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属于离心式蜗轮风机的领域,其由一左联结盘与一右联结盘组成,藉由该左联结盘与右联结盘可快速完成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相互的连结固定,故在量产离心式蜗轮风机产品的过程中,可大幅节省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相互连结固定的制程工序成本,且将该相互连结固定后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置入离心式蜗轮风机的蜗壳内进行吸风与排风作动时,该左联结盘的弧线部与右联结盘的弧线部更具有导流的功效,除可增加离心式蜗轮风机的风压输出外,也会降低整体运转时的噪音值。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是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结构,其包括:一固定轴10,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圆棒体,在两末端轴上各设有一轴向的削平面11,并于其中一轴端部的表面向内凹设有一线槽管道12,再于接近该线槽管道12的底部位置处,向外穿出轴表面设有一连通孔13(如图3所示);一轴套筒20,是套固在固定轴10的连通孔13与轴端面之间的圆管体,其底部凸设有一圈外凸缘21(如图1所示);一定子线圈30,是由数片硅钢片31迭置后再以漆包线32围绕而成的圆柱体,于该迭置后的硅钢片31中央穿设有一轴向孔33,另以电线w与绕线后的漆包线相连接(如图3所示);一环形磁铁40,由氧化铁材质烧结而成的极异方性永久磁石环形体,该环形体内部磁极的磁力是采内径取向排列,其内环直径尺寸略大于定子线圈30的硅钢片31外径尺寸;一中空外壳50,是套固在环形磁铁40外环面上的中空圆管体,其内环直径与环形磁铁40的外环直径相同,并经由紧配合公差方式与环形磁铁40的外环面达成相互结合固定(如图3所示);及两侧盖60,是分别套盖在中空外壳50的两端口面上的圆盘体,其外侧面61与内侧面62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孔63,并在内侧面62的贯穿孔63上分别套固有一轴承64,该轴承64的内孔孔径与固定轴10的轴外径相同,另在内侧面62的外周缘面上凸设有一圈圆凸环65,且该圆凸环65的外径与中空外壳50的内环面直径相同,并以紧密配合公差方式相互压入结合固定(如图3所示)。
如图2至图18所示,是上述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组合步骤,首先,将环形磁铁40的外环面压入中空外壳50的内缘面(如图4至图6所示),另将轴套筒20由其外凸缘21方向往固定轴10的连通孔13方向套置,直到外凸缘21靠近连通孔13位置(如图8及图9所示),接着,把定子线圈30连接有电线w的方向,朝固定轴10没有线槽管道12的轴端对准(如图10及图11所示),再使其轴向孔33套置于轴套筒20的外缘面上,并直到与轴套筒20的外凸缘21接触为止,再将电线w由固定轴10的连通孔13穿入到线槽管道12内,且直到穿出固定轴10的轴末端部外面(如图12所示),此时,再将前述已相互组合固定的环形磁铁40与中空外壳50给予对准并套置在定子线圈30的硅钢片31外周缘面上(如图12及图13所示),最后,将两轴承64分别置入两侧盖60内侧面的贯穿孔63上(如图14及图15所示),再分别由固定轴10的两轴端套入,直到使两侧盖60的圆凸环65均压合入中空外壳50的端部内环面上(如图16及图17所示),即完成该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组合(如图2及图3所示)。
如图18至图21所示,是习知离心风轮70的结构,由二片边框环圈板71、一片中间隔板72及复数个直条叶片73组合而成,其中,该复数个直条叶片73是经由习知插片专用机的操作,来达成彼此快速平行排列形成圆环状并穿透中间隔板72,最后将所有直条叶片73的两末端部,再分别插固定在二片边框环圈板71上,即可使所有直条叶片73与边框环圈板71及中间隔板72呈相互垂直并相互结合固定(如图20及图21所示),另该中间隔板72是位在二片边框环圈板71之间的中央位置,且其中央设穿有一圆形开口74,并在该圆形开口74的周围板面上开设有相同间隔排列的数个穿孔75,以供与外转式无刷马达1相互组合固定之用。
如图18至图24所示,是上述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习知离心风轮70的组合结构,其藉由一中空套环体80来使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达成相互连结固定,该中空套环体80为一圆柱状,中央穿设有一圆孔81,该圆孔81孔径与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外径相同,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的外径表面上,靠近该圆孔81的其中一端边上,向外凸设有一圆盘82,该圆盘82与圆孔81呈相互垂直,并在该圆盘82上设有数个螺纹孔83,且该螺纹孔83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70中间隔板72上穿孔75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如图20及图22所示)。组合时,先将中空套环体80的圆孔81套在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的表面上,再分别于中空套环体80的圆孔81两端边相接触的位置施以焊接(如图23中的四个涂黑三角形部分所示),使得中空套环体80与外转式无刷马达1相互结合固定(注:有些生产工艺上不采用焊接方式,改以快干粘着剂涂抺在中空外壳50的表面上与中空套环体80的圆孔81孔壁面之间来达成接固,但运转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胶水老化,导致中空外壳50与中空套环体80之间相互滑脱的缺失,故已被拾弃不用),接着再将外转式无刷马达1穿置入离心风轮70的圆形开口74内,并直到中空套环体80的圆盘82抵贴住离心风轮70的中间隔板72上,最后,以螺丝s穿过离心风轮70上的每一个穿孔75并螺入圆盘82的螺纹孔83内(如图24所示),即可完成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的相互组合连固。
如图3、18、19、25所示,上述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中空套环体80组合后,置入习知蜗壳90内,并将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固定轴10两轴端上的削平面11,分插入蜗壳90中两侧板91的固定支架92的中央孔93内(如图19及图25所示),即可完成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2的产品制作(如图18所示)。作动时,先将外露于固定轴10外的电线w与外部的电路驱动器(图中未示)相连接,当电源输入后,电路驱动器即将电流通过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定子线圈30,使环形磁铁40产生磁感应而开始转动(如图3所示),并同步使中空外壳50随之转动(如图25所示,此状态下的固定轴10因两轴端部,是分别被固定在蜗壳90中两侧板91的固定支架92的中央孔93内,故整根固定轴10是不会转动的),而将蜗壳90中两侧板91外部的入风wi吸入,再藉由离心风轮70将增压后的出风wo由蜗壳90的出风口94排出(如图18所示)。因此,前述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2常被应用安装在家用排油烟机内,来做为吸油烟及排油烟的动力功能,或者安装在空气净化机内,做为吸入室内污浊空气并经滤网过滤后排出洁净空气的动力功能,以及其他需要使用吸气与排气作用之用途的设备上,故该离心式蜗轮风机2每年需求的产量极大,以家用排油烟机为例,由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所统计,2018年中国家用排油烟机的新品年销售数量达到1千万台(尚未包括售后市场换新机的数量),而经由前述图19至图25所示,该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习知离心风轮70因在量产组合结构上,必须大量使用螺丝s来做为锁固连结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故面对年产1千万台以上的产能需求量,其将会耗费极大的组装工时以及使用大量螺丝的有形成本,再加上离心风轮70与中空套环体80相互套置时,需做目视预先判别离心风轮70的置入方向是否正确,其也会增加组装过程的困难度,而影响量产组装的速度,同时中空套环体80套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表面后还需施以焊接的工序,如此诸多的缺失,必须加以革除的急迫性,便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包括:一外转式无刷马达,其内部具有定子线圈与环形磁铁,而外部由一圆管状的中空外壳、两圆盘状的侧盖及一固定轴组合而成,其中,该两侧盖分别压合在该中空外壳的两末端口上,该固定轴穿置在中空外壳的中心轴位置,且其两个轴的末端部分别穿出两侧盖外;一离心风轮,由二片边框环圈板、一片中间隔板及复数个直条叶片组合而成,该复数个直条叶片彼此平行排列形成圆环状并穿透中间隔板后,将其两末端部分别插固定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上,其中,该中间隔板是位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之间的中央位置,且中央设穿有一圆形开口,并在该圆形开口的周围板面上开设有相同间隔排列的数个方形穿孔;一左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该圆盘体上穿设有数个方形套合孔,且该方形套合孔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及一右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该圆盘体上朝相反于圆管体方向,再凸设出有数个与圆盘体相互垂直的方形插片,且该方形插片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
一种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包括:一外转式无刷马达,其内部具有定子线圈与环形磁铁,而外部由一圆管状的中空外壳、两圆盘状的侧盖及一固定轴组合而成,其中,该两侧盖分别压合在该中空外壳的两末端口上,该固定轴穿置在中空外壳的中心轴位置,且其两个轴的末端部分别穿出两侧盖外,另于两侧盖的最外缘面上向内凹设有数个凹槽;一离心风轮,由二片边框环圈板、一片中间隔板及复数个直条叶片组合而成,该复数个直条叶片彼此平行排列形成圆环状并穿透中间隔板后,将其两末端部分别插固定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上,其中,该中间隔板是位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之间的中央位置,且中央设穿有一圆形开口,并在该圆形开口的周围板面上开设有相同间隔排列的数个方形穿孔;一左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该圆盘体上穿设有数个方形套合孔,且该方形套合孔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另于该圆管体的端面与贯穿开孔相交接的内缘孔壁面上,凸设有数个挡止片;及一右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该圆盘体上朝相反于圆管体方向,再凸设出有数个与圆盘体相互垂直的方形插片,且该方形插片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另于该圆管体的端面与贯穿开孔相交接的内缘孔壁面上,凸设有数个挡止片。
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构造,包括:一马达,一风轮,该风轮包括固定板,一组合部件,该组合部件连接在该马达与该风轮之间,通过该组合部件将该马达固定在该风轮中,使该马达与该风轮的重心重合,该组合部件包括电机连接端以及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电机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马达上,该固定板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风轮上。
一种组合部件,该组合部件连接在马达与风轮之间,通过该组合部件将该马达固定在该风轮中,使该马达与该风轮的重心重合,该组合部件包括电机连接端以及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电机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马达上,该固定板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风轮上,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或,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以及该马达、固定板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
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方法,通过一组合部件将马达固定在风轮中,使该马达与该风轮的重心重合,该组合部件包括电机连接端以及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电机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马达上,该固定板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风轮上,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或,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以及该马达、固定板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而非利用焊接、螺合方式形成的固定连接,该组合部件包括左联结盘以及右联结盘,该左联结盘以及该右联结盘上分别设置有该电机连接端以及该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左联结盘以及该右联结盘上的该固定板连接端连接在一起,以使该左联结盘与该右联结盘连接形成该组合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包括:一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其内部具有定子线圈与环形磁铁,而外部由一圆管状的中空外壳、两圆盘状的侧盖及一固定轴组合而成,其中,该两侧盖分别压合在该中空外壳的两末端口上,该固定轴穿置在中空外壳的中心轴位置,且其两个轴的末端部分别穿出两侧盖外;一离心风轮,由二片边框环圈板、一片中间隔板及复数个直条叶片组合而成,该复数个直条叶片彼此平行排列形成圆环状并穿透中间隔板后,将其两末端部分别插固定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上,其中,该中间隔板是位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之间的中央位置,且中央设穿有一圆形开口,并在该圆形开口的周围板面上开设有相同间隔排列的数个方形穿孔;一左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且该贯穿开孔的内径与习知外转式无刷马的中空外壳的外径相同,该内径与外径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为紧度配合,使得圆管体可牢固地套置在习知外转式无刷马的中空外壳表面上,另该圆盘体上穿设有数个方形套合孔,该方形套合孔的断面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断面尺寸,且该方形套合孔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及一右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且该贯穿开孔的内径与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的外径相同,该内径与外径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为紧度配合,使得圆管体可牢固地套置在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另该圆盘体上朝相反于圆管体方向,再凸设出有数个与圆盘体相互垂直的方形插片,且该方形插片的断面尺寸略小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孔断面尺寸,又该方形插片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藉由该左联结盘与右联结盘的设计结构,使得量产离心式蜗轮风机产品的过程中,可大幅节省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相互连结固定的制程工序成本,同时又能免去使用螺丝的成本及焊接的施作。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藉由本实用新型中左联结盘与右联结盘的设计结构,使其连结固定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后,并置入蜗壳内进行吸风与排风作动时,该左联结盘的弧线部与右联结盘的弧线部更具有导流的功效,除可增加离心式蜗轮风机的风压输出外,也会降低整体运转时的噪音值。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中3-3线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中4-4线的剖面图。
图5为图1中5-5线的剖面图。
图6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中环形磁铁与中空外壳的组合剖面图。
图7为图1中7-7线的剖面图。
图8为图1中8-8线的剖面图。
图9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中固定轴与轴套筒的组合剖面图。
图10为图1中10-10线的剖面图。
图11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中定子线圈与轴套筒的组合剖面图。
图12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一。
图13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二。
图14为图1中14-14线的剖面图。
图15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三。
图16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四。
图17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五。
图18为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20为习知离心风轮的立体图。
图21为图20中21-21线的剖面图。
图22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与中空套环体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一。
图23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与中空套环体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二。
图24为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25为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装设入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装设入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左联结盘的立体图。
图30为图29中30-30线的剖面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右联结盘的立体图。
图32为图31中32-32线的剖面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一。
图3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二。
图3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三。
图3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四。
图3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五。
图3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六。
图3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装设入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左联结盘的立体图。
图41为图40中41-41线的剖面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右联结盘的立体图。
图43为图42中43-43线的剖面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示意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侧盖立体图。
图4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侧盖顶视图。
图4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一。
图4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二。
图4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三。
图5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右联结盘与侧盖组合的侧视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四。
图5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五。
图5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之六。
图5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装设入习知离心式蜗轮风机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及图26至图3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一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其内部具有定子线圈30与环形磁铁40,而外部由一圆管状的中空外壳50、两圆盘状的侧盖60及一固定轴10组合而成,其中,该两侧盖60分别压合在该中空外壳50的两末端口上,该固定轴10穿置在中空外壳50的中心轴位置,且其两个轴的末端部分别穿出两侧盖60外;一离心风轮700,由二片边框环圈板701、一片中间隔板702及复数个直条叶片703组合而成,该复数个直条叶片703彼此平行排列形成圆环状并穿透中间隔板702后,将其两末端部分别插固定在二片边框环圈板701上,其中,该中间隔板702是位在二片边框环圈板701之间的中央位置,且中央设穿有一圆形开口704,并在该圆形开口704的周围板面上开设有相同间隔排列的数个方形穿孔705(如图28所示);一左联结盘200,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201,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202,且由圆管体201的底部往圆盘体202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203,将该圆管体201与圆盘体202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201与圆盘体202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201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204,且该贯穿开孔204的内径d1(如图30所示)与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的外径d2(如图5所示)相同,该内径d1与外径d2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tolerance)为紧度配合(interferencefit),使得圆管体201可牢固地套置在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表面上,另该圆盘体202上穿设有数个方形套合孔205,该方形套合孔205的断面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离心风轮700中间隔板702上方形穿孔705的断面尺寸,且该方形套合孔205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700中间隔板702上方形穿孔705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及一右联结盘300,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301,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302,且由圆管体301的底部往圆盘体302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303,将该圆管体301与圆盘体302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301与圆盘体302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301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304,且该贯穿开孔304的内径d5(如图32所示)与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的外径d2(如图5所示)相同,该内径d5与外径d2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tolerance)为紧度配合(interferencefit),使得圆管体301可牢固地套置在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表面上,另该圆盘体302上朝相反于圆管体201方向,再凸设出有数个与圆盘体302相互垂直的方形插片305,且该方形插片305的断面尺寸略小于离心风轮700中间隔板702上方形穿孔705的孔断面尺寸,又该方形插片305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700中间隔板702上方形穿孔705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
如图33至图39所示,是上述本实用新型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第一实施例与习知离心风轮700的组合步骤,首先,将右联结盘300的圆盘体302朝向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其中一端中空外壳50表面上套置(如图33所示),并直到贯穿开孔304的孔端部与中空外壳50的端部切齐为止(如图34所示),接着,将离心风轮700任意一个边框环圈板701(无需用目视去预判选择那一个边框环圈板701都是正确的)往右联结盘300方向靠贴,并直到使离心风轮700的中间隔板702上的所有方形穿孔705,均套贴在右联结盘300中圆盘体302上所相对应的各个方形插片305为止(如图35及其放大视图所示),再依前述右联结盘300的方式将左联结盘200的圆盘体202朝向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另一端中空外壳50表面上套置(如图36所示),并直到贯穿开孔204孔端部与中空外壳50的另一端部切齐为止,此时该左联结盘200中圆盘体202上的所有方形套合孔205,也会正好套贴在所有右联结盘300中圆盘体302上的各个方形插片305上(如图37及其放大视图所示),最后,将穿透伸出方形套合孔205的方形插片305部分,给予折弯向上并贴合在圆盘体202上(如图38及其放大视图所示),即可同时将离心风轮700的中间隔板702夹固在方形套合孔205与方形插片305之间(如图38所示),而快速地达成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0相互组合固定的工序。
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中左联结盘200与右联结盘300的设计结构使得量产离心式蜗轮风机2产品的过程中,可大幅节省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0相互连结固定的制程工序成本,同时又能免去使用螺丝的成本及焊接的施作,此外,当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0置入蜗壳90内进行吸风与排风作动时,该左联结盘200的弧线部203与右联结盘300的弧线部303更具有导流的功效(如图39中入风wi与出风wo箭头所示),除可增加离心式蜗轮风机2的风压输出外,也会降低整体运转时的噪音值。
如图40至图4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的第二实施例,其中,该左联结盘200中圆管体201的端面与贯穿开孔204相交接的内缘孔壁面上,更凸设有数个挡止片206(如图40及图41所示),而该右联结盘300中圆管体301的端面与贯穿开孔304相交接的内缘孔壁面上,也凸设有数个挡止片306(如图42及图43所示),另于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两侧盖60的最外缘面上向内凹设有数个凹槽66(如图45及图46所示),并在中空外壳50靠近两端口的外表面上各再凹设有一圈或一圈以上的凹环槽51,可供套置防震垫圈环c(如图44所示),其中,该圆管体201的数个挡止片206与圆管体301上的数个挡止片306及两侧盖60上的数个凹槽66,其三者的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也均相对应。
如图47至图54所示,是上述本实用新型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第二实施例与习知离心风轮700的组合步骤,首先,将防震垫圈环c套入中空外壳50的凹环槽51内,再将将右联结盘300的圆盘体302朝向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其中一端中空外壳50表面上套置(如图47及图48所示),并直到贯穿开孔304的孔端部与中空外壳50的端部切齐为止(如图49所示),此时右联结盘300中圆管体301内缘孔壁面上的每一挡止片306,均会嵌合入其中一侧盖60的每一凹槽66内(如图49的放大视图及图50所示),接着,将离心风轮700任意一个边框环圈板701(无需用目视去预判选择那一个边框环圈板701都是正确的)往右联结盘300方向靠贴,并直到使离心风轮700的中间隔板702上的所有方形穿孔705,均套贴在右联结盘300中圆盘体302上所相对应的各个方形插片305为止(如图51所示),再依前述右联结盘300的方式将左联结盘200的圆盘体202朝向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另一端中空外壳50表面上套置,并直到贯穿开孔204孔端部与中空外壳50的另一端部切齐为止,此时左联结盘200中圆管体201内缘孔壁面上的每一挡止片206,也均会嵌合入另一侧盖60的每一凹槽66内(如图52的左边放大视图所示),同时该左联结盘200中圆盘体202上的所有方形套合孔205,也会正好套贴在所有右联结盘300中圆盘体302上的各个方形插片305上(如图52的右边放大视图所示),最后,将穿透伸出方形套合孔205的方形插片305部分,给予折弯向上并贴合在圆盘体202上(如图53及其放大视图所示),即可同时将离心风轮700的中间隔板702夹固在方形套合孔205与方形插片305之间(如图53所示),而快速地达成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0相互组合固定的工序。
再者,藉由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该左联结盘200中贯穿开孔204上的每一挡止片206,及该右联结盘300中贯穿开孔304上的每一挡止片306,分别嵌入外转式无刷马达1中两侧盖60最外缘面上的各个凹槽66内(如图50所示),使得在组装入离心式蜗轮风机2后,当外转式无刷马达1启动并同步传动离心风轮700旋转时,具有更佳的传动功能,且永远不会发生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0之间相互滑脱的缺失,此外,左联结盘200与右联结盘300的设计结构使得量产离心式蜗轮风机2产品的过程中,可大幅节省外转式无刷马达1与离心风轮700相互连结固定的制程工序成本,同时又能免去使用螺丝的成本及焊接的施作,此外,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因转动所产生的震动,也会被套入中空外壳50的凹环槽51内的防震垫圈环c吸收(如图54所示),进而具有消除震动噪音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藉由该左联结盘与右联结盘的设计结构,而具有可大幅节省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相互连结固定的制程工序成本,能免去使用螺丝的成本及焊接的施作,具有导流的功效,可增加离心式蜗轮风机的风压输出,并降低离心式蜗轮风机整体运转时的噪音值,以及确保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滑脱等诸多优点,确实符合产业的高度利用性与创造性,乃依法提出申请。
参考如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特将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点以及设计思路归纳如下。
如图37至39、52至54,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构造,其包括。
一马达1。
一风轮700,该风轮700包括固定板,该固定板处于该风轮700的中央位置,同时,该固定板处于该风轮700的重心位置,该固定板两侧的该风轮700具有相同的重量。
一组合部件,该组合部件连接在该马达1与该风轮700之间。
通过该组合部件将该马达1固定在该风轮700中,使该马达1与该风轮700的重心重合,以达到在该马达1带动该风轮700转动的时候提升整体转动的平衡性以及平稳性。
该组合部件包括电机连接端以及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电机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马达1上,该固定板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风轮700上。
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而非利用焊接、螺合等方式形成的固定连接。
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或,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以及该马达1、固定板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
比如,通过其尺寸配合公差所形成的箍紧、勒紧、卡紧等,通过热胀冷缩所形成的箍紧、勒紧、卡紧等。
还比如,通过插卡结构、插接结构、凸块凹槽结构、凸肋卡槽凹槽结构等。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组合部件包括左联结盘200以及右联结盘300。
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上分别设置有该电机连接端以及该固定板连接端。
其中,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上的该固定板连接端连接在一起,以使该左联结盘200与该右联结盘300连接形成该组合部件。
参考上述的实施例,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的该电机连接端可以为该圆管体201、301,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的该固定板连接端可以为扁平状圆盘体202、302。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在该组合部件与该马达1之间设置有减震部件,该组合部件连接在该减震部件与该风轮700的该固定板之间,使该马达1与该固定板不直接接触,以达到减震的作用。
参考上述的实施例,该减震部件可为该防震垫圈环c。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马达1可以为实施例中的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该风轮700可以为实施例中的离心风轮700,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可以为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累述。
如图37至39、52至54,一种组合部件,该组合部件连接在马达1与风轮700之间。
通过该组合部件将该马达1固定在该风轮700中,使该马达1与该风轮700的重心重合,以达到在该马达1带动该风轮700转动的时候提升整体转动的平衡性以及平稳性。
该组合部件包括电机连接端以及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电机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马达1上,该固定板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风轮700上。
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而非利用焊接、螺合等方式形成的固定连接。
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或,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以及该马达1、固定板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
比如,通过其尺寸配合公差所形成的箍紧、勒紧、卡紧等,通过热胀冷缩所形成的箍紧、勒紧、卡紧等,还比如,通过插卡结构、插接结构、凸块凹槽结构、凸肋卡槽凹槽结构等。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该组合部件包括左联结盘200以及右联结盘300,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上分别设置有该电机连接端以及该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上的该固定板连接端连接在一起,以使该左联结盘200与该右联结盘300连接形成该组合部件。
该左联结盘200,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201,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202,且由圆管体201的底部往圆盘体202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203,将该圆管体201与圆盘体202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201与圆盘体202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201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204,且该贯穿开孔204的内径d1(如图30所示)与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的外径d2(如图5所示)相同,该内径d1与外径d2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tolerance)为紧度配合(interferencefit),使得圆管体201可牢固地套置在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表面上,另该圆盘体202上穿设有数个方形套合孔205,该方形套合孔205的断面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离心风轮700中间隔板702上方形穿孔705的断面尺寸,且该方形套合孔205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700中间隔板702上方形穿孔705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
该右联结盘300,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301,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302,且由圆管体301的底部往圆盘体302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303,将该圆管体301与圆盘体302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301与圆盘体302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301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304,且该贯穿开孔304的内径d5(如图32所示)与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的外径d2(如图5所示)相同,该内径d5与外径d2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tolerance)为紧度配合(interferencefit),使得圆管体301可牢固地套置在习知外转式无刷马达1的中空外壳50表面上,另该圆盘体302上朝相反于圆管体201方向,再凸设出有数个与圆盘体302相互垂直的方形插片305,且该方形插片305的断面尺寸略小于离心风轮700中间隔板702上方形穿孔705的孔断面尺寸,又该方形插片305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700中间隔板702上方形穿孔705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
如图37至39、52至54,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方法,通过一组合部件将马达1固定在风轮700中,使该马达1与该风轮700的重心重合,以达到在该马达1带动该风轮700转动的时候提升整体转动的平衡性以及平稳性。
该组合部件包括电机连接端以及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电机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马达1上,该固定板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风轮700上。
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而非利用焊接、螺合等方式形成的固定连接,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或,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以及该马达1、固定板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
该组合部件包括左联结盘200以及右联结盘300,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上分别设置有该电机连接端以及该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左联结盘200以及该右联结盘300上的该固定板连接端连接在一起,以使该左联结盘200与该右联结盘300连接形成该组合部件。
1.一种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转式无刷马达,其内部具有定子线圈与环形磁铁,而外部由一圆管状的中空外壳、两圆盘状的侧盖及一固定轴组合而成,其中,该两侧盖分别压合在该中空外壳的两末端口上,该固定轴穿置在中空外壳的中心轴位置,且其两个轴的末端部分别穿出两侧盖外;
一离心风轮,由二片边框环圈板、一片中间隔板及复数个直条叶片组合而成,该复数个直条叶片彼此平行排列形成圆环状并穿透中间隔板后,将其两末端部分别插固定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上,其中,该中间隔板是位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之间的中央位置,且中央设穿有一圆形开口,并在该圆形开口的周围板面上开设有相同间隔排列的数个方形穿孔;
一左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该圆盘体上穿设有数个方形套合孔,且该方形套合孔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及
一右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该圆盘体上朝相反于圆管体方向,再凸设出有数个与圆盘体相互垂直的方形插片,且该方形插片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左联结盘的贯穿开孔内径与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的外径相同,且该贯穿开孔内径与中空外壳外径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为紧度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右联结盘的贯穿开孔内径与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的外径相同,且该贯穿开孔内径与中空外壳外径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为紧度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左联结盘中圆盘体上的方形套合孔的断面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断面尺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右联结盘的方形插片的断面尺寸略小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孔断面尺寸。
6.一种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转式无刷马达,其内部具有定子线圈与环形磁铁,而外部由一圆管状的中空外壳、两圆盘状的侧盖及一固定轴组合而成,其中,该两侧盖分别压合在该中空外壳的两末端口上,该固定轴穿置在中空外壳的中心轴位置,且其两个轴的末端部分别穿出两侧盖外,另于两侧盖的最外缘面上向内凹设有数个凹槽;
一离心风轮,由二片边框环圈板、一片中间隔板及复数个直条叶片组合而成,该复数个直条叶片彼此平行排列形成圆环状并穿透中间隔板后,将其两末端部分别插固定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上,其中,该中间隔板是位在二片边框环圈板之间的中央位置,且中央设穿有一圆形开口,并在该圆形开口的周围板面上开设有相同间隔排列的数个方形穿孔;
一左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该圆盘体上穿设有数个方形套合孔,且该方形套合孔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另于该圆管体的端面与贯穿开孔相交接的内缘孔壁面上,凸设有数个挡止片;及
一右联结盘,由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的中空圆盘体,其上半部设具成圆管体,下半部设具成扁平状圆盘体,且由圆管体的底部往圆盘体的方向,以渐开喇叭状的弧线部,将该圆管体与圆盘体相连结成一体,并使该圆管体与圆盘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圆管体的中央穿设有一贯穿开孔,可套置在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表面上,该圆盘体上朝相反于圆管体方向,再凸设出有数个与圆盘体相互垂直的方形插片,且该方形插片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数量与位置相同并相对应,另于该圆管体的端面与贯穿开孔相交接的内缘孔壁面上,凸设有数个挡止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中空外壳靠近两端口的外表面上各再凹设有一圈或一圈以上的凹环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左联结盘的贯穿开孔内径与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的外径相同,且该贯穿开孔内径与中空外壳外径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为紧度配合。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右联结盘的贯穿开孔内径与外转式无刷马达的中空外壳的外径相同,且该贯穿开孔内径与中空外壳外径两者的尺寸配合公差为紧度配合。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左联结盘的方形套合孔的断面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断面尺寸。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转式无刷马达与离心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右联结盘的方形插片的断面尺寸略小于该离心风轮中间隔板上方形穿孔的孔断面尺寸。
12.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马达,
一风轮,该风轮包括固定板,
一组合部件,该组合部件连接在该马达与该风轮之间,通过该组合部件将该马达固定在该风轮中,使该马达与该风轮的重心重合,
该组合部件包括电机连接端以及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电机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马达上,该固定板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风轮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板处于该风轮的中央位置,同时,该固定板处于该风轮的重心位置,该固定板两侧的该风轮具有相同的重量。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或,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以及该马达、固定板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组合部件包括左联结盘以及右联结盘,该左联结盘以及该右联结盘上分别设置有该电机连接端以及该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左联结盘以及该右联结盘上的该固定板连接端连接在一起,以使该左联结盘与该右联结盘连接形成该组合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马达与风轮的组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该组合部件与该马达之间设置有减震部件,该组合部件连接在该减震部件与该风轮的该固定板之间,使该马达与该固定板不直接接触。
17.一种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该组合部件连接在马达与风轮之间,通过该组合部件将该马达固定在该风轮中,使该马达与该风轮的重心重合,
该组合部件包括电机连接端以及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电机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马达上,该固定板连接端紧配连接在该风轮上,
该紧配连接为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或,通过该组合部件自身的材料变形以及该马达、固定板自身的材料变形所形成的紧配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该组合部件包括左联结盘以及右联结盘,该左联结盘以及该右联结盘上分别设置有该电机连接端以及该固定板连接端,其中,该左联结盘以及该右联结盘上的该固定板连接端连接在一起,以使该左联结盘与该右联结盘连接形成该组合部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