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心渣浆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
背景技术:
离心式渣浆泵被广泛应用于泵送泥浆等浆体,工作效率高,然而传统离心式渣浆泵也存在容积损失,甚至在泵送浆液时出现泄漏的问题,针对泄漏的问题通常采用增减密封件或改进结构的技术手段,而这些手段受工作环境和结构特性有很大关系,比如渣浆泵在长时间高速运转的状态下,难免出现密封件或其他结构简单的磨损,这样较容易出现泄漏现象,另外,也有通过对叶轮结构改造来搅动浆液,从而利用浆液减小渣浆泵体内外的压差,有助于提高渣浆泵的密封效果,然而叶轮进行改造后存在引渣浆泵容积损失严重的问题,导致渣浆泵能耗提高,对渣浆泵的工作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旨在解决传统离心渣浆泵改进叶轮后存在容积损失严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包括:
泵体;
叶轮,转动设于所述泵体内;
护板组件,固设于在所述泵体上,用于与所述泵体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叶轮的主腔室,所述护板组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叶轮周向分布的缓流板。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护板组件包括:
前护板,安装在所述泵体上,设于所述叶轮一侧;
后护板,安装在所述泵体上,与所述前护板相对设于所述叶轮的另一侧;
所述主腔室由所述前护板、所述后护板和所述泵体围设而成;
多个所述缓流板分别设于所述前护板和所述后护板的相对侧。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泵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压盖组件,所述第一压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前护板外侧,与所述前护板构成连通所述主腔室的环形腔。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前护板与所述叶轮转轴的结合处设有连通所述主腔室和环形腔的环形通道。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后护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叶轮进水口配合的环形凸台。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缓流板为弧形板。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泵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前护板的第二压盖组件,所述第一压盖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压盖组件压接于所述前护板外侧。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压盖组件上设有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设于所述泵体和所述前护板的结合处。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泵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后护板的第三压盖组件。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三压盖组件上设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设于所述泵体和所述后护板的结合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通过在护板组件上设置多个缓流板,并且缓流板位于护板组件上相对叶轮的一侧,在渣浆泵工作过程中,叶轮在泵体内转动并对搅动浆液,由于设于护板上多个缓流板的作用,处于高速流动状态下的浆液对缓流板形成冲击作用,并作用到护板组件上形成反作用力,提高密封效果;护板组件在叶轮两侧承受浆液的冲击作用力,从而提高护板组件和泵体的密封效果;传统改进叶轮的结构的技术手段,在渣浆泵工作过程中,传统叶轮进行改进后高速转动时对浆液搅动更剧烈,造成更大的容积损失,而本申请则通过护板组件上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的多个缓流板被动承受浆液的冲击,达到减缓叶轮对浆液的搅动效果,一方面起到减小泵体内压差,提高护板组件和泵体的密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起到降低渣浆泵容积损失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的缓流板在前护板或后护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泵体;200、叶轮;300、前护板;301、第一压盖组件;302、第二压盖组件;400、后护板;401、第三压盖组件;500、缓流板;600、第一密封环;700、第二密封环;800、环形通道;801、主腔室;802、环形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2所示,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进行说明。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包括:泵体100、叶轮200和护板组件;叶轮200转动设于泵体100内;护板组件固设于在泵体100上,用于与泵体100形成用于容纳叶轮的主腔室,护板组件上设有多个沿叶轮周向分布的缓流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通过在护板组件上设置多个缓流板500,并且缓流板500位于护板组件上相对叶轮200的一侧环绕叶轮200转轴分布,在渣浆泵工作过程中,叶轮200在泵体100内转动并对搅动浆液,如图2中a所指示为浆液在叶轮咋搅动下的流动方向,由于设于护板组件上多个缓流板500的作用,处于高速流动状态下的浆液对缓流板500形成冲击作用,并作用到护板组件上形成反作用力,提高密封效果;同时护板组件沿叶轮200转轴方向设于叶轮200两侧,护板组件在叶轮200两侧承受浆液的冲击作用力,从而提高护板组件和泵体100的密封效果;传统改进叶轮200的结构的技术手段,在渣浆泵工作过程中,传统叶轮200进行改进后高速转动时对浆液搅动更剧烈,造成更大的容积损失,而本申请则通过护板上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的多个缓流板500被动承受浆液的冲击,达到减缓叶轮200对浆液的搅动效果,一方面起到减小泵体100内压差,提高护板组件和泵体100的密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起到降低渣浆泵容积损失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护板组件包括:前护板300和后护板400;前护板300安装在泵体100上,设于叶轮200一侧;后护板400安装在泵体100上,安装在泵体100上,与前护板300相对设于叶轮200的另一侧;主腔室801由前护板300、后护板400和泵体100围设而成;多个缓流板500分别设于前护板300和后护板400的相对侧。在本实施例中,前护板300和后护板400位于叶轮200两侧并分别设有多个缓流板500,在渣浆泵工作过程中,前护板300在叶轮200一侧借助环绕叶轮200转轴分布的各个缓流板500对高速搅动的浆液实施减缓作用,同时前护板300承受浆液的作用力获得与泵体100更好的密封效果;后护板400则在叶轮200的另一侧借助环绕叶轮200转轴分布的各个缓流板500对高速搅动的浆液实施减缓作用,同时后护板400承受浆液的作用力获得与泵体100更好的密封效果;前护板300和后护板400分别在叶轮200两侧对浆液施加作用,有助于平衡叶轮200两侧的轴向力,减弱轴承和转轴耗损,延长使用寿命;与此同时,前护板300和后护板400始终与静止状态,各个缓流板500被动承受浆液的冲击,有助于降低渣浆泵的容积损失。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泵体100的一侧设有第一压盖组件301,第一压盖组件301安装于前护板外侧,与前护板构成连通主腔室的环形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盖组件301和前护板之间形成有环形腔802,环形腔802与叶轮200同轴分布,环形腔802与主腔室801连通;环形腔802位于前护板300上设有缓流板500的另一侧,且该环形腔802和主腔室801连通,在渣浆泵工作过程中,在主腔室801内浆液进入环形腔802,至此,环形腔802内浆液在前护板300一侧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有助于平衡主腔室801内浆液对前护板300的压力,随着叶轮200转速的不同,环形腔802内浆液起到动态调节前护板300两侧作用力的作用,从而保证合适的密封效果和尽可能降低渣浆泵的容积损失。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前护板300与叶轮200转轴的结合处设有连通主腔室801和环形腔802的环形通道800。在本实施例中,该环形通道800位于前护板300在靠近叶轮200转轴端,并且前护板300在与叶轮200转轴的结合处设有圆弧锥形口,叶轮200转轴贯穿通过该圆弧锥形口,借助该圆弧锥形口与叶轮200转轴的外部之间形成连通主腔室801的环形通道800,在渣浆泵工作过程中,主腔室801内高速流动的浆液通过该环形通道800进入环形腔802,在前护板300的另一侧建立压力,起到平衡前护板300两侧作用力的效果,避免对前护板300与泵体100上密封件的损耗磨损,以及减小对轴承的轴向作用力,提高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后护板400上设有用于与叶轮200转动配合的环形凸台。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凸台与叶轮200之间斜面密封配合,后护板400在于叶轮200侧结合处设有环形凸台,并且该环形凸台与叶轮200之间通过斜面接触配合,有助于形成后护板400与叶轮200之间的稳定支撑作用,有助于提高叶轮200在高速转动状态下的径向和轴向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缓流板500为弧形板。在本实施例中,各相邻缓流板500之间间隔设置,缓流板500沿叶轮200径向交错延伸,各个圆弧形缓流板500与叶轮200转向一致分布设置于护板组件上,浆液在各个交错布置的相邻缓流板500之间流动,有助于降低叶轮200转动的功耗损失,以及护板组件上借助各个缓流板500“吸收”部分动能,起到动态调节护板组件和泵体100的密封效果的作用,同时尽可能的减小渣浆泵的容积损失。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缓流板500设于叶轮200的叶片在护板组件的端面投影区域内。在本实施例中,缓流板500在滑板组件上沿叶轮200转轴均匀周向分布,沿叶轮200转动的径向方向该缓流板500上最低点相比于叶轮200叶片更远离叶轮200转轴,缓流板500上最高点相比于叶轮200叶片更靠近叶轮200转轴,一方面节约泵体100内空间,避免对叶轮200的转动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增强护板组件与泵体100的密封作用的同时减少渣浆泵的容积损失。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泵体100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前护板的第二压盖组件302,第一压盖组件301通过第二压盖组件302压接于前护板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压盖组件302固设于泵体100一侧,与前护板300沿叶轮200轴线方向并排分布且与前护板300可拆卸连接,用于连接固定前护板300;第一压盖组件301固设于叶轮200的转轴上,外周端部分别顶靠在第二压盖组件302和前护板300上;第二压盖组件302一端采用螺栓固定连接在泵体100最外侧,且第二压盖组件302中部设有可调螺钉对前护板300实施固定连接,第一压盖组件301位于第二压盖组件302和前护板300之间且分别顶靠在第二压盖组件302和前护板300,这样第二压盖组件302和第一压盖组件301对前护板300形成了具有双层结构且阶梯分布,起到更好地保护支撑作用和密封效果;第二压盖固定支撑在叶轮200的转轴上并与前护板300之间形成环形腔802。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第二压盖组件302上设有第一密封环600,第一密封环600用于密封泵体100和前护板300的结合处。在本实施例中,借助第二压盖组件302上位于前滑板和泵体100的结合处设置第一安装槽,将该第一密封环600嵌装在第一安装槽内实现对前护板300和泵体100结合处的密封保护作用,防止浆液泄露,结构简单实用,方便装配和拆卸。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泵体100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后护板的第三压盖组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压盖组件401固设于泵体100另一侧,用于连接固定后护板400。第三压盖组件401采用螺栓分别固定连接在泵体100外部和后护板400,实现对后护板400和泵体100的密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第三压盖组件401上设有第二密封环700,第二密封环700用于密封泵体100和后护板400的结合处。在本实施例中,借助第三压盖组件401上位于前滑板和泵体100的结合处设置第二安装槽,将该第二密封环700嵌装在第二安装槽内实现对前护板300和泵体100结合处的密封作用,防止浆液泄露,结构简单实用,方便装配和拆卸。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
叶轮,转动设于所述泵体内;
护板组件,固设于在所述泵体上,用于与所述泵体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叶轮的主腔室,所述护板组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叶轮周向分布的缓流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组件包括:
前护板,安装在所述泵体上,设于所述叶轮一侧;
后护板,安装在所述泵体上,与所述前护板相对设于所述叶轮的另一侧;
所述主腔室由所述前护板、所述后护板和所述泵体围设而成;
多个所述缓流板分别设于所述前护板和所述后护板的相对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压盖组件,所述第一压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前护板外侧,与所述前护板构成连通所述主腔室的环形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护板与所述叶轮转轴的结合处设有连通所述主腔室和环形腔的环形通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护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叶轮进水口配合的环形凸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板为弧形板。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前护板的第二压盖组件,所述第一压盖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压盖组件压接于所述前护板外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盖组件上设有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设于所述泵体和所述前护板的结合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后护板的第三压盖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渣浆泵节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压盖组件上设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设于所述泵体和所述后护板的结合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