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94

本发明涉及养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



背景技术:

泉水鱼生长在长流不息,水体清新无污染,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活水中,摄食山区当地无污染的天然饵料,是地道的有机绿色食品,其肉质富含鲜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钙、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口感嫩滑,清新爽口,无泥腥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山泉流水养鱼是适合山区农民的小额投资项目,具有占地少、好管理、见效快、鱼品优、效益好等优点,能有效促进山区农民增收,是山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但是现有的山泉流水养鱼方法上存在缺陷,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导致养殖的品质和效率都比较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它养殖方法科学合理,养殖品质和效率都较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鱼池选址:养鱼池选建在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地势平坦,河水清新无污染,注水排水方便,常年水流量基本稳定的地方;

s2、鱼池建造:

(a)鱼池面积:养鱼池建造的池形、大小,依地形和水流量而定,在地形允许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土地为原则,池形能方则方,能圆则圆,水流量大的,鱼池面积可大些;水流量小的,鱼池面积应小些,一般可在40~50m2,鱼池水深以1.0~1.5m为宜,山区石块资源丰富,用石块砌筑池埂,池壁要高一些,以防山洪冲进池内和鱼跳出池外,池壁用水泥勾缝,做到坚实无渗漏;

(b)进水口建造:

(b-1)进水方式:按鱼池水源所处地势的不同,进水方式设计成落差式或平流式;

(b-2)进水口的位置:选在有利池水交换处,且尽量延长水源路程,养鱼池以长方形和圆形居多,长方形鱼池,进水口要设置在对角上,以减少水流的死角,圆形鱼池以圆周切线方向进水为佳,这样可提高池水的有效利用率;

(c)排水口建造:养鱼池的排水口设在鱼池的最底部;

s3、鱼种放养:

(a)放养品种:主要放养喜清水环境的草食性草鱼,同时可搭配少量的鲤鱼;

(b)放养规格:放养的鱼种体质健壮,体表光滑,体色鲜泽,同龄同种鱼种规格整齐,大小均匀,放养的草鱼规格为150~250g/尾,鲤鱼规格为50~100g/尾;

(c)放养密度:按1m3的水体投放鱼种500g左右;

s4、投饲管理:

(a)饲料质量和品种:饲料主要有野生青草、水草、嫩菜叶和人工种植的青饲料等,池内要设置投放青饲料的浮于水面的草料框;

(b)日投饲量:草鱼在水温6℃以上就开始摄食,但刚放入池内的鱼种对流水池的环境不适应,喜跳跃或成群在池边游动,食欲不好,不宜立即投喂,在放养2~3d后开始少量投食,日投饲量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水温、水质、鱼的食欲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为鱼体重的4%~6%,以当天吃完为度,如遇天气转坏、鱼生病等情况适当减少投喂量,随着鱼体长大,日投饵量也要相应地调整增加;

(c)日投饲次数:投喂次数根据季节、水温变化等情况而增减,每天安排2~5次,分次投喂,下午投喂的青饲料切成小段,以提高其适口性,当天傍晚要捞除吃剩的草渣,以免腐烂大量耗氧而败坏水质;

s5: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a)鱼池消毒:新建成的养鱼池要先注满水,使流水刷洗池内污物和杂质,洗去新土中过多的重金属盐类,浸水数天后,关闭进水口闸板,排干池水,曝晒鱼池10d左右,池内再注入15cm水深的清水,用漂白粉10g/m3兑水全池泼洒进行消毒,消毒后10d左右放养草鱼种;

(b)鱼体消毒:鱼种放养下池前必须进行鱼体消毒,消毒时间根据水温高低而定,在水温15℃左右时,将鱼种放进盛有3%的食盐水容器中浸浴3~5min,然后放鱼下池。

进一步的,所述s1中,河水的水温一般在15~30℃,水的溶氧量在7.0mg/l以上,ph值在7.5~8.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s2的(b)中,在水源地势较陡的鱼池,其进水设计成落差式,即进水口与池面间设计成一定的落差,使水流顺着地势经进水管悬空洒入鱼池,以增加水流与空气接触面,以有利于提高池水的含氧量;在地势平缓的鱼池,进水设计成平流式,其进水口与池面没有自然落差,水源经进水口平流注入鱼池,在进水口上游要设置一个过滤网,防止野杂鱼或污物进入鱼池,过滤网的下游要设置防止鱼溯水而上逃逸的拦逃网和用来调节进水量的闸板。

进一步的,所述s2的(c)中,圆形池排水口设置在池底部的中心处,在排水口上设拦鱼栅,下连排污管,排污管末端设置排污阀,池底自四周向中央要修建成10%左右的坡降,以便在底部中心排水口处形成涡流,有利于集污和排污,长方形池排水口设置2~3层,第1层是拦鱼栅,第3层是控制水位的闸板,在山泉流水池的池壁距池底1m处设一个溢水口,作控制池水水位和部分排水、排污之用,不论是方形池还是圆形池,排水口断面大小都稍大于进水口,以快速排水、排污。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山区的地理环境,鱼池选址排方便,地址平摊,周边生态环境优良,河水清新无污染,水流量稳定,从而为鱼提供良好的活水,鱼池面积大小适宜,因地制宜,池形能方则方,能圆则圆,实用性能高,非常适合推广,设置了合理的进水口和排水口,提供良好的活水,同死水养鱼的方式相比较,大大较低了鱼的发病率,投喂绿色的饲料,养出来的鱼品质佳,通过“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鱼病防治,不仅不污染水质,同时有效改善水质环境,本发明养殖方法科学合理,养殖品质和效率都较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鱼池选址:养鱼池选建在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地势平坦,河水清新无污染,注水排水方便,常年水流量基本稳定的地方;

s2、鱼池建造:

(a)鱼池面积:养鱼池建造的池形、大小,依地形和水流量而定,在地形允许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土地为原则,池形能方则方,能圆则圆,水流量大的,鱼池面积可大些;水流量小的,鱼池面积应小些,一般可在40~50m2,鱼池水深以1.0~1.5m为宜,山区石块资源丰富,用石块砌筑池埂,池壁要高一些,以防山洪冲进池内和鱼跳出池外,池壁用水泥勾缝,做到坚实无渗漏;

(b)进水口建造:

(b-1)进水方式:按鱼池水源所处地势的不同,进水方式设计成落差式或平流式;

(b-2)进水口的位置:选在有利池水交换处,且尽量延长水源路程,养鱼池以长方形和圆形居多,长方形鱼池,进水口要设置在对角上,以减少水流的死角,圆形鱼池以圆周切线方向进水为佳,这样可提高池水的有效利用率;

(c)排水口建造:养鱼池的排水口设在鱼池的最底部;

s3、鱼种放养:

(a)放养品种:主要放养喜清水环境的草食性草鱼,同时可搭配少量的鲤鱼;

(b)放养规格:放养的鱼种体质健壮,体表光滑,体色鲜泽,同龄同种鱼种规格整齐,大小均匀,放养的草鱼规格为150~250g/尾,鲤鱼规格为50~100g/尾;

(c)放养密度:按1m3的水体投放鱼种500g左右;

s4、投饲管理:

(a)饲料质量和品种:饲料主要有野生青草、水草、嫩菜叶和人工种植的青饲料等,池内要设置投放青饲料的浮于水面的草料框;

(b)日投饲量:草鱼在水温6℃以上就开始摄食,但刚放入池内的鱼种对流水池的环境不适应,喜跳跃或成群在池边游动,食欲不好,不宜立即投喂,在放养2~3d后开始少量投食,日投饲量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水温、水质、鱼的食欲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为鱼体重的4%~6%,以当天吃完为度,如遇天气转坏、鱼生病等情况适当减少投喂量,随着鱼体长大,日投饵量也要相应地调整增加;

(c)日投饲次数:投喂次数根据季节、水温变化等情况而增减,每天安排2~5次,分次投喂,下午投喂的青饲料切成小段,以提高其适口性,当天傍晚要捞除吃剩的草渣,以免腐烂大量耗氧而败坏水质;

s5: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a)鱼池消毒:新建成的养鱼池要先注满水,使流水刷洗池内污物和杂质,洗去新土中过多的重金属盐类,浸水数天后,关闭进水口闸板,排干池水,曝晒鱼池10d左右,池内再注入15cm水深的清水,用漂白粉10g/m3兑水全池泼洒进行消毒,消毒后10d左右放养草鱼种;

(b)鱼体消毒:鱼种放养下池前必须进行鱼体消毒,消毒时间根据水温高低而定,在水温15℃左右时,将鱼种放进盛有3%的食盐水容器中浸浴3~5min,然后放鱼下池。

进一步的,在s1中,河水的水温一般在15~30℃,水的溶氧量在7.0mg/l以上,ph值在7.5~8.5之间。

进一步的,在s2的(b)中,在水源地势较陡的鱼池,其进水设计成落差式,即进水口与池面间设计成一定的落差,使水流顺着地势经进水管悬空洒入鱼池,以增加水流与空气接触面,以有利于提高池水的含氧量;在地势平缓的鱼池,进水设计成平流式,其进水口与池面没有自然落差,水源经进水口平流注入鱼池,在进水口上游要设置一个过滤网,防止野杂鱼或污物进入鱼池,过滤网的下游要设置防止鱼溯水而上逃逸的拦逃网和用来调节进水量的闸板。

进一步的,在s2的(c)中,圆形池排水口设置在池底部的中心处,在排水口上设拦鱼栅,下连排污管,排污管末端设置排污阀,池底自四周向中央要修建成10%左右的坡降,以便在底部中心排水口处形成涡流,有利于集污和排污,长方形池排水口设置2~3层,第1层是拦鱼栅,第3层是控制水位的闸板,在山泉流水池的池壁距池底1m处设一个溢水口,作控制池水水位和部分排水、排污之用,不论是方形池还是圆形池,排水口断面大小都稍大于进水口,以快速排水、排污。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山区的地理环境,鱼池选址排方便,地址平摊,周边生态环境优良,河水清新无污染,水流量稳定,从而为鱼提供良好的活水,鱼池面积大小适宜,因地制宜,池形能方则方,能圆则圆,实用性能高,非常适合推广,设置了合理的进水口和排水口,提供良好的活水,同死水养鱼的方式相比较,大大较低了鱼的发病率,投喂绿色的饲料,养出来的鱼品质佳,通过“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鱼病防治,不仅不污染水质,同时有效改善水质环境,本发明养殖方法科学合理,养殖品质和效率都较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鱼池选址:养鱼池选建在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地势平坦,河水清新无污染,注水排水方便,常年水流量基本稳定的地方;

s2、鱼池建造:

(a)鱼池面积:养鱼池建造的池形、大小,依地形和水流量而定,在地形允许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土地为原则,池形能方则方,能圆则圆,水流量大的,鱼池面积可大些;水流量小的,鱼池面积应小些,一般可在40~50m2,鱼池水深以1.0~1.5m为宜,山区石块资源丰富,用石块砌筑池埂,池壁要高一些,池壁用水泥勾缝,做到坚实无渗漏;

(b)进水口建造:

(b-1)进水方式:按鱼池水源所处地势的不同,进水方式设计成落差式或平流式;

(b-2)进水口的位置:选在有利池水交换处,且尽量延长水源路程,养鱼池以长方形和圆形居多,长方形鱼池,进水口要设置在对角上,圆形鱼池以圆周切线方向进水为佳;

(c)排水口建造:养鱼池的排水口设在鱼池的最底部;

s3、鱼种放养:

(a)放养品种:主要放养喜清水环境的草食性草鱼,同时可搭配少量的鲤鱼;

(b)放养规格:放养的鱼种体质健壮,体表光滑,体色鲜泽,同龄同种鱼种规格整齐,大小均匀,放养的草鱼规格为150~250g/尾,鲤鱼规格为50~100g/尾;

(c)放养密度:按1m3的水体投放鱼种500g左右;

s4、投饲管理:

(a)饲料质量和品种:饲料主要有野生青草、水草、嫩菜叶和人工种植的青饲料等,池内要设置投放青饲料的浮于水面的草料框;

(b)日投饲量:在放养2~3d后开始少量投食,日投饲量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水温、水质、鱼的食欲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为鱼体重的4%~6%,以当天吃完为度,如遇天气转坏、鱼生病等情况适当减少投喂量,随着鱼体长大,日投饵量也要相应地调整增加;

(c)日投饲次数:投喂次数根据季节、水温变化等情况而增减,每天安排2~5次,分次投喂,下午投喂的青饲料切成小段,当天傍晚要捞除吃剩的草渣;

s5: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a)鱼池消毒:新建成的养鱼池要先注满水,使流水刷洗池内污物和杂质,洗去新土中过多的重金属盐类,浸水数天后,关闭进水口闸板,排干池水,曝晒鱼池10d左右,池内再注入15cm水深的清水,用漂白粉10g/m3兑水全池泼洒进行消毒,消毒后10d左右放养草鱼种;

(b)鱼体消毒:鱼种放养下池前必须进行鱼体消毒,消毒时间根据水温高低而定,在水温15℃左右时,将鱼种放进盛有3%的食盐水容器中浸浴3~5min,然后放鱼下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河水的水温一般在15~30℃,水的溶氧量在7.0mg/l以上,ph值在7.5~8.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的(b-1)中,在水源地势较陡的鱼池,其进水设计成落差式,即进水口与池面间设计成一定的落差,使水流顺着地势经进水管悬空洒入鱼池;在地势平缓的鱼池,进水设计成平流式,其进水口与池面没有自然落差,水源经进水口平流注入鱼池,在进水口上游要设置一个过滤网,过滤网的下游要设置防止鱼溯水而上逃逸的拦逃网和用来调节进水量的闸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的(c)中,圆形池排水口设置在池底部的中心处,在排水口上设拦鱼栅,下连排污管,排污管末端设置排污阀,池底自四周向中央要修建成10%左右的坡降,长方形池排水口设置2~3层,第1层是拦鱼栅,第2~3层是控制水位的闸板,在山泉流水池的池壁距池底1m处设一个溢水口,不论是方形池还是圆形池,排水口断面大小都稍大于进水口。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泉流水养鱼方法,属于养殖领域,包括以下步骤:鱼池选址:养鱼池选建在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地势平坦,河水清新无污染,注水排水方便,常年水流量基本稳定的地方;鱼池建造:养鱼池建造的池形、大小,依地形和水流量而定;鱼种放养:主要放养喜清水环境的草食性草鱼,同时可搭配少量的鲤鱼;投饲管理:饲料主要有野生青草、水草、嫩菜叶和人工种植的青饲料等,池内要设置投放青饲料的浮于水面的草料框;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养殖方法科学合理,养殖品质和效率都较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任德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年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2.0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7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