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绞线牵引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4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绞线牵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桥梁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预应力钢绞线束已逐步成为桥梁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配件,其强度高且松弛性能好,相比钢筋更具柔韧性,广泛运用于桥梁的系杆、拉索及体外预应力工程等结构中。

目前,在孔道内穿束钢绞线时,通常需要在钢绞线束的前端设置一个牵引配件以连接牵引绳进行穿束作业,常规做法是采用钢筋弯曲形成吊环后与钢绞线束焊接,但钢筋与钢绞线束的接触面积较小,不便于连接且连接强度不高;还有一种做法是在钢绞线束的前端设置一个特制的牵引头,但特制牵引头通常结构复杂,稳定性不强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强度高的钢绞线牵引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绞线牵引系统,包括钢绞线束和设于所述钢绞线束末端的牵引头,所述钢绞线束包括至少一根第一钢绞线和至少一根第二钢绞线,所述第一钢绞线比所述第二钢绞线长,所述第二钢绞线的末端抵接于所述牵引头靠近所述钢绞线束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钢绞线与所述牵引头的侧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牵引头为板状结构,所述钢绞线束包括至少两根第一钢绞线,所述至少两根第一钢绞线分设于所述牵引头相对的两个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钢绞线束包括三根第二钢绞线和四根第一钢绞线,所述三根第二钢绞线沿所述钢绞线束的径向并排设置并均抵接于所述牵引头的端部,所述四根第一钢绞线均匀分布于所述牵引头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并与所述侧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牵引头为钢板。

优选地,所述牵引头沿所述钢绞线束的直径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钢绞线束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第二钢绞线和/或第一钢绞线与所述牵引头焊接。

优选地,所述钢绞线束突出于所述牵引头的侧壁的部分设有倒角。

优选地,所述牵引头远离所述钢绞线束的一端设有导向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钢绞线的长度比所述第二钢绞线的长度大40-60mm。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头远离所述钢绞线束的一端开设有牵引孔。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绞线牵引系统中,钢绞线束包括抵接牵引头端部的第二钢绞线和与牵引头的侧壁连接的第一钢绞线,且所述第一钢绞线比所述第二钢绞线长,通过调整不同钢绞线末端露出的长度有效增大了所述钢绞线束与牵引头连接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升钢绞线束与牵引头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无需采用结构复杂的牵引头便可对所述钢绞线束提供较强的牵引力。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绞线牵引系统中,钢绞线束突出于牵引头的侧壁的部分设有倒角,使整体结构的前端更加平滑,可避免所述钢绞线束在被牵引穿束的过程中挂住障碍物,以便于所述钢绞线束的穿束施工,且可防止在管道中穿束时刮损管道。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牵引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钢绞线牵引系统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钢绞线牵引系统中的钢绞线束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零/部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零/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零/部件被“连接”到另一零/部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零/部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零/部件。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图1至图3共同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结构简单并且连接强度高,可在桥梁施工时较为快捷稳定地牵引穿束钢绞线束,提高桥梁的施工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钢绞线牵引系统1000包括钢绞线束1和牵引头2,所述牵引头2设于所述钢绞线束1的末端,即所述牵引头2位于所述钢绞线束1被牵引的前端。所述钢绞线束1包括第一钢绞线11和第二钢绞线12,所述第一钢绞线12比所述第二钢绞线11长,所述第二钢绞线12的末端121抵接于所述牵引头2的端部(图未示,下同),所述第一钢绞线11与所述牵引头2的侧壁21连接。

具体地,所述钢绞线束1中的不同钢绞线可在打散开后通过切割形成第一钢绞线11和第二钢绞线12,然后一一与所述牵引头2连接,可先将所述第二钢绞线12的末端121抵接于所述牵引头2靠近所述钢绞线束1一端的端部,再将所述第一钢绞线11焊接于所述牵引头2的侧壁21上,从而在牵引头2有限的表面积上排列设置更多钢绞线,通过调整所述钢绞线束1中不同钢绞线末端露出的长度有效增大了所述钢绞线束1与所述牵引头2连接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升所述钢绞线束1与所述牵引头2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在牵引穿束钢绞线束1的施工时无需针对所述钢绞线束1的结构设置复杂的牵引头便可对所述钢绞线束1提供较强的牵引力。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3,所述钢绞线束1包括四根第一钢绞线11和三根第二钢绞线12,所述三根第二钢绞线12沿所述钢绞线束1的径向并排设置并均排抵接于所述牵引头2的端部,所述牵引头2相对的两个侧壁21上均连接有两根第一钢绞线11。即所述钢绞线束1为常用的七丝结构,通过切割处理将中部并排的三根钢绞线形成所述第二钢绞线12,以在所述钢绞线束1的端部形成一个用于嵌设所述牵引头2的凹槽,从而可将所述牵引头2嵌设于所述钢绞线束1内,在安装牵引头2时无需扩大所述钢绞线束1的直径,有效控制整体结构的尺寸,便于牵引穿束。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钢绞线12的末端121也可与所述牵引头2进行焊接,进一步提升二者的连接强度。而本实施例提供的钢绞线牵引系统1000,由于所述钢绞线束1仅通过所述第一钢绞线11焊接于所述牵引头2的侧壁21上,便可满足牵引作业的受力需求,从而无需将所述第二钢绞线12相对所述牵引头2焊接,可减少工序,提升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所述钢绞线束1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其可仅包括一根第一钢绞线11和一根第二钢绞线12,或者包括更多钢绞线,例如所述钢绞线束1为2丝、3丝或者19丝结构,通过改变不同钢绞线末端露出的长度以增大所述钢绞线束1与所述牵引头2的接触面积,同样可提升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地,当所述钢绞线束1包括多根第一钢绞线11和多根第二钢绞线12时,所述多根第一钢绞线11均匀分设于所述牵引头2相对的两个侧壁21上,所述多根第二钢绞线12沿所述钢绞线束1的某一径向并排设置并均抵接于所述牵引头的端部,以确保所述钢绞线束1与所述牵引头2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牵引头2为钢板,保证其具有足够高的强度,且制作材料比较常见,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可随时切割制作多个牵引头2以连接不同的钢绞线束1开展牵引穿束作业,提高施工效率。

优选地,所述牵引头2沿所述钢绞线束1的直径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钢绞线束1的直径,以确保所述牵引头2在嵌设于所述钢绞线束1内后不突出于所述钢绞线束1的侧面,相比采用其他套设于所述钢绞线束1外的牵引件,可有效控制整体结构尺寸,从而可在适配所述钢绞线束1的管道内轻松地进行穿束施工,无需针对所述牵引头2的结构设置更大的管道,且可避免刮损管道。

优选地,所述钢绞线束1突出于所述牵引头2的侧壁21的部分设有倒角13,所述倒角13可开设于所述第一钢绞线11或者第二钢绞线12的端部,通过在所述钢绞线束1上打磨形成所述倒角13,使整体结构的前端边缘更加平滑,避免所述钢绞线束1在被牵引穿束的过程中挂住障碍物,提升穿束的顺畅性。

优选地,所述牵引头2远离所述钢绞线束1的一端设有导向结构22,所述导向结构22为开设于所述牵引头2前端的倒角结构,通过所述导向结构22进一步提升穿束作业的顺畅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结构22还可为套设于所述牵引头2前端的导向件(图未示,下同),所述导向件相对钢绞线束1直径方向的长度沿所述钢绞线束1的穿束方向逐渐缩小,例如所述导向件可为锥形、半球形或者圆台形等结构,以在穿束作业中能起较好的导向作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钢绞线11的末端比所述第二钢绞线12的末端长50mm,以在所述第一钢绞线11的前端形成一个长50mm的焊接头111,所述第一钢绞线11通过所述焊接头111与所述牵引头2的侧壁21焊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所述焊接头111的具体长度无需严格限定,其可根据实际的受力需求在40-60mm之间进行调整,以提供足够稳定的牵引力并减小制作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头2远离所述钢绞线束1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牵引绳的牵引孔23。在穿束作业时,可采用牵引设备连接牵引绳带动所述牵引头2运动,从而带动所述钢绞线束1完成穿束工序。优选地,采用5t卷扬机作为牵引设备,所述牵引绳为φ21.5mm的钢丝绳,以确保具备足够的牵引力,顺畅完成所述钢绞线束1的牵引穿束作业。

此外,由于所述牵引头2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无需考虑拆除重复使用,当所述钢绞线束1穿束完成并预固定好后,可采用砂轮锯直接切除所述牵引头2,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钢绞线牵引系统,包括钢绞线束和设于所述钢绞线束末端的牵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束包括至少一根第一钢绞线和至少一根第二钢绞线,所述第一钢绞线比所述第二钢绞线长,所述第二钢绞线的末端抵接于所述牵引头靠近所述钢绞线束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钢绞线与所述牵引头的侧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头为板状结构,所述钢绞线束包括至少两根第一钢绞线,所述至少两根第一钢绞线分设于所述牵引头相对的两个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束包括三根第二钢绞线和四根第一钢绞线,所述三根第二钢绞线沿所述钢绞线束的径向并排设置并均抵接于所述牵引头的端部,所述四根第一钢绞线均匀分布于所述牵引头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并与所述侧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头为钢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头沿所述钢绞线束的直径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钢绞线束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绞线和/或第一钢绞线与所述牵引头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束突出于所述牵引头的侧壁的部分设有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头远离所述钢绞线束的一端设有导向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绞线的长度比所述第二钢绞线的长度大40-6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头远离所述钢绞线束的一端开设有牵引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绞线牵引系统,包括钢绞线束和设于所述钢绞线束末端的牵引头,所述钢绞线束包括至少一根第一钢绞线和至少一根第二钢绞线,所述第一钢绞线比所述第二钢绞线长,所述第二钢绞线的末端抵接于所述牵引头靠近所述钢绞线束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钢绞线与所述牵引头的侧壁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绞线牵引系统中,钢绞线束包括抵接牵引头端部的第二钢绞线和与牵引头的侧壁连接的第一钢绞线,且第一钢绞线比第二钢绞线长,通过调整不同钢绞线末端露出的长度有效增大了所述钢绞线束与牵引头连接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升钢绞线束与牵引头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无需采用结构复杂的牵引头便可对钢绞线束提供较强的牵引力。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峰;李鸿文;魏超;匡敏;杨鑫;刘怀刚;韩春鹏;陈勇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8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