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139

本发明属于海洋水产行业中砗磲贝类人工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



背景技术:

砗磲属于帘蛤目、砗磲科(tridacnidae)砗磲属或砗蠔属最大型的海洋双壳贝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在南中国海、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海域最为常见。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沙群岛、西沙以及海南岛珊瑚礁区,是珊瑚礁主要功能生物之一。砗磲最大壳长有记载1.8米,重量超过300公斤,砗磲的生长速度缓慢,普通种类年增长5-8cm左右。

砗磲经济价值极高,其肉鲜食、熟食均可,一般用作高档海鲜菜肴的烹饪原料,制成干品更是名贵。仅日本冲绳一地每年至少500吨需量。活体外套膜颜色鲜艳,妖娆妩媚,为各大水族馆所宠爱,据美国水族馆有关数据,在美国的水族需求量约50,000个,全球需求数百万以上;其壳亦为世人珍视。我国古代《尚书大传》记载了“羑里之厄,砗磲献纣以赎文王”的故事;佛典《金刚经》中将砗磲列为佛教七宝之首,以做佛珠可增强功德之说;《本草纲目》中记载镇心安神、凉血降压、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即便当今,砗磲亦与象牙、红珊瑚、琥珀同列四大有机宝石。

一方面因为砗磲全身是宝的价值观,导致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但砗磲自然生长缓慢,则更是加剧了自然供给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砗磲人工繁育中间培养技术尚不完善,则加深了砗磲自然资源的萎缩,严重影响了砗磲资源的恢复和珊瑚礁生态的稳定。为了保护砗磲资源,1984年华盛顿公约(cites)将砗磲列为《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保护公约》种类,利用全人工繁殖,增殖放流来帮助恢复我国南海珍稀资源是当前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自然海区敌害多,环境也日趋恶化,我国砗磲人工增殖放流缺乏技术开发和实践经验,有关砗磲人工繁育成功并培育出稚贝、幼贝的报导非常少,目前仅有一篇(张跃环,2016)。为了提高砗磲野外放流的成活率,砗磲幼贝的中间培育环节尤为重要,因为砗磲变态到稚贝的规格仅1mm左右,放流规格最少得50mm以上,因此中间环节过渡培养技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高度,长期的实践生产证明,中间过渡培育的难点在于丝状藻的爆发繁殖导致砗磲幼贝高死亡率,如何防控丝状藻是砗磲过渡培养的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砗磲幼贝培养期间采用蓝紫色透光波纹瓦遮光培养,光照强度范围6000lux~15000lux;

2)维持砗磲幼贝培养用的海水在正常海水的盐度、温度,并维持海水水体的kh在8-10的范围,ph在8.0-8.5的范围;

3)培养期间每周定期往海水中加入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

4)当发现培养池中有褐色或绿色藻斑,并且有日渐扩大趋势,往培养池中加入半边莲干品(加入量为10g/m3),若发现死亡生物,及时捡出妥善处理。

上述步骤2)中,维持海水水体kh参数的方法是用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钙来调节。优选,维持海水水体kh参数的方法是用碳酸氢钠来调节。

上述步骤3)中,培养期间每周定期往海水中加入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具体为:每周定期加入1次反硝化细菌,用量为0.5-0.8ppm,加入的时间为晴天上午,72小时后补充0.5ppm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的使用方法采用300目搓水过滤使用。

步骤3)中,反硝化细菌和芽孢杆菌加入时,必须使水体保持高含氧量,水体溶解氧do≥6.0mg/ml。

上述步骤4)中,所述的半边莲干品加入量为10g/m3,半边莲干品的使用方式为用开水浸水后,静置到常温泼池。

上述步骤2)中,正常海水的盐度为30~33ppt、温度为25~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是基于砗磲及其共生的虫黄藻的生理生态习性,以及丝状藻生长繁殖对环境条件的敏感性等设计的一套砗磲中间培育过程中规避丝状藻爆发的防、控一体技术,能有效抑制丝状藻爆发,显著提高砗磲幼贝中间培育成功率,该技术方法具有成本较低、效果好、容易执行等多个特点。

(2)本发明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是一种新的“生态综合防控方法”,综合以下三方面的技术要点:1、不同水质参数的组合搭配(光照、温度、盐度、kh、ph);2、利用微生物制剂处理水(反硝化菌、和芽孢菌定期清除水体丝状藻繁殖必须的营养盐);3、利用中草药半边莲的活性成分控制并杀死丝状藻,达到高效抑制丝状藻爆发,显著提高砗磲幼贝中间培育成功率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本发明人发现不同水质参数组合的抑藻效果差别很大,尤其是kh参数对于防控水体丝状藻的爆发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一点往往在养殖行业中容易被忽略;选用具体的反硝化菌和芽孢菌来剔除丝状藻营养盐,进一步结合半边莲控制水体藻类孢子体繁殖以及杀死藻类,有效解决了砗磲幼贝中间培育的丝状藻的问题。

(3)采用本发明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对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历时5个月,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的3个砗磲幼贝培养池,均无无丝状藻失控增长现象出现,而另外两个常规方式培育的砗磲池内出现过3次丝状藻爆发增长,需要大量人力用小毛刷对每块珊瑚石以及幼贝进行脱藻操作(否则会大规模死亡)。而且3个实验池的砗磲幼贝在5个月时间内壳长平均增长达58.2±7.4mm,成活率达到81.2%;而作为对照的2个常规养殖池平均壳长增长为45.8±6.9mm,成活率为43.3%。因为中间培育的关键技术控藻效果明显,因此中间培育成功率大增。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砗磲幼贝培养的稚贝来源于申请人位于三亚的繁育基地,案例实施时间2016年5月-7月,砗磲种类是鳞砗磲。人工繁育变态后20天,移植到块状珊瑚石,所用养殖水体总共30m3,共5个玻璃钢池,其中3个玻璃钢池运用本发明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进行丝状藻防控,另外2个玻璃钢池采用常规方法中间培育以便参照。

本发明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砗磲幼贝培养期间采用蓝紫色透光波纹瓦遮光培养,光照强度范围6000lux;

(2)维持砗磲幼贝培养用的海水在正常海水的盐度30ppt、温度29℃,并用碳酸氢钠调节水体,维持水体的kh(碳酸氢根hco3-硬度)在8的范围,ph在8.0的范围;

(3)除了常规的管理外,每周定期往海水中加入1次反硝化细菌,用量为0.5ppm,加入的时间为晴天上午,72小时后补充0.5ppm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和芽孢杆菌的使用方法为采用300目搓水过滤使用,反硝化细菌和芽孢杆菌加入时,必须使水体保持高含氧量,水体溶解氧do≥6.0mg/ml;

(4)当发现培养池中有褐色或绿色藻斑(有褐色或绿色藻斑在池壁、池底或者砗磲幼贝附着的珊瑚石上)时,并且有日渐扩大趋势,往培养池中加入半边莲干品10g/m3(半边莲干品的使用方式为用开水浸水后,静置到常温泼池),并增加巡查养殖池次数,若发现死亡生物,及时捡出妥善处理。

砗磲中间培育的常规方法控制丝状藻技术步骤:

常规方法培养用作对照,本对比例砗磲幼贝培养的稚贝来源于申请人位于三亚的繁育基地,案例实施时间2016年5月-7月,砗磲种类是鳞砗磲。人工繁育变态后20天,移植到块状珊瑚石,所用养殖水体总共20m3

(1)砗磲幼贝培养期间采用普通半遮光(譬如条纹布)顶棚控制光线,培养期间光照强度范围20000lux左右,无控制光源波长措施;

(2)维持砗磲幼贝培养用的海水在正常海水的盐度30ppt、温度29℃、溶解氧do≥5mg/ml,ph8.3。另外,往养殖水体添加硫酸铵(使用量:3月龄前添加0.45ppm,4月龄后添加1.0ppm)。

(3)常规的管理:每天换水量10个当量,及时清除死亡个体,测量并记录水体参数。每4天倒缸一次,并用细毛刷在水中逐个刷洗砗磲幼贝壳表面并同时清理幼贝每块附着基(珊瑚石)上的丝状藻,清洗并消毒旧缸。

本次中间培育历时5个月,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的3个砗磲幼贝培养池,均无丝状藻失控增长现象出现,而另外2个常规方式培育的砗磲池内出现过3次丝状藻爆发增长,需要大量人力用小毛刷对每块珊瑚石以及幼贝进行脱藻操作(否则会大规模死亡)。而且3个实验池的砗磲幼贝在5个月时间内壳长平均增长达58.2±7.4mm,成活率达到81.2%;而作为对照的2个常规养殖池平均壳长增长为45.8±6.9mm,成活率为43.3%。因为中间培育的关键技术控藻效果明显,因此中间培育成功率大增。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砗磲幼贝培养的稚贝来源于申请人位于三亚的繁育基地,案例实施时间2017年6月-8月,砗磲种类是番红砗磲。人工繁育变态后20天,移植到块状珊瑚石,所用养殖水体总共30m3,共5个玻璃钢池,其中3个玻璃钢池运用本发明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进行丝状藻防控,另外2个玻璃钢池采用常规方法中间培育以便参照。

本发明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砗磲幼贝培养期间采用蓝紫色透光波纹瓦遮光培养,光照强度范围15000lux;

(2)维持砗磲幼贝培养用的海水在正常海水的盐度33ppt、温度30℃,并用碳酸氢钠调节水体,维持水体的kh(碳酸氢根hco3-硬度)在10的范围,ph在8.5的范围;

(3)除了常规的管理外,每周定期往海水中加入1次反硝化细菌,用量为0.8ppm,加入的时间为晴天上午,72小时后补充0.5ppm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和芽孢杆菌的使用方法为采用300目搓水过滤使用,反硝化细菌和芽孢杆菌加入时,必须使水体保持高含氧量,水体溶解氧do≥6.0mg/ml;

(4)当发现培养池中有褐色或绿色藻斑(有褐色或绿色藻斑在池壁、池底或者砗磲幼贝附着的珊瑚石上)时,并且有日渐扩大趋势,往培养池中加入半边莲干品10g/m3(半边莲干品的使用方式为用开水浸水后,静置到常温泼池),并增加巡查养殖池次数,若发现死亡生物,及时捡出妥善处理。

砗磲中间培育的常规方法控制丝状藻技术步骤:

常规方法培养用作对照,本次对照培养实施时间2017年6月-8月,养殖水体2个玻璃钢池,共20个立方水体,养殖砗磲种类番红砗磲。

(1)砗磲幼贝培养期间采用普通半遮光(譬如条纹布)顶棚控制光线,培养期间光照强度范围18000lux左右,无控制光源波长措施;

(2)维持砗磲幼贝培养用的海水在正常海水的盐度33ppt、温度31℃、溶解氧do≥5mg/ml,ph8.3。另外,往养殖水体添加硫酸铵(使用量:3月龄前添加0.45ppm,4月龄后添加1.0ppm)。

(3)常规的管理:每天换水量10个当量,及时清除死亡个体,测量并记录水体参数。每4天倒缸一次,并用细毛刷在水中逐个刷洗砗磲幼贝壳表面并同时清理幼贝每块附着基(珊瑚石)上的丝状藻,清洗并消毒旧缸。

本次中间培育历时5个月,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的3个砗磲幼贝培养池,均无无丝状藻失控增长现象出现,而另外2个常规方式培育的砗磲池内出现过3次丝状藻爆发增长,需要大量人力用小毛刷对每块珊瑚石以及幼贝进行脱藻操作(否则会大规模死亡)。而且3个实验池的砗磲幼贝在5个月时间内壳长平均增长达45.5±6.8mm,成活率达到86.5%;而作为对照的2个常规养殖池平均壳长增长为35.3±4.1mm,成活率为32.5%。因为中间培育的关键技术控藻效果明显,因此中间培育成功率大增。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砗磲幼贝培养期间采用蓝紫色透光波纹瓦遮光培养,光照强度范围6000lux~15000

lux;

2)维持砗磲幼贝培养用的海水在正常海水的盐度、温度,并维持海水水体的kh在8-10的范围,ph在8.0-8.5的范围;

3)培养期间每周定期往海水中加入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

4)当发现培养池中有褐色或绿色藻斑,并且有日渐扩大趋势,往培养池中加入半边莲干品,若发现死亡生物,及时捡出妥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控制合适光强的同时控制透过光源的波长,所用方法是采用蓝紫色半透光波纹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维持海水水体kh参数的方法是用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钙来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培养期间每周定期往海水中加入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具体为:每周定期加入1次反硝化细菌,用量为0.5-0.8ppm,加入的时间为晴天上午,72小时后补充0.5ppm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的使用方法采用300目搓水过滤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半边莲干品加入量为10g/m3,半边莲干品的使用方式为用开水浸水后,静置到常温泼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反硝化细菌和芽孢杆菌加入时,必须使水体保持高含氧量,水体溶解氧do≥6.0mg/m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正常海水的盐度为30~33ppt、温度为25~30℃。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砗磲幼贝中间培育关键技术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砗磲幼贝培养期间采用蓝紫色透光波纹瓦遮光并控制光线波长培养,光照强度范围6000~15000Lux;2)维持砗磲幼贝培养用的海水在正常海水的盐度、温度,并维持海水水体的KH为8‑10,pH为8.0‑8.5;3)培养期间每周定期往海水中加入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4)当发现培养池中有褐色或绿色藻斑,并且有日渐扩大趋势,往培养池中加入半边莲干品,若发现死亡生物,及时捡出妥善处理。本发明的丝状藻综合防控方法能有效抑制丝状藻爆发,显著提高砗磲幼贝中间培育成功率,其具有成本较低、效果好、容易执行等多个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肖述;喻子牛;向志明;张扬;张跃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02.1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6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