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2


本发明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由强降雨引起的城市下穿隧道存在大量积水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会导致交通瘫痪和经济损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cn201720505133.3公开了一种城市隧道内涝报警装置,其通过设置处理器、水浸传感器、声光报警器和道闸;当隧道水位到达安全水位线时,水浸传感器发出信号,使声光报警器报警,道闸关闭,从而使车辆无法进入隧道,保证人员的安全。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当发生强降雨且隧道内已出现了积水但积水并未达到安全水位线,而此时如果隧道内发生了堵车现象,由于积水未达到安全水位线,报警器不报警、道闸未关闭,隧道外的车辆无法及时知情,还是会进入到隧道内,随着降雨的积增,安全隐患和堵塞还是会变得更加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的隧道内涝报警系统,在当发生强降雨且隧道内已出现了积水但积水并未达到安全水位线,此时如果隧道内发生了堵车,由于积水未达到安全水位线,报警器不报警、道闸未关闭,隧道外的车辆无法及时知情,会继续进入到隧道内,无法减轻安全隐患和堵塞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内通行道路两旁的多组红外对射传感器,设置在隧道内的水位监测装置,设置在隧道入口处的警示装置,以及分别与红外对射传感器、水位监测装置以及警示装置电连接的处理系统。

其中,所述水位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在隧道内的安装杆,设置在安装杆上的第一水位传感器8,设置在安装杆上并且位于第一水位传感器8上方的第二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均与处理系统相连接用于监测水位;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8离地面的高度为10cm,第二水位传感器离地面的高度为25cm。

其中,所述水位监测装置还包括套设在安装杆外的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开设有开口的外筒体,安装在外筒体的开口上的滤网,设置在外筒体内且一端与外筒体的内侧壁连接的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滤网和安装杆之间,并且隔板至少有两个,相邻两个隔板对向错开分布,相邻两块隔板之间间隙处形成水流通道。其中,所述处理系统包括主控制单元,和与主控制单元相连接的子控制单元,与子控制单元相连接的时钟单元,与主控制单元相连接的无线传输单元;所述警示装置、第一水位传感器8以及第二水位传感器均与主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红外对射传感器与子控制单元相连接。

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交管部门的远程监控中心,通过无线传输单元与主控制单元实现数据交互,和远程信息传达。

其中,所述每组红外对射传感器之间的间距根据具体路况进行选型和设置。

本发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系统通过水位传感器检测隧道内的积水深度,及隧道内红外对射传感器这两道步骤来监测是否堵车,是否可以通行;当积水达到第一水位传感器设定的深度时且隧道内发出堵车现象,即通过警示装置对未进入隧道的车辆进行警示;当积水达到第一水位传感器设定的深度而隧道内不堵车时,车辆可正常通过隧道;当积水达到第二水位传感器设定的深度时,不管隧道内是否堵车,均进行警示并通过主控单元向远程监控中心发送通知;如此避免水位系统和通行状况相矛盾带来的负面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水位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处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1﹑蒸汽喷头;2﹑挂烫功能杆;3﹑挂烫机功能主体;4﹑活动节;5﹑蒸汽管道;6﹑控制开关;7﹑活动轮;8﹑功能体;8-1﹑伸缩连接杆;8-2、旋转活动节;8-3、支撑杆;8-4、旋转连接轴;8-5、熨烫板;8-6、调节螺丝扣;9﹑磁条轨道;10、电机;11﹑加热环;12﹑储水箱;13、增压传送器;14﹑鼓风干燥器;15、连接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所示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其包括设置在隧道内的若干组红外对射传感器1,设置在隧道内的水位监测装置,设置在隧道入口处的警示装置2,以及分别与红外对射传感器1、水位监测装置以及警示装置电连接的处理系统。

该红外对射传感器1用于检测隧道内是否发生堵车,每组由同轴安装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组成,工作时发射端向接收端发射红外线,当车辆通过并阻断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信号连线时,红外对射传感器1则输出信号给处理系统。水位监测装置用于监测隧道内的积水深度,并输出信号给处理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则对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判断车辆通过隧道是否安全,如果不安全则通过警示装置2警示未进入隧道内的车辆。该警示装置可以是喇叭或显示器,其可安装在隧道入口处,以便于车主看到。红外对射传感器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隧道的长度进行设置,相邻两个红外对射传感器1之间的间距为20~50m,具体情况根据实际路面进行选择,包括不同传输距离的型号选择,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红外对射传感器1之间的间距设置为35m。

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该水位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在隧道内的安装杆7,固定在安装杆7上的第一水位传感器8,固定在安装杆7上并位于第一水位传感器8上方的第二水位传感器9;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9均与处理系统连接。

水位监测装置安装于隧道内,第一水位传感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9均用于监测隧道内的积水深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水位传感器8离地面的高度为10cm,第二水位传感器离地面的高度为25cm。

如图4所示,该处理系统包括主控制单元,与主控制单元连接的子控制单元,与子控制单元连接的时钟单元,与主控制单元连接的无线传输单元;所述警示装置2、第一水位传感器8以及第二水位传感器9均与主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红外对射传感器1与子控制单元连接。

时钟单元用于设定信号连续传输时长,其可采用ds3231时钟模块,本实施例方案中选用设定为30s,即当红外对射传感器1向子控制单元传输信号并持续30s以上时,子控制单元则判断隧道内堵车,此时子控制单元则发送信号给主控制单元。该主控制单元通过无线传输单元与交管部门的远程监控中心连接。

工作时,红外对射传感器1检测隧道内的车流,当任意一个红外对射传感器1的红外线信号被车辆阻断时,该红外对射传感器则发送信号给子控制单元,且当该红外对射传感器持续发送信号给子控制单元的时间达到30s以上时,子控制单元则输出信号给主控制单元,此时系统判定隧道内出现堵车现象;如果没有红外对射传感器持续30s发送信号给子控制单元,则说明此时隧道内车辆正常通行,子控制单元不发送信号给主控制单元。

同时,第一水位传感器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9检测隧道内的积水深度,当积水位于第一水位传感器8下方时,第一水位传感器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9均不发送信号给主控制单元,此时不管子控制单元是否有发送信号给主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都不向警示装置发送警示信号,警示装置不报警;即当积水位于第一水位传感器8下方时,不管隧道内是否堵车,外面车辆均可进入隧道。

当积水淹没第一水位传感器8而没有淹没第二水位传感器9时,第一水位传感器8则向主控制单元发送信号,此时如果子控制单元没有发送信号给主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不向警示装置发送警示信号,警示装置不报警;即当积水超过第一水位传感器8而没有超过第二水位传感器9,且隧道内没有堵车时,外面车辆可正常进入隧道。

当积水淹没第一水位传感器8而没有淹没第二水位传感器9时,第一水位传感器8则向主控制单元发送信号,此时如果子控制单元也发送信号给主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则向警示装置发送警示信号,外面车辆则不允许进入隧道;即当积水超过第一水位传感器8而没有超过第二水位传感器9,且隧道内发生堵车时,外面车辆不允许进入隧道,如此可以降低因隧道内发生堵车而外面车辆源源不断的进入隧道,又因为降雨的继续,隧道内的积水越积越深,给隧道内的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主控制单元还发送信号给交管部门的远程监控中心,通知交管部门前来处理。

当积水淹没第二水位传感器9时,第一水位传感器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9均向主控制单元发送信号,此时不管子控制单元是否有发送信号给主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都向警示装置发送警示信号,警示装置报警,外面车辆则不允许进入隧道;即当积水淹没第二水位传感器9,此时隧道内已达到警示水位,车辆已无法安全通过,此时不管隧道内是否堵车,都不允许车辆进入隧道。

另外,本发明也可在隧道入口处设置闸门,在警示装置报警时可关闭闸门,防止车辆进入,在此不再陈述。

本实施例的隧道内涝预警系统与实施例1中的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隧道内涝预警系统的水位监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杆7外侧的防护装置。

如图2所示,该防护装置包括开设有开口的外筒体6,安装在外筒体6的开口上的滤网3,设置在外筒体6内且一端与外筒体6的内侧壁连接的若干块隔板5,相邻两块隔板5之间形成水流通道4;所述隔板5位于滤网3和安装杆7之间。具体的,滤网3可通过螺丝安装在外筒体6的开口上,其可以防止杂物进入到外筒体6内;隔板5的长度短于外筒体6的长度,若干隔板则依次交错的焊接在外筒体6的相对两个侧壁,使得相邻的两块隔块之间形成水流通道4,如图2所示。使用时,积水会从外筒体6的开口进入,并沿水流通道4进入到外筒体内部,而通过上述设计,车辆经过时牵起的波浪则由隔块5削弱,防止波浪影响水位检测的精度,进而产生误报现象。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隧道内通行道路两旁的多组红外对射传感器(1),设置在隧道内的水位监测装置,设置在隧道入口处的警示装置(2),以及分别与红外对射传感器(1)、水位监测装置以及警示装置(2)电连接的处理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在隧道内的安装杆(7),设置在安装杆(7)上的第一水位传感器(8),设置在安装杆(7)上并且位于第一水位传感器(8)上方的第二水位传感器(9);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8)和第二水位传感器(9)均与处理系统相连接用于监测水位;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8离地面的高度为10cm,第二水位传感器离地面的高度为25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监测装置还包括套设在安装杆(7)外的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开设有开口的外筒体(6),安装在外筒体(6)的开口上的滤网(3),设置在外筒体(6)内且一端与外筒体(6)的内侧壁连接的隔板(5),所述隔板(5)位于滤网(3)和安装杆(7)之间,并且隔板(5)至少有两个,相邻两个隔板对向错开分布,相邻两块隔板(5)之间间隙处形成水流通道(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系统包括主控制单元,和与主控制单元相连接的子控制单元,与子控制单元相连接的时钟单元,与主控制单元相连接的无线传输单元;所述警示装置(2)、第一水位传感器(8)以及第二水位传感器(9)均与主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红外对射传感器(1)与子控制单元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交管部门的远程监控中心,通过无线传输单元与主控制单元实现数据交互,和远程信息传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红外对射传感器(1)之间的间距根据具体路况进行选型和设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内涝预警系统,属于信息技术领域。本发明技术方案要点:本发明系统通过水位传感器检测隧道内的积水深度,及隧道内红外对射传感器这两道步骤来监测是否堵车,是否可以通行;当积水达到第一水位传感器设定的深度时且隧道内发出堵车现象,即通过警示装置对未进入隧道的车辆进行警示;当积水达到第一水位传感器设定的深度而隧道内不堵车时,车辆可正常通过隧道;当积水达到第二水位传感器设定的深度时,不管隧道内是否堵车,均进行警示并通过主控单元向远程监控中心发送通知;如此避免水位系统和通行状况相矛盾带来的负面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黄翔;李云龙;张威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泉州市洛江奎芳保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82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