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打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
打磨是指借助打磨装置加工材料表面的一种方法,且在打磨过程中根据需要在打磨装置或者材料里添加研磨剂或者研磨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剥离装饰表面较浅的覆盖层或者获取材料的特定表面粗糙度。
关于对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方面,传统操作方法是将陶艺待磨品固定在拉坯机上,使陶艺待磨品旋转,然后将鹅卵石与陶艺待磨品的表面接触,以对陶艺待磨品的表面进行打磨。随着砂纸的出现,对陶瓷产品的表面加工时,通过拉坯机带动其上固定的陶艺待磨品旋转,然后将相应规格的砂纸与陶艺待磨品的表面接触,从而实现对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目前,对陶瓷产品的表面加工,通常是采用在在砂轮机上安装抛光轮,然后人工拿着陶艺待磨品与旋转的抛光轮接触,对陶艺待磨品的表面进行打磨。
然而,上述三种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方法,均存在耗时耗力的现象,且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打磨装置,极大地提高了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效率,省时省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打磨装置,包括机架、主轴、卡件装置、第一打磨机构和滑动辅助装置:
所述卡件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主轴安装在机架上,所述滑动辅助装置与主轴滑动配合,滑动辅助装置用于沿主轴的轴向滑动以及沿主轴的周向转动;
所述第一打磨机构包括承载板、打磨电机、皮带、从动轴、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承载板的一端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打磨电机和第一轴承座均安装在承载板上;从动轴插接在第一轴承座内,第一抛光轮与从动轴的一端连接;打磨电机的转轴通过皮带与从动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打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轴承座和第二连接轴承座,第一连接轴承座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第二连接轴承座与承载板连接;或者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座和轴承座,固定座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轴承座与承载板连接;
所述承载板、从动轴、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的整体重心记为m,打磨电机的重心记为n,m和n在第一连接杆的圆形横截面上的投影相对于第一连接杆的圆形横截面上的圆心呈对称布置;承载板、从动轴、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的整体重量记为g,打磨电机的重量记为g;m到第一连接杆的轴向中心线的距离为d,n到第一连接杆的轴向中心线的距离为d;g×d的扭矩值减去g×d的扭矩值为-0.5kg·m~ 0.5kg·m,使第一打磨机构以第一连接杆的圆形横截面的圆心点为坐标原点在横向和纵向上处于静平衡。
优选地,打磨装置还包括第一配重机构;
所述第一配重机构包括横梁、钢丝、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和配重块,横梁上设有轴承座,轴承座套接在主轴上端;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分别安装在横梁的两端,钢丝的一端与配重块连接,钢丝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与第一连接杆连接,且钢丝压靠在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打磨机构还包括把持机构,把持机构包括把杆、立杆和握杆,把杆的一端与承载板连接,立杆的两端分别与把杆和握杆连接,把杆或握杆到主轴的距离是第一抛光轮到主轴的距离的1-3倍;
所述打磨电机的转轴端设有驱动皮带轮,从动轴上设有从动皮带轮,打磨电机的驱动皮带轮与从动轴的从动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
所述承载板对应钢丝处设有缺口,从动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抛光轮。
优选地,所述滑动辅助装置包括直线轴承、轴套、支撑板和第一连接板,直线轴承套接在主轴上,轴套的一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环形板,轴套套设在直线轴承上,且轴套与直线轴承呈间隙配合,直线轴承的上端与轴套的环形板的内侧相抵;支撑板与直线轴承连接,第一连接板与支撑板连接,第一连接杆的第一连接轴承座与第一连接板连接。
优选地,打磨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机架上;
所述卡件装置为三爪卡盘,驱动装置和三爪卡盘连接,驱动装置用于带动三爪卡盘旋转;三爪卡盘的每个卡爪上均设有卡件机构,卡件机构包括条形连接块、支撑细管、垫片、连接螺栓以及呈蘑菇状的支撑帽,条形连接块的一端与对应的卡爪连接,条形连接块的另一端设有纵向贯穿的通孔,连接螺栓自下而上依次穿过条形连接块的通孔、支撑细管和垫片与支撑帽螺纹连接;垫片的外径大于支撑帽的外径,且垫片的外径与支撑帽的外径之差为10.0mm-30.0mm,垫片的厚度为1.0mm-3.0mm;且支撑细管的外径不大于支撑帽的直径;
所述机架上设有驱动轴承座,驱动轴承座内配设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上端与三爪卡盘同中心轴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连接轴的下端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连接轴转动。
优选地,打磨装置还包括第二打磨机构和第二配重机构;
所述第二打磨机构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
所述第二打磨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打磨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二配重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配重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二打磨机构和第二配重机构的连接关系与第一打磨机构和第一配重机构的连接关系相同。
优选地,打磨装置还包括砂带打磨机构和第三配重机构;
所述砂带打磨机构包括第三连接杆、连接板、立板、延伸柱、砂带、第一电机、拉紧杆和压紧机构,连接板与立板连接,延伸柱的一端与第一电机均安装在立板上,且延伸柱和第一电机位于立板的同侧,连接板与延伸柱分别位于立板的两侧;延伸柱的远立板端设有h形块,拉紧杆的一端通过连接轴与h形块转动连接,拉紧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轴,安装轴上转动连接有第一砂带轮,第一电机的转轴上设有第二砂带轮,第一砂带轮和第二砂带轮通过砂带连接;拉紧杆和延伸柱之间通过压紧机构连接;第三连接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第三轴承座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第四连接轴承座与连接板连接;
所述第三配重机构与第一配重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三配重机构的钢丝远配重块一端与第三连接杆连接。
优选地,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压板、张紧杆和锁紧螺栓,压板与延伸柱连接,张紧杆的一端与压板铰接,张紧杆的另一端设有多个等间距布置的锁孔;拉紧杆上设有张紧螺纹孔,锁紧螺栓穿过张紧杆的锁孔与拉紧杆的张紧螺纹孔螺纹连接;立板上设有用于围挡第一砂带轮和第二砂带轮的围板,拉紧杆的远h形块端设有手握杆。
优选地,打磨装置还包括工件紧固装置;
所述工件紧固装置包括连接套、支撑横板、安装立板和顶尖机构,连接套与主轴套接,连接套的一端的外侧设有多个呈周向均布的螺纹孔,螺纹孔内配设有紧固螺栓,紧固螺栓的连接端与主轴相抵;支撑横板的一端与连接套连接,支撑横板的另一端与安装立板连接;顶尖机构安装在安装立板上,顶尖机构用于对工件的上端压紧。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以在保留手工控制打磨力度及时间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效率,保证了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质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
2、第一连接杆的第一连接轴承座和第二连接轴承座设计,使得第一打磨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杆相对滑动辅助装置转动,同时第一打磨机构通过滑动辅助装置可相对主轴纵向滑动以及周向转动;第一打磨机构相对于主轴的多维转动设计,便于操作人员根据陶艺待磨品的曲面部分对第一打磨机构的第一抛光轮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保证打磨材料与不同曲面贴合均匀的前提下提高了打磨工效2-5倍以及陶艺待磨品曲面部分的打磨均匀性。
3、通过第一配重机构作用在第一打磨机构上,便于第一打磨机构通过滑动辅助装置沿主轴轴向移动,避免了工作时操作人员一直对第一打磨机构进行支撑,减轻劳动强度到原来的1/3~1/10;第一打磨机构的把持机构设计,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把持机构调整第一打磨机构的纵向位置,把持机构、第一抛光轮与主轴之间构成了一个杠杆加力机构,操作者可以轻松合成自己腿部、腰部及手臂的力并且加倍作用于第一抛光轮和第二抛光轮,将第一抛光轮或第二抛光轮对工件的压靠力提高了2-6倍,使陶艺待磨品质感细腻度提高1-3个等级。
4、卡件装置选用三爪卡盘,每个卡爪在装配上卡件机构,从而便于对陶艺待磨品的口部进行固定;卡件机构的结构设计是为了避免第一打磨机构对陶艺待磨品的底部进行处理时打磨到卡爪或者卡件机构,提高了卡件机构、第一抛光轮和第二抛光轮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解决了普通三爪卡爪对第一抛光轮或第二抛光轮打磨陶艺待磨品颈部位置时的干涉以及打磨不到陶艺待磨品颈部死角的技术难题;此外,蘑菇状的支撑帽解决了安放陶艺待磨品时不便于认口的技术难题,便于将陶艺待磨品的口部快速安放在卡件机构的垫片上。
5、由于本打磨装置可安装4个抛光轮,在陶艺待磨品一次装夹完成后,可进行粗模、细磨、抛光、打蜡等四道工序,解决了频繁更换工位或打磨头所消耗的时间及劳动,提高工效1-2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打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压紧机构和第一配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砂带打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顶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卡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机架,11-驱动轴承座,12-连接轴,2-主轴,3-卡件装置,31-卡爪,32-卡件机构,321-条形连接块,322-支撑细管,323-垫片,324-支撑帽,4-第一打磨机构,41-承载板,411-缺口,42-打磨电机,421-驱动皮带轮,43-皮带,44-从动轴,441-第一抛光轮,442-第二抛光轮,443-从动皮带轮,46-第一连接杆,461-第一连接轴承座,462-第二连接轴承座,47-把持机构,471-把杆,472-立杆,473-握杆,5-滑动辅助装置,51-直线轴承,52-轴套,521-环形板,522-横板,523-第二连接板,53-支撑板,54-第一连接板,6-第一配重机构,61-横梁,611-轴承座,62-钢丝,63-第一定滑轮,64-第二定滑轮,65-配重块,7-驱动装置,8-第二打磨机构,9-第二配重机构,10-砂带打磨机构,102-连接板,103-立板,1031-围板,104-延伸柱,105-砂带,106-第一电机,107-拉紧杆,108-压紧机构,109-h形块,110-安装轴,111-第一砂带轮,112-第二砂带轮,113-压板,114-张紧杆,1141-锁孔,115-锁紧螺栓,116-手握杆,20-工件紧固装置,201-连接套,202-支撑横板,203-安装立板,204-顶尖机构,2041-套筒,2042-顶尖,2043-连接轴,2044-连接轴承,2045-螺杆,2046-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磨装置,包括机架1、主轴2、卡件装置3、第一打磨机构4和滑动辅助装置5:卡件装置3安装在机架1上;主轴2安装在机架1上,滑动辅助装置5与主轴2滑动配合,滑动辅助装置5用于沿主轴2的轴向滑动以及沿主轴2的周向转动。
第一打磨机构4包括承载板41、打磨电机42、皮带43、从动轴44、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441,承载板41的一端与滑动辅助装置5连接,打磨电机42和第一轴承座均安装在承载板41上;从动轴44插接在第一轴承座内,第一抛光轮441与从动轴44的一端连接;打磨电机42的转轴通过皮带43与从动轴44连接。
本技术方案可以在保留手工控制打磨力度及时间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效率,保证了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质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而且,第一打磨机构4通过滑动辅助装置5可相对主轴2纵向滑动以及周向转动,从而便于第一打磨机构4的第一抛光轮441进行纵向的位置调节,同时还便于第一打磨机构4的第一抛光轮441对陶艺待磨品的表明压靠强度进行调节。
为了便于第一打磨机构4同时对陶艺待磨品实现粗磨和精磨,在从动轴44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抛光轮442。第一抛光轮441和第二抛光轮442选用纤维抛光轮,第一抛光轮441和第二抛光轮442的目数不同,以便于第一抛光轮441和第二抛光轮442对陶艺待磨品实现粗磨和精磨。第一抛光轮441和第二抛光轮442对陶艺待磨品的表面进行加工时,根据打磨需要,在第一抛光轮441和第二抛光轮442加上天然石蜡或者合成上光剂或是液体石蜡。
具体地,从动轴44布置在承载板41靠卡件装置3一侧,打磨电机42布置在承载板41背卡件装置3一侧;从动轴44和打磨电机42的布局有效地避免了打磨电机42与陶艺待磨品的接触。而且,打磨电机42的转轴端设有驱动皮带轮421,从动轴44上设有从动皮带轮443,打磨电机42的驱动皮带轮421与从动轴44的从动皮带轮443通过皮带43连接。
此外,第一打磨机构4还包括第一连接杆46,第一连接杆4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轴承座461和第二连接轴承座462,第一连接轴承座461与滑动辅助装置5连接,第二连接轴承座462与承载板41连接;或者第一连接杆46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座和轴承座,固定座与滑动辅助装置5连接,轴承座与承载板41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承座461和第二连接轴承座462的数量为两个,可以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第一连接杆46的第一连接轴承座461和第二连接轴承座462设计,使得第一打磨机构4通过第一连接杆46相对滑动辅助装置5转动,同时第一打磨机构4通过滑动辅助装置5可相对主轴2纵向滑动以及周向转动;第一打磨机构4相对于主轴2的多维转动设计,便于操作人员根据陶艺待磨品的曲面部分对第一打磨机构4的第一抛光轮441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保证第一抛光轮或第二抛光轮与不同曲面贴合均匀的前提下提高了打磨工效2-5倍,以及提高了陶艺待磨品曲面部分的打磨均匀性。而且通过转动第一连接杆46,第一抛光轮或第二抛光轮可以绕第一连接杆46进行翻转打磨,从而便于使第一抛光轮或第二抛光轮对陶艺待磨品的一些死角进行打磨。
为了便于操作第一打磨机构4的纵向移动,打磨装置还包括第一配重机构6;第一配重机构6包括横梁61、钢丝62、第一定滑轮63、第二定滑轮64和配重块65,横梁61上设有轴承座611,轴承座611套接在主轴2上端;第一定滑轮63和第二定滑轮64分别安装在横梁61的两端,钢丝62的一端与配重块65连接,钢丝6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定滑轮63和第二定滑轮64与第一连接杆46连接,且钢丝62压靠在第一定滑轮63和第二定滑轮64上。根据需要调节配重块65的重量达到配重平衡,配重块65通过钢丝62穿过第一定滑轮63和第二定滑轮64与第一连接杆46连接,便于第一打磨机构4通过滑动辅助装置5沿主轴5轴向移动,避免了工作时操作人员一直对第一打磨机构4进行支撑,减轻劳动强度到原来的1/3-1/10。本实施例中,轴承座61的数量为两个,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配重机构6工作时的稳定性。
第一打磨机构4还包括把持机构47,把持机构47包括把杆471、立杆472和握杆473,把杆471的一端与承载板41连接,立杆472的两端分别与把杆471和握杆473连接。本实施例中,把杆471与握杆473平行,且把杆471位于握杆473的下方。第一打磨机构4的把持机构47是根据操作人员的使用习惯来设计的,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把持机构47调整第一打磨机构4的纵向位置以及第一打磨机构4对工件的压靠强度,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表面加工效率。而且,把杆471或握杆473到主轴2的距离是第一抛光轮441到主轴2的距离的1-3倍。第一打磨机构4的把持机构47设计,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把持机构47调整第一打磨机构4的纵向位置,把持机构、第一抛光轮441与主轴2之间构成了一个杠杆加力机构,操作者可以轻松合成自己腿部、腰部及手臂的力并且加倍作用于第一抛光轮441和第二抛光轮442,将第一抛光轮441或第二抛光轮442对工件的压靠力提高了2-6倍,使陶艺待磨品质感细腻度提高1-3个等级。
同时,承载板41、从动轴44、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441的整体重心记为m,打磨电机42的重心记为n,m和n在第一连接杆46的圆形横截面上的投影相对于第一连接杆46的圆形横截面上的圆心呈对称布置;承载板41、从动轴44、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441的整体重量记为g,打磨电机42的重量记为g;m到第一连接杆46的轴向中心线的距离为d,n到第一连接杆46的轴向中心线的距离为d;g×d的扭矩值减去g×d的扭矩值为-0.5kg·m~ 0.5kg·m,使第一打磨机构4以第一连接杆46的圆形横截面的圆心点为坐标原点在横向和纵向上处于静平衡。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轴承座与承载板通过螺栓连接,承载板上对应螺栓处设有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连接杆46的轴向垂直,螺栓穿过承载板的条形孔连接有紧固螺母。在安装第一连接杆46时,可以通过调节螺栓在条形孔内的位置,从而调节承载板和和第一连接杆46的相对连接位置。而且打磨电机42与承载板41通过螺栓连接,且打磨电机42与承载板41之间的螺栓上套设有调整垫片。通过对承载板和和第一连接杆46的相对连接位置进行调节,以及通过垫片调整打磨电机42与承载板41的相对距离,便于安装时找到第一打磨机构4的静平衡点,使第一打磨机构4以第一连接杆46的圆形横截面的圆心点为坐标原点在横向和纵向上处于静平衡。第一连接杆46和打磨电机42在承载板41上布置设计,再通过在打磨电机42与承载板41之间采用调整垫片调节打磨电机42与承载板41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打磨机构4以第一连接杆46的圆形横截面的圆心点为坐标原点在横向和纵向上处于静平衡,这样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把持机构47轻松地对第一连接杆46和承载板41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抛光轮441或第二抛光轮442与陶艺待磨品的表面接触,省时省力。
滑动辅助装置5包括直线轴承51、轴套52、支撑板53和第一连接板54,直线轴承51套接在主轴2上,轴套52的一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环形板521,轴套52套设在直线轴承51上,且轴套52与直线轴承51呈间隙配合,直线轴承51的上端与轴套52的环形板521的内侧相抵;支撑板53与直线轴承51连接,第一连接板54与支撑板53连接,第一连接杆46的第一连接轴承座461与第一连接板54连接。从而可实现第一打磨机构4通过第一连接杆46相对第一连接板54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承座461和第二连接轴承座462的数量均为两个,可以提高第一连接杆46分别与第一连接板54和承载板41转动连接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驱动卡件装置转动,打磨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7,驱动装置7安装在机架1上。卡件装置3为三爪卡盘,驱动装置7和三爪卡盘连接,驱动装置7用于带动三爪卡盘旋转。如图6所示,三爪卡盘的每个卡爪31上均设有卡件机构32,卡件机构32包括条形连接块321、支撑细管322、垫片323、连接螺栓以及呈蘑菇状的支撑帽324,条形连接块321的一端与对应的卡爪31连接,条形连接块321的另一端设有纵向贯穿的通孔,连接螺栓自下而上依次穿过条形连接块321的通孔、支撑细管322和垫片323与支撑帽螺324纹连接;垫片323的外径大于支撑帽324的外径,且垫片323的外径与支撑帽324的外径之差为10.0mm-30.0mm,垫片323的厚度为1.0mm-3.0mm;且支撑细管322的外径不大于支撑帽324的直径。其中,垫片323的半径是指垫片323外缘的半径。机架1上设有驱动轴承座11,驱动轴承座11内配设有连接轴12,连接轴12的上端与三爪卡盘同中心轴连接;驱动装置7与连接轴12的下端连接,驱动装置7用于驱动连接轴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7为电机,电机转轴与驱动连接轴12连接。
卡件装置3选用三爪卡盘,每个卡爪31在装配上卡件机构32,从而便于对陶艺待磨品的口部进行固定;卡件机构32的结构设计是为了避免第一打磨机构4对陶艺待磨品的底部进行处理时打磨到卡爪或者卡件机构,提高了卡件机构32、第一抛光轮441和第二抛光轮442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解决了普通三爪卡爪对第一抛光轮441或第二抛光轮442打磨陶艺待磨品颈部位置时的干涉以及打磨不到陶艺待磨品颈部死角的技术难题;此外,蘑菇状的支撑帽解决了安放陶艺待磨品时不便于认口的技术难题,便于将陶艺待磨品的口部快速安放在卡件机构32的垫片323上。
三爪卡盘的每个卡爪31上均设有卡件机构32,卡件机构32包括条形连接块321、支撑细管322、垫片323、内六角螺栓以及一端封闭的支撑帽324,支撑帽324的封闭端设有同中心轴的通孔,条形连接块321的一端设有螺纹孔,内六角螺栓的连接端依次穿过支撑帽324的通孔、垫片323和支撑细管322与条形连接块321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条形连接块321的另一端与对应卡爪31连接。机架1上设有驱动轴承座11,驱动轴承座11内配设有连接轴12,连接轴12的上端与三爪卡盘同中心轴连接;驱动装置7与连接轴12的下端连接,驱动装置7用于驱动连接轴12转动。
打磨装置还包括工件紧固装置20,工件紧固装置20包括连接套201、支撑横板202、安装立板203和顶尖机构204,连接套201与主轴2套接,连接套201的一端的外侧设有多个呈周向均布的螺纹孔,螺纹孔内配设有紧固螺栓,紧固螺栓的连接端与主轴2相抵;从而将连接套201固定在主轴2的指定位置。支撑横板202的一端与连接套201连接,支撑横板202的另一端与安装立板203连接;顶尖机构204安装在安装立板203上,顶尖机构204用于对工件的上端压紧。本实施例中,工件紧固装置20位于卡件装置3、第一打磨机构4和滑动辅助装置5的上方。
具体地,如图5所示,顶尖机构204包括套筒2041、顶尖2042、连接轴2043、连接轴承2044、螺杆2045和手柄2046,套筒2041安装在安装立板203上,套筒2041的轴向中心线与主轴的轴向中心线平行,且套筒2041的轴向中心线与三爪卡盘的轴向中心线相同;连接轴2043套设在套筒2041内且呈间隙配合,连接轴2043上部设有内螺纹孔,连接轴2043的下部设有连接孔;螺杆2045的一端与连接轴承2044的内圈连接,螺杆2045的另一端与连接轴2043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且连接轴承2044的外圈与套筒2041的对应处连接;顶尖2042与连接轴2043的连接孔连接,手柄2046与螺杆2045凸出连接轴承2044的一端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陶艺待磨品的底部放置在三爪卡盘的卡件机构32上,然后调节三爪卡盘的卡爪,使卡件机构32的支撑帽324和垫片323分别对陶艺待磨品的底部和底沿进行支撑和紧固;其次,在陶艺待磨品的顶部放置一块或多块木方,转动顶尖机构204的手柄2046,使顶尖2042顶在木方上,从而实现对陶艺待磨品的紧固;然后,启动打磨电机42带动从动轴44的第一抛光轮441和第二抛光轮442转动,操作人员通过把持机构47将第一打磨机构4向陶艺待磨品靠拢;最后,手持把持机构47通过第一打磨机构4的第一连接杆46相对第一连接板54转动,即可根据需要使第一抛光轮441或者第二抛光轮442与陶艺待磨品的表明进行接触挤压,从而实现对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处理,整个过程非常便捷,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打磨装置还包括第二打磨机构8和第二配重机构9,第二打磨机构8与滑动辅助装置5连接;第二打磨机构8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打磨机构4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二配重机构9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配重机构6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二打磨机构8和第二配重机构9的连接关系与第一打磨机构4和第一配重机构6的连接关系相同。通过装配第二打磨机构8,第二打磨机构8上设有第三抛光轮和第四抛光轮,第三抛光轮选用纤维抛光轮,第一抛光轮441、第二抛光轮442和第三抛光轮的目数依次减小,第四抛光轮选用上光轮,上光轮可以是羊毛轮或者布伦。第一抛光轮441、第二抛光轮442、第三抛光轮和第四抛光轮的组合工作,给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带来更多的选择方案,进一步缩短了加工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具体地,轴套52上连接有横板522,横板522的远轴套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523,第二打磨机构8设有与第一打磨机构4的第一连接杆46等同效果的第二连接杆,第二打磨机构8的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板转动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本打磨装置可安装4个抛光轮,在陶艺待磨品一次装夹完成后,可进行粗模、细磨、抛光、打蜡等四道工序,解决了频繁更换工位或打磨头所消耗的时间及劳动,提高工效1-2倍。
如图4所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中,打磨装置还包括砂带打磨机构10和第三配重机构;砂带打磨机构10包括第三连接杆、连接板102、立板103、延伸柱104、砂带105、第一电机106、拉紧杆107和压紧机构108,连接板102与立板103连接,延伸柱104的一端与第一电机106均安装在立板103上,且延伸柱104和第一电机106位于立板103的同侧,连接板102与延伸柱104分别位于立板103的两侧;延伸柱104的远立板端设有h形块109,拉紧杆107的一端通过连接轴与h形块109转动连接,拉紧杆107的另一端设有安装轴110,安装轴110上转动连接有第一砂带轮111,第一电机106的转轴上设有第二砂带轮112,第一砂带轮111和第二砂带轮112通过砂带105连接;拉紧杆107和延伸柱104之间通过压紧机构108连接;第三连接杆的两端设置有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第三轴承座与滑动辅助装置5连接,第四连接轴承座与连接板102连接;第三配重机构与第一配重机构6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三配重机构的钢丝远配重块一端与第三连接杆连接。启动第一电机106,第一电机106带动砂带105转动,再通过操作砂带打磨机构10向陶艺待磨品靠拢,,使转动的砂带105与陶艺待磨品接触压靠,即可实现对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砂带打磨机构10和第一打磨机构4的配合使用,给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带来更多的选择方案,而且保证了打磨效率。当然,砂带打磨机构10单独使用,或者将第一打磨机构4也换成砂带打磨机构,在主轴上形成左右两个砂带打磨机构,两个砂带打磨机构的砂带目数不一样,也可以成为一个陶艺待磨品的表面加工方案。
具体地,压紧机构108包括压板113、张紧杆114和锁紧螺栓115,压板113与延伸柱104连接,张紧杆107的一端与压板113铰接,张紧杆114的另一端设有多个等间距布置的锁孔1141;拉紧杆107上设有张紧螺纹孔,锁紧螺栓115穿过张紧杆114的锁孔1141与拉紧杆107的张紧螺纹孔螺纹连接;立板103上设有用于围挡第一砂带轮和第二砂带轮的围板1031,拉紧杆107的远h形块端设有手握杆116。
值得注意是,为了实现第一打磨机构和第二打磨机构对陶艺待磨品进行自动打磨,打磨装置还包括直线驱动机构,直线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滚珠丝杆、滚珠螺母和u形卡爪,驱动电机安装在机架1上,驱动电机的转轴与滚珠丝杆连接;直线轴承51上设有连接法兰,连接法兰上设有同中心轴的环形槽,u形卡爪卡接在连接法兰上,u形卡爪设有卡块,u形卡爪的卡块卡设在连接法兰的环形槽内,使u形卡爪可绕连接法兰转动;滚珠螺母的外轮廓与u形卡爪连接,滚珠螺母与滚珠丝杆配合。驱动电机带动滚珠丝杆转动,从而驱使滚珠螺母通过连接法兰带动直线轴承51在主轴2的轴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打磨机构和第二打磨机上下移动;而且u形卡爪的卡块卡设在连接法兰的环形槽内,便于连接法兰可相对u形卡爪进行转动,同时也对u形卡爪和滚珠螺母进行位置限定,避免u形卡爪和滚珠螺母跟随滚珠丝杆转动。同时,第一打磨机构的把持机构和第二打磨机构的把持机构之间连接有弹簧或者皮筋,使第一打磨机构的抛光轮和第一打磨机构的抛光轮作用在陶艺待磨品的表面上,再结合直线驱动机构,便可对陶艺待磨品进行自动打磨。此外,直线驱动机构可以配合第一配重机构和第二配重机构一起使用,直线驱动机构也可以单独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1.一种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主轴、卡件装置、第一打磨机构和滑动辅助装置:
所述卡件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主轴安装在机架上,所述滑动辅助装置与主轴滑动配合,滑动辅助装置用于沿主轴的轴向滑动以及沿主轴的周向转动;
所述第一打磨机构包括承载板、打磨电机、皮带、从动轴、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承载板的一端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打磨电机和第一轴承座均安装在承载板上;从动轴插接在第一轴承座内,第一抛光轮与从动轴的一端连接;打磨电机的转轴通过皮带与从动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杆;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轴承座和第二连接轴承座,第一连接轴承座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第二连接轴承座与承载板连接;或者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座和轴承座,固定座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轴承座与承载板连接;
所述承载板、从动轴、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的整体重心记为m,打磨电机的重心记为n,m和n在第一连接杆的圆形横截面上的投影相对于第一连接杆的圆形横截面上的圆心呈对称布置;承载板、从动轴、第一轴承座和第一抛光轮的整体重量记为g,打磨电机的重量记为g;m到第一连接杆的轴向中心线的距离为d,n到第一连接杆的轴向中心线的距离为d;g×d的扭矩值减去g×d的扭矩值为-0.5kg·m~ 0.5kg·m,使第一打磨机构以第一连接杆的圆形横截面的圆心点为坐标原点在横向和纵向上处于静平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配重机构;
所述第一配重机构包括横梁、钢丝、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和配重块,横梁上设有轴承座,轴承座套接在主轴上端;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分别安装在横梁的两端,钢丝的一端与配重块连接,钢丝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与第一连接杆连接,且钢丝压靠在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磨机构还包括把持机构,把持机构包括把杆、立杆和握杆,把杆的一端与承载板连接,立杆的两端分别与把杆和握杆连接,把杆或握杆到主轴的距离是第一抛光轮到主轴的距离的1-3倍;
所述打磨电机的转轴端设有驱动皮带轮,从动轴上设有从动皮带轮,打磨电机的驱动皮带轮与从动轴的从动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
所述承载板对应钢丝处设有缺口,从动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抛光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辅助装置包括直线轴承、轴套、支撑板和第一连接板,直线轴承套接在主轴上,轴套的一端设有向内延伸的环形板,轴套套设在直线轴承上,且轴套与直线轴承呈间隙配合,直线轴承的上端与轴套的环形板的内侧相抵;支撑板与直线轴承连接,第一连接板与支撑板连接,第一连接杆的第一连接轴承座与第一连接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机架上;
所述卡件装置为三爪卡盘,驱动装置和三爪卡盘连接,驱动装置用于带动三爪卡盘旋转;三爪卡盘的每个卡爪上均设有卡件机构,卡件机构包括条形连接块、支撑细管、垫片、连接螺栓以及呈蘑菇状的支撑帽,条形连接块的一端与对应的卡爪连接,条形连接块的另一端设有纵向贯穿的通孔,连接螺栓自下而上依次穿过条形连接块的通孔、支撑细管和垫片与支撑帽螺纹连接;垫片的外径大于支撑帽的外径,且垫片的外径与支撑帽的外径之差为10.0mm-30.0mm,垫片的厚度为1.0mm-3.0mm;且支撑细管的外径不大于支撑帽的直径;
所述机架上设有驱动轴承座,驱动轴承座内配设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上端与三爪卡盘同中心轴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连接轴的下端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连接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打磨机构和第二配重机构;
所述第二打磨机构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
所述第二打磨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打磨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二配重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配重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二打磨机构和第二配重机构的连接关系与第一打磨机构和第一配重机构的连接关系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砂带打磨机构和第三配重机构;
所述砂带打磨机构包括第三连接杆、连接板、立板、延伸柱、砂带、第一电机、拉紧杆和压紧机构,连接板与立板连接,延伸柱的一端与第一电机均安装在立板上,且延伸柱和第一电机位于立板的同侧,连接板与延伸柱分别位于立板的两侧;延伸柱的远立板端设有h形块,拉紧杆的一端通过连接轴与h形块转动连接,拉紧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轴,安装轴上转动连接有第一砂带轮,第一电机的转轴上设有第二砂带轮,第一砂带轮和第二砂带轮通过砂带连接;拉紧杆和延伸柱之间通过压紧机构连接;第三连接杆的两段设置有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第三轴承座与滑动辅助装置连接,第四连接轴承座与连接板连接;
所述第三配重机构与第一配重机构所包括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相同,第三配重机构的钢丝远配重块一端与第三连接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压板、张紧杆和锁紧螺栓,压板与延伸柱连接,张紧杆的一端与压板铰接,张紧杆的另一端设有多个等间距布置的锁孔;拉紧杆上设有张紧螺纹孔,锁紧螺栓穿过张紧杆的锁孔与拉紧杆的张紧螺纹孔螺纹连接;立板上设有用于围挡第一砂带轮和第二砂带轮的围板,拉紧杆的远h形块端设有手握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件紧固装置;
所述工件紧固装置包括连接套、支撑横板、安装立板和顶尖机构,连接套与主轴套接,连接套的一端的外侧设有多个呈周向均布的螺纹孔,螺纹孔内配设有紧固螺栓,紧固螺栓的连接端与主轴相抵;支撑横板的一端与连接套连接,支撑横板的另一端与安装立板连接;顶尖机构安装在安装立板上,顶尖机构用于对工件的上端压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