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2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施用,不仅耗费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了农产品品质和环境,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生存。因此,从现代农业生产中倡导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看,不污染环境的无公害有机肥料,必将会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养殖蚯蚓,结合生物技术处置生活污泥和农作物秸秆等固废中的有害物质,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生产高质量的有机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绿色有机农业的必由之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使其大大降低了有害物质及重金属含量,对优化城乡环境,降低农业污染,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收集的有机生活垃圾、污泥、牛粪及其它畜禽粪便、秸秆、按照重量比例为有机生活垃圾30-50%、污泥30-50%、牛粪及其它畜禽粪便10-30%、秸秆10-20%进行混合、粉碎,得到基料;

s20、通过调节基料各组分的比例,使之达到c/n质量比为30-35%,含水量为60-70%,ph为6.5-7.5,粒径为2-3mm,用该混合物作为养殖蚯蚓的基料;

s30、用s20中得到的混合物基料直接对蚯蚓地进行造垄,垄宽为2.0-2.5m,垄高为1.0-1.2m;

s40、将蚯蚓种苗投放在混合物基料的垄中,控制调节基料的环境,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并且每隔15天对基料中投放依次饵料;

s50、在养殖过程中,根据基料的利用情况刮除旧的基料并额外加入新的基料,同时收集刮除时旧的基料中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

s60、对所得的蚯蚓粪进行筛选,并筛选掉蚯蚓粪中的杂物,得纯蚯蚓粪作为有机肥的原料。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20中,随后进行堆制,温度控制在50-55℃,时间为20-35天,得到堆制后的混合基料。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40中,湿度控制在70-85%,氧气浓度控制在20-40%,温度控制在50-7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是利用生物技术饲养蚯蚓对城市生活污泥等固废通过处理后,提升了氮、磷、钾、有机质等多种营养成份的含量,大大降低了有害物质及重金属含量,对优化城乡环境,降低农业污染,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所举实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的实施例

一种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收集的有机生活垃圾、污泥、牛粪及其它畜禽粪便、秸秆、按照重量比例为有机生活垃圾30-50%、污泥30-50%、牛粪及其它畜禽粪便10-30%、秸秆10-20%进行混合、粉碎,得到基料;

s20、通过调节基料各组分的比例,使之达到c/n质量比为30-35%,含水量为60-70%,ph为6.5-7.5,粒径为2-3mm,用该混合物作为养殖蚯蚓的基料;随后进行堆制,温度控制在50-55℃,时间为20-35天,得到堆制后的混合基料;

s30、用s20中得到的混合物基料直接对蚯蚓地进行造垄,垄宽为2.0-2.5m,垄高为1.0-1.2m;

s40、将蚯蚓种苗投放在混合物基料的垄中,控制调节基料的环境,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并且每隔15天对基料中投放依次饵料;湿度控制在70-85%,氧气浓度控制在20-40%,温度控制在50-70℃;

s50、在养殖过程中,根据基料的利用情况刮除旧的基料并额外加入新的基料,同时收集刮除时旧的基料中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

s60、对所得的蚯蚓粪进行筛选,并筛选掉蚯蚓粪中的杂物,得纯蚯蚓粪作为有机肥的原料。

本实施例中,蚯蚓又名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蚯蚓(earthworm)是环节动物之一,世界上有蚯蚓3000余种,我国亦有200多种。全国广泛分布的有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品种。蚯蚓营养丰富,繁殖迅速,食性杂,人工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蚯蚓可作为珍贵药物治疗多种疾病,还可以用作高蛋白食品和饲料。蚯蚓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利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有机废物和净化污水。蚯蚓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是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主要是蚯蚓、螨和蚂蚁)之一,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本实施例中,蚯蚓堆肥,是指将蚯蚓引入到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中进行的堆肥处理过程。蚯蚓俗称地龙,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新鲜或半腐解有机物质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蚯蚓能利用自身丰富的酶系统(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淀粉酶等)将有机废弃物迅速彻底分解,转化成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加速堆肥腐熟过程。蚯蚓堆肥的腐熟程度与有机物料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氮比及有毒物质含量等有关,还与单位体积物料中蚯蚓投放密度及堆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本实施例中,蚯蚓的养殖对环境的要求:

温度: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温度为20-27℃左右,也是蚓茧卵的最适温度,32℃以上时停止生长,40℃以上死亡。

湿度:蚯蚓是利用皮肤来呼吸的,所以蚯蚓身体必须保持湿润,蚯蚓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5%以上,防止水分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因而饲料的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为宜。

酸碱度(ph值):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且产蚓茧最多。

通气:蚯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蚓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

食物:投喂食物不足或质量不高会使蚯蚓间争食,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部分蚯蚓逃逸或生长缓慢。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收集的有机生活垃圾、污泥、牛粪及其它畜禽粪便、秸秆、按照重量比例为有机生活垃圾30-50%、污泥30-50%、牛粪及其它畜禽粪便10-30%、秸秆10-20%进行混合、粉碎,得到基料;

s20、通过调节基料各组分的比例,使之达到c/n质量比为30-35%,含水量为60-70%,ph为6.5-7.5,粒径为2-3mm,用该混合物作为养殖蚯蚓的基料;

s30、用s20中得到的混合物基料直接对蚯蚓地进行造垄,垄宽为2.0-2.5m,垄高为1.0-1.2m;

s40、将蚯蚓种苗投放在混合物基料的垄中,控制调节基料的环境,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并且每隔15天对基料中投放依次饵料;

s50、在养殖过程中,根据基料的利用情况刮除旧的基料并额外加入新的基料,同时收集刮除时旧的基料中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

s60、对所得的蚯蚓粪进行筛选,并筛选掉蚯蚓粪中的杂物,得纯蚯蚓粪作为有机肥的原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0中,随后进行堆制,温度控制在50-55℃,时间为20-35天,得到堆制后的混合基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0中,湿度控制在70-85%,氧气浓度控制在20-40%,温度控制在50-70℃。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蚯蚓养殖的固废生物处理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利用生物技术饲养蚯蚓对城市生活污泥等固废通过处理后,提升了氮、磷、钾、有机质等多种营养成份的含量,大大降低了有害物质及重金属含量,对优化城乡环境,降低农业污染,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技术研发人员:张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地利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3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