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导沉香形成的剥皮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82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剥皮法在生产沉香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沉香是沉香源植物受伤后历经多年沉积所得树脂状物质,其主要特征性成分为倍半萜类和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全球沉香源植物包括至少26种沉香属aquilaria植物、8种拟沉香属gyrinops植物中的部分树种。沉香属26个树种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加以保护。

沉香是珍稀名贵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功能,药理学研究证明其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疗效;沉香是名贵香料,香道文化源远流长,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已发展出多样的形态;沉香与宗教密切相关,世界五大宗教均视沉香为难得的珍品;沉香工艺品是收藏的热门。

我国生产沉香的主要植物来源即白木香(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省区。由于自然结香周期长,结香机率低,野生沉香资源日渐枯竭,沉香价格飙升,催生了人工种植及结香、加工、销售乃至金融业的产业链。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以来关于沉香的研究逐渐活跃,沉香化学成分的研究是研究重点,有力促进了沉香产业的发展。人工结香技术和理论在十多年的研究中已经有所突破和进展,主要包括砍伤法、半断干、断枝法、凿洞法、打钉法、接菌法、化学伤害结香法等等。

由于结香技术仍不够成熟,沉香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大面积白木香人工林种植已近10年,但大部分种植户经济效益低迷甚至难以为继,其中特别是目前结香技术所得沉香产量低,仅在受刺激的木质部周围形成薄层状沉香,采香时在木质部内采香往往极大伤害树木,甚至往往砍伐树干采香,1棵白木香树所产沉香的量受到限制,因此,研究对白木香树伤害较小、可在同一树上反复结香采香的、高效稳定的人工结香技术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对白木香树伤害较小,可在同一树干上反复结香、采香的、稳定高效的结香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原理一是:沉香源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后才能形成沉香,而健康沉香源植物不能形成沉香,本发明中提出,失水为沉香源植物形成沉香的刺激因素之一,如在白木香木质部制造机械创伤,其创口就是向外散失水分的开口,木质部中的水分可通过导管、射线、内含韧皮部等细胞通道或细胞孔隙向空气中蒸发,水分的散失使木质部创口内侧细胞也面临死亡,而如果水分散失十分急剧,则细胞在未形成更多次生代谢产物(沉香)时就死亡,因此本发明通过以塑料薄膜包裹创口,使水分散失较为缓和,则细胞可在更长时间保持在濒死状态下,由此可积累更多次生代谢产物。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原理二是:研究中发现内含韧皮部可脱分化和再分化出完整次生维管组织系统、皮层、周皮,可向下输送营养物质,甚至环剥至表层木质部,树木仍继续生长,并形成包含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皮层、周皮的再生组织,因此剥皮结香处理对白木香树的伤害小,同时所形成沉香层在再生组织外侧,便于采香,且采香对白木香树伤害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基于上述原理,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剥皮法诱导沉香形成的方法,包括树皮剥皮、包裹薄膜、表面采香工序,是在白木香树干上以刀具剥皮剥除白木香树皮,然后以塑料薄膜包裹剥皮创口,4~12个月后取下薄膜,可见创口表面形成黄褐色沉香层和或树皮,以刀具将新树皮表面形成的黄褐色沉香层取下,得到的沉香层参照国家林业局发布的行业标准lyt2904-2017《沉香》进行醇溶性抽出物含量、高效液相(hplc)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醇溶性抽出物含量大于10%,达到标准要求,hplc图谱特征与标准规定相符,gc-ms分析可检测到芳香族、倍半萜和色酮类化合物。

所述树皮剥皮是以刀具将白木香树干上的树皮剥除,剥皮程度包括创伤至形成层和创伤至木质部,剥皮部位为树干。

所述包裹薄膜是将不透水的塑料薄膜贴紧树干缠绕,将创口全部包裹在薄膜下,确保创口蒸发出的水分不会大量散失,可过夜后观察,如果薄膜内侧凝集水珠,说明水分被薄膜阻隔而凝集。

所述表面采香是在包裹薄膜12个月后将薄膜揭开取下,以刀具将创口表面的黄褐色沉香层剥下,树木仍继续生长,可进行下一次剥皮结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发明所述剥皮结香方法,对白木香树伤害较小,可在同一树干上反复结香、采香,多次采香可提高单株白木香树产量。

2本发明所述剥皮结香方法,为机械创伤法结香,相对大多数化学试剂类结香法安全且方法简单,结香效果稳定,为沉香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有效的结香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剥皮至形成层的剥除组织的解剖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剥皮至形成层并包裹薄膜12个月后创口解剖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剥皮至形成层并包裹薄膜12个月后沉香样品hplc图谱。

图4为实施例2中剥皮至木质部的剥除组织的解剖图。

图5为实施例2中剥皮至木质部并包裹薄膜12个月后创口解剖图。

图6为实施例2中剥皮至形成层并包裹薄膜12个月后沉香样品hplc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非限定性实施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剥皮至形成层包裹薄膜结香

(1)结香方法及观察分析方法

在中山市五桂山沉香基地选取6~7年生白木香树3棵,剥皮宽度10cm,在树干上以美工刀横割一圈,距离10cm再横割一圈,两圈之间纵割一刀,割断韧皮部为宜,然后挑开树皮,沿刀口撕下树皮。剥皮后的树干上以美工刀和凿子取木块样,立即以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解剖观察,观察剥皮至形成层处理下组织创伤情况。12个月后,取下薄膜,以美工刀和凿子取木块样,立即以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解剖观察,观察树皮和沉香层形成情况。以美工刀割取表层褐色沉香层,干燥后进行醇溶性抽出物含量、hplc和gc-ms分析。

解剖观察方法详述如下。

样品包埋。将试样修成约1cm边长的小方块,浸泡于水中,以水循环式真空泵抽真空饱水至木块沉底,以自来水冲洗1次,浸泡于水中30min后再洗涤,反复浸泡洗涤3次,于peg(分子量1500)的水溶液(体积比)中逐级脱水包埋,peg浓度(体积比)分级为30%,50%,70%,100%,包埋的时间为每级浓度24h~30h,包埋温度为60℃,peg浓度顺序为30%一次,50%一次,70%一次,100%一次,100%两次。peg溶液体积至少为木块体积的3倍,并浸没木块样品。切片。包埋后的木块样品放在木质底座上冷却固定,以leica2000滑走式切片机切18μm~25μm切片,切片以过滤水洗净peg。拍照观察。以尼康80i生物数码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内含物等构造。尼康80i生物数码显微镜荧光波长为330~380μm,可观察细胞壁木质化情况,偏光可观察纤维素降解及晶体分布。

醇溶性抽出物含量方法详述如下。

将干燥后的样品,称取2g(准确至0.001g),置于250ml的干燥的磨口三角瓶中,加入95%乙醇100ml,以磨口瓶塞封口称重(准确至0.001g),静置1h后,连接回流冷凝管,放在水浴锅上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微沸1h后,待三角瓶冷却,取下三角瓶,以磨口瓶塞封口,擦干三角瓶,再称重(准确至0.001g),用95%乙醇补足损失的重量,摇匀;用定性滤纸(中速)放于漏斗上过滤样品抽提液。对已干燥后冷却至恒重的蒸发皿称重,记为m2,用于盛放25ml过滤液,置于已干燥后冷却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锅上蒸干后,再放入103±2℃条件下的烘箱中干燥3小时,置于装有硅胶干燥剂的玻璃干燥室中冷却后迅速称重,记为m1。同一样品同时分为两组进行测定,两次测定值间的绝对误差不超过0.3%,取其算术平均值并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三位。乙醇抽出物含量x(%)按下式计算。

式中:

m1——蒸发皿的质量,g;

m2——乙醇抽出物和蒸发皿的质量,g;

ms——样品的质量,g;

w——样品中的水分,%

高效液相(hplc)分析方法详述如下。

hplc制样:取沉香样品粉末约0.2g,置于样品管中,加入95%乙醇10ml,密封,称量,静置30min,超声处理60min(功率250w,频率20khz),放冷30min,再称量,用95%乙醇补足减少的质量,摇匀静置,上清液用0.45μm有机微孔过滤膜滤过,取滤液备用。

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为流动相a,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b,进样量10μl,柱温32℃,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252nm,梯度洗脱程序为:0~10min,15%~20%a;10~19min,20%~23%a;19~21min,23%~33%a;21~39min,33%a;39~40min,33%~35%a;40~50min,35%a;50~60min,95%a。所得谱图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进行数据处理。

气质联用(gc-ms)分析方法详述如下。

乙醇超声抽提法。取0.5g(准确至0.001g)粉碎后(40-60目)的沉香样品,加入15ml无水乙醇,超声水浴处理2h,加入60℃水继续超声水浴处理1h,放冷,用电动离心机离心20min,取上层清液浓缩至2ml备用。

气相色谱实验条件描述如下。色谱柱为型号为db-17(30m×0.25mm×0.25μm)的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载气为高纯氦气,氦气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2μl,不分流进样,进样口温度为230℃。升温程序:起始60℃,保持5min,20℃/min升温到170℃,保持5min,5℃/min升温到210℃,保持5min,20℃/min升温到290℃,保持15min。质谱条件描述如下。离子源为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为200℃,电离能为70ev。对比nist11数据库和相关参考文献鉴定成分。

(2)观察结果

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剥皮剥除部分含部分形成层及外侧组织,12个月后创口表面深色次生代谢产物沉积于内含韧皮部、木射线、木纤维中,创口再生出木质部和部分韧皮组织。

平均醇溶性抽出物含量为19.22%,达到标准lyt2904-2017要求。

hplc图谱特征与标准相符合。

gc-ms分析检测到芳香族类、倍半萜类和色酮类化合物(表1)。

表1剥皮至形成层包裹薄膜结香gc-ms分析

实施例2:

——剥皮至木质部包裹薄膜结香

(1)结香方法

2017年12月7日,在中山市五桂山沉香基地选取6~7年生白木香树3棵,剥皮宽度100cm,以美工刀横割一圈,距离100cm再横割一圈,深达木质部,刀从上面的圈向下面的圈削下,两圈之间树干均削除1mm~2mm厚的木质部及外侧组织,包裹薄膜2~3层,后续采样方法与观察分析方法与实施实例2相同。

(2)观察分析结果

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剥皮剥除组织含部分木质部及其外侧组织,12个月后创口表面深色次生代谢产物沉积于内含韧皮部、木射线中,创口再生出树皮和木质部。

平均醇溶性抽出物含量为15.37%,达到标准lyt2904-2017要求。

hplc图谱特征与标准相符合。

gc-ms分析检测到芳香族类、倍半萜类和色酮类化合物(表2)。


技术特征:

1.一种通过剥皮诱导沉香形成的方法,其特征是在白木香树干上,用刀具剥下树皮,然后以塑料薄膜包裹剥皮创口,12个月后取下薄膜,树干表面形成的黄褐色薄层即为沉香层,以刀具割取表面沉香层即得沉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皮方法,其特征在于,剥除树干部分树皮或环剥树干树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皮方法,其特征在于,剥皮创伤至形成层或木质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塑料薄膜包裹剥皮创口,其特征在于,薄膜需紧贴树干,包裹2~3层,确保创口蒸发出的水分不会大量散失。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剥皮法在诱导沉香形成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方法是在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树干上进行剥皮,并将剥皮创口以塑料薄膜包裹处理12个月后,创口处形成黄褐色沉香层,取下薄膜后以刀具割下黄褐色沉香层,干燥后即为沉香。本发明所述方法工艺合理,采香对白木香树伤害小,结香效果稳定,为机械创伤法结香,相对大多数化学试剂类结香法安全且方法简单,采香容易,不需砍伐树木采香,采香后可重新形成树皮包裹树干,树木继续生长,可重复结香采香,多次采香可提高单株白木香树产量,可保护白木香人工林资源。

技术研发人员:何海珊;邱坚;沈华杰;潘质洪;甘昌涛;伍建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林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1.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78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