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刀具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提供的用于加工类似石墨工件的铣刀,其刀头上设有端部排屑槽以配合排屑,但仍然存在残屑残留于刀头前端的问题,刀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磨损,影响加工精度和刀具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工件加工精度和刀具寿命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包括刀柄和设于所述刀柄一端的刀头;还包括:
铣刀主体,呈轴状,所述刀头形成于所述铣刀主体的前端,所述刀柄形成于所述铣刀主体的后端;
切削刃,形成于铣刀主体前端外周,所述切削刃远离所述铣刀主体的中心轴的外边缘沿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螺旋延伸于所述铣刀主体前端;所述切削刃包括刃前端相互连接以形成避空连接部的两个第一切削刃,还包括两个第二切削刃;所述第一切削刃、第二切削刃间隔设置;沿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切削刃前侧的为前刀面,位于所述切削刃后侧的为后刀面;
排屑槽,四个所述排屑槽形成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切削刃与所述第二切削刃之间;所述排屑槽包括端部排屑槽,还包括与所述端部排屑槽相连的螺旋排屑槽;所述端部排屑槽包括主排屑槽和辅排屑槽;
所述主排屑槽设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前刀面与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后刀面,所述主排屑槽的前端槽口与所述避空连接部连接,从而使得刀头前端的屑料由所述主排屑槽排出;
所述辅排屑槽设于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前刀面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后刀面之间,所述主排屑槽由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前端穿过与所述辅排屑槽连接,从而使得主排屑槽的屑料由所述辅排屑槽分流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主排屑槽包括第一排屑槽和第二排屑槽,所述第一排屑槽接近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前刀面设置,所述第二排屑槽接近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后刀面设置,所述第一排屑槽与所述避空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排屑槽的槽口一侧与所述避空连接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辅排屑槽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排屑槽内还设有后角避空面,由所述螺旋排屑槽沿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倾斜设置有后角避空面,所述后角避空面将所述后刀面与所述螺旋排屑槽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为外周刃;
所述外周刃的径向前角为5°。
进一步地,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为外周刃;
所述外周刃的周向宽度为0.4±0.03°。
进一步地,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为外周刃;
所述外周刃具包括与所述前刀面连接的第一刃段和与所述后刀面连接的第二刃段;所述第一刃段的刃角为10°,所述第二刃段的刃角为2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刃段的周向宽度为0.15±0.03mm。
进一步地,所述主排屑槽在所述避空连接部上的槽口具有倒角。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主排屑槽之间的径向间距为0.01~0.03mm。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避免刀头前端在切削的过程中残留余屑,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减缓刀具的磨损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铣刀的刀头端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铣刀的刀头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铣刀的径向截面图及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铣刀的外周刃的前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铣刀的后角避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铣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刀头;101、避空连接部;11、切削刃;1101、第一切削刃;1102、第二切削刃;111、前刀面;112、后刀面;113、外周刃;12、端部排屑槽;121、主排屑槽;1211、第一排屑槽;1212、第二排屑槽;122、辅排屑槽;13、螺旋排屑槽;14、后角避空面;20、刀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可用于加工石墨材料等工件,包括:
铣刀主体,呈轴状,刀头10形成于铣刀主体的前端,刀柄20形成于铣刀主体的后端;铣刀主体大致呈圆柱状,在铣刀主体的沿轴线o方向的至少前端部形成有切削刃11,在铣刀主体的沿轴线o方向的后端部形成刀柄20,铣刀在使用时,刀柄20被机床的主轴等把持,且铣刀沿轴线o周围绕旋转方向t旋转,从而使用于石墨材料等构成的工件进行切削加工(旋削加工);
切削刃11,形成于铣刀主体前端外周,切削刃11远离铣刀主体的中心轴的外边缘沿铣刀的旋转方向螺旋延伸于铣刀主体前端;切削刃11包括刃前端相互连接以形成避空连接部101的两个第一切削刃1101,还包括两个第二切削刃1102;第一切削刃1101、第二切削刃1102间隔设置;沿铣刀的旋转方向t,位于切削刃11前侧的为前刀面111,位于切削刃11后侧的为后刀面112;
排屑槽,四个排屑槽形成于相邻的第一切削刃1101与第二切削刃1102之间,各切削刃11与各排屑槽沿轴向交替分布;排屑槽包括端部排屑槽12,还包括与端部排屑槽12相连的螺旋排屑槽13;端部排屑槽12包括主排屑槽121和辅排屑槽122;
主排屑槽121设于第一切削刃1101的前刀面111与第二切削刃1102的后刀面112,主排屑槽121的前端槽口与避空连接部101连接,从而使得刀头10前端的屑料由主排屑槽121排出;
辅排屑槽122设于第二切削刃1102的前刀面111与第一切削刃1101的后刀面112之间,主排屑槽121由第二切削刃1102的前端穿过与辅排屑槽122连接,从而使得主排屑槽121的屑料由辅排屑槽122分流排出;即,第二切削刃1102的前端不连接至刀头最前端,主排屑槽121将第二切削刃1102的前端与避空连接部101横隔开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第一切削刃1101的连接形成避空连接部101,使得铣刀前端的屑料可以沿着与避空连接部101相互连接的主排屑槽121排出,排至直接与主排屑槽121连接的螺旋排屑槽13或辅排屑槽122,排入辅排屑槽122的屑料沿着与辅排屑槽122相互连接的螺旋排屑槽13连接,这样,可以使得铣刀在加工的过程中,端部产生的卸料由各端部排屑槽12排至螺旋排屑槽13,有利于优化刀具结构;从而使得:(1)既不影响切削刃11的加工效果,残留在刀头10前端(即避空连接部101)的切削,可以通过主排屑槽121的引流排出;(2)通过沿旋转方向t,辅排屑槽122位于主排屑槽121的前侧,铣刀旋转时,可以将主排屑槽121内的部分切屑甩至辅排屑槽122,排屑效果佳;总的来说,本实施例的铣刀可以避免刀头10前端在切削的过程中残留余屑,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减缓刀具的磨损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避空连接部101不仅仅指的是两个第一切削刃1101相互连接的部位,还指两个第一切削刃1101前端用于将刀头10前端的屑料导至端部排屑槽12的部位。
优选地,为了提高排屑效率,主排屑槽121包括第一排屑槽1211和第二排屑槽1212,第一排屑槽1211接近第一切削刃1101的前刀面111设置,第二排屑槽1212接近第二切削刃1102的后刀面112设置,第一排屑槽1211与避空连接部101连接,第二排屑槽1212的槽口一侧与避空连接部101连接,另一侧与辅排屑槽122连接;第一排屑槽1211内的切削直接导至旋转排屑槽,第二排屑槽1212的内的切削用于导流至相邻的辅排屑槽122;通过分流,可以有效提高排屑效率。
优选地,为了提高排屑效率,排屑槽内还设有后角避空面14,由螺旋排屑槽13沿铣刀的旋转方向倾斜设置有后角避空面14,后角避空面14将后刀面112与螺旋排屑槽13连接。
优选地,如图1、3所示,切削刃11的后刀面112与前刀面111之间为外周刃113;铣刀工作时,主要起切削效果的部分为外周刃113,外周刃113的径向前角指的是,在图3中,铣刀主体的横截面视角下,在沿与轴线o中相的径向辅助线与外周刃113相邻的前刀面111的假想延伸面之间的夹角a1,外周刃113的径向前角a1为5°,可提高刀具的切削性能,其具体提高了切削刃11的锋利性,从而减少了切削力、切削热、切削功率,并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同时可提高刀具的耐用度,有利于提高切削效率。
优选地,外周刃113为球弧面,其加工出来的工件表面精度高。
优选地,切削刃11的后刀面112与前刀面111之间为外周刃113;如图3所示,外周刃113的周向宽度为0.4±0.03°。
优选地,切削刃11的后刀面112与前刀面111之间为外周刃113;如图4所示,为了提高切削效率,外周刃113具包括与前刀面111连接的第一刃段和与后刀面112连接的第二刃段;第一刃段的刃角为10°,第二刃段的刃角为28°,通过两部分刃段的配合,沿旋转方向t形成一个过渡切削面,有利于提高切削效率,同时,两个刃段的刃角的设置,还利于减小切削刃11与工件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利于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优选地,第一刃段的周向宽度为0.15±0.03mm。
优选地,如图2所示,主排屑槽121在避空连接部上101的槽口具有倒角,倒角半径为0.03mm,通过设置倒角,使得将避空连接部101的屑料导流至主排屑槽121,提高排屑效率。
优选地,如图2所示,避空连接部101的最小间距为0.01mm~0.03mm,既不影响第一切削刃1101的切削效果,同时可以保证避空连接部101屑料的流动,流向两个主排屑槽121内,保证排屑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切削刃11的刃跳动小于0.005mm。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刀柄20与刀头10之间通过过渡连接体连接,过渡连接体呈圆台状,其锥形侧面的倾斜角度优选为15°±1,如图6所示,则两个倾斜角度之和为30度。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避免刀头10前端在切削的过程中残留余屑,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减缓刀具的磨损速度。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1.一种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包括刀柄和设于所述刀柄一端的刀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铣刀主体,呈轴状,所述刀头形成于所述铣刀主体的前端,所述刀柄形成于所述铣刀主体的后端;
切削刃,形成于铣刀主体前端外周,所述切削刃远离所述铣刀主体的中心轴的外边缘沿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螺旋延伸于所述铣刀主体前端;所述切削刃包括刃前端相互连接以形成避空连接部的两个第一切削刃,还包括两个第二切削刃;所述第一切削刃、第二切削刃间隔设置;沿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切削刃前侧的为前刀面,位于所述切削刃后侧的为后刀面;
排屑槽,四个所述排屑槽形成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切削刃与所述第二切削刃之间;所述排屑槽包括端部排屑槽,还包括与所述端部排屑槽相连的螺旋排屑槽;所述端部排屑槽包括主排屑槽和辅排屑槽;
所述主排屑槽设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前刀面与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后刀面,所述主排屑槽的前端槽口与所述避空连接部连接,从而使得刀头前端的屑料由所述主排屑槽排出;
所述辅排屑槽设于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前刀面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后刀面之间,所述主排屑槽由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前端穿过与所述辅排屑槽连接,从而使得主排屑槽的屑料由所述辅排屑槽分流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排屑槽包括第一排屑槽和第二排屑槽,所述第一排屑槽接近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前刀面设置,所述第二排屑槽接近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后刀面设置,所述第一排屑槽与所述避空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排屑槽的槽口一侧与所述避空连接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辅排屑槽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屑槽内还设有后角避空面,由所述螺旋排屑槽沿所述铣刀的旋转方向倾斜设置有后角避空面,所述后角避空面将所述后刀面与所述螺旋排屑槽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为外周刃;
所述外周刃的径向前角为5°。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为外周刃;
所述外周刃的周向宽度为0.4±0.03°。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为外周刃;
所述外周刃具包括与所述前刀面连接的第一刃段和与所述后刀面连接的第二刃段;所述第一刃段的刃角为10°,所述第二刃段的刃角为2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刃段的周向宽度为0.15±0.03mm。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排屑槽在所述避空连接部上的槽口具有倒角。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端部排屑槽的铣刀,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主排屑槽之间的径向间距为0.01~0.03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