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射流风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
背景技术:
射流风机安装位置一般是在隧道顶壁处,通常是在一个风筒内设置了较大功率的风扇进行工作,将空气驱动形成射流,以便进行空气流通和交换。
此外,气流有一个扩散角,使得上部气流与隧道摩擦,会造成大量气流能量损失,会进一步降低射流喷射距离。现有技术中,进出气筒体喷口与风机轴线会成一定的夹角,这样可以减少喷射气流与隧道顶壁摩擦损失,但是喷口的喷射角度已固定,无法根据隧道现场情况进行调节,造成实际射流风机推力大大浪费且达不到系统设计要求;同时如果安装失误后需要重新调节时,需要登高重新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针对现有的射流风机喷口无法适时调节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包括风机本体;风机本体包括圆筒状的风机外壳体和一对分别固定在风机外壳体的左右两端的圆筒状的消音外壳体;风机外壳体内设置有风机电机;风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叶轮;风机外壳体的外表面上端设置有升降连接单元;升降连接单元的上端固定在隧道顶壁上;风机外壳体通过升降连接单元升降设置;一对消音外壳体远离的一端分别球形连接有进出风导向筒;一对进出风导向筒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端分别设置有联动伸缩单元;联动伸缩单元包括联动移动座和铰接在联动移动座上的伸缩单元;联动移动座左右移动设置在进出风导向筒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伸缩单元的上端固定在隧道顶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升降连接单元包括一对左右对称设置的升降套筒和升降电缸;升降电缸位于一对升降套筒之间;升降电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升降上连接板;升降上连接板固定在隧道顶壁上;升降套筒内竖直伸缩设置有升降插杆;升降插杆的上端固定在升降上连接板的下端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一对进出风导向筒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端分别成型有左右方向的横截面呈倒置的t字形的左右移动槽;联动移动座包括一对前后对称设置的l型的联动移动板;一对联动移动板左右移动设置在左右移动槽内;伸缩单元包括侧伸缩支撑板;侧伸缩支撑板固定在隧道顶壁上;侧伸缩支撑板的下端面上成型有侧套筒;侧套筒内伸缩设置有侧插杆;侧插杆和侧套筒的相对位置可调设置;侧插杆的下端铰接设置在相应侧的一对联动移动板的竖直部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前侧的联动移动板的竖直部上端自前向后插设有连接螺栓;连接螺栓前后方向穿过侧插杆的下端;连接螺栓的后端穿过并且螺接在后侧的联动移动板的竖直部上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一对侧套筒远离的侧壁上分别成型有竖直移动孔;侧插杆的上端成型有限位移动块;一对限位移动块远离的端面上螺接有竖直限位螺栓;竖直限位螺栓的螺杆左右方向穿过并且竖直移动在竖直移动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风机电机上固定有连接支撑板;连接支撑板的另一端固定在风机外壳体的内表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消音外壳体的内表面上固定有第一消音器;风机外壳体的内表面上固定有第二消音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得气流能量消耗最小,有效提高喷射的射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隧道顶壁;20、风机本体;21、风机外壳体;22、风机电机;221、连接支撑板;23、叶轮;24、消音外壳体;25、进出风导向筒;250、前后移动槽;26、升降连接单元;261、升降电缸;262、升降上连接板;263、升降插杆;264、升降套筒;27、联动伸缩单元;271、联动移动板;272、连接螺栓;273、侧插杆;2731、限位移动块;2732、竖直限位螺栓;274、侧套筒;2740、竖直移动孔;275、侧伸缩支撑板;28、第二消音器;29、第一消音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包括风机本体20;风机本体20包括圆筒状的风机外壳体21和一对分别固定在风机外壳体21的左右两端的圆筒状的消音外壳体24;风机外壳体21内设置有风机电机22;风机电机22的输出轴上固定有叶轮23;风机外壳体21的外表面上端设置有升降连接单元26;升降连接单元26的上端固定在隧道顶壁10上;风机外壳体21通过升降连接单元26升降设置;一对消音外壳体24远离的一端分别球形连接有进出风导向筒25;一对进出风导向筒25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端分别设置有联动伸缩单元27;联动伸缩单元27包括联动移动座和铰接在联动移动座上的伸缩单元;联动移动座左右移动设置在进出风导向筒25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伸缩单元的上端固定在隧道顶壁10上。
如图1所示,升降连接单元26包括一对左右对称设置的升降套筒264和升降电缸261;升降电缸261位于一对升降套筒264之间;升降电缸261的活塞杆上固定有升降上连接板262;升降上连接板262固定在隧道顶壁10上;升降套筒264内竖直伸缩设置有升降插杆263;升降插杆263的上端固定在升降上连接板262的下端面上。
如图1所示,一对进出风导向筒25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端分别成型有左右方向的横截面呈倒置的t字形的左右移动槽250;联动移动座包括一对前后对称设置的l型的联动移动板271;一对联动移动板271左右移动设置在左右移动槽250内;伸缩单元包括侧伸缩支撑板275;侧伸缩支撑板275固定在隧道顶壁10上;侧伸缩支撑板275的下端面上成型有侧套筒274;侧套筒274内伸缩设置有侧插杆273;侧插杆273和侧套筒274的相对位置可调设置;侧插杆273的下端铰接设置在相应侧的一对联动移动板271的竖直部之间。
如图1所示,前侧的联动移动板271的竖直部上端自前向后插设有连接螺栓272;连接螺栓272前后方向穿过侧插杆273的下端;连接螺栓272的后端穿过并且螺接在后侧的联动移动板271的竖直部上端。
如图1所示,一对侧套筒274远离的侧壁上分别成型有竖直移动孔2740;侧插杆273的上端成型有限位移动块2731;一对限位移动块2731远离的端面上螺接有竖直限位螺栓2732;竖直限位螺栓2732的螺杆左右方向穿过并且竖直移动在竖直移动孔2740内。
如图1所示,风机电机22上固定有连接支撑板221;连接支撑板221的另一端固定在风机外壳体21的内表面上。
如图1所示,消音外壳体24的内表面上固定有第一消音器29;风机外壳体21的内表面上固定有第二消音器28。
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的工作原理;
初始状态:一对进出风导向筒25与风机本体20同一水平左右方向;
需要调节时,首先风机本体20上升,这样一对消音外壳体24从水平状态变成自外向内倾斜向上;这样气流能量消耗最小,有效提高喷射的射程;
由于侧插杆273和侧套筒274的相对位置可调设置,所以可以调节一对消音外壳体24的最大的调节角度;
同时可以使得侧插杆273自由竖直移动设置在侧套筒274内,并且使得一对联动移动板271和侧插杆273两者的相对位置固定;这样可以确保消音外壳体24相对风机本体20的倾斜角度不变,但是风机本体20整体与隧道顶壁10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这样使得调节范围更广,适应性更强。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包括风机本体(20);风机本体(20)包括圆筒状的风机外壳体(21)和一对分别固定在风机外壳体(21)的左右两端的圆筒状的消音外壳体(24);风机外壳体(21)内设置有风机电机(22);风机电机(22)的输出轴上固定有叶轮(23);其特征在于:风机外壳体(21)的外表面上端设置有升降连接单元(26);升降连接单元(26)的上端固定在隧道顶壁(10)上;风机外壳体(21)通过升降连接单元(26)升降设置;一对消音外壳体(24)远离的一端分别球形连接有进出风导向筒(25);一对进出风导向筒(25)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端分别设置有联动伸缩单元(27);联动伸缩单元(27)包括联动移动座和铰接在联动移动座上的伸缩单元;联动移动座左右移动设置在进出风导向筒(25)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伸缩单元的上端固定在隧道顶壁(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升降连接单元(26)包括一对左右对称设置的升降套筒(264)和升降电缸(261);升降电缸(261)位于一对升降套筒(264)之间;升降电缸(261)的活塞杆上固定有升降上连接板(262);升降上连接板(262)固定在隧道顶壁(10)上;升降套筒(264)内竖直伸缩设置有升降插杆(263);升降插杆(263)的上端固定在升降上连接板(262)的下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其特征在于:一对进出风导向筒(25)的外侧端的外表面上端分别成型有左右方向的横截面呈倒置的t字形的左右移动槽(250);联动移动座包括一对前后对称设置的l型的联动移动板(271);一对联动移动板(271)左右移动设置在左右移动槽(250)内;伸缩单元包括侧伸缩支撑板(275);侧伸缩支撑板(275)固定在隧道顶壁(10)上;侧伸缩支撑板(275)的下端面上成型有侧套筒(274);侧套筒(274)内伸缩设置有侧插杆(273);侧插杆(273)和侧套筒(274)的相对位置可调设置;侧插杆(273)的下端铰接设置在相应侧的一对联动移动板(271)的竖直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前侧的联动移动板(271)的竖直部上端自前向后插设有连接螺栓(272);连接螺栓(272)前后方向穿过侧插杆(273)的下端;连接螺栓(272)的后端穿过并且螺接在后侧的联动移动板(271)的竖直部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其特征在于:一对侧套筒(274)远离的侧壁上分别成型有竖直移动孔(2740);侧插杆(273)的上端成型有限位移动块(2731);一对限位移动块(2731)远离的端面上螺接有竖直限位螺栓(2732);竖直限位螺栓(2732)的螺杆左右方向穿过并且竖直移动在竖直移动孔(2740)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其特征在于:风机电机(22)上固定有连接支撑板(221);连接支撑板(221)的另一端固定在风机外壳体(21)的内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可适应性调节的射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消音外壳体(24)的内表面上固定有第一消音器(29);风机外壳体(21)的内表面上固定有第二消音器(28)。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