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器又名转向机、方向机、它是汽车转向系中最重要的部件,可以增大转向盘传到转向传动机构的力和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汽车转向器的加工要求精细,目前数控车削车台的使用比较广泛,它主要用于轴类零件或盘类零件的内外圆柱面、任意锥角的内外圆锥面、复杂回转内外曲面和圆柱、圆柱螺纹等切削加工,并能进行切槽、钻孔、扩孔等操作。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5020815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自动加工车台包括机架、上料支架、下料支架和车台。车台装设于机架的中部,车台包括车台架、加工工位、机械手和切削机构。加工工位设于车台架的下端,机械手装设于所述车台架上且位于加工工位的上方,切削机构可活动的装设于车台架上,所述上料支架可滑动的装设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车台的上游,所述下料支架可滑动的装设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车台的下游。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机床的两侧设有自动上料支架和自动下料支架,且所述车台内设有机械手用于将产品自动取放料,通过车台内设有的切削机构自动切削加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目前在加工零件过程中,采用机械手将零件取放至工位上,但是由于零件表面光滑,机械手在取放零件时不易抓取夹紧,影响对零件的上料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其具有便于机械手对零件进行抓取。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包括机架、车台以及机械手,所述机架上转动连接有两组传动辊以及驱动所述传动辊转动的第一电机,两组所述传动辊上套设有传送带;所述机械手位于所述传送带的末端,所述机架位于所述传送带末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机架位于所述传送带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将零件推送至所述机械手下方的推板,所述机架设置有实现两组所述推板发生相对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挡板铰接有若干组与所述传送带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挂板,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实现零件与所述传送带远离的传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驱动传动辊转动,在另一组传动辊的作用下,传送带被驱动发生转动且对零件朝向机械手方向输送,当零件运动至挡板位置时,且零件运动至挂板上,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两组推板发生相对运动,在两组推板的作用下,零件被推送至机械手的正下方,在传动组件的作用下,挂板被驱动朝向上摆动,挂板与挡板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零件朝向远离传送带方向运动,便于实现对机械手的抓取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的双头螺纹杆以及两组与所述双头螺纹杆螺纹连接的滑块,两组所述滑块分别位于所述双头螺纹杆的两端,所述机架上固定连接有用于所述滑块套设的滑杆,所述滑块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机架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双头螺纹杆转动的第二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机驱动双头螺纹杆转动,两组滑块被驱动,滑块的转动被限制,滑块沿着滑杆长度方向运动,滑块带动推板运动,两组推板被驱动发生相对运动,两组推板将零件推动至机械手下方;当第二电机驱动双头螺纹杆朝向反方向转动,实现两组推板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头螺纹杆上设置有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所述双头螺纹杆的竖直对称面与所述传送带的竖直对称面为共面,若干组所述挂板分别位于所述传送带竖直对称面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保推板将零件推动至机械手下方,两组挂板对零件朝向上的运动稳定。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杆的长度尺寸不小于零件的长度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推板发生相对运动,两组推板将零件推动至机械手下方,确保推板对零件的位置调节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若干组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的气缸以及与所述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挂板为活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驱动调节杆朝上运动,调节杆与挂板下底面抵接且驱动挂板朝向上摆动,实现零件与传送带的分离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杆端部铰接有凸块,所述推板上设置有调节槽,所述凸块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槽内,所述调节槽的两端为闭合设置,所述调节槽沿着所述传送带输送的方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杆驱动凸块朝向上运动,凸块在调节槽内朝向远离于挡板的一端,凸块对挂板施加一个朝向上的作用力,实现对挂板朝向上摆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块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调节槽开口处的宽度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杆朝向下运动,凸块在调节槽内朝向挡板的方向运动,凸块与调节槽内壁卡接,凸块带动挂板朝向下摆动,确保对挂板的往复摆动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挂板靠近于所述传送带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板,所述弧板端面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辊截面圆半径相等的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板的截面圆弧与传动辊端面圆的圆弧相等,挂板与传送带之间的间距小,确保零件运动至挂板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零件运动至弧板上,第二电机驱动双头螺纹杆转动,双头螺纹杆带动两组滑块发生相对运动,两组推板将零件推送至机械手下方。
(2)第一气缸驱动调节杆朝向上运动,凸块在滑槽内朝向远离于挡板方向运动,挂板被驱动朝向上摆动,挂板与挡板之间的夹角变小,零件实现被抬起的效果,便于机械手对零件进行抓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附图标记:1、机架;2、车台;3、机械手;4、传动辊;5、第一电机;6、传送带;7、挡板;8、推板;9、挂板;10、双头螺纹杆;11、滑块;12、滑杆;13、第二电机;14、弧板;15、气缸;16、调节杆;17、凸块;18、调节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包括机架1、车台2以及机械手3,机架1转动连接有两组传动辊4以及驱动传动辊4转动的第一电机5,第一电机5与机架1固定连接,两组传动辊4上套设有传送带6,机械手3以及车台2均位于传送带6的末端位置,车台2为现有技术中数控车削设备,车台2上刀具到零件进行加工操作,机械手3为现有技术中对零件进行夹取的设备,机械手3包括两组夹臂,夹臂的竖直截面为圆弧设置,在两组夹臂的作用下,机械手3实现对零件的夹取作用。
参照图1和图3,为了便于机械手3对零件的自动夹取作用,将零件放置在传送带6上,第一电机5驱动传动辊4转动,在另一组传动辊4以及传送带6的作用下,传送带6对零件进行输送,机架1位于传动带末端固定连接有挡板7,挡板7为竖直设置,竖板用于防止零件从传送带6上掉落,挡板7底端铰接有两组与传送带6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挂板9,挂板9沿着竖直方向发生摆动;为了减小传送带6与挂板9之间的缝隙,挂板9靠近于传送带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板14,弧板14端面设置有与传动辊4截面圆半径相等的弧面,在弧板14的作用下,弧板14上表面与传送带6之间的距离减小,便于零件运送至弧板14上。
参照图2和图3,当弧板14运动至挂板9上时,为了确保挂板9位于机械手3的正下方,机架1位于传送带6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将零件推送至机械手3下方的推板8,两组推板8以及两组挂板9均相对于传送带6的竖直对称面为对称设置,机械手3位于传送带6竖直对称面上;为了实现两组推板8发生相对运动,机架1上设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实现两组推板8发生相对运动。
参照图2和图3,驱动组件包括与机架1转动连接的双头螺纹杆10以及两组与双头螺纹杆10螺纹连接的滑块11,两组滑块11分别位于双头螺纹杆10的两端,双头螺纹杆10的两端设置有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双头螺纹杆10的竖直对侧面与传送第的竖直对称面为共线,两组挂板9分别位于传送带6竖直对称面的两侧,机架1上固定连接有驱动双头螺纹杆10转动的第二电机13,机架1上固定连接有滑块11套设的滑杆12,滑杆12沿着传送带6的宽度方向设置,两组滑块11分别与两组推板8固定连接。
参照图2和图3,第二电机13驱动双头螺纹杆10转动,双头螺纹杆10带动滑块11运动,滑块11的转动被滑杆12限制,滑块11沿着滑杆12的长度方向运动,两组滑块11在双头螺纹杆10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两组推板8分别朝向零件的两端运动,滑杆12的长度尺寸大于零件的长度尺寸,确保推板8运动至与零件的端部抵接,在两组推板8的作用下,零件被推动至机械手3下方,且零件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推板8抵接。
参照图3,当零件位于机械手3下方时,机械手3朝向下运动且将零件朝向上抓取,为了防止传送带6对零件抓取工作的影响,机架1上设置有实现零件与传送带6远离的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两组与机架1固定连接的气缸15以及与气缸15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调节杆16,调节杆16被驱动沿着竖直方向运动,调节杆16的另一端与挂板9底面为活动连接,调节杆16端部铰接有凸块17,推板8上设置有用于凸块17滑动连接的调节槽18,调节槽18的两端为闭合设置,调节槽18沿着传送带6输送的方向设置。
参照图3,气缸15驱动调节杆16朝向上运动,凸块17对调节槽18底壁施加一个朝向上以及沿着调节槽18的长度方向作用力,凸块17驱动挂板9发生摆动且朝向远离传送带6方向摆动,凸块17在调节槽18内朝向远离挡板7方向运动,调节槽18长度尺寸大于凸块17在调节槽18内运动的距离,当挂板9摆动至最远的位置时,凸块17位于调节槽18中间位置,确保调节槽18内具有足够空间供凸块17运动。
参照图3,随着挂板9朝向上摆动,挂板9与挡板7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零件在挡板7以及挂板9的作用下被驱动朝向上运动,实现对零件抬起的效果,零件下方具有足够空间供机械手3抓取,实现便于对零件的抓取工作;当气缸15朝向下运动,为了防止凸块17从调节槽18内滑出,凸块17长度尺寸大于调节槽18开口处的宽度尺寸,凸块17与挂板9卡接于滑槽的位置,凸块17朝向远离调节槽18的运动被限制,凸块17在滑槽内朝向挡板7方向运动,实现对挂板9的往复摆动效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将零件沿着传送带6的宽度方向放置在传送带6上,第一电机5驱动传动辊4转动,在另一组传动辊4与传送带6的作用下,传送带6发生转动且将零件输送至挡板7位置,零件运动至弧板14上,第二电机13驱动双头螺纹杆10转动,双头螺纹杆10带动两组滑块11发生相对运动,两组推板8将零件推送至机械手3下方;第一气缸15驱动调节杆16朝向上运动,凸块17在滑槽内朝向远离于挡板7方向运动,挂板9被驱动朝向上摆动,挂板9与挡板7之间的夹角变小,零件实现被抬起的效果,便于机械手3对零件进行抓取,机械手3将零件抓取至车台2上,完成对零件自动化上料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包括机架(1)、车台(2)以及机械手(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转动连接有两组传动辊(4)以及驱动所述传动辊(4)转动的第一电机(5),两组所述传动辊(4)上套设有传送带(6);所述机械手(3)位于所述传送带(6)的末端,所述机架(1)位于所述传送带(6)末端固定连接有挡板(7),所述机架(1)位于所述传送带(6)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将零件推送至所述机械手(3)下方的推板(8),所述机架(1)设置有实现两组所述推板(8)发生相对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挡板(7)铰接有若干组与所述传送带(6)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挂板(9),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实现零件与所述传送带(6)远离的传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机架(1)转动连接的双头螺纹杆(10)以及两组与所述双头螺纹杆(10)螺纹连接的滑块(11),两组所述滑块(11)分别位于所述双头螺纹杆(10)的两端,所述机架(1)上固定连接有用于所述滑块(11)套设的滑杆(12),所述滑块(11)与所述推板(8)固定连接,所述机架(1)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双头螺纹杆(10)转动的第二电机(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螺纹杆(10)上设置有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所述双头螺纹杆(10)的竖直对称面与所述传送带(6)的竖直对称面为共面,若干组所述挂板(9)分别位于所述传送带(6)竖直对称面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12)的长度尺寸不小于零件的长度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若干组与所述机架(1)固定连接的气缸(15)以及与所述气缸(15)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调节杆(16),所述调节杆(16)的另一端与所述挂板(9)为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16)端部铰接有凸块(17),所述推板(8)上设置有调节槽(18),所述凸块(17)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槽(18)内,所述调节槽(18)的两端为闭合设置,所述调节槽(18)沿着所述传送带(6)输送的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17)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调节槽(18)开口处的宽度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削车床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板(9)靠近于所述传送带(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板(14),所述弧板(14)端面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辊(4)截面圆半径相等的弧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