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65

本发明涉及养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立体养殖是在传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做多种传统养殖模式的一种高效结合,它充分利用环境的各部分的不同属性和所涉及农作物及养殖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整地利用了环境的各个不同的部分,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发挥最大效益,其典型结构有南方水乡的桑基水田等等。

鱼、蚌均生活在水中,利用它们共生原理,在池塘中进行混养,可获得鱼珠双丰收,鱼蚌混养水产综合经营的一种重要模式,但问题是池塘有机肥的来源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它在鱼蚌混养的池塘中加入放鹅的方式,通过立体养殖的生产配置,充分利用池塘水域和饲料资源,鹅鱼蚌共生互利,产值高,养殖方法科学合理。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基础设施搭建:

(a)池塘: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池塘,池塘面积范围为17-18亩,池塘在混养前,进行清塘消毒;

(b)鹅棚:建在坐北朝南、地势高燥、阳光充足的地方,池塘坡度平缓,利于雏鹅上岸行走觅食;

(c)蚌笼:采用长方形的网笼,选取育珠蚌,每笼放养育珠蚌13只,养到取珠为止,此法使育珠蚌的自由活动空间大,不受制约,可避免天敌危害,养殖效果颇佳;

b)、立体养殖:每亩水面饲养雏鹅65-90只,鱼、蚌生长在水体中,鱼类放养量为每亩50kg左右,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浸浴鱼体6-8分钟,同时对鱼注射出血病疫苗,育珠蚌每亩吊养100笼;

c)、饲养管理:

(a)养鹅: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喂霉变饲料,定期捞取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麦类喂鹅,鹅棚要求温度、湿度、密度适宜,空气新鲜,并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定期做好鹅群免疫,15日龄做好禽流感免疫,30日龄注射鹅温疫苗,90日龄进行禽霍乱防疫,平时搞好清洁卫生,鹅棚,定时清洗干净,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b)鱼类:投饵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定点,夏秋季按鱼总体重的5%-6%投喂,冬春季按鱼总体重的2%-4%投喂,池水要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ph值保持在7-8之间,夏秋季每7天换水1次,先排放35厘米老水,再注入35-40厘米新水,保持池水相对稳定,每8天按每亩水体用生石灰20kg,化水后全池泼洒;

(c)育珠蚌:蚌属滤食性水生动物,以藻类原生动物、细菌菌落及有机碎屑、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为食,施肥做到“四看”,即看季节、看水质、看天气、看肥料,适时调节水层,春季水温回升,育珠蚌吊养水层为25-35厘米,夏季水温升高,吊养水层调节到45厘米以上,冬季吊养水层要在65-75厘米,注意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水质将要老化,及时加注新水,同时定期投施生石灰,增加水中钙含量,稳定水体ph值。

进一步的,在步骤a)的(a)中,所述清塘消毒采取生石灰干法消毒,按每亩150-165kg的用量全池泼洒,再经日光曝晒7天,清塘消毒25天以后,注人新水,可预防疾病和提高产量。

进一步的,在步骤a)的(b)中,所述鹅棚面积为120m2左右,鹅舍用红砖水泥砂石砌墙,用预制板铺设地面,便于清洗消毒,鹅棚前面用竹篱笆围一片场地,面积为鹅棚面积的2-3倍,按每群400羽左右设计鹅群的水上围栏,使其延伸到鹅棚中,水中围栏用竹篾棚修建,既要便于鹅群嬉水、运动,又不影响蚌笼内珍珠蚌的生长发育。

进一步的,在步骤a)的(c)中,所述蚌笼长45厘米、宽45厘米、高13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鱼类包括滤食性鱼和吃食性鱼,所述滤食性鱼占40%-50%,所述吃食性鱼占50%-60%。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在鱼蚌混养的池塘中加入放鹅的方式,通过立体养殖的生产配置,鹅生活在水面和陆地,其排泄物主要排入池中,按1只鹅1年的排泄物在50kg左右计算,养鹅的鱼蚌池比不养鹅的池塘每亩要增加4000kg左右肥料,能有效培肥塘水,繁殖大量浮游生物,提供优质充足的肥料,这样充分利用池塘水域和饲料资源,鹅鱼蚌共生互利,产值高,应大力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基础设施搭建:

(a)池塘: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池塘,池塘面积范围为17-18亩,池塘在混养前,进行清塘消毒;

(b)鹅棚:建在坐北朝南、地势高燥、阳光充足的地方,池塘坡度平缓,利于雏鹅上岸行走觅食;

(c)蚌笼:采用长方形的网笼,选取育珠蚌,每笼放养育珠蚌13只,养到取珠为止,此法使育珠蚌的自由活动空间大,不受制约,可避免天敌危害,养殖效果颇佳;

b)、立体养殖:每亩水面饲养雏鹅65-90只,鱼、蚌生长在水体中,鱼类放养量为每亩50kg左右,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浸浴鱼体6-8分钟,同时对鱼注射出血病疫苗,育珠蚌每亩吊养100笼;

(a)养鹅: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喂霉变饲料,定期捞取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麦类喂鹅,鹅棚要求温度、湿度、密度适宜,空气新鲜,并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定期做好鹅群免疫,15日龄做好禽流感免疫,30日龄注射鹅温疫苗,90日龄进行禽霍乱防疫,平时搞好清洁卫生,鹅棚,定时清洗干净,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c)、饲养管理:

(a)养鹅: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喂霉变饲料,定期捞取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麦类喂鹅,鹅棚要求温度、湿度、密度适宜,空气新鲜,并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定期做好鹅群免疫,15日龄做好禽流感免疫,30日龄注射鹅温疫苗,90日龄进行禽霍乱防疫,平时搞好清洁卫生,鹅棚,定时清洗干净,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b)鱼类:投饵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定点,夏秋季按鱼总体重的5%-6%投喂,冬春季按鱼总体重的2%-4%投喂,池水要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ph值保持在7-8之间,夏秋季每7天换水1次,先排放35厘米老水,再注入35-40厘米新水,保持池水相对稳定,每8天按每亩水体用生石灰20kg,化水后全池泼洒;

(c)育珠蚌:蚌属滤食性水生动物,以藻类原生动物、细菌菌落及有机碎屑、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为食,施肥做到“四看”,即看季节、看水质、看天气、看肥料,适时调节水层,春季水温回升,育珠蚌吊养水层为25-35厘米,夏季水温升高,吊养水层调节到45厘米以上,冬季吊养水层要在65-75厘米,注意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水质将要老化,及时加注新水,同时定期投施生石灰,增加水中钙含量,稳定水体ph值。

进一步的,在步骤a)的(a)中,清塘消毒采取生石灰干法消毒,按每亩150-165kg的用量全池泼洒,再经日光曝晒7天,清塘消毒25天以后,注人新水,可预防疾病和提高产量。

进一步的,在步骤a)的(b)中,鹅棚面积为120m2左右,鹅舍用红砖水泥砂石砌墙,用预制板铺设地面,便于清洗消毒,鹅棚前面用竹篱笆围一片场地,面积为鹅棚面积的2-3倍,按每群400羽左右设计鹅群的水上围栏,使其延伸到鹅棚中,水中围栏用竹篾棚修建,既要便于鹅群嬉水、运动,又不影响蚌笼内珍珠蚌的生长发育。

进一步的,在步骤a)的(c)中,蚌笼长45厘米、宽45厘米、高13厘米。

进一步的,鱼类包括滤食性鱼和吃食性鱼,滤食性鱼占40%-50%,吃食性鱼占50%-60%。

本发明在鱼蚌混养的池塘中加入放鹅的方式,通过立体养殖的生产配置,鹅生活在水面和陆地,其排泄物主要排入池中,按1只鹅1年的排泄物在50kg左右计算,养鹅的鱼蚌池比不养鹅的池塘每亩要增加4000kg左右肥料,能有效培肥塘水,繁殖大量浮游生物,提供优质充足的肥料,这样充分利用池塘水域和饲料资源,鹅鱼蚌共生互利,产值高,应大力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基础设施搭建:

(a)池塘: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池塘,池塘面积范围为17-18亩,池塘在混养前,进行清塘消毒;

(b)鹅棚:建在坐北朝南、地势高燥、阳光充足的地方,池塘坡度平缓;

(c)蚌笼:采用长方形的网笼,选取育珠蚌,每笼放养育珠蚌13只,养到取珠为止;

b)、立体养殖:每亩水面饲养雏鹅65-90只,鱼、蚌生长在水体中,鱼类放养量为每亩50kg左右,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浸浴鱼体6-8分钟,同时对鱼注射出血病疫苗,育珠蚌每亩吊养100笼;

c)、饲养管理:

(a)养鹅: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喂霉变饲料,定期捞取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麦类喂鹅,鹅棚要求温度、湿度、密度适宜,空气新鲜,并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定期做好鹅群免疫,15日龄做好禽流感免疫,30日龄注射鹅温疫苗,90日龄进行禽霍乱防疫,平时搞好清洁卫生,鹅棚,定时清洗干净,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b)鱼类:投饵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定点,夏秋季按鱼总体重的5%-6%投喂,冬春季按鱼总体重的2%-4%投喂,池水要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ph值保持在7-8之间,夏秋季每7天换水1次,先排放35厘米老水,再注入35-40厘米新水,保持池水相对稳定,每8天按每亩水体用生石灰20kg,化水后全池泼洒;

(c)育珠蚌:施肥做到“四看”,即看季节、看水质、看天气、看肥料,适时调节水层,春季水温回升,育珠蚌吊养水层为25-35厘米,夏季水温升高,吊养水层调节到45厘米以上,冬季吊养水层要在65-75厘米,注意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水质将要老化,及时加注新水,同时定期投施生石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的(a)中,所述清塘消毒采取生石灰干法消毒,按每亩150-165kg的用量全池泼洒,再经日光曝晒7天,清塘消毒25天以后,注人新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的(b)中,所述鹅棚面积为120m2左右,鹅舍用红砖水泥砂石砌墙,用预制板铺设地面,鹅棚前面用竹篱笆围一片场地,面积为鹅棚面积的2-3倍,按每群400羽左右设计鹅群的水上围栏,使其延伸到鹅棚中,水中围栏用竹篾棚修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的(c)中,所述蚌笼长45厘米、宽45厘米、高13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所述鱼类包括滤食性鱼和吃食性鱼,所述滤食性鱼占40%-50%,所述吃食性鱼占50%-60%。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鹅鱼蚌立体养殖方法,属于养殖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基础设施搭建,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池塘;立体养殖,每亩水面饲养雏鹅65‑90只,鱼、蚌生长在水体中,鱼类放养量为每亩50kg左右,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浸浴鱼体6‑8分钟,同时对鱼注射出血病疫苗,育珠蚌每亩吊养100笼;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喂霉变饲料,定期捞取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麦类喂鹅,本发明在鱼蚌混养的池塘中加入放鹅的方式,通过立体养殖的生产配置,充分利用池塘水域和饲料资源,鹅鱼蚌共生互利,产值高,养殖方法科学合理。

技术研发人员:王朝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振翔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2.0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74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