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3


本实用新型涉及刀具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刀头上设有两个切削刃,且切削刃的切削面半径为1.5mm,刀头的外径小于刀柄的外径。采用该铣刀加工石墨工件,在具体应用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快、加工精度低、对平面切削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旨在解决现有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快、加工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包括刀柄和设于所述刀柄一端的刀头,所述刀柄的外径为4mm±0.1mm,所述刀头的外径为4mm±0.1mm;所述刀头包括芯轴、四个切削刃、四个刃带、四个端部排屑槽和四个螺旋排屑槽,四个所述切削刃沿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刀头之背对所述刀柄的端部,四个所述刃带分别从四个所述切削刃之远离所述刀头中心轴的外边缘螺旋延伸于所述刀头的侧部,四个所述螺旋排屑槽分别设于各相邻两所述刃带之间且四个所述刃带和四个所述螺旋排屑槽沿周向交替分布于所述芯轴的外周,四个所述端部排屑槽分别设于各相邻两所述切削刃之间,且四个所述端部排屑槽的一端汇交于所述刀头的中心轴、另一端分别与四个所述螺旋排屑槽连通,所述切削刃具有背对所述刀柄的切削面,所述切削面为光滑弧面,且所述切削面的半径范围值为0.85mm±0.05mm,所述芯轴的外径为2.3mm±0.1mm。

可选地,所述切削面为球弧面。

可选地,四个所述切削刃沿周向均匀等间隔分布;且/或,

四个所述刃带沿周向均匀等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述切削刃的前角角度为3°±1°;且/或,

所述切削刃的后角角度为11°±1°。

可选地,所述切削刃的周向宽度为0.15mm±0.05mm。

可选地,所述螺旋排屑槽的螺旋角度为30°±2°。

可选地,定义所述刃带的延伸长度为l1,定义所述螺旋排屑槽的延伸长度为l2,则l1与l2满足以下关系:l1≤l2≤(l1 0.5mm)。

可选地,所述刀头和所述刀柄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刀柄为圆柱状棒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通过在刀头的端部设置四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切削刃,并将切削刃的切削面设置为光滑弧面,将切削刃的切削面半径范围值设置为0.85mm±0.05mm,同时在各相邻两切削刃之间分别设置一个端部排屑槽,将四个端部排屑槽的一端汇交于刀头的中心轴、另一端分别与四个螺旋排屑槽连通,从而有效优化刀具的结构,提高了石墨工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减缓了刀具的磨损速度。此外,本实用新型将刀头的外径设计得与刀柄的外径一样大,都为4mm±0.1mm,相对于传统技术中将刀头外径设计得小于刀柄外径而言,相当于加大了刀头的外径,这样,当石墨工件的加工面为平面时,可以使得刀具对平面的切削性能更好,从而使得石墨工件的表面光洁度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头端部的端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头端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的侧向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100,包括刀柄110和设于刀柄110一端的刀头120,刀柄110的外径d1为4mm±0.1mm,刀头120的外径d2为4mm±0.1mm;刀头120包括芯轴125、四个切削刃121、四个刃带122、四个端部排屑槽123和四个螺旋排屑槽124,四个切削刃121沿周向间隔分布于刀头120之背对刀柄110的端部,四个刃带122分别从四个切削刃121之远离刀头120中心轴的外边缘螺旋延伸于刀头120的侧部,四个螺旋排屑槽124分别设于各相邻两刃带122之间且四个刃带122和四个螺旋排屑槽124沿周向交替分布于芯轴125的外周,芯轴125的一端延伸至连接刀柄110、另一端延伸至各切削刃121之靠近刃带122的端部内侧。四个端部排屑槽123分别设于各相邻两切削刃121之间,且四个端部排屑槽123的一端汇交于刀头120的中心轴、另一端分别与四个螺旋排屑槽124连通,切削刃121具有背对刀柄110的切削面1211,切削面1211为光滑弧面,且切削面1211的半径r范围值为0.85mm±0.05mm。刀柄110可用于与机床(图未示)上的夹具装配,从而实现铣刀100在机床上的安装;刀头120上的切削刃121用于对石墨工件进行铣削加工,刀头120上的端部排屑槽123和螺旋排屑槽124用于将铣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屑料排出,各切削刃121与各端部排屑槽123沿周向交替分布,各刃带122与各螺旋排屑槽124沿周向交替分布,各端部排屑槽123分别与各螺旋排屑槽124连通,这样,可使得铣刀100在加工过程中,端部产生的屑料可快速从各端部排屑槽123排送至各螺旋排屑槽124内,从而利于保证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100,通过在刀头120的端部设置四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切削刃121,并将切削刃121的切削面1211设置为光滑弧面,将切削刃121的切削面1211半径r范围值设置为0.85mm±0.05mm,同时在各相邻两切削刃121之间分别设置一个端部排屑槽123,将四个端部排屑槽123的一端汇交于刀头120的端面中心、另一端分别与四个螺旋排屑槽124连通,从而有效优化刀具的结构,提高了石墨工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减缓了刀具的磨损速度。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刀头的外径设计得与刀柄的外径一样大,都为4mm±0.1mm,相对于传统技术中将刀头外径设计得小于刀柄外径而言,相当于加大了刀头的外径,这样,当石墨工件的加工面为平面(例如对于用于制造手机盖板的石墨模具,当手机盖板的中间是平面时,对应石墨模具型腔中间表面为平面)时,可以使得刀具对平面的切削性能更好,从而使得石墨工件的表面光洁度更好。

优选地,芯轴125的外径d3为2.3mm±0.1mm。

优选地,切削面1211为球弧面,其加工出来的石墨工件表面精度高。

优选地,四个切削刃121沿周向均匀等间隔分布;且/或,四个刃带122沿周向均匀等间隔分布。作为本实施例的一较佳实施方案,四个切削刃121沿周向均匀等间隔分布;且四个刃带122沿周向均匀等间隔分布,采用该分布方式,利于提高刀具的切削质量和切削效率。

优选地,切削刃121的前角角度a1为3°±1°。切削刃121的前角具体为切削刃121前刀面与基面间的夹角,切削刃121的前刀面为刀具上切屑流出的表面,基面为过切削刃121选定点且垂直于主运动方向的平面。此处,将切削刃121的前角角度a1范围值设置在为3°±1°之间,可提高刀具的切削性能,其具体提高了切削刃121的锋利性,从而减少了切削力、切削热、切削功率,并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同时可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优选地,切削刃121的后角角度a2范围值为11°±1°。切削刃121的后角具体为切削刃121的后刀面与切削平面间的夹角,切削刃121的后刀面为刀具上与石墨工件过渡表面相对的刀面,切削平面为过切削刃121选定点、与切削刃121相切、并垂直于基面的平面。此处,将切削刃121的后角角度a2范围值设置在为11°±1°之间,可利于减小切削刃121与工件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利于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优选地,切削刃121的周向宽度t为0.15mm±0.05mm。切削刃121的周向宽度t具体指切削刃121横截面在周向上延伸的尺寸,即切削刃121的厚度。此处,将切削刃121的周向宽度t设置在0.15mm±0.05mm之间,可利于保证切削刃121的刚性,并利于防止切削刃121轻易折断,同时还利于保证刀具的加工精度。

优选地,螺旋排屑槽124的螺旋角度为30°±2°。采用该螺旋角度的范围值,可保证加工过程排屑的顺畅性。

优选地,螺旋排屑槽124的螺旋方向为右螺旋。

优选地,定义刃带122的延伸长度为l1(图未示),定义螺旋排屑槽124的延伸长度为l2(图未示),则l1与l2满足以下关系:l1≤l2≤(l1 0.5mm)。刃带122的延伸长度l1具体为刃带122之沿刀头120轴向延伸的长度,螺旋排屑槽124的延伸长度l2具体为螺旋排屑槽124之沿刀头120轴向延伸的长度。此处,通过对刃带122的延伸长度为l1与螺旋排屑槽124的延伸长度为l2的关系进行优化设计,一方面利于刃带122的加工制造,另一方面可利于刀具在加工石墨工件过程中屑料的排放顺畅性。

优选地,刀头120和刀柄110一体成型,这样,可省去刀头120、刀柄110的后续组装工序,并利于保证刀头120、刀柄110的连接可靠性。

优选地,刀头120和刀柄110采用超硬合金的材料制成,这样,利于保证刀具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刀柄110为圆柱状棒体,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且便于在机床上的装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100,优选适用于石墨模具的加工,其可使得石墨模具的加工精度比较高。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100也可适用于加工其它采用石墨模具制成的工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包括刀柄和设于所述刀柄一端的刀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柄的外径为4mm±0.1mm,所述刀头的外径为4mm±0.1mm;所述刀头包括芯轴、四个切削刃、四个刃带、四个端部排屑槽和四个螺旋排屑槽,四个所述切削刃沿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刀头之背对所述刀柄的端部,四个所述刃带分别从四个所述切削刃之远离所述刀头中心轴的外边缘螺旋延伸于所述刀头的侧部,四个所述螺旋排屑槽分别设于各相邻两所述刃带之间且四个所述刃带和四个所述螺旋排屑槽沿周向交替分布于所述芯轴的外周,四个所述端部排屑槽分别设于各相邻两所述切削刃之间,且四个所述端部排屑槽的一端汇交于所述刀头的中心轴、另一端分别与四个所述螺旋排屑槽连通,所述切削刃具有背对所述刀柄的切削面,所述切削面为光滑弧面,且所述切削面的半径范围值为0.85mm±0.05mm,所述芯轴的外径为2.3mm±0.1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面为球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切削刃沿周向均匀等间隔分布;且/或,

四个所述刃带沿周向均匀等间隔分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刃的前角角度为3°±1°;且/或,

所述切削刃的后角角度为11°±1°。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刃的周向宽度为0.15mm±0.05mm。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排屑槽的螺旋角度为30°±2°。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刃带的延伸长度为l1,定义所述螺旋排屑槽的延伸长度为l2,则l1与l2满足以下关系:l1≤l2≤(l1 0.5mm)。

8.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和所述刀柄一体成型。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柄为圆柱状棒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刀具结构设计领域,公开了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其包括刀柄和设于刀柄一端的刀头,刀柄的外径和刀头的外径都为4mm±0.1mm;刀头设有四个切削刃、四个刃带、四个端部排屑槽和四个螺旋排屑槽,四个切削刃沿周向间隔分布于刀头之背对刀柄的端部,四个刃带分别从四个切削刃的外边缘螺旋延伸于刀头的侧部,四个螺旋排屑槽分别设于各相邻两刃带之间,四个端部排屑槽分别设于各相邻两切削刃之间,且四个端部排屑槽的一端汇交于刀头的中心轴、另一端分别与四个螺旋排屑槽连通,切削刃的切削面半径范围值为0.85mm±0.05mm。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铣刀对平面的切削性能,使得石墨工件的表面光洁度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蔡荣清;余华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东方碳素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0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2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