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86


本发明涉及一种田螺的养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田螺适合在田、池、沟、低洼地、湿地等浅水地方栖㮩生长。近年来,田螺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逐步从野生捕捞转变为人工养殖,尤以稻田养殖发展较快。目前稻田养殖田螺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对稻田不做改造,直接在稻田上投放田螺养殖,此法简单,但没有解决种、养、水等相互影响的问题,而且田螺捕捞困难、漏捕率高(一般达到总产量的10%~30%)和伤亡率高(一般达到总产量的10%~20%)、产量低(一般产量为100kg/667㎡~300kg/667㎡);二是在田基周围挖环形沟,中间挖“十”、“田”、“目”字沟等,此法产量有所提高,但存在水沟多而浅、水易干,占用过多稻田面积,同样存在上述方法的田螺捕捞困难、漏捕率高、伤亡率高、产量低等问题。

目前有些技术方案也到考虑到以上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人在稻田挖出的沟中放置网箱(比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6069954a、cn107873441a),投螺至网箱中养殖,此法方便管理和收捕,但此法成本高、产量低(仅利用了稻田中面积较少的水沟进行养殖),田螺不能在宽阔的稻田中生长,发挥不了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主要功能。有些技术方案在外环沟底部覆盖尼龙网,仅是起到防止蟹类挖洞钻泥的作用(比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9122084a)。目前稻田养殖田螺方法需要选择条件较好的保水田,而且大部分只能在夏季水量充足时间养殖,在冬季稻田水干后,田螺无法保种过冬。另外,这些方法都没有考虑和充分利用种和养之间的生态特征关系,因此无法最大程度发挥综合种养生态功能。因此,需要开发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稻田养殖田螺工艺方法,更能发挥稻螺综合种养的生态功能,解决田螺捕捞困难、漏捕率高、伤亡率高、产量低等系列问题,以提高稻螺综合种养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操作应用,基本上解决了稻田养殖螺存在的捕捞困难、人工成本高、起捕率低、伤亡率高、产量和效益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改造:①稻田平面改斜面,把整块稻田改造成中间高,往四周逐渐变低的形状;②挖深沟,沿田基内侧挖水沟,使水沟围绕稻田一圈,水沟的深度即水沟底面至田基顶面的垂直距离为1.0m~1.5m,水沟底面宽度按水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2%比例计算(即:沟底宽m=稻田面积㎡×(8%~12%)÷沟渠长度m);③修整田基为上小下大的梯形,以防倒塌,要求田基最高处比稻田中央的最高处高出10cm~20cm;④防渗处理,对于不保水的田基,需对田基进行防渗处理;⑤修建进排水口,稻田的进排水口用水泥砖石修建或安装塑料管,并设置防逃钢网或塑料网;

(2)铺设网片:在水沟底部铺设一层网片,网片宽度是沟底宽度的2.5~3.5倍;

(3)插秧和放螺:以稻田最高点为中心向水沟方向按放射状排列插秧,即秧苗行距从稻田高处往水沟低处方向逐渐变宽,秧苗的株距相同;

水沟水位保持在0.5m~1.2m,把种螺投放于水沟中,每亩稻田种螺的投放量为100kg~200kg,种螺规格30~50只/kg;

(4)投料和管理:每1~3天向田螺投喂一次饲料;日常管理中注意调节好水位,平常保持水沟水位稳定在1.0m~1.2m;需放水晒田时,提前3~5天把稻田水位缓慢下降,相邻两天的水位差要低于20cm,晒田时保持水沟水位在0.5m~0.6m;

(5)捕捞收获:田螺准备捕捞时,按步骤(4)中放水晒田的方法,使水沟水位在0.5m~0.6m,然后带水起网捕捞田螺。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步骤(1)稻田平面改斜面中,其坡降为10%~15%,具体操作是把表层淤泥从田基四周往田中间堆放;所述的防渗处理是在田基内侧覆盖一层hdpe防渗膜。

步骤(2)中,所述的网片为聚乙烯有结或无结节网片,网目2cm。

步骤(3)中,在稻田高处秧苗行距为8cm~12cm,在靠近水沟低处秧苗行距为40cm~45cm。

步骤(4)中,向田螺投喂饲料的具体操作为:

水温≤15℃或水温≥35℃,不投喂饲料;15℃<水温<20℃,每3天投喂1次饲料,投喂量为田螺体重的1%~1.5%,沿水沟均匀投放;20℃≤水温<35℃,每2天投喂1次饲料,投喂量为田螺体重的2%~3%,沿水沟投放总投喂量的70%~80%,同时在水沟往稻田中间方向有水淹没的地方投放余下的饲料。

本发明通过对稻田进行创新性的工艺设计改造,能使常规稻田改造成为优良的稻螺综合种养田,而且与一般的综合种养田相比,具有保水保种越冬功能、便于喂养、节约放养和捕捞人工成本、极大提高起捕率和减少伤亡率的优势,从而提高田螺产量和稻螺种养的综合效益。

本发明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详述如下:

1.本发明把整块稻田改造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形状,改造后形成稻田高水沟低的地形,而且每排秧苗的间隙与水沟直接相连通,利用田螺趋水、爬行缓慢的生物学特性,在稻田缺水时,保证了田螺能顺着稻田斜面爬入有水的地点或沟中正常生长,解决了平整的田块在稻田缺水时(比如:晒田、干旱、放水捕捞等)田螺被滞留分散在稻田各点中钻泥、难以捕获(钻泥的田螺收捕时的漏捕率和伤亡率较高)的问题。

2.本发明水沟挖深达1.0m~1.5m,并对不保水的田基内侧覆盖一层防渗膜,不用硬化田基产生较高的成本,又能起到防水防渗、保护田基作用,田螺能够安全带水越冬保种,且操作简便易于恢复原貌。

3.本发明在沟底铺设一层网片以便于捕获田螺。配合收捕时,或在干旱、放水或晒田时,确保水沟水位不急降,让田螺缓慢跟随水下到水沟中,且最少保留有0.5cm以上水深的操作方法,极大提高起捕率、减少伤亡率,减少人工捕螺成本和时间。所用的聚乙烯有结或无结节网片,网目2cm,在田螺收获季节,除了极少数(小于2%)在后期所产的幼螺会从网目漏捕外,绝大部分规格达到10g/只的田螺,只需收起网片就能方便捕起,不用在整个稻田和水沟中来回捞螺、拾螺和挖螺等耗力耗时的方法捕捞。

说明书附图

图1:本发明稻田改造成中间高四周低形状的剖面示意图。

图2:本发明秧苗排列方式示意图。

图中:1-田基,2-水沟,3-稻田表面(斜面),4-稻田中心区域,5-秧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改造工艺:面积为1220㎡(约32m×38m)的稻田,用小型机械把稻田表层的淤泥从田基四周往田中间堆放,整块稻田改造后,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形状(如图1所示),坡降约为15%。然后沿田基内侧挖沟,使水沟围绕稻田一圈。水沟规格为深度1m,沟底宽度0.9m。同时用挖出的底泥加固加高田基,田基做成上小下大的梯形。加高后的田基高度高于平时整片稻田被水淹没的高度,并且比田中央高出15cm。稻田原来不能保水过冬,因此需在田基内侧覆盖一层hdpe防渗膜。稻田的进排水口分别安装直径100cm塑料管(l型),用塑料网袋绑紧两端的管口。

(2)铺设网片:在水沟底部铺设一层网片,网目2cm,宽度2.8m,每块长度12m。铺设时,调整网片面上的两侧水平面一致后用田泥把底网压沉于沟底。并用细绳吊起在田基一侧的网片在岸边上固定。

(3)插秧和放螺:以稻田最高点为中心向水沟方向按放射状排列插秧,即秧苗行距从稻田高处往水沟低处方向逐渐变宽,两行秧苗之间的间隙与水沟相通,行距从田中央为10cm,向水沟方向逐渐变宽,至沟边行距变为40cm,株距均按12cm不变。

水沟水位保持在0.5m~1.2m,把种螺投放于水沟中,每亩稻田种螺的投放量为152kg(规格41只/kg)。

(4)投料和管理:每1~3天向田螺投喂一次饲料;日常管理中调节好水位,平常保持水沟水位稳定在1.0m~1.2m。晒田放水时,提前3天把稻田水位缓慢下降到仅水沟中有水,相邻两天的水位差要低于20cm,最低要保持水沟水位在0.5~0.6m。

(5)捕捞收获:田螺准备捕捞时,提前3天把水位缓慢下降到0.5cm~0.6m,稻田水位每天下降不超过20cm,带水起网。2个人各往网片的一头,拉起并往中间收起网片,一边来回筛洗掉网片上的淤泥。田螺集中收拢在网片后,收集进容器内,把种螺筛选出来,重新放入铺好网片(网片可以重复使用多次)的水沟中保持0.5m~1.2m水位过冬。

实施例2

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改造工艺:面积为2000㎡(约50m×40m)的稻田,用小型机械把稻田表层的淤泥从田基四周往田中间堆放,整块稻田改造后,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形状,坡降约为12%。然后沿田基内侧挖沟,使水沟围绕稻田一圈。水沟规格为深度1.2m,沟底宽度1.1m。同时用挖出的底泥加固加高田基,田基做成上小下大的梯形。加高后的田基高度高于平时整片稻田被水淹没的高度,并且比田中央高出约12cm。稻田原来不能保水过冬,需在田基内侧覆盖一层hdpe防渗膜。稻田的进排水口分别安装直径200cm塑料管(l型),用塑料网袋绑紧两端的管口。

(2)铺设网片:在水沟底部铺设一层网片,网目2cm,宽度3.3m,每块长度10m。铺设时,调整网片面上的两侧水平面一致后用田泥把底网压沉于沟底。并用细绳吊起在田基一侧的网片在岸边上固定。

(3)插秧和放螺:以稻田最高点为中心向水沟方向按放射状排列插秧,即秧苗行距从稻田高处往水沟低处方向逐渐变宽,两行秧苗之间的间隙与水沟相通,行距从田中央为12cm,向水沟方向逐渐变宽,至沟边行距变为42cm,株距均按12cm不变。

水沟水位保持在0.5m~1.2m,把种螺投放于水沟中,每亩稻田种螺的投放量为150kg(规格39只/kg)。

(4)投料和管理:每1~3天向田螺投喂一次饲料;日常管理中调节好水位,平常保持水沟水位稳定在1.0m~1.2m。晒田放水时,提前4天把稻田水位缓慢下降到仅水沟中有水,相邻两天的水位差要低于20cm,保持水沟水位在0.5m~0.6m。

(5)捕捞收获:田螺准备捕捞时,提前3天把水位缓慢下降到0.5cm~0.6m,稻田水位每天下降不超过20cm,带水起网。2个人各往网片的一头,拉起并往中间收起网片,一边来回筛洗掉网片上的淤泥。田螺集中收拢在网片后,收集进容器内,网片重新放入沟内固定好,把种螺筛选出,重新放入沟中,水沟中保持0.8m~1.2m水位过冬。

实施例3

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改造工艺:稻田面积为3600㎡(约80m×45m),用小型机械把稻田表层的淤泥从田基四周往田中间堆放,整块稻田改造后,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形状,坡降约为10%。然后沿田基内侧挖沟,使水沟围绕稻田一圈。水沟规格为深度1.5m,沟底宽度1.4m。同时用挖出的底泥加固加高田基,田基做成上小下大的梯形。加高后的田基高度高于平时整片稻田被水淹没的高度,并且比田中央高出10cm。稻田原来不能保水过冬,在田基内侧覆盖一层hdpe防渗膜。稻田的进排水口安装直径200cm塑料管(l型),用塑料网袋绑紧两端的管口。

(2)铺设网片:在水沟底部铺设一层聚乙烯有结或无结节网片,网目2cm,宽度4m,每块长度15m。铺设时,调整网片面上的两侧水平面一致后用田泥把底网压沉于沟底。并用细绳吊起在田基一侧的网片在岸边上固定。

(3)插秧和放螺:以稻田最高点为中心向水沟方向按放射状排列插秧,即秧苗行距从稻田高处往水沟低处方向逐渐变宽,两行秧苗之间的间隙与水沟相通,行距从田中央为10cm,向水沟方向逐渐变宽,至沟边行距变为45cm,株距均按10cm不变。

水沟水位保持在0.5m~1.2m,把种螺投放于水沟中,每亩稻田种螺的投放量为165kg(规格35只/kg)。

(4)投料和管理:每1~3天向田螺投喂一次饲料;日常管理中调节好水位,平常保持水沟水位稳定在1.0m~1.2m。晒田放水时,提前4天把稻田水位缓慢下降到仅水沟中有水,相邻两天的水位差要低于20cm,保持水沟水位在0.5m~0.6m。

(5)捕捞收获:田螺准备捕捞时,提前5天把水位缓慢下降到0.5cm~0.6m,稻田水位每天下降不超过20cm,带水起网。2个人各往网片的一头,缓慢拉起并往中间收起网片,一边来回筛洗掉网片上的淤泥。田螺集中收拢在网片后,收集进容器内,网片重新放入沟内固定好,把种螺筛选出,重新放入沟中,水沟中保持0.8m~1.2m水位过冬。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述的网片为聚乙烯有结或无结节网片。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向田螺投喂饲料的具体操作为:

水温≤15℃或水温≥35℃,不投喂饲料;15℃<水温<20℃,每3天投喂1次饲料,投喂量为田螺体重的1%~1.5%,沿水沟均匀投放;20℃≤水温<35℃,每2天投喂1次饲料,投喂量为田螺体重的2%~3%,沿水沟投放总投喂量的70%~80%,同时在水沟往稻田中间方向有水淹没的地方投放余下的饲料。

对比试验

在同一时间段采用上述实施例1~3中所述的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的同时,另外设置3组面积相近的稻田采用常规养殖田螺的方法作对照组,不同的是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把稻田挖成“田”字沟(水沟规格均为深0.5m、宽0.5m,养殖过程中水深控制在0.1m~0.6m)、田基不安装防渗膜、水沟不安装网片、按常规方法平行插秧、用常规喂料方法和捞网捞螺加上人工拾螺的捕获方法,除此之外,苗种投放量和饲料投喂量、日常管理、养殖周期等其它方法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对比试验结果见下表1。

表1本发明实施例与对照组田螺收获情况对照表

注:1.漏捕率是指常规的捕捞结束后,再次对稻田和水沟进行彻底检查,得出漏捕田螺数量计算出的结果。

2.伤亡率包括死亡和螺壳损坏的田螺数量。


技术特征:

1.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改造:①稻田平面改斜面,把整块稻田改造成中间高,往四周逐渐变低的形状;②挖深沟,沿田基内侧挖水沟,使水沟围绕稻田一圈,水沟的深度即水沟底面至田基顶面的垂直距离为1.0m~1.5m,水沟底面宽度按水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2%计算;③修整田基,按上小下大的梯形,田基最高处比稻田中央的最高处高出10cm~20cm加高和整固;④防渗处理,对于不保水的田基,需在田基内侧面铺设防渗膜;⑤修建进排水口,稻田的进排水口用水泥砖石修建或安装塑料管,并设置防逃钢网或塑料网;

(2)铺设网片:在水沟底部铺设一层网片,网片宽度是沟底宽度的2.5~3.5倍;

(3)插秧和放螺:以稻田最高点为中心向水沟方向按放射状排列插秧,即秧苗行距从稻田高处往水沟低处方向逐渐变宽,秧苗的株距相同;

水沟水位保持在0.5m~1.2m,把种螺投放于水沟中,每亩稻田种螺的投放量为100kg~200kg,种螺规格30~50只/kg;

(4)投料和管理:每1~3天向田螺投喂一次饲料;日常管理中注意调节好水位,平常保持水沟水位稳定在1.0m~1.2m;需放水晒田时,提前3~5天把稻田水位缓慢下降,相邻两天的水位差要低于20cm,晒田时保持水沟水位在0.5m~0.6m;

(5)捕捞收获:田螺准备捕捞时,按步骤(4)中放水晒田的方法,使水沟水位在0.5m~0.6m,然后带水起网捕捞田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稻田平面改斜面中,其坡降为10%~15%,具体操作是把表层淤泥从田基四周往田中间堆放;所述的防渗处理是在田基内侧覆盖一层hdpe防渗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网片为聚乙烯有结或无结节网片,网目2c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在稻田高处秧苗行距为8cm~12cm,在靠近水沟低处秧苗行距为40cm~4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向田螺投喂饲料的具体操作为:

水温≤15℃或水温≥35℃,不投喂饲料;15℃<水温<20℃,每3天投喂1次饲料,投喂量为田螺体重的1%~1.5%,沿水沟均匀投放;20℃≤水温<35℃,每2天投喂1次饲料,投喂量为田螺体重2%~3%,沿水沟投放总投喂量的70%~80%,同时在水沟往稻田中间方向有水淹没的地方投放余下的饲料。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殖田螺的工艺方法,主要包括稻田改造工艺、铺设网片、插秧和螺种放养、投料和管理、捕捞收获步骤。本发明通过对稻田进行创新性的工艺设计改造,主要改进点为:把整块稻田改造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形状,在田基内侧挖深沟,并在沟底铺设一层网片以便于捕获田螺。通过改造能使普通稻田改造成为高产高效的稻螺综合种养田。本发明与一般的综合种养田相比,具有保水保种越冬功能、便于喂养、节约放养和捕捞人工成本、极大提高起捕率和减少伤亡率等优势,使稻螺综合种养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杨军;黄杰;文衍红;罗福广;刘霞;刘俊玲;罗通;司徒玲;周焕佳;冯捷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技术研发日:2020.04.0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6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