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涵洞台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75


本实用新型涉及涵洞制造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涵洞台车。



背景技术:

涵洞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设于路基下修筑于路面以下的过水通道,通过这种结构可以让水从公路的下面流过。传统涵洞的施式方法采用脚手架支撑,组合模板立模浇筑混凝土;但存在问题:1、施工质量不高;由于传统的施工方法单块模板面积相对较小,板与板调整操作要求高、定位难度大,平整度难以掌握;2、工期长;传统的施工方法先架设模板,再拆除支撑架和模板,耗时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涵洞台车,通过调节外模面板与内模面板的间距,便于制造涵洞墙身,在完成一段的涵洞墙身后,涵洞台车行走至下一段位置进行接续制造,高效便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涵洞台车,包括门架、地梁行走装置、内模面板、内模移动调节装置、外模面板、外模移动调节装置,所述门架包括模板滑梁、小立柱、上纵梁、大立柱,所述地梁行走装置包括地梁支架与行走轮;所述模板滑梁与所述小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小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还与所述大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地梁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行走轮与所述地梁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内模面板通过所述内模移动调节装置与所述模板滑梁滑动连接,所述外模面板通过所述外模移动调节装置与所述模板滑梁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模移动调节装置包括内模平移油缸、内模平移套管与第一油缸座,所述内模平移油缸的缸筒与所述第一油缸座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平移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内模平移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油缸座与所述模板滑梁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平移套管与所述模板滑梁滑动连接,所述内模平移套筒还与所述内模面板固定连接;

所述外模移动调节装置包括外模平移油缸、外模平移套管与第二油缸座,所述外模平移油缸的缸筒与所述第二油缸座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平移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外模平移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座与所述模板滑梁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平移套管与所述模板滑梁滑动连接,所述外模平移套管还与所述外模面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模移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内模升降油缸,所述内模升降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模平移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升降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内模面板固定连接;

所述外模移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外模升降油缸,所述外模升降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外模平移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升降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外模面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滑梁的上侧面开设有复数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油缸座通过第一螺栓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一定位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座通过另外的第一螺栓与另一组所述第一定位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滑梁的下侧面开设有复数组第二定位孔,所述小立柱的上端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门架还包括第一横撑杆、第二横撑杆与销钉,所述第一横撑杆开设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二横撑开设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二横撑杆的左端从所述第一横撑杆的右端穿过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定位孔与所述第四定位孔通过所述销钉固定连接;

所述上纵梁与小立柱均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模板滑梁的两边,所述第一横撑杆的左端与左边的所述大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撑杆的右端与右边的所述大立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门架还包括剪刀架,沿着每个所述上纵梁的长度方向均间隔设有复数个所述大立柱、且相邻两个所述大立柱之间固设有所述剪刀架,两边的所述大立柱的位置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还包括外桁架、内桁架与定位拉杆机构,所述外桁架抵住所述外模面板,所述内桁架抵住所述内模面板,所述定位拉杆机构包括定位套管、拉杆、螺母,所述定位套管位于所述外桁架与所述内桁架之间,所述拉杆穿过所述外桁架、内桁架以及所述定位套管且通过螺母锁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外侧丝杆机构与内模丝杆机构,所述外侧丝杆机构包括外侧丝杆支座、外侧支撑套筒、上部支撑丝杆、上部转动座、下部支撑丝杆与下部转动座,所述上部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外桁架铰接,所述上部支撑丝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外侧支撑套筒的上端,所述上部转动座与所述上部支撑丝杆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外侧支撑套筒的上端,所述下部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外侧丝杆支座铰接,所述下部支撑丝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外侧支撑套筒的下端,所述下部转动座与所述下部支撑丝杆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外侧支撑套筒的下端;

所述内模丝杆机构包括内模支撑套筒、内模支撑丝杆与内模转动座,所述内模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内桁架铰接,所述内模支撑丝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内模支撑套筒的一端,所述内模支撑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大立柱铰接,所述内模转动座与所述内模支撑丝杆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内模支撑套筒。

进一步地,还包括倒角模面板,所述倒角模面板与所述内模面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调节外模面板与内模面板的间距,便于制造涵洞墙身,涵洞台车能行走至下一段涵洞墙身的位置进行接续制造;外模面板与内模面板的调节稳定,能制造不同规格的涵洞;整体结构牢固可靠,制造高效,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涵洞台车的平面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门架的平面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

图6为图4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模板滑梁与小立柱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定位拉杆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外侧丝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内模丝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横撑杆与第二横撑杆的安装示意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横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横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涵洞墙体与轨道的位置示意立体图。

图12a为图12的平面图。

图13为第一段涵洞墙体的制造布置示意图。

图14为下一段涵洞墙体的制造布置示意图。

图中标记:门架1,模板滑梁11,第一定位孔111,第二定位孔112,小立柱12,上纵梁13,大立柱14,第一横撑杆15,第三定位孔151,第二横撑杆16,第四定位孔161,销钉17,剪刀架18,地梁行走装置2,地梁支架21,行走轮22,内模面板3,内模移动调节装置4,内模平移油缸41,内模平移套管42,第一油缸座43,内模升降油缸44,外模面板5,外模移动调节装置6,外模平移油缸61,外模平移套管62,第二油缸座63,外模升降油缸64,外桁架7,内桁架8,定位拉杆机构9,定位套管91,拉杆92,螺母93,外侧丝杆机构10,外侧丝杆支座101,外侧支撑套筒102,上部支撑丝杆103、上部转动座104、下部支撑丝杆105,下部转动座106,内模丝杆机构20,内模支撑套筒201、内模支撑丝杆202,与内模转动座203,倒角模面板30,轨道40,涵洞墙体50,盖板口501,堵头模板60。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14,一种涵洞台车,包括门架1、地梁行走装置2、内模面板3、内模移动调节装置4、外模面板5、外模移动调节装置6,所述门架1包括模板滑梁11、小立柱12、上纵梁13、大立柱14,所述地梁行走装置2包括地梁支架21与行走轮22;所述模板滑梁11与所述小立柱1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小立柱12的下端与所述上纵梁13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13还与所述大立柱14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立柱14的下端与所述地梁支架21固定连接,所述行走轮22与所述地梁支架21转动连接。门架1是整个台车的主要承载构件,由型钢组焊而成,保证整个门架1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台车采用两台减速电机驱动,该电机控制连接行走轮22,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发送信号至该电机,驱动行走轮22正向或反向转动,从而使涵洞台车前进或后退,移动至所需到达的位置。在要制造的涵洞的底板上铺设轨道40,轨道40两侧用预埋钢筋固定,以保证轨道40安装的顺直、平整;行走轮22放置于轨道40上,这样本实用新型的涵洞台车就沿着轨道40进行移动。

所述内模面板3通过所述内模移动调节装置4与所述模板滑梁11滑动连接;所述内模移动调节装置4包括内模平移油缸41、内模平移套管42与第一油缸座43,以及还包括内模升降油缸44,所述内模平移油缸41的缸筒与所述第一油缸座43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平移油缸41的活塞与所述内模平移套管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油缸座43与所述模板滑梁11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平移套管42与所述模板滑梁11滑动连接,所述内模升降油缸44的缸筒与所述内模平移套管42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升降油缸44的活塞与所述内模面板3固定连接。上述内模平移油缸41与内模升降油缸44跟所需的零部件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铰接。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系统控制内模平移油缸41进行伸缩,内模平移油缸41的活塞推拉内模平移套管42沿着模板滑梁11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从而使内模面板3左右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系统控制内模升降油缸44进行伸缩,内模升降油缸44的活塞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内模面板3上下移动。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内模平移油缸41有四个,外模平移油缸61有四个,内模升降油缸44有四个,外模升降油缸64有四个,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油缸的收缩调整内外模面板5的竖向标高和左右宽度及调整内外模面板5的衬砌中心与涵洞中心是否对中。

所述外模面板5通过所述外模移动调节装置6与所述模板滑梁11滑动连接;所述外模移动调节装置6包括外模平移油缸61、外模平移套管62与第二油缸座63,以及还包括外模升降油缸64,所述外模平移油缸61的缸筒与所述第二油缸座63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平移油缸61的活塞与所述外模平移套管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座63与所述模板滑梁11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平移套管62与所述模板滑梁11滑动连接,所述外模升降油缸64的缸筒与所述外模平移套管62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升降油缸64的活塞与所述外模面板5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系统控制外模平移油缸61进行伸缩,外模平移油缸61的活塞推拉外模平移套管62沿着模板滑梁11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从而使外模面板5左右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系统控制外模升降油缸64进行伸缩,外模升降油缸64的活塞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外模面板5上下移动。上述外模平移油缸61与外模升降油缸64跟所需的零部件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铰接。

再参阅图1,在模板滑梁11的两端都设置外模面板5与内模面板3,这样就可以两边同时进行涵洞墙身的制造。调节外模面板5与内模面板3的间距后,用堵头模板60封住外模面板5与内模面板3形成的浇筑容腔的前后开口,往其容腔中浇筑混凝土,凝结后形成一段涵洞墙体50。本实用新型中的外模平移油缸61、内模平移油缸41可以用现有技术中具有平移功能的设备代替,本实用新型中的外模升降油缸64、内模升降油缸44可以用现有技术中具有升降功能的设备代替。

请参阅图6,所述模板滑梁11的上侧面开设有复数组第一定位孔111,所述第一油缸座43通过第一螺栓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一定位孔1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座63通过另外的第一螺栓与另一组所述第一定位孔111固定连接。这样就能调整第一油缸座43与第二油缸座63在模板滑梁11的位置。

请参阅图7,所述模板滑梁11的下侧面开设有复数组第二定位孔112,所述小立柱12的上端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定位孔112固定连接。这样就能改变小立柱12在模板滑梁11的位置,从而改变上纵梁13的位置。

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11至图11b,所述门架1还包括第一横撑杆15、第二横撑杆16与销钉17,所述第一横撑杆15开设第三定位孔151,所述第二横撑开设第四定位孔161,所述第二横撑杆16的左端从所述第一横撑杆15的右端穿过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定位孔151与所述第四定位孔161通过所述销钉17固定连接;通过销钉17的安装与拆卸,调节第一横撑杆15与第二横撑杆16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横撑杆15与第二横撑杆16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图中仅为参考。

所述上纵梁13与小立柱12均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模板滑梁11的两边,所述第一横撑杆15的左端与左边的所述大立柱1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撑杆16的右端与右边的所述大立柱14固定连接。这样通过调节两个上纵梁13的间距,以及其在模板滑梁11的位置,再通过改变上述的第一油缸座43与第二油缸座63的位置,本申请的涵洞台车就能用于不同规格的涵洞的制造。

所述门架1还包括剪刀架18,沿着每个所述上纵梁13的长度方向均间隔设有复数个所述大立柱14、且相邻两个所述大立柱14之间固设有所述剪刀架18,两边的所述大立柱14的位置一一对应;剪刀架18的设置有效提高门架1的稳定性。

结合参阅图8,还包括外桁架7、内桁架8与定位拉杆机构9,所述外桁架7抵住所述外模面板5,所述内桁架8抵住所述内模面板3,所述定位拉杆机构9包括定位套管91、拉杆92、螺母93,所述定位套管91位于所述外桁架7与所述内桁架8之间,所述拉杆92穿过所述外桁架7、内桁架8以及所述定位套管91且通过螺母93锁紧固定连接。这样使内模面板3与外模面板5更牢固,提高其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的承受力。

结合参阅图9与图10,还包括外侧丝杆机构10与内模丝杆机构20,所述外侧丝杆机构10包括外侧丝杆支座101、外侧支撑套筒102、上部支撑丝杆103、上部转动座104、下部支撑丝杆105与下部转动座106,所述上部支撑丝杆103的一端与所述外桁架7铰接,所述上部支撑丝杆103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外侧支撑套筒102的上端,所述上部转动座104与所述上部支撑丝杆103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外侧支撑套筒102的上端,所述下部支撑丝杆105的一端与所述外侧丝杆支座101铰接,所述下部支撑丝杆105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外侧支撑套筒102的下端,所述下部转动座106与所述下部支撑丝杆105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外侧支撑套筒102的下端;外侧丝杆支座101用于跟地面固定,通过旋转上部转动座104或下部转动座106,改变上部支撑丝杆103或下部支撑丝杆105跟外侧支撑套筒102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改变外侧丝杆机构10对外桁架7施加的作用力。结合参阅图3,外侧丝杆机构有多个。

所述内模丝杆机构20包括内模支撑套筒201、内模支撑丝杆202与内模转动座203,所述内模支撑丝杆202的一端与所述内桁架8铰接,所述内模支撑丝杆202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内模支撑套筒201的一端,所述内模支撑套筒201的另一端与所述大立柱14铰接,所述内模转动座203与所述内模支撑丝杆202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内模支撑套筒201;通过旋转内模转动座203,改变内模支撑丝杆202与内模支撑套筒201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改变内模丝杆机构20对内桁架8施加的作用力。结合参阅图1与图2,内模丝杆机构有多个。

还包括倒角模面板30,所述倒角模面板30与所述内模面板3固定连接。使得浇筑混凝土后,涵洞墙身上出现相应的盖板口501,用于放置后续工程的盖板。其中内模面板3采用不锈钢,外模面板5与倒角模面板30采用普通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涵洞台车具有施工进度快,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与搭支架的施工相比,台车的整体性好,稳定性强。采用液压支承调节系统,降低了人工和大量机械的投入,减少了工序,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涵洞台车只需在第一个施工段使用前,拼装合格到位,保证相邻模板缝错台符合设计要求,并打磨平整,在后续施工时只需与上一次浇筑的墙身紧密接触,通过支撑丝杠机构进行调节,就能确保其垂直度,平整度及水平标高符合设计及规范标准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使用过程:根据施工要求,在待制造的涵洞的底板上铺设所需的轨道40;安装门架1,调整好两个上纵梁13的间距以及其在模板滑梁11的位置,调整好外模平移油缸61、内模平移油缸41的位置,将门架1固定安装在地梁支架21上;将本实用新型的涵洞台车放置在轨道40上;液压系统调整外模平移油缸61、内模平移油缸41、外模升降油缸64以及内模升降油缸44的伸缩量,使内模面板3与外模面板5处于所需的位置。安装外桁架7与内桁架8,并分别用外侧丝杆机构10与内模丝杆机构20支撑,用定位拉杆机构9固定。然后用堵头模板60封住外模面板5与内模面板3形成的浇筑容腔的前后开口,再往其容腔中浇筑混凝土,凝结后形成一段涵洞墙体50。再拆卸堵头模板60、定位拉杆机构9、外侧丝杆机构10、内模丝杆机构20;移除外桁架7与内桁架8,液压系统调整相应油缸的伸缩,使外模面板5与内模面板3脱离涵洞墙体50。接着控制系统控制行走轮22转动,使本实用新型的涵洞台车沿着轨道40行走至下一段的工作位置,进行下一段的涵洞墙体50的制造。在涵洞墙体50接续的制造中,只需用堵头模板60封住浇筑容腔的一个开口即可,这样就一段接一段地进行涵洞制造,制造高效,使用便捷。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架、地梁行走装置、内模面板、内模移动调节装置、外模面板、外模移动调节装置,所述门架包括模板滑梁、小立柱、上纵梁、大立柱,所述地梁行走装置包括地梁支架与行走轮;所述模板滑梁与所述小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小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上纵梁还与所述大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大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地梁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行走轮与所述地梁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内模面板通过所述内模移动调节装置与所述模板滑梁滑动连接,所述外模面板通过所述外模移动调节装置与所述模板滑梁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移动调节装置包括内模平移油缸、内模平移套管与第一油缸座,所述内模平移油缸的缸筒与所述第一油缸座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平移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内模平移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油缸座与所述模板滑梁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平移套管与所述模板滑梁滑动连接,所述内模平移套筒还与所述内模面板固定连接;

所述外模移动调节装置包括外模平移油缸、外模平移套管与第二油缸座,所述外模平移油缸的缸筒与所述第二油缸座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平移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外模平移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座与所述模板滑梁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平移套管与所述模板滑梁滑动连接,所述外模平移套管还与所述外模面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移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内模升降油缸,所述内模升降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模平移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内模升降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内模面板固定连接;

所述外模移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外模升降油缸,所述外模升降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外模平移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外模升降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外模面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滑梁的上侧面开设有复数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油缸座通过第一螺栓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一定位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油缸座通过另外的第一螺栓与另一组所述第一定位孔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滑梁的下侧面开设有复数组第二定位孔,所述小立柱的上端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还包括第一横撑杆、第二横撑杆与销钉,所述第一横撑杆开设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二横撑开设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二横撑杆的左端从所述第一横撑杆的右端穿过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定位孔与所述第四定位孔通过所述销钉固定连接;

所述上纵梁与小立柱均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模板滑梁的两边,所述第一横撑杆的左端与左边的所述大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撑杆的右端与右边的所述大立柱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还包括剪刀架,沿着每个所述上纵梁的长度方向均间隔设有复数个所述大立柱、且相邻两个所述大立柱之间固设有所述剪刀架,两边的所述大立柱的位置一一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桁架、内桁架与定位拉杆机构,所述外桁架抵住所述外模面板,所述内桁架抵住所述内模面板,所述定位拉杆机构包括定位套管、拉杆、螺母,所述定位套管位于所述外桁架与所述内桁架之间,所述拉杆穿过所述外桁架、内桁架以及所述定位套管且通过螺母锁紧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侧丝杆机构与内模丝杆机构,所述外侧丝杆机构包括外侧丝杆支座、外侧支撑套筒、上部支撑丝杆、上部转动座、下部支撑丝杆与下部转动座,所述上部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外桁架铰接,所述上部支撑丝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外侧支撑套筒的上端,所述上部转动座与所述上部支撑丝杆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外侧支撑套筒的上端,所述下部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外侧丝杆支座铰接,所述下部支撑丝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外侧支撑套筒的下端,所述下部转动座与所述下部支撑丝杆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外侧支撑套筒的下端;

所述内模丝杆机构包括内模支撑套筒、内模支撑丝杆与内模转动座,所述内模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内桁架铰接,所述内模支撑丝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内模支撑套筒的一端,所述内模支撑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大立柱铰接,所述内模转动座与所述内模支撑丝杆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内模支撑套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洞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倒角模面板,所述倒角模面板与所述内模面板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涵洞台车,包括门架、地梁行走装置、内模面板、内模移动调节装置、外模面板、外模移动调节装置,门架包括模板滑梁、小立柱、上纵梁、大立柱,地梁行走装置包括地梁支架与行走轮;模板滑梁与小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小立柱的下端与上纵梁固定连接,上纵梁还与大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大立柱的下端与地梁支架固定连接,行走轮与地梁支架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调节外模面板与内模面板的间距,便于制造涵洞墙身,涵洞台车能行走至下一段涵洞墙身的位置进行接续制造;外模面板与内模面板的调节稳定,能制造不同规格的涵洞;整体结构牢固可靠,制造高效,使用便捷。

技术研发人员:樊龙;郭生辉;杨喜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祝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7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