯脱气时间11min,软吹时间12min。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连浇包钢水温度1533℃;拉速1.10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kg;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60a、频率3.0hz;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60a、频率8.0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12小时。

铸坯在加热炉加热,依次经过除鳞、轧制、剪切、收集、打捆、堆垛缓冷等工序。加热段温度1140~1169℃,均热段温度1160~1180℃,同一根铸坯温差26℃,在炉总时间120min;铸坯出加热炉除鳞水压18mpa,轧制工序开轧温度1023℃,终轧温度906℃;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453℃,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12小时。经检验,圆钢硬度213-226hbw,同批次圆钢硬度离散值9hbw,满足用户加工使用需求。

实施例6:生产φ90mm齿轮钢22crmoh,首先经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工序得到200mm×200mm合格铸坯。铸坯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c0.22%、si0.25%、mn0.80%、cr1.09%、mo0.45%、s0.003%、p0.013%、als0.030%、ca0.0023%、ni0.03%、b0.0005%、o0.0008%、n0.004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12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1wt%;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20分钟;rh精炼工序真空度在39pa,纯脱气时间13min,软吹时间13min。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连浇包钢水温度1531℃;拉速1.10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kg;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50a、频率3.0hz;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60a、频率8.0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12小时。

铸坯在加热炉加热,依次经过除鳞、轧制、剪切、收集、打捆、堆垛缓冷等工序。加热段温度1143~1169℃,均热段温度1162~1180℃,同一根铸坯温差28℃,在炉总时间120min;铸坯出加热炉除鳞水压18mpa,轧制工序开轧温度1020℃,终轧温度900℃;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450℃,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12小时。经检验,圆钢硬度211-222hbw,同批次圆钢硬度离散值8hbw,满足用户加工使用需求。


技术特征:

1.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包括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铸坯加热、轧制和冷却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铸坯加热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70~120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80~120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40~117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60~11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开轧温度控制在1050~1080℃,终轧温度控制在930~96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开轧温度控制在1020~1050℃,终轧温度控制在900~9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热轧态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不低于48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热轧态圆钢下线堆垛缓冷温度不低于450℃;圆钢下线后采用下铺上盖热钢避风堆冷不低于12小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铸坯加热工序:同一根铸坯温差不大于30℃,在炉总时间不低于120min。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炉冶炼工序:控制终点成分碳为0.08-0.12wt%,控制终点成分磷≤0.015wt%;

所述lf精炼工序白渣保持时间15~30分钟;

所述rh精炼工序真空度在60pa及以下,纯脱气时间10~15min,软吹时间10~15min。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铸坯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分别为:c0.20%~0.23%、si0.20%~0.26%、mn0.70%~0.80%、cr1.00%~1.10%、mo0.35%~0.45%、s≤0.010%、p≤0.020%、als0.015%~0.030%、ca0.0015%~0.0030%、ni≤0.03%、b≤0.0006%、o≤0.0015%、n≤0.006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7.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铸工序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钢包长水口采用氩封保护,结晶器使用低碳保护渣,采用低过热度浇铸,连浇包钢水温度1520~1540℃;拉速控制在1.10±0.1m/min;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48±0.03l/kg;开启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350±10a、频率3.0±0.3hz;开启末端电磁搅拌,电流250±10a、频率8.0±0.3hz,铸坯下线避风堆冷不少于12小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齿轮钢22CrMoH硬度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包括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铸坯加热、轧制和冷却工序;所述铸坯加热工序:生产Φ50mm~Φ70mm规格时,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70~120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80~1200℃;生产Φ71mm~Φ90mm规格时,加热段温度控制在1140~1170℃,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160~1180℃。本发明生产的规格为Φ50mm~Φ90mm的齿轮钢22CrMoH具有硬度适中、硬度均匀性好等特点,热轧态圆钢硬度200‑240HBW,同批次圆钢硬度最大离散值不大于15HBW,可为用户免去退火工序,满足用户直接剪切下料加工使用需求,大大降低了用户加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许海平;李玉谦;甘伟;徐斌;王军清;王利伟;鲁晓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87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