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
背景技术:
垃圾袋,顾名思义是装垃圾的袋子,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垃圾袋为连卷式一次性垃圾袋。一次性垃圾袋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极大方便,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但是人们一般使用的一次性垃圾袋主要是用塑料制成的,而塑料则是从石油提炼的,如果将使用后的垃圾袋埋在地下处理,大约要过200年垃圾袋才能腐烂降解,将会污染土壤环境,如果将使用后的垃圾袋进行焚烧处理,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新型环保垃圾袋的发展。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可自然分解的一次性垃圾袋,但是这种垃圾袋内的干垃圾和湿垃圾混合在一起,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同时在垃圾袋装满时需要手动将垃圾袋打结,手容易触碰到垃圾,垃圾上的细菌可能会传递到人的手上,对人体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水溶性pva袋体,所述水溶性pva袋体外表面且位于下部设置有折叠线,所述水溶性pva袋体的下端设置有密封袋底,所述水溶性pva袋体的外表面且位于折叠线的上部设置有翻转连接带,所述翻转连接带的内部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的外部设置有辅助提拉环,所述辅助提拉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带,所述辅助提拉环的外表面贯穿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水溶性pva袋体的内部设置有pva分隔层,所述pva分隔层的右侧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的内部设置有环保防水涂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翻转连接带的数量有两个,所述辅助提拉环可以在翻转连接带内转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水溶性pva袋体的外表面贯穿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环保连接绳,所述环保连接绳的左端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纽,所述环保连接绳的远离第一连接纽的一端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水溶性pva袋体的上部设置有上易扯口,所述密封袋底的下部设置有下易扯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提拉带的数量有两个,所述两个提拉带关于辅助提拉环的前后对称面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对齐,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关于水溶性pva袋体的前后对称面对称。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与传统技术相比,该可溶性环保垃圾袋的袋体采用水溶性的pva材料。这种材料遇水可以溶解,解决了传统垃圾袋降解困难的问题,其他的翻转连接带,提拉带,环保连接绳,第一连接纽,第二连接纽均采用易降解的无毒害材料制作,对环境更加友好。
与传统技术相比,该可溶性环保垃圾袋采用干湿垃圾分离的方式放置,将干垃圾放置于袋体左侧的干垃圾区,湿垃圾放置于袋体右侧的湿垃圾区,对湿垃圾区采用环保防水涂层进行保护,在取出垃圾袋时仅需用手拉动提拉带即可,避免手部与垃圾袋袋体接触沾染更多的细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的提拉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水溶性pva袋体;2、折叠线;3、密封袋底;4、翻转连接带;5、辅助提拉环;6、提拉带;7、第一连接孔;8、pva分隔层;9、环保防水涂层;10、第二连接孔;11、环保连接绳;12、第一连接纽;13、第二连接纽;14、上易扯口;15、下易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包括水溶性pva袋体1,水溶性pva袋体1外表面且位于下部设置有折叠线2,水溶性pva袋体1的下端设置有密封袋底3,防止垃圾从下端漏出,水溶性pva袋体1的外表面且位于折叠线2的上部设置有翻转连接带4,起连接作用,翻转连接带4的内部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外部设置有辅助提拉环5,方便将可溶性环保垃圾袋提起,辅助提拉环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带6,用来提拉可溶性环保垃圾袋,辅助提拉环5的外表面贯穿有第一连接孔7,水溶性pva袋体1的内部设置有pva分隔层8,便于将干湿垃圾分区放置,pva分隔层8的右侧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内部设置有环保防水涂层9,避免湿垃圾的作用使垃圾袋提前溶解。
翻转连接带4的数量有两个,辅助提拉环5可以在翻转连接带4内转动,为提拉提供方便,水溶性pva袋体1的外表面贯穿有第二连接孔10,第一连接孔7与第二连接孔10的内表面设置有环保连接绳11,起连接作用,环保连接绳11的左端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纽12,起连接与将垃圾袋口收紧的作用,环保连接绳11的远离第一连接纽12的一端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纽13,起连接与辅助将垃圾袋口收紧的作用,水溶性pva袋体1的上部设置有上易扯口14,方便将卷状的垃圾袋撕离,密封袋底3的下部设置有上易扯口14,上易扯口14与上易扯口14的使用目的是方便将卷状的垃圾袋撕离,提拉带6的数量有两个,起平衡便于携带的作用,两个提拉带6关于辅助提拉环5的前后对称面对称,第一连接孔7与第二连接孔10的位置对齐,第一连接孔7,第二连接孔10关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前后对称面对称。
工作原理:将垃圾分类后,使干垃圾放置到水溶性pva袋体1左侧的干垃圾区,使湿垃圾放置于水溶性pva袋体1右侧的湿垃圾区,通过pva分隔层8将水溶性pva袋体1分为干垃圾区与湿垃圾区,水溶性pva袋体1通过翻转连接带4与辅助提拉环5相连接,在放满垃圾后提起与辅助提拉环5连接的提拉带6,提拉带6带动辅助提拉环5在翻转连接带4内转动180°进而使提拉带6的提拉部分向上,方便使用者取出垃圾袋并且避免了手部与垃圾袋直接接触,减少了手部沾染细菌,在提拉带6使辅助提拉环5上升的同时,辅助提拉环5通过第二连接纽13带动环保连接绳11连接的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内的第一连接纽12,在垃圾袋内垃圾的重力下使第一连接纽12相一起靠拢,进而将垃圾袋口拉紧,卷状的可溶性环保垃圾袋的各个袋体之间通过上易扯口14与下易扯口15连接,在使用时扯下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包括水溶性pva袋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pva袋体(1)外表面且位于下部设置有折叠线(2),所述水溶性pva袋体(1)的下端设置有密封袋底(3),所述水溶性pva袋体(1)的外表面且位于折叠线(2)的上部设置有翻转连接带(4),所述翻转连接带(4)的内部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外部设置有辅助提拉环(5),所述辅助提拉环(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带(6),所述辅助提拉环(5)的外表面贯穿有第一连接孔(7),所述水溶性pva袋体(1)的内部设置有pva分隔层(8),所述pva分隔层(8)的右侧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内部设置有环保防水涂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连接带(4)的数量有两个,所述辅助提拉环(5)可以在翻转连接带(4)内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pva袋体(1)的外表面贯穿有第二连接孔(10),所述第一连接孔(7)与第二连接孔(10)的内表面设置有环保连接绳(11),所述环保连接绳(11)的左端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纽(12),所述环保连接绳(11)的远离第一连接纽(12)的一端且位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纽(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pva袋体(1)的上部设置有上易扯口(14),所述密封袋底(3)的下部设置有下易扯口(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带(6)的数量有两个,所述两个提拉带(6)关于辅助提拉环(5)的前后对称面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溶性环保垃圾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7)与第二连接孔(10)的位置对齐,所述第一连接孔(7),第二连接孔(10)关于水溶性pva袋体(1)的前后对称面对称。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