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快餐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格式纸餐盒。
背景技术:
以往大量使用的聚苯乙烯和塑胶材质制成的餐盒,其废弃后不腐烂,燃烧后产生有害气体,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明令禁止使用这类材质的餐盒,为此,该行业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纸餐盒替代聚苯乙烯和塑胶材质制成的餐盒。纸餐盒由单盆式结构,陆续发展成具有不同菜肴分隔容装的分隔式纸餐盒。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一种常规餐盒50形成有一主盒体51,且主盒体51一侧缘一体连接有一副盒体52,其中副盒体52另侧缘并连接有一盖片56,可供覆盖主、副盒体51、52,又主、副盒体51、52间形成设有一横向的隔板53,且副盒体52内另形成有两隔板54,且各隔板53、54两端分别形成有摺叠部55,可供将隔板53、54向上摺起,令餐盒50形成多格式设计。
上述餐盒50虽可供用户将不同的菜肴分开容置,然而餐盒50的主、副盒体51、52是属同一纸材一体弯折而成,因此其中副盒体52隔板54两端的摺叠部55均是设于整个纸材的中间部份(如图8所示),如此的设计将影响到餐盒的摺合抽拉。
由于餐盒的摺合是透过一模具将纸材挤压弯折而形成,而为了使各摺叠部的向内收束并贴靠于侧片壁面,通常需要于模具内对应位置设计一抽拉杆,用以当模具压合餐盒时,可将摺叠部向盒体内抽拉弯折,因此当餐盒的摺叠部位于纸材中央时,相同的模具的抽拉杆亦需设计于中央部位,而由于抽拉杆必需可以做独立上、下位移的动作,因此当其距离模具边缘越远时,其模具制造难度就越高,就申请人于业界多年的经验得知,前述专利案餐盒的摺叠部就距离边缘过远,就当前业界的技术而言,几乎无法制造模具,因此无形间就增加了制模难度与成本,同时于冲压弯折时,更会生成大量的不良品,故确实有必要针对现有餐盒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改进,以降低制造餐盒的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在中国专利文献cn2379005y提出了一种多格式纸餐盒,其包括有一主盒体与至少二个副盒体;主盒体包括一底片,底片周缘分别延伸形成有可向上弯折的侧片,形成容置部,主盒体后方的侧片一端延伸有一凸出容置部的黏合片,可供黏设副盒体,后侧片与黏合片顶缘一体延伸有一等宽的盖片,盖片的宽度等于主、副盒体黏合后的宽度;副盒体包括一底片,底片周缘分别一体形成有可向上弯折的侧片,副盒体对应主盒体的侧片外缘一体连接有一补强片,补强片可弯折黏合于主盒体的侧片的内侧面。
由于主、副盒体分隔片的对折部分设于对应纸材的边缘,因此模具的抽拉杆即对应设于边缘处,这样,可简化抽拉杆的制造难度,同时减少在弯折抽拉过程中的不良品,可大大降低餐盒的制造成本,再者由于主、副盒体周缘设有补强片及连接片,可增强多格式纸餐盒的结构强度;另外,主、副盒体的连接片中段与侧片间形成未黏固的扣槽,配合盖片侧片上的扣片,使盖片覆盖于主、副盒体上后,可利用扣片直接扣掣于扣槽上,避免盖片任意掀开,以保持食物卫生。
上述的设计是用一主盒体与至少二个副盒体来组合设计成多格式盒体。现有的多格式餐盒的生产成型设备最多容许8个固定点(折痕相交的点),因此,在主盒体已经占据8个固定点的情况下,很难不需要副盒体来组合。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人另辟蹊径,重新设计一种多格式纸餐盒,其不用一主盒体与至少二个副盒体来组合设计成多格式盒体,非常方便组装。
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格式纸餐盒,其包括盒盖和盒体,盒盖和盒体是用一张成型纸折叠而成的,所述盒体内设有肋条,所述肋条包括横向肋条和纵向肋条,所述横向肋条和所述纵向肋条相交固定为一体,并卡扣在所述盒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盒盖前壁上端有第一折边部,所述第一折边部中端设有舌状凸出;所述盒体的前盒侧上端有第二折边部,前盒侧或第二折边部有一条割裂的、连续的第一裂缝,所述第一裂缝在第二折边部的作用力下撑开,形成一撑开的裂片和一悬口,所述舌状凸出可顺着所述裂片插入至所述悬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包括盒底和四个盒侧,相邻的两两盒侧之间具有对折后形成过渡部的对折部,所述对折部有两条折痕依次形成第一对折部、第二对折部和第三对折部,所述第二对折部有一条割裂的、连续的从顶端至中间端的第二裂缝,所述第二裂缝将第二对折部分成上对折部和下对折部;所述第一对折部根据第二对折部分成的形状相应匹配为上匹配部和下匹配部;所述下匹配部与所述下对折部对接折叠;所述上匹配部与所述上对折部粘结固定在第三对折部的外表面及盒侧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直接设置一个空的盒体,然后再直接使横向肋条和纵向肋条相交固定为一体,然后可拆卸地卡扣在盒体内,就形成了多格式盒体。横向肋条和纵向肋条可以在盒体外独立生产并相交固定,然后可以在需要时直接插入盒体内结合使用,非常方便组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涉及的一种常规餐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常规餐盒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多格式纸餐盒的盒体与肋条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多格式纸餐盒的盒体与肋条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多格式纸餐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的多格式纸餐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对比例1中的一种纸餐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纸餐盒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对比例2中的设计1纸餐盒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对比例3中的设计2纸餐盒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4的优选设计的纸餐盒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纸餐盒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3和图4所示,一种多格式纸餐盒,其包括盒盖10和盒体20,盒盖10和盒体20是用一张成型纸折叠而成的,盒体20内设有肋条30(或称隔条),肋条30包括横向肋条31和纵向肋条32,横向肋条31和纵向肋条32相交固定为一体,并卡扣在盒体20中。
可以优选纵向肋条32的长度等于或稍大于盒体20内部的短侧边(即短盒侧25)的长度,可以使横向肋条31和纵向肋条32直接固定连接后再卡扣固定在盒体20内,更容易使横向肋条和纵向肋条成型与固定。
发明人先不考虑肋条,成型设备仍然可以容许8个固定点,其中盒盖4个固定点,盒体4个固定点,从而可以将盒体和盒盖先整体外观成型(如图3所示的盒盖和盒体),整体外观成型后再考虑肋条,在盒体内种植肋条,也就是将肋条卡扣在盒体中。这样既容易生产盒盖和盒体,又容易组装肋条。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见图5所示,盒盖10的前壁上端有第一折边部11,第一折边部11中端设有舌状凸出12;盒体20的前盒侧25上端有第二折边部22,第二折边部22有一条割裂的、连续的第一裂缝,第一裂缝在第二折边部的作用力下撑开,形成一撑开的裂片23和一悬口24,舌状凸出12可顺着裂片23插入至悬口24内。
这种设计可以直接形成一种悬口,无需特意剪开或者用模具制作一个孔。可以直接顺着裂片插入至悬口内。裂片具有导向的作用。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实施例2的一种的变形。以图示之,图6为图5的一种变形。与图5比较:图5所示的盒体20的第二折边部22有一条割裂的、连续的第一裂缝;在第二折边部22上形成一撑开的裂片23和一悬口24。
图6所示的盒体20的前盒侧25有一条割裂的、连续的第一裂缝;在前盒侧25上形成一撑开的裂片23和一悬口24。
图6在第一折边部11的中间段增加一折痕13。
从而盒盖10盖上盒体20时,图5所示的多格式纸餐盒的舌状凸出12是直接从上往下顺着裂片23插入至悬口24内。图6所示的多格式纸餐盒的舌状凸出12是绕着第二折边部22从外往内顺着裂片23插入至悬口24内。
实施例4
为了解本实施例4,先介绍发明人的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对比例。
对比例1
图3所示的一种纸餐盒,进行展开成一张纸,如图7所示,它的盒盖10和盒体20是用一张成型纸折叠而成的,盒体20包括盒底26和四个盒侧25,相邻两两盒侧之间有对折部40,但是不是形成两个盒侧的过渡部,对折部40有一条折痕43,该折痕将对折部分为第一对折部41和第二对折部42,第一对折部41和第二对折部42对折后,可以如图4所示的,将对折部40位于盒体20内;也可以如图8所示,将对折部40粘结在盒侧25的外表面。
对比例2
发明人有设计一种纸餐盒,参见图9所示,相同的是,它的盒盖10和盒体20是用一张成型纸折叠而成的,盒体20包括盒底26和四个盒侧25,相邻两两盒侧之间有对折部40;不同的是,对折部40有两条折痕43、44,该两条折痕43、44将对折部依次含有第一对折部41、第二对折部42和第三对折部47,将对折部依次含有第一对折部41、第二对折部42和第三对折部47对接折叠,形成有3层叠加在一块的过渡部。并仅在第二对折部42和第三对折部47的外表面上壁粘结(盒体内部应避免使用粘结剂粘结,以避免接触食物);该过渡部连接在相邻两两盒侧之间。上述设计简称设计1。
对比例3
发明人也有设计另一种纸餐盒,参见图10所示,相同的是,它的盒盖10和盒体20是用一张成型纸折叠而成的,盒体20包括盒底26和四个盒侧25,相邻两两盒侧之间有对折部40;不同的是,对折部有一条连续的裂缝48,该裂缝48将对折部分成第一对折部41和第二对折部42,第一对折部41与第二对折部42对接粘结固定,形成一个过渡部,该过渡部连接在相邻两两盒侧之间。上述设计简称设计2。
实施例4
发明人发现,设计1的过渡部是三层结构,但是过渡部的整体结构并不牢固;设计2的过渡部是2层结构,但是其过渡部的底部容易渗漏。
发明人综合考虑了设计1和设计2,对设计1和设计2进行了研究,发现设计1的不牢固在于粘结力较少,粘结力与粘结的面积有关。设计2的渗漏在于其底部是一个尖端(点状),粘结面积可忽略不计,不容易粘结,从而容易渗漏。
结合设计1和设计2的设计缺陷,本实施例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粘结牢固又能防止底部渗漏的纸餐盒。
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一种纸餐盒,它的盒盖10和盒体20是用一张成型纸折叠而成的,盒体20包括盒底26和四个盒侧25,相邻两两盒侧之间有对折部40,对折部40对折后形成过渡部45,过渡部45连接在相邻两两盒侧25之间。
对折部40有两条折痕43、44,这两条折痕43、44将对折部依次形成有第一对折部41、第二对折部42和第三对折部47,第一对折部41、第二对折部42和第三对折部47在形状和大小上基本是相同的。第二对折部42有一条割裂的、连续的从顶端423至中间端424的第二裂缝46,第二裂缝46的形状大体上可以呈l型。该第二裂缝46在两条折痕43、44之间。第二裂缝46将第二对折部42分开形成上对折部421和下对折部422;该第二对折部42的中间端424可以做一个范围来理解,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具体的一个点,例如中间端424可以是从顶端423到底端425的二分之一(1/2)的点为中间端,也可以是三分之二(2/3)的点,也可以是四分之三的点(3/4),也可以是1/2-3/4之间的任意一个点。
第一对折部41根据第二对折部分成的形状相应匹配为上匹配部和下匹配部;下匹配部与下对折部422对接折叠;上匹配部与上对折部421连成一体,上匹配部与上对折部粘结固定在第三对折部47的外表面及盒侧25的外表面。
这样,由于顺着一折痕43,第一对折部41的下匹配部与第二对折部的下对折部422对接折叠,继而顺着另一个折痕44的对折下,使第二对折部42的下对折部422折叠在第一对折部41和第二对折部47之间,折叠成具有三层叠加结构的过渡层45,从而避免了需要在过渡部的底部粘结,避免了对比例2的设计1的纸餐盒的底部渗漏。
由于第一对折部41的上匹配部与第二对折部42的上对折部421连成一体,第一对折部41的上匹配部与第二对折部42的上对折部421粘结固定在第三对折部47的外表面及盒侧25的外表面,其中第一对折部41的上匹配部与粘结固定在第三对折部47的外表面,第二对折部42的上对折部421粘结固定在对应盒侧25的外表面,从而比对比例3的设计2的纸餐盒大大增加了粘结面积,粘结的更加牢固。
最终由上述的对折与粘结固定形成的过渡部45,该过渡部45就分成上下两部分,该过渡部45的下部分对折后是三层结构,上部分粘结固定后是两层结构,该过渡部45的上部分大大增加了粘结面积。该过渡部45的下部分防止了底部的渗漏。从而实现本实施例4的纸餐盒既防止了底部渗漏又粘结的更加牢固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的纸餐盒是可以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实施例1的除肋条之外的纸餐盒替换成本实施例的最优设计的纸餐盒。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4可以结合实施例2或实施例3形成新的实施例。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均可以分别结合实施例1形成新的实施例。当然,实施例1-4与对比例1-3还可以有更多的组合、替换方式,从而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多格式纸餐盒,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盒盖和盒体,盒盖和盒体是用一张成型纸折叠而成的,所述盒体内设有肋条,所述肋条包括横向肋条和纵向肋条,所述横向肋条和所述纵向肋条相交固定为一体,并卡扣在所述盒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格式纸餐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前壁上端有第一折边部,所述第一折边部中端设有舌状凸出;所述盒体的前盒侧上端有第二折边部,前盒侧或第二折边部有一条割裂的、连续的第一裂缝,所述第一裂缝在第二折边部的作用力下撑开,形成一撑开的裂片和一悬口,所述舌状凸出可顺着所述裂片插入至所述悬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格式纸餐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盒底和四个盒侧,相邻的两两盒侧之间具有对折后形成过渡部的对折部,所述对折部有两条折痕依次形成第一对折部、第二对折部和第三对折部,所述第二对折部有一条割裂的、连续的从顶端至中间端的第二裂缝,所述第二裂缝将第二对折部分成上对折部和下对折部;所述第一对折部根据第二对折部分成的形状相应匹配为上匹配部和下匹配部;所述下匹配部与所述下对折部对接折叠;所述上匹配部与所述上对折部粘结固定在第三对折部的外表面及盒侧的外表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