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皱新小绥螨在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9


本发明涉及农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中,新小皱新小绥螨在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又称西方花蓟马(westernflowerthrip),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2003年7月,我国大陆首次在北京郊区发现西花蓟马对保护地辣椒的严重危害,并在全国呈迅速蔓延趋势,不仅直接取食植株茎、叶、花、果的汁液致使植株萎蔫,而且还可传播多种病毒,是蔬菜、花卉等多种农作物上具有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性入侵害虫。

捕食螨是目前已知控制蓟马、叶螨及烟粉虱等最有效的天敌之一。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cucumerisoudemans)(异名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cucumeris)被用作蓟马包括西花蓟马在内的生防作用物,并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多成功应用的实例,如用胡瓜新小绥螨防治温室中的西花蓟马均取得巨大成功;有研究发现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swirskiiathias-henriot)也可有效控制温室黄瓜上的西花蓟马种群,并且斯氏钝绥螨的防控效果更明显;以实验种群生命表评价也证明斯氏钝绥螨和胡瓜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潜力最好。因此,目前国内外上公认的防治蓟马最有效的捕食螨是斯氏钝绥螨和胡瓜新小绥螨,并且主要捕食西花蓟马1龄若虫。然而,在我国,这两种捕食螨都属于外来种,非本土捕食螨种。而且,斯氏钝绥螨不耐低温,在我国还处于风险评估阶段而有限使用;胡瓜新小绥螨虽已经引入我国多年,但在我国本地还未能成功定殖。由于引进天敌存在一定的风险,副作用难以在短期内评价,天敌引种在很多国家都采取了越来越谨慎的态度,目前开发天敌产品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本地天敌挖掘上,因此在我国寻求防治蓟马的本土有效捕食螨种具有重要意义。

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由复旦大学梁来荣先生于1988年首次在我国宁夏榆树上发现并命名,按wu等(2010)的分类系统(吴伟南,2010),属于新小绥螨属(neoseiulushughes,1948),植绥螨科(phytoseiidae),目前报道仅分布在我国,栖息植物仅在我国报道有枸杞、榆,除此以外,再没有任何有关其捕食和应用等的研究报道。

交替食物可对捕食螨的数量起积极的作用,从而对猎物的数量有间接的控制作用。一些捕食螨具有和猎物相同或略低于猎物的种群增长率,如用来控制蓟马的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cucumerisoudemans,该捕食螨以蓟马为食时的捕食率和产卵率都相对较低,而且只能有效攻击蓟马幼虫的1龄和2龄早期。然而,在交替食物如花粉出现的情况下,这类捕食螨的种群增长率提高,从而导致蓟马种群降低,相应的植物被害程度也减轻。在这种情形下,捕食螨种群能在作物上长期维持靠的是利用了交替食物,交替食物能够增加捕食螨的生殖力和促进捕食螨幼期存活率。因此,探索交替食物对捕食螨的作用,也是未来田间应用捕食螨防治蓟马成功的重要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新小皱新小绥螨在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中的应用。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在防治或辅助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先提供了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在制备防治或辅助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产品中的应用。

上述应用中,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可为蓟马、粉虱和/或害螨。

进一步,所述蓟马可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和/或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

所述粉虱可为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idius)。

所述害螨可为瘿螨和/或叶螨。更进一步,所述瘿螨可为枸杞瘿螨(aceriapallidakeifer)。所述叶螨可为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和/或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

本发明还先提供了防治或辅助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含有小型吸汁性害虫的植物上或空间中释放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实现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的防治。

上述方法中,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可为蓟马、粉虱和/或害螨。

进一步,所述蓟马可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和/或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

所述粉虱可为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idius)。

所述害螨可为瘿螨和/或叶螨。更进一步,所述瘿螨可为枸杞瘿螨(aceriapallidakeifer)。所述叶螨可为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和/或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

上述方法还可包括向含有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的植物上或空间中添加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的交替食物。

上述方法中,所述交替食物可为花粉。

上述方法中,所述花粉可为蒲棒花粉或杨树花粉。

上述方法中,所述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可在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发生期或寄主植物开花期释放。具体的,所述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可在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侵染初期释放或其他虫期。

所述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可为成螨或其他虫态。具体的,所述成螨可为雌成螨和/或雄成螨。

本发明还先提供了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的饲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饲喂花粉或/和甜果螨(carpoglyphuslactis(linnaeus)),实现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的饲养。

上述方法中,所述花粉可为蒲棒花粉或杨树花粉。

本发明发现是我国特有捕食螨种新小皱新小绥螨,可高效捕食、预防、防治蓟马,辅助防治粉虱和害螨。在防治蓟马中,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捕食蓟马的最有效捕食螨种斯氏钝绥螨和胡瓜新小绥螨相比,新小皱新小绥螨捕食蓟马的效果更佳,捕食量大,在一定条件下比胡瓜新小绥螨的捕食量多1倍。新小皱新小绥螨和胡瓜新小绥螨、斯氏钝绥螨一样能以花粉为食,这样在猎物密度低时其仍可以替代食物花粉为食,从而可保持一定数量,这是未来田间应用成功的重要基础。新小皱新小绥螨容易大量扩繁,满足今后商品化生产的条件。新小皱新小绥螨有利于我国蓟马及其他小型吸汁性害虫的防治与天敌捕食螨的定殖。

附图说明

图1为3种捕食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日均捕食量(mean±sd)。

图2为实验小室的制备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给出的实施例仅为了阐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仪器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6-30次重复实验。

下述实施例中的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记载在“刘俊清等,巴彦淖尔市野生枸杞地植绥螨种类记述,山西农业科学,2019年47卷第2期”一文中,其由钝绥螨属amblyseius改为新小绥螨属neoseiulus,即其名称由新小皱钝绥螨(amblysei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改为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记载在“moraes等,arevisedcatalogofthemitefamilyphytoseiidae(zootaxa434),auckland:magnoliapress,2004年,p135”和“吴伟南等,中国动物志,脊椎动物,第47卷,蛛形纲,蜱螨亚纲,植绥螨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p105”。

下述实施例中的甜果螨(carpoglyphuslactis(linnaeus))记载在“盛福敬等,以甜果螨为食的东方钝绥螨的种群生命表,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年4月30卷第2期”一文中,由孟瑞霞于2016年6月从大枣干果实物部分分离获得。

下述实施例中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记载在“张友军等,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西花蓟马在北京发生危害,植物保护,2003年8月第29卷第41期”一文中,由孟瑞霞于2018年10月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温室中的朱顶红(hippeastrumrutilum)上。

下述实施例中的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记载在“张世泽等,小花蝽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作用,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7月第17卷第7期”一文中。

下述实施例中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记载在“孟瑞霞等,利用植绥螨防治烟粉虱的研究进展,昆虫知识,2007年44卷第6期”一文中。

下述实施例中的枸杞瘿螨(aceriapallidakeifer):记载在“刘赛等,枸杞瘿螨发生及其与枸杞木虱相关性研究,中国现代中药,2019年5月第21卷第5期”一文中。

下述实施例中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记载在“孟瑞霞等,光照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01年第16卷第2期”一文中。

下述实施例中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记载在“马俐等,不同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发育历期和产卵量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28卷第4期”一文中。

实施例1、新小皱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潜力

本实施例比较评价了本地捕食螨种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和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两种捕食螨胡瓜新小绥螨(n.cucumerisoudemans)、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swirskiiathias-henriot)对西花蓟马的捕食潜力。

1、供试虫源:

供试3种捕食螨为:

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由刘庆岩等于2018年6月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市乌拉特前旗野生枸杞地的枸杞瘿瘤中;胡瓜新小绥螨(n.cucumerisoudemans)和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swirskiiathias-henriot),均为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为降低过去食物条件的影响,3种捕食螨在测试前均用同一饲料甜果螨饲养若干代后再进行实验。捕食螨置于25±1℃、rh(65±5)%、16l:8d的智能人工气候箱(prx-350c、宁波海曙赛福实验仪器厂)中,以甜果螨(carpoglyphuslactis(linnaeus))饲养建立实验种群。具体饲养方法为在塑料盒(30×20×13cm)中从下到上依次放入海绵(25×15×6cm)、滤纸、黑色塑料纸(面积小于滤纸),捕食螨饲养于黑色塑料纸上,盒内加水到海绵1/2处,以防止捕食螨逃逸。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由孟瑞霞于2018年10月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温室中的朱顶红(hippeastrumrutilum)上,置于光周期为16l:8d、温度为25℃±1℃、rh(65±5)%的光照培养箱中用新鲜豆角饲养扩繁,并依据其龄期分别饲养于4个pvc盒(d=10cm,h=10cm)中。

2、实验方法

在实验小室内进行测试。实验小室由五部分(三层亚克力板,一层芸豆叶片,一层滤纸)组成,其中3块亚克力板的长宽高分别为35mm、20mm、3mm。实验小室装置由上到下分别由完整亚克力板、中央部分有直径15mm圆孔的亚克力板、芸豆叶片、滤纸(35×20mm)、中央部分有直径15mm圆孔的亚克力板构成,整个装置用燕尾夹将两端夹紧(图2)。实验小室全部放置于铺有湿润棉纱布的托盘上。

实验在25±1℃、rh(65±5)%、16l:8d的人工气候箱内进行。3种捕食螨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设16次重复,每个重复的实验小室接入8头孵化7小时内的西花蓟马1龄若虫(预实验显示8头为新小皱新小绥螨的最大捕食量),然后接入1头饥饿24小时的2-4日龄的捕食螨雌成螨。24小时后记录比较几种捕食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量。共计观察15天(d),每天把捕食螨移入提前准备好的新的装有蓟马1龄若虫的实验小室中。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3种捕食螨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并用tukey's测验进行多重比较。

3、结果与分析

3种捕食螨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有显著差异(f2,45=108.6,p<0.0001),其中,新小皱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量最高,为5.33±0.73头/d,显著高于斯氏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量(2.95±0.52头/d)(p<0.0001),也显著高于胡瓜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量(2.66±0.37头/d)(p<0.0001);而斯氏钝绥螨和胡瓜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3151),图1。

说明新小皱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潜力强于其他两种捕食螨,是本土有效防治西花蓟马的捕食螨种类。

实施例2、新小皱新小绥螨以花粉为替代食物的潜力

应用生命表及其分析方法是评价天敌控害作用的有效方法,本实施例研究了本地捕食螨种新小皱新小绥螨(n.neoreticuloidesliangethu)以两种花粉为替代食物的潜力,研究其取食花粉后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并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以评价其利用替代食物的可行性。

1、材料

供试虫源: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由刘庆岩等于2018年6月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市乌拉特前旗野生枸杞地的枸杞瘿瘤中。供试虫源置于25±1℃、rh(65±5)%、16l:8d的智能人工气候箱(prx-350c、宁波海曙赛福实验仪器厂)中,以甜果螨(carpoglyphuslactis(linnaeus))饲养建立实验种群。具体饲养方法为在塑料盒(30×20×13cm)中从下到上依次放入海绵(25×15×6cm)、滤纸、黑色塑料纸(面积小于滤纸),捕食螨饲养于黑色塑料纸上,盒内加水到海绵1/2处,以防止捕食螨逃逸。

待测花粉:蒲棒(typhalatifolial.)花粉和杨树(populusalba)花粉,均采自呼和浩特市,经烘干处理后,保存于-15℃的冰箱中。实验前24h将其放入4℃冰箱待用。

2、实验方法

实验在25±1℃、rh(65±5)%、16l:8d的人工气候箱内进行。用小号毛笔将新小皱新小绥螨6h内所产卵单头挑到每个实验小室中(按照图2的方式制备,所用叶片为芸豆叶片),每12h观察并记录新小皱新小绥螨的发育情况。当卵发育到幼螨后,每日换取0.5mg花粉放入装置中直至捕食螨死亡。当捕食螨发育到雌成螨时,挑入雄螨与其交配,实验期间如发生雄螨逃逸或死亡时及时补充。记录发育历期、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后期、日产卵量及寿命等(表1-3)。单独饲养捕食螨每日所产的卵,将其饲养至成螨,记录性别。共设两种花粉处理,每个处理30次重复。

用独立样本t测验比较新小皱新小绥螨取食两种花粉后的发育历期及生物学特性参数。

3、结果与分析

3.1新小皱新小绥螨取食不同花粉后的发育历期

根据表1,新小皱新小绥螨取食两种不同花粉后均能正常完成发育。新小皱新小绥螨取食蒲棒花粉后,只有幼螨期显著长于取食杨树花粉的历期(p<0.05),而第一若螨期、产卵前期以及整个世代历期均显著短于取食杨树花粉的历期(allp's<0.05)。

表1新小皱新小绥螨雌螨取食不同种类花粉的发育历期

表1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t测验,“*”表示此发育阶段两种花粉间差异显著(p<0.05),“**”表示此发育阶段两种花粉间差异极显著(p<0.01)。

3.2以不同花粉为食的捕食螨生物学特性及生命表参数

由表2可见,新小皱新小绥螨以蒲棒为食的产卵历期显著短于以杨树花粉为食的产卵历期(p<0.05)。新小皱新小绥螨以蒲棒花粉为食的产卵总量、日均产卵量均显著高于杨树花粉(bothp's<0.01)。新小皱新小绥螨以两种花粉为食后雌成螨的寿命没有显著差异。

表2新小皱新小绥螨取食不同花粉的生物学特性

表2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t测验,“*”表示同一行两种花粉间差异显著(p<0.05),“**”表示同一行两种花粉间差异极显著(p<0.01)。

3.3以不同花粉为食的捕食螨生命表参数

由表3可见,新小皱新小绥螨以不同花粉为食后的生命表参数有所不同,和以杨树花粉为食的捕食螨相比,以蒲棒花粉饲养的捕食螨均表现有较高的内禀增长率、净生值率、周限增长率,以及较短的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倍增时间。

表3新小皱新小绥螨取食不同花粉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

4.结论

新小皱新小绥螨以花粉(蒲棒)为食后具有较高的内禀增长率,显示有较好种群数量增长潜力,证明其能以可替代食物花粉为食,在田间低猎物水平下仍可存活,从而有利于其对蓟马长期保持较稳定的控制作用,是本地防治蓟马较有潜力的多食性捕食螨。

实施例3、新小皱新小绥螨的大量繁殖方法

本实施例应用水盘法、甜果螨大量饲养新小皱新小绥螨。具体步骤如下:

在长宽高为30x20x10cm的保鲜冷藏盒内,放入一块长宽高为20x14x5cm的海绵,盒内注水到海绵1/2处。之后在海绵上放置滤纸,滤纸其中一边没人水中,以保证其长时间湿润,再在滤纸中央放入小于海绵大小的黑色塑料薄膜(约15x10cm)。

在黑色塑料薄膜上接入混有饲养料的甜果螨(≥400头/克),再按甜果螨与捕食螨100:1的比例添加新小皱新小绥螨。饲养料为糖与酵母粉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糖与酵母粉的质量比为3:8,其中糖为草原大江牌纯棉白糖,饲养过程中需每7天添加一次饲养料,保证甜果螨种群的数量。饲养期为20-40天,捕食螨在饲养料中的量≥10头/克即可再次扩繁或低温储藏。整个繁殖过程在温度20℃-32℃、相对湿度60%-95%的条件下进行。

总结论

本土捕食螨新小皱新小绥螨可高效捕食西花蓟马,且能以可替代食物花粉为食,显示今后可在低猎物水平下存活,从而有利于其在田间对西花蓟马长期的控制作用,是本土防治西花蓟马的有效捕食螨种类。

实施例4、新小皱新小绥螨对其他猎物的捕食潜力

本实施例发明人还研究了本地捕食螨种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枸杞瘿螨(aceriapallidakeifer)、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的捕食潜力。

1供试虫源

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于2019年7月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新校区苜蓿试验田,采回后用苜蓿集中饲养于人工气候箱中。实验时摘取苜蓿幼嫩组织,在体视镜下收集1龄蓟马若虫。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在实验小室(按照图2的方式制备,所用叶片为芸豆叶片)接入5头(预实验显示为新小皱新小绥螨对其最大捕食量)牛角花齿蓟马1龄若虫,然后接入1头饥饿24小时的新小皱新小绥螨雌成螨,24h后观察蓟马的被捕食量,共计观察6天。每天把捕食螨移入提前准备好的新的装有蓟马1龄若虫的实验小室中。重复7次。

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2017年11月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萨拉齐校区)的自动化温室的黄瓜上,采回后在一品红上进行大量扩繁建立实验种群。实验前用芸豆叶片饲养,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在实验小室(按照图2的方式制备,所用叶片为芸豆叶片)接入10头烟粉虱1龄若虫,然后接入1头饥饿24小时的新小皱新小绥螨雌成螨,24h后观察烟粉虱的被捕食量,共计观察7天。每天把捕食螨移入提前准备好的新的装有烟粉虱1龄若虫的实验小室中。重复6次。

枸杞瘿螨(aceriapallidakeifer)2019年7月采自巴彦淖尔市野生枸杞地,选取边缘为紫黑色的成熟的瘿瘤,再从瘿瘤选取活力旺盛的枸杞瘿螨成螨。实验小室内的叶片采用长宽分别为3×1.5cm的枸杞叶片,中央圆孔直径为10mm,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在实验小室(圆孔直径为10mm,其他同图2,所用叶片为枸杞叶片)内挑入枸杞瘿螨成螨20头,挑入l头饥饿了24h的新小皱新小绥螨雌成螨,24h后观察瘿螨的被捕食量。重复6次。

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2019年7月采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前旗玉米叶片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2017年11月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桑葚叶片上,两种叶螨均用芸豆叶片进行多代饲养建立实验种群。在实验小室(按照图2的方式制备,所用叶片为芸豆叶片)接入10头截形叶螨或二斑叶螨幼螨,然后接入1头饥饿24小时的新小皱新小绥螨雌成螨,24h后观察截形叶螨或二斑叶螨幼螨的被捕食量,共计观察7天。每天把捕食螨移入提前准备好的新的装有截形叶螨或二斑叶螨幼螨的实验小室中。重复7次。

2结果与分析

2.1新小皱新小绥螨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量

当提供5头牛角花齿蓟马时,新小皱新小绥螨对其的捕食量为2.19±0.88头(见表4)。

表4新小皱新小绥螨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量(头)

2.2新小皱新小绥螨对烟粉虱1龄若虫的捕食量

当提供10头烟粉虱1龄若虫时,新小皱新小绥螨对其的日均捕食量为6.52±0.41头(见表5)。

表5新小皱新小绥螨对烟粉虱1龄若虫的捕食量(头)

2.3新小皱新小绥螨对枸杞瘿螨成螨的捕食量

当提供20头枸杞瘿螨成螨时,新小皱新小绥螨对枸杞瘿螨成螨的捕食量为11.17±2.23头(见表6)。

表6新小皱新小绥螨对枸杞瘿螨成螨的捕食量(头)

2.4新小皱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幼螨的捕食量

当提供10头截形叶螨幼螨时,新小皱新小绥螨对其的日均捕食量为4.46±0.67头(见表7)。

表7新小皱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幼螨的捕食量(头)

2.5新小皱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幼螨的捕食量

当提供10头二斑叶螨幼螨时,新小皱新小绥螨对其的日均捕食量为5.08±0.27头(见表8)。

表8新小皱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幼螨的捕食量(头)

3结论

新小皱新小绥螨还可以捕食苜蓿上牛角花齿蓟马,对瘿螨、叶螨、粉虱也有捕食作用。


技术特征:

1.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在防治或辅助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中的应用。

2.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在制备防治或辅助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产品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为蓟马、粉虱和/或害螨;

进一步,

所述蓟马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和/或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

所述粉虱为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

所述害螨为瘿螨和/或叶螨;

更进一步,所述瘿螨为枸杞瘿螨(aceriapallidakeifer);所述叶螨为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和/或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

4.防治或辅助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的方法,包括:向含有小型吸汁性有害生物的植物上或空间中释放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实现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的防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为蓟马、粉虱和/或害螨;

进一步,

所述蓟马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和/或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

所述粉虱为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

所述害螨为瘿螨和/或叶螨;

更进一步,所述瘿螨为枸杞瘿螨(aceriapallidakeifer);所述叶螨为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和/或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向含有所述小型吸汁性害虫的植物上或空间中添加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的交替食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替食物为花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粉为蒲棒花粉或杨树花粉。

9.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的饲养方法,包括:对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饲喂花粉或/和甜果螨(carpoglyphuslactis(linnaeus)),实现新小皱新小绥螨(neoseiulusneoreticuloidesliangethu)的饲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粉为蒲棒花粉或杨树花粉。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新小皱新小绥螨在防治小型吸汁性害虫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了新小皱新小绥螨可以防治蓟马、辅助防治粉虱和害螨,具体可防治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枸杞瘿螨(Aceria pallida Keifer)、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新小皱新小绥螨容易大量扩繁,有利于我国蓟马及其他小型吸汁性害虫的防治与天敌捕食螨的定殖。

技术研发人员:孟瑞霞;付晓彤;迟元铭;刘庆岩;李玉晶;常静;贾永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蒙古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3.0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3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