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192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海水贝类养殖在我国水产养殖中产量最高,整体经济效益巨大,因此养殖贝类放养密度过高现象尤为突出。因为多数养殖贝类(扇贝、青蛤、牡蛎及菲律宾蛤仔等)是依靠滤食养殖水环境中的浮游植物为生的,因此在相对封闭的海水养殖池塘贝类放养密度过高直接会促使水环境浮游植物密度快速下降,以至于远低于养殖贝类日常饱食所需,直接导致养殖贝类规格降低、养殖产量下降。目前,在日常养殖生产中,为增加海水贝类池塘浮游植物密度,养殖户会经常使用无机肥料或鸡粪发酵料肥水,但无机肥的肥水效果不持久,而发酵鸡粪肥水又容易败坏池塘水质,因此海水贝类养殖池塘亟需肥水效果好、环境安全性高的产品。

富营养化导致我国自然水体蓝藻水华频繁发生,目前以太湖蓝藻治理措施为代表,我国水华蓝藻资源化利用实践主要为以蓝藻为生物质燃料发电;然而,蓝藻藻泥直接焚烧发电造成了蓝藻蛋白质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蓝藻泥蛋白质含量可达40%以上。然而因为水华蓝藻中含有原发性肝癌毒素——微囊藻毒素,因此限制其广泛的资源化利用。因此,若能酸解蓝藻藻泥获取大量生物活性肽及游离氨基酸等,并将其中所含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至安全浓度以下,并用于海水贝类养殖,将开发出低成本、高效率、高值化的水华蓝藻资源化利用新模式,真正地“变害为宝”,提高水华蓝藻资源化利用的附加值,促使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蓝藻水华的防控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及其使用方法,可将其应用于青蛤、牡蛎及菲律宾蛤仔等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日常肥水作业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将微藻酸解产物、腐植酸、贝壳粉、枯草芽孢杆菌粉及饲用微量元素按照质量分数为50~70:10~20:4~6:3~3.8:0.1~0.2比例混和搅匀制成的膏状物;所述微藻酸解产物为水华蓝藻酸解产物,其干物质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低于2.0微克/千克。

所述水华蓝藻酸解产物是用浓盐酸酸解含水质量为70%~90%水华蓝藻藻泥制备所得,其中浓盐酸体积:水华蓝藻藻泥体积=15%~30%。

在海水贝类养殖池塘透明度高于40厘米时,按照1~1.5千克/亩用量稀释后泼洒使用。

所述海水贝类为青蛤、牡蛎和菲律宾蛤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来源于富营养化水环境中的水华蓝藻为主要原材料制备得到肥水膏,肥水膏不但对水环境亲和力强,还含有大量活性生物肽、游离氨基酸、益生菌及微藻增殖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快速促进养殖池塘有益藻类大量增殖,不但使养殖池塘水质呈现出明显的“肥、活、嫩、爽”状态,还能为养殖贝类大量提供鲜活的微藻饵料,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将微藻酸解产物、腐植酸、贝壳粉、枯草芽孢杆菌粉及饲用微量元素按照质量分数为50~70:10~20:4~6:3~3.8:0.1~0.2比例混和搅匀制成的膏状物;所述微藻酸解产物为水华蓝藻酸解产物,其干物质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低于2.0微克/千克。

所述水华蓝藻酸解产物是用浓盐酸酸解含水质量为70%~90%水华蓝藻藻泥制备所得,其中浓盐酸体积:水华蓝藻藻泥体积=15%~30%。

在海水贝类养殖池塘透明度高于40厘米时,按照1~1.5千克/亩用量稀释后泼洒使用。

所述海水贝类为青蛤、牡蛎和菲律宾蛤仔。

实施例1

向70千克水华蓝藻酸解产物(实施例3中制得)中加入20千克腐植酸、6千克贝壳粉、3.8千克枯草芽孢杆菌粉及0.2千克饲用微量元素,随后采用有机肥混合搅拌机搅匀制成100千克膏状物,即为海水贝类养殖池塘肥水膏。

实施例2

向58千克水华蓝藻酸解产物(实施例3中制得)中加入13千克腐植酸、5千克贝壳粉、3.8千克枯草芽孢杆菌粉及0.2千克饲用微量元素,随后采用有机肥混合搅拌机搅匀制成80千克膏状物,即为海水贝类养殖池塘肥水膏。

实施例3

1)将含水量为86.4%的水华蓝藻藻泥置于50升的反应釜中,按体积加入20%盐酸(市售浓盐酸体积/水华蓝藻藻泥体积),120℃酸解8小时,随后采用氢氧化钠(naoh)中和至ph值为6.5,获得水华蓝藻酸解产物;

2)水华蓝藻酸解产物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所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分析表明水华蓝藻酸解产物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为0.06微克/千克;

3)水华蓝藻酸解产物中严格按照《饲料中氨基酸的测定》(gb/tb18246-2000)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蓝藻酵解产物中游离氨基酸组成,具体分析结果为:水华蓝藻酸解产物酸解度转化率达到91.5%,酸解产物中氨基酸相对含量达到43.32%。

上述水华蓝藻酸解产物的制备方法为现有技术,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制备,只要满足水华蓝藻酸解产物,其干物质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低于2.0微克/千克即可。

实施例4

(1)将实施例1中制备的海水贝类养殖池塘肥水膏,于2019年夏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海升水产有限公司16亩菲律宾蛤仔-对虾套养的养殖池塘中,在透明度达40厘米时,按照1.2kg/亩用量、约8天/次频率泼洒,共肥水4次,开展为期共35天的养殖生产试验,其他养殖生产操作不变;以与其并行始终不肥水的16亩青蛤养殖池塘,为对照组。

(2)水样的采集:于10月30日在布设的各个采样点分别采集1个定性样品和1个定量样品。定性样品的采集: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体表层至50厘米处,绕“∞”形缓慢拖动1~3分钟,采集的样品用1.5%鲁哥氏液固定;定量样品的采集:用1升有机玻璃采水器采样后,用1.5%鲁哥氏液固定,48小时后浓缩至50毫升玻璃瓶中,另采集1升水样直接采用0.22微米微孔滤膜真空过滤,留下滤液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

(3)每次肥水后第3天早晨10点钟采集水样,定性定量监测池塘中浮游植物并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具体监测结果表明如下:

①4次肥水后青蛤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到的浮游植物分为7门20属种,硅藻门8种,绿藻门4种,裸藻门2种,蓝藻门3种,隐藻门、金藻门和甲藻门各1种;而与其并行始终未肥水的青蛤养殖池塘共鉴定到的浮游植物分为4门13属种,硅藻门3种,绿藻门3种,裸藻门1种,蓝藻门3种,隐藻门、金藻门和甲藻门各1种;可见在本发明作用下可大幅提高青蛤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

②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定量监测结果,表中结果为4次监测结果的平均值,可见经本发明肥水的青蛤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总密度比未经废水贝类养殖池塘提高3.35倍,具体来看,肥水后青蛤主要饵料微藻(绿藻与硅藻)密度是未肥水池塘的3.68倍,肥水效果非常好。

③4次肥水后第3天的青蛤养殖池塘水样中均未检测到微囊藻毒素(仪器检测限为5ng/l)。

(4)为期35天青蛤养殖池塘肥水试验后,青蛤生长情况如下:

总体上看,35天青蛤养殖池塘肥水,显著提高了青蛤养殖鲜重及壳长,表明利用本发明肥水可显著提高海水贝类生长。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凡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其特征在于,将微藻酸解产物、腐植酸、贝壳粉、枯草芽孢杆菌粉及饲用微量元素按照质量分数为50~70:10~20:4~6:3~3.8:0.1~0.2比例混和搅匀制成的膏状物;所述微藻酸解产物为水华蓝藻酸解产物,其干物质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低于2.0微克/千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华蓝藻酸解产物是用浓盐酸酸解含水质量为70%~90%水华蓝藻藻泥制备所得,其中浓盐酸体积:水华蓝藻藻泥体积=15%~3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海水贝类养殖池塘透明度高于40厘米时,按照1~1.5千克/亩用量稀释后泼洒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贝类为青蛤、牡蛎和菲律宾蛤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海水贝类池塘养殖的肥水膏及其使用方法,将微藻酸解产物、腐植酸、贝壳粉、枯草芽孢杆菌粉及饲用微量元素按照质量分数为50~70:10~20:4~6:3~3.8:0.1~0.2比例混和搅匀制成的膏状物,该肥水膏可在海水贝类养殖池塘透明度高于40厘米时按照1~1.5千克/亩用量稀释后泼洒使用。本发明利用来源于富营养化水环境中的水华蓝藻为主要原材料制备而成,得到肥水膏不但对水环境亲和力强,还含有大量活性生物肽、游离氨基酸、益生菌及微藻增殖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本发明可快速促进养殖池塘有益藻类大量增殖,不但使养殖池塘水质呈现出明显的“肥、活、嫩、爽”状态,还能为养殖贝类大量提供鲜活的微藻饵料,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毕相东;梁健;董少杰;郭永军;戴伟;李永仁;张达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农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3.2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6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