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
背景技术:
为方便前桥主减速器从供应商到主机厂的转运,需要用于放置前桥主减速器的支撑架。目前普遍使用的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为拆卸式,即使用时将每层隔板单独进行拆卸和安装,搬运和安装隔板耗费时间,劳动强度大;拆卸下的隔板需要单独放置,占用大量空间,附加成本高。另外现有集装架的隔板上的支撑托架采用的为钢板钝角折弯,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拆卸下来的隔板在放置过程中容易与其他物料混放增加回收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一体化设计、防护效果好、经久耐用、结构紧凑的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包括至少一组集装装置,所述集装装置包括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多个翻转机构和设置在所述翻转机构上用于放置前桥主减速器的限位机构;
所述支撑架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四个角处的立柱和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两侧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立柱的多个横梁,所述横梁将支撑架分为多层结构,在每层结构上均设有两个相向设置的翻转机构;
所述翻转机构包括框型隔板,所述框型隔板的内侧两端分别通过穿销合页与其相对应的横梁可转动连接,在所述框型隔板的外侧两端分别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抓手,所述抓手卡装在所述横梁上,用于固定所述框型隔板;所述框型隔板一侧的底部通过气弹簧支撑杆与所述横梁连接,用于所述框型隔板的翻转;
在所述底座上和每层结构上的翻转机构上均等距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机构。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机构用来支撑和对每个前桥主减速器进行限位和定位,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前桥主减速器的错位和磕碰,有效保证前桥主减速器的完整性;翻转机构用来固定限位机构,对前桥主减速器起到支撑的作用,翻转机构可以进行翻转,避免了每次使用过程中拆卸和安装的麻烦,使装置一体化;横梁将支撑架分为多层结构,可以同时装更多的前桥主减速器,节省运输空间;每层设有两个相对的翻转机构,在卸前桥主减速器时将两个翻转机构掀起,两个翻转机构都相中间翻转,由气弹簧支撑杆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翻转机构落下,方便工人作业;抓手用来将翻转机构固定在横梁上,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简单,便于工人操作。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所述框型隔板上方外侧的垫块、设置在一所述垫块两外侧的限位柱,以及设置在所述框型隔板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垫块之间的托架。垫块用来支撑前桥主减速器,避免前桥主减速器的端部与横梁直接接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限位柱用来避免前桥主减速器前后移动发生错位,对相邻前桥主减速器之间起到隔离和定位的作用;托架用来对前桥主减速器的中部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托架呈“y”型;所述垫块由聚氨酯制成。该结构的托架为圆钢直角折弯,易制作,成本低;垫块耐磨耐用。
优选的,在每层的两个所述横梁中间连接有加强梁,在所述加强梁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两个翻转机构。加强梁增加横梁的承重能力。
优选的,在所述限位柱和托架上套设有pp管。保护前桥主减速器避免发生磨损,保护前桥主减速器的完整性。
优选的,在所述立柱的外侧设有吊耳。在搬运过程中集装架采用的是整体搬运,吊耳便于整个装置的整体移动。
优选的,所述气弹簧支撑杆包括压力管、设置在所述压力管内的活塞系统和与所述活塞系统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沿所述压力管做伸缩运动,所述压力管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通过活塞连接件与所述框型隔板的底部相连接;在所述活塞杆与压力管出口相接触的地方设有密封导向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翻转机构用来支撑前桥主减速器,实现了一体化设计,不需拆卸和安装隔板,使用方便,装卸效率高,劳动强度低;采用气弹簧支撑杆用来支撑和调节翻转机构;限位机构实现了对前桥主减速器的定位,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偏移;y型托架制作简单,成本低。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结构相对简单,易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工作量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气弹簧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立柱,3横梁,4翻转机构,5气弹簧支撑杆,6限位柱,7托架,8加强梁,9抓手,10垫块,11吊耳,12框型隔板,13压力管,14活塞杆,15活塞系统,16密封导向件,17连接件,18活塞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包括至少一组集装装置,所述集装装置包括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多个翻转机构4和设置在所述翻转机构4上用于放置前桥主减速器的限位机构。
所述支撑架包括底座1、设置在所述底座1四个角处的立柱2和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1两侧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立柱2的多个横梁3,所述横梁3将支撑架分为多层结构,在每层的两个所述横梁3中间连接有加强梁8,在所述加强梁8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两个翻转机构4,在所述立柱2的外侧设有吊耳11。
所述翻转机构4包括框型隔板12,所述框型隔板12的内侧两端分别通过穿销合页与其相对应的横梁3可转动连接,在所述框型隔板12的外侧两端分别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抓手9,所述抓手9卡装在所述横梁3上,用于固定所述框型隔板12;所述框型隔板12一侧的底部通过气弹簧支撑杆5与所述横梁3连接,用于所述框型隔板12的翻转。
在所述底座1上和每层结构上的翻转机构4上均等距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机构。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所述框型隔板上方外侧的垫块10、设置在一所述垫块10两外侧的限位柱6,以及设置在所述框型隔板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垫块10之间的托架7。托架7呈“y”型,所述垫块10由聚氨酯制成,在所述限位柱6和托架7上套设有pp管。
如图5所示,所述气弹簧支撑杆5包括压力管13、设置在所述压力管13内的活塞系统15和与所述活塞系统15连接的活塞杆14,所述活塞杆14沿所述压力管13做伸缩运动,所述压力管13通过连接件17与所述横梁3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14通过活塞连接件18与所述框型隔板12的底部相连接;在所述活塞杆14与压力管13出口相接触的地方设有密封导向件16。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首先将最上层的前桥主减速器搬运完之后,将该层的翻转机构4向中间翻转,由于采用气弹簧支撑杆5连接,可以确保翻转机构4不会落下;再采用上述方式逐层将下面各层的前桥主减速器搬运出来,直至将底座1上的前桥主减速器搬运出来。
在以上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设备元件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设备元件,所涉及的结构设置方式、工作方式或控制方式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的设置方式、工作方式或控制方式。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1.一种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组集装装置,所述集装装置包括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多个翻转机构和设置在所述翻转机构上用于放置前桥主减速器的限位机构;
所述支撑架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四个角处的立柱和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两侧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立柱的多个横梁,所述横梁将支撑架分为多层结构,在每层结构上均设有两个相向设置的翻转机构;
所述翻转机构包括框型隔板,所述框型隔板的内侧两端分别通过穿销合页与其相对应的横梁可转动连接,在所述框型隔板的外侧两端分别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抓手,所述抓手卡装在所述横梁上,用于固定所述框型隔板;所述框型隔板一侧的底部通过气弹簧支撑杆与所述横梁连接,用于所述框型隔板的翻转;
在所述底座上和每层结构上的翻转机构上均等距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所述框型隔板上方外侧的垫块、设置在一所述垫块两外侧的限位柱,以及设置在所述框型隔板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垫块之间的托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呈“y”型;所述垫块由聚氨酯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其特征在于,在每层的两个所述横梁中间连接有加强梁,在所述加强梁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两个翻转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位柱和托架上套设有pp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立柱的外侧设有吊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式前桥主减速器集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弹簧支撑杆包括压力管、设置在所述压力管内的活塞系统和与所述活塞系统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沿所述压力管做伸缩运动,所述压力管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通过活塞连接件与所述框型隔板的底部相连接;在所述活塞杆与压力管出口相接触的地方设有密封导向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