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69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带有摄像头模组的电子设备越来越普遍。传统摄像头模组设计包括固定式的摄像头模组和机械伸缩式摄像头模组。固定式的摄像头模组占用一部分背面区域,影响电子设备的屏占比的提升。而机械伸缩式摄像头模组,对伸缩结构件要求高,如表现在伸缩结构件的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等方面,也使得整机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机械伸缩式摄像头模组对伸缩结构件要求高、影响屏占比提高的问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

旋转盘,所述旋转盘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旋转盘上设有磁性组件;

功能模组,支撑于所述旋转盘;

驱动电磁铁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电磁铁组件产生磁性时与所述磁性组件之间的作用力驱动所述旋转盘转动,以使所述功能模组具有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位置及位于壳体外的第二位置。

上述电子设备,驱动电磁铁组件产生磁性时与所述磁性组件之间的作用力驱动所述旋转盘转动,以使所述功能模组位于所述壳体内或壳体外。由此磁力即可实现功能模组的伸出和隐藏,较设置结构复杂的伸缩结构,结构大大简化,成本较低。功能模组可隐藏在壳体内部,不需要占用设备的正面或背面区域,利于提升设备的屏占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磁铁组件包括用以与所述磁性组件相互作用的定位电磁铁和导向电磁铁,所述定位电磁铁和导向电磁铁绕所述旋转盘沿弧形排列。导向电磁铁和定位电磁铁分别用以引导旋转盘及定位旋转盘,使功能模组能够按需伸出壳体外或隐藏在壳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组件包括间隔设于所述旋转盘上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旋转盘具有初始位置和旋出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功能模组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分别位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旋转盘切换至所述旋出位置时,所述旋转盘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磁铁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磁铁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旋转盘由旋出位置切换回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返回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磁铁返回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驱动电磁铁组件包括绕所述旋转盘沿弧形依次排列的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三电磁铁及第四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和第四电磁铁均定义为所述的定位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第三电磁铁均定义为所述的导向电磁铁,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铁通电时的磁极与所述旋转盘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的磁极正对,或所述第一电磁铁通电时的磁极与旋转盘处于旋出位置时第二磁铁的磁极正对;所述第四电磁铁通电时的磁极与所述旋转盘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极正对,或所述第二电磁铁通电时的磁极与旋转盘处于旋出位置时第一磁铁的磁极正对;所述第二电磁铁靠近所述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三电磁铁靠近所述第四电磁铁。

第一电磁铁和第四电磁铁一方面用以在旋转盘处于初始位置或旋出位置时吸引固定旋转盘,另一方面还用以提供使旋转盘转动的排斥力。而第二电磁铁和第三电磁铁则用以提供作用于旋转盘的推力,以引导旋转盘的转动方向。旋转盘能够按预定方向被旋转,也能够按预定方向被复位,使得功能模组可以根据需要准确地旋出至壳体外或隐藏回壳体内;并且在初始位置或旋出位置旋转盘均利用磁力定位,使功能模组能够可靠地保持在壳体外以保证功能模组的正常使用,或功能模组稳定地隐藏于壳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设置在所述旋转盘的表面且位于同一侧,且相对所述旋转盘表面的凸出高度一致,所述旋转盘上于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还设有绝缘介质层,所述绝缘介质层的厚度与所述凸出高度相等。通过上述措施,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的区域为平面,这样旋转盘放置到壳体内时,上述平面对旋转盘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提高机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介质层为绝缘胶带。绝缘胶带易于取得,贴附的方式可简单地形成绝缘介质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盘为半圆形。旋转盘为半圆形,一方面旋转时更为平稳,另一方面旋转盘位于壳体内时填充性较好,即旋转盘将壳体的旋转空间全部占据,能够阻碍异物进入容纳腔,避免产生阻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绝缘介质层沿所述旋转盘的半圆形边缘依次设置。如此,给旋转盘的其他区域预留出较大的面积,利于设置较大尺寸规格的功能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盘通过枢轴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盘具有两端部,分别定义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磁铁固定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磁铁固定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枢轴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线的中点上。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分别固定于旋转盘相对设置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第一电磁铁给予第一磁铁排斥力时,该排除力的作用线到枢轴的距离较大,因此更容易推动旋转盘旋转,消耗能量也较小,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待机能力。同样地,第四电磁铁给予第一磁铁排斥力时,该排斥力的作用线到枢轴的距离较大,因此更容易推动旋转盘旋转,消耗能量也较小,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待机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枢轴和所述功能模组沿所述旋转盘的径向排列,所述枢轴更靠近所述旋转盘的圆心,且所述旋转盘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枢轴和所述功能模组的连线平行于所述容纳腔的轴向。功能模组位于枢轴的远离旋转盘圆心的一侧,当旋转盘旋出壳体时,功能模组到壳体的边缘的距离最大。一方面,功能模组更远离壳体更容易拍摄外部景物;另一方面,上述设置方式,还使得在旋转盘规格不变及旋转角度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功能组件更容易被完整的旋出壳体,利于设置更大尺寸规格的功能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其中所述正面具有屏幕,所述功能模组为摄像头模组,所述功能模组与所述正面相对。上述设置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前置摄像头,且利用旋转盘实现前置摄像头的伸出和隐藏,如此不占用正面空间,从而使电子设备在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屏占比。如此利用电流控制即可实现旋转盘的旋出和复位,旋转盘的驱动结构的机械组成部分仅由电磁铁和磁铁构成,较设置结构复杂的伸缩结构,结构大大简化,成本较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开设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当使用者手持电子设备且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功能模组自顶端或底端伸出壳体,符合用户使用习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模组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听筒、麦克风、虹膜识别模组、人脸识别模组、环境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功能模组可能的类型多样,在不使用时可以隐藏在壳体内部,使用时伸出到壳体外。这样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可以不设置功能模组的安装孔,从而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电子设备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屏或极窄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盘通过枢轴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枢轴固定于壳体和旋转盘二者之一,所述壳体和旋转盘二者之另一则设有与所述枢轴可拆卸配合的孔。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功能模组等均固定在旋转盘上形成一个可拆卸的模组,组装者可提前将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功能模组组配成一个整体,然后再安装到壳体中,提高了模块化组装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5分别示意了图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摄像头模组模组尚未启动旋转、启动旋转、旋出后固定、旋转后启动复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

请参考图1,示意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该电子设备包括设有容纳腔110的壳体10、功能模组20、旋转盘30,其中功能模组20承载并固定于旋转盘30,旋转盘30置于容纳腔110中且与壳体10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功能模组20可选择地位于壳体10内或经由容纳腔110伸出壳体10。

壳体10的外形不限制。容纳腔110在壳体10上的位置根据需要灵活设置。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以壳体10为长方体为例,容纳腔110设置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为例进行说明。更具体的,容纳腔110开设在壳体10的顶端120。当使用者手持电子设备且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顶端120在竖直方向上是设备的高点。容纳腔11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即容纳腔110的轴向(也即深度方向)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即均沿图1中的竖直方向a。可以理解地,当容纳腔110设置在壳体10的侧部时,则容纳腔110的轴向与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一致,即为图1中的水平方向b。

旋转盘30通过枢轴310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0的容纳腔110内,以能够带动使功能模组20运动。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盘30相对于壳体10具有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旋转盘30全部位于壳体10内,且功能模组20处于位于壳体10内的第一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旋转盘30相对于壳体10具有旋出位置,在旋出位置时,旋转盘30的部分旋转至壳体10外部,且旋转盘30使功能模组20伸出壳体10处于位于壳体10外的第二位置。由初始位置至旋出位置的过程中,功能模组20经由容纳腔110伸出壳体10。如此,功能模组20在不使用时可以隐藏在壳体10内部,使用时伸出到壳体10外。这样电子设备的正面101或背面102可以不设置功能模组20的安装孔,从而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电子设备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屏或极窄边框。功能模组20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听筒、麦克风、虹膜识别模组、人脸识别模组、环境光传感器、ir(infraredradiation,红外线)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通过旋转盘30的转动,实现功能模组20的隐藏和伸出。相较于传统方案的伸缩结构,对旋转盘30的结构设计要求简单,且转动所需要的空间相对伸缩结构小,具有明显的优势。

为实现功能模组20的隐藏和伸出,旋转盘30需要能够被驱动旋转。此外,旋转盘30在初始位置时,功能模组20位于壳体10内部处于第一位置,此时需要旋转盘30和功能模组20保持固定不动。而当旋转盘30在旋出位置时,同样需要旋转盘30和功能模组20保持固定不动,以使得功能模组20能够正常工作。因此,需要设计一套驱动结构能够同时满足上述目的。另外,应尽量使得驱动结构的结构简单,精度要求低,占用整机空间尽可能的小,达到降低整机成本的目的。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人提出一种思路,利用电磁控制取代机械式控制,以同时实现上述目的。具体的构思如下,在旋转盘30上设置磁性组件,而在壳体10内部,则于旋转盘30的外侧则设置驱动电磁铁组件,当驱动电磁铁组件产生磁性时,驱动电磁铁组件与磁性组件相互作用力驱动旋转盘30转动,进而带动功能模组20转动,使功能模组20位于壳体10内或壳体10外,如此利用磁力即可实现功能模组20的伸出和隐藏,驱动结构的机械组成部分仅由电磁铁和磁性元件构成,较设置结构复杂的伸缩结构,结构大大简化,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驱动电磁铁组件具体包括与磁性组件相互作用的定位电磁铁和导向电磁铁,定位电磁铁和导向电磁铁绕旋转盘30沿弧形排列。如此,通过对定位电磁铁和导向电磁铁进行电流控制,使定位电磁铁能够吸引磁性组件以固定旋转盘30,及提供作用于磁性组件的排斥力以驱动旋转盘30旋转;同时利用导向电磁铁产生作用于磁性组件的排斥力,以引导旋转盘30的旋转方向,使旋转盘30的旋转方向可控,能够实现按预定方向旋出壳体10或者旋入壳体10内。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旋转盘30上还间隔设有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构成磁性组件。壳体10的内部,于旋转盘30外沿弧形依次排列设置有第一电磁铁40、第二电磁铁50、第三电磁铁60及第四电磁铁70,其中第一电磁铁40和第四电磁铁70定义为定位电磁铁,第二电磁铁50、第三电磁铁60则定义为导向电磁铁。这样,通过对各电磁铁通电,使其产生磁性或消除磁性,及控制电磁铁产生磁性时的极性,进而实现将旋转盘30旋出及复位的目的,及实现固定旋转盘30的目的。

一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请参考图2和图4,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在旋转盘30的位置设置为旋转盘30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旋出位置时,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相对壳体10的位置刚好互换。即旋转盘30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旋出位置时,旋转盘30旋转180度,使得第二磁铁330相对壳体10的位置正是第一磁铁320在初始位置时相对壳体10的位置;反之亦然。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旋转盘3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磁铁320所处的位置定义为第三位置,第二磁铁330所处的位置定义为第四位置。如图4所示,旋转盘30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旋出位置时,第一磁铁320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第二磁铁330运动至第三位置。如图2所示,当旋转盘30由旋出位置再切换回初始位置时,第一磁铁320返回至第三位置,第二磁铁330返回至第四位置。

另外,请参考图2,第一电磁铁40通电时的磁极与旋转盘3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磁铁320的磁极正对,或请参考图4,第一电磁铁40通电时的磁极与旋转盘30处于旋出位置时第二磁铁330的磁极正对;请参考图2,第四电磁铁70通电时的磁极与旋转盘3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磁铁330的磁极正对,或请参考图4,第四电磁铁70通电时的磁极与旋转盘30处于旋出位置时第一磁铁320的磁极正对;第二电磁铁50靠近第一电磁铁40,第三电磁铁60靠近第四电磁铁70。

通过上述设置,在旋转盘30处于初始位置或旋出位置时,第一电磁铁40可通电以能够与第一磁铁320或第二磁铁330相吸附,以使旋转盘30固定不动;第四电磁铁70则可通电产生磁性以与第二磁铁330或第一磁铁320相吸附,也使得旋转盘30固定不动。第一电磁铁40和第四电磁铁70可共同或择一地发挥吸附作用。而当旋转盘30在初始位置与旋出位置之间切换时,则可以通过改变第一电磁铁40和第四电磁铁70的磁性及极性,利用磁力的排斥使得旋转盘30能够转动,然后通过对第二电磁铁50或第三电磁铁60通电产生磁性,实现旋转盘30按预定方向转动。由此旋转盘30能够按预定方向被旋转或复位,使得功能模组20可以根据需要准确地旋出至壳体外或隐藏回壳体10内;并且在初始位置或旋出位置旋转盘30均利用磁力定位,使功能模组20能够可靠地保持在壳体10外以保证功能模组20的正常使用,或功能模组20稳定地隐藏于壳体10内。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如何实现旋转盘30的旋出及复位。下文中,以第一磁铁320的极性为n极,第二磁铁330的极性为s极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旋转盘30处于初始位置,功能模组20隐藏在壳体10内。第一磁铁320位于枢轴310的左侧,第二磁铁330位于枢轴310的右侧。此时,对第一电磁铁40通电使其产生磁性且极性为s极,对第四电磁铁70通电使其产生磁性且极性为n极。第二电磁铁50和第三电磁铁60不通电,无磁性。如此,第一电磁铁40与第一磁铁320磁性相反互相吸引,第四电磁铁70与第二磁铁33磁性相反并互相吸引。旋转盘30同时被第一电磁铁40和第四电磁铁70吸引而可靠地固定在壳体10内。

请参考图3,当需要将旋转盘30旋出时,改变第一电磁铁40的极性为n极。第二电磁铁50仍不通电。对第三电磁铁60通电且使其极性为s极。第四电磁铁40去电消磁。这样,第一电磁铁40与第一磁铁320同极性相对,二者之间产生使旋转盘30转动的排斥力f1。同时,根据同极性排斥的原理,第三电磁铁60给予第二磁铁330推力t1,使得旋转盘3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将功能模组20旋出。推力t1起引导旋转盘30旋转方向的作用,及辅助转动的作用,因此当旋转盘30启动旋转后,需及时对第三电磁铁60去电消磁。

请参考图4,示意了旋转盘30处于旋出位置,功能模组20位于壳体10外时的状态。第一磁铁320转动至枢轴310的右侧,第二磁铁330转动至枢轴31的左侧。然后,保持第一电磁铁40的极性为n极,使第一电磁铁40与第二磁铁330相互吸引;对第四电磁铁70通电使其重新产生磁性且极性为s极,使第四电磁铁70与第一磁铁320相互吸引。同时,第二电磁铁50不通电,第三电磁铁60不通电。通过上述措施,旋转盘30同时被第一电磁铁40和第四电磁铁70吸引而固定在壳体10内,使得功能模组20固定于处于可被控制以执行其功能的位置。

请参考图5,当需要将功能模组20隐藏入壳体10内时,则使旋转盘30启动旋转并复位即可。本实施例中,旋转盘30旋出时的转动方向是逆时针,故复位时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此时,第一电磁铁40去电消除磁性;对第二电磁铁50通电使其产生磁性且极性为s;对第三电磁铁60去电消除磁性;改变第四电磁铁70的极性为n极性。如此,根据同极性排斥原理,第二电磁铁50对第二磁铁330产生推力t2,第四电磁铁70对第一磁铁320产生排斥力f1,使得旋转盘30顺指针旋转,并最终复位至如图2所示位置。在图2所示位置,可以利用第一电磁铁40和第四电磁铁70吸引旋转盘30使而固定在壳体10内,此点前文已叙,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旋转盘30上设有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旋转盘30外设有第一电磁铁40、第二电磁铁50、第三电磁铁60及第四电磁铁70。其中,第一电磁铁40和第四电磁铁70一方面用以在旋转盘30处于初始位置或旋出位置时吸引固定旋转盘30,另一方面还用以提供使旋转盘30转动的排斥力。而第二电磁铁50和第三电磁铁60则用以提供作用于旋转盘30的推力,以引导旋转盘30的转动方向。上述过程,通过电流的控制即可实现,驱动结构的机械组成部分仅由电磁铁和磁铁构成,较设置结构复杂的伸缩结构,结构大大简化,成本较低。

还需要说明的是,使旋转盘30旋出及复位时对各电磁铁的控制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当需要使旋转盘30由初始位置旋出时,也可以利用第一电磁铁40对第一磁铁320产生排除力,利用第二电磁铁50产生对第一磁铁320的吸附力以引导旋转盘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当使旋转盘30由旋出位置开始复位时,也可以是利用第三电磁铁60产生吸附力以引导旋转盘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复位。

上述实施方式中,磁性组件中的磁铁、驱动电磁铁组件中的定位电磁铁和导向电磁铁的数量均以2个为例进行说。然而,他们的数量可以大于2个以上。例如,以第一磁铁320为例,其可以是多个小磁铁组成。

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磁性组件中磁铁的数量可以少于2个。例如,可以仅设置第一磁铁310。这样,旋转盘30旋出时,可利用第一电磁铁40产生作用于第一磁铁310的排斥力,利用第二电磁铁50提供吸附力以引导旋转盘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盘30开始逆时针旋转后,第二电磁铁50去电消磁。

类似地,定位电磁铁数量可以少于2个,也可以仅设置一处,如仅设置第一电磁铁40。旋转盘30旋出时,可利用第一电磁铁40产生排斥力使旋转盘30转动,利用第三电磁铁60产生引导旋转盘30逆时针转动的推力;复位时可利用第一电磁铁40产生排斥力,及利用第三电磁铁60提供吸附力以引导旋转盘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盘30在初始位置或旋出位置时,利用第一磁铁310与第一电磁铁40或第四电磁铁的相互吸附以固定旋转盘30。

类似地,导向电磁铁的数量也可以仅为一个。如仅设置第二电磁铁50,旋转盘30旋出时,可利用第一电磁铁40产生排斥力使旋转盘30转动,利用第二电磁铁50提供吸附力以引导旋转盘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盘30复位时,利用第四电磁铁70产生排斥力使旋转盘30转动,利用第二电磁铁50提供推力以引导旋转盘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设置在旋转盘30表面的同一侧。第一磁铁40和第二磁铁50均会凸出旋转盘30一定高度。为了便于安装至壳体10内部,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相对旋转盘10表面的凸出高度设置为一致,并且旋转盘30上于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之间还设有绝缘介质层340,绝缘介质层340的厚度与凸出高度相等。通过上述措施,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之间的区域为平面,这样旋转盘30放置到壳体10内时,上述平面对旋转盘10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提高机构的稳定性。

绝缘介质层340为具有绝缘能力的介质层,其类型不限制。优选地,绝缘介质层340为绝缘胶带。即在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之间粘附足够厚度的绝缘胶带即可形成绝缘介质层。

旋转盘30的形状不限制,如可以为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只要能以枢轴310为轴线旋转,以将功能模组20旋出壳体10或隐藏在壳体10内即可。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旋转盘30为半圆形。较其他形状,如三角形,半圆形的旋转盘30在旋转时更为平稳,当旋转盘30旋出壳体10时呈现的外观也更为美观。另外,较其他形状,如三角形,旋转盘30为半圆形设计,则旋转盘30位于壳体10内时填充性较好,即旋转盘3将壳体10的旋转空间全部占据,能够阻碍异物进入容纳腔110,避免产生阻塞。

如图2所示,旋转盘30为半圆形时,第一磁铁320、第二磁铁330、绝缘介质层340沿旋转盘30的半圆形边缘依次设置。如此,旋转盘30的其他区域预留出较大的面积,利于设置较大尺寸规格的功能模组。

如图2所示,旋转盘30的180度圆心角的两端部分别定义为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其中第一磁铁320固定于第一端部301,第二磁铁330固定于第二端部302,枢轴310位于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连线的中点上。也就是说,第一磁铁320和第二磁铁330分别固定于旋转盘30相对设置的两端部中的一个。旋转盘30旋转时是以枢轴310为轴线旋转,这样当旋转盘30旋出壳体10时,第一电磁铁40给予第一磁铁320排斥力f1时,该排斥力f1的作用线到枢轴310的距离较大,因此更容易推动旋转盘30旋转,消耗能量也较小,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待机能力。同样地,旋转盘30复位时,第四电磁铁70给予第一磁铁320排斥力f2时,该排斥力f2的作用线到枢轴310的距离较大,因此更容易推动旋转盘30旋转,消耗能量也较小,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待机能力。

请参考图2,枢轴310和功能模组20沿旋转盘30的径向排列,其中枢轴310更靠近旋转盘30的圆心c,且旋转盘30在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时,枢轴310和功能模组20的连线平行于容纳腔110的轴向。结合参考图1,容纳腔110的轴向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枢轴310和功能模组20也是以上下方式排列。通过上述设置,请参考图4,当旋转盘30旋出壳体10时,旋转盘30刚好转动180度,功能模组20则旋转至枢轴310的正上方,因此功能模组20到壳体10的边缘的距离最大。如此,一方面,功能模组20更远离壳体更容易拍摄外部景物。另一方面,上述设置方式,还使得在旋转盘30规格不变及旋转角度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功能组件20更容易被完整的旋出壳体10,利于设置更大尺寸规格的功能模组20。

请参考图1,电子设备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101和背面102,其中正面101具有屏幕1011,功能模组20为摄像头模组,功能模组20与正面1011相对。也就是说,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具有前置摄像头,且利用旋转盘30实现前置摄像头的伸出和隐藏,如此不占用正面空间,从而使电子设备在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能具有更高的屏占比。此外,利用电流控制即可实现旋转盘30的旋出和复位,旋转盘30的驱动结构的机械组成部分仅由电磁铁和磁铁构成,较设置结构复杂的伸缩结构,结构大大简化,成本较低。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功能模组20也可以为后置摄像头模组,此时功能模组20与背面102正对设置。

请参考图1,一些实施例中,枢轴310固定于壳体10和旋转盘30二者之一,壳体10和旋转盘30二者之另一则设有与枢轴310可拆卸配合的孔103。例如,枢轴310固定于旋转盘30上,壳体10上开设有与枢轴配合的孔103。如此,第一磁铁320、第二磁铁330、功能模组20等均固定在旋转盘30上形成一个可拆卸的模组,组装者可提前将第一磁铁320、第二磁铁330、功能模组20组配成一个整体,然后再安装到壳体10中,提高了模块化组装程度。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

旋转盘,所述旋转盘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旋转盘上设有磁性组件;

功能模组,支撑于所述旋转盘;

驱动电磁铁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电磁铁组件产生磁性时与所述磁性组件之间的作用力驱动所述旋转盘转动,以使所述功能模组具有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位置及位于壳体外的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磁铁组件包括用以与所述磁性组件相互作用的定位电磁铁和导向电磁铁,所述定位电磁铁和导向电磁铁绕所述旋转盘沿弧形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组件包括间隔设于所述旋转盘上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旋转盘具有初始位置和旋出位置,所述旋转盘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功能模组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分别位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旋转盘切换至所述旋出位置时,所述功能模组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一磁铁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磁铁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旋转盘由旋出位置切换回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返回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磁铁返回至所述第四位置;

所述驱动电磁铁组件包括绕所述旋转盘沿弧形依次排列的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三电磁铁及第四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和第四电磁铁均定义为所述的定位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第三电磁铁均定义为所述的导向电磁铁,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铁通电时的磁极与所述旋转盘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的磁极正对,或所述第一电磁铁通电时的磁极与旋转盘处于旋出位置时第二磁铁的磁极正对;所述第四电磁铁通电时的磁极与所述旋转盘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极正对,或所述第四电磁铁通电时的磁极与旋转盘处于旋出位置时第一磁铁的磁极正对;所述第二电磁铁靠近所述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三电磁铁靠近所述第四电磁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设置在所述旋转盘的表面且位于同一侧,且相对所述旋转盘表面的凸出高度一致,所述旋转盘上于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还设有绝缘介质层,所述绝缘介质层的厚度与所述凸出高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为绝缘胶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盘为半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绝缘介质层沿所述旋转盘的半圆形边缘依次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盘通过枢轴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盘具有两端部,分别定义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磁铁固定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磁铁固定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枢轴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线的中点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和所述功能模组沿所述旋转盘的径向排列,所述枢轴更靠近所述旋转盘的圆心,且所述旋转盘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枢轴和所述功能模组的连线平行于所述容纳腔的轴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其中所述正面具有屏幕,所述功能模组为摄像头模组,所述功能模组与所述正面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开设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组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听筒、麦克风、虹膜识别模组、人脸识别模组、环境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盘通过枢轴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枢轴固定于壳体和旋转盘二者之一,所述壳体和旋转盘二者之另一则设有与所述枢轴可拆卸配合的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壳体设有容纳腔;功能模组;旋转盘,支撑功能模组,旋转盘通过枢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旋转盘上设有磁性组件;驱动电磁铁组件,所述驱动电磁铁组件产生磁性时与所述磁性组件之间的作用力驱动所述旋转盘转动,以使所述功能模组具有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位置及位于壳体外的第二位置。驱动电磁铁组件产生磁性时与所述磁性组件之间的作用力驱动所述旋转盘转动,以使所述功能模组位于所述壳体内或壳体外,由此磁力即可实现功能模组的伸出和隐藏,驱动结构的机械组成部分仅由电磁铁和磁性元件构成,较设置结构复杂的伸缩结构,结构大大简化,成本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时世永;黄毅;姬晓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昌欧菲华光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