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纱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6


本发明涉及浆纱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浆纱生产线。



背景技术:

浆纱是指在经纱上施加浆料以提高其可织性的工艺过程。可织性是指经纱在织机上能承受经停片、综、筘等的反复摩擦、拉伸、弯曲等作用而不致大量起毛甚至断裂的性能。未上浆的单纱纤维互相抱合不牢,表面毛羽较多,难以织制。上浆后一部分浆液透入纤维之间,另一部分粘附在经纱表面。以浆液透入纤维之间为主的上浆称浸透性上浆,以浆液粘附在经纱表面为主的上浆称被覆性上浆。

现有的浆纱工艺如申请号为2018101163254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印花经纱的上浆方法,方法中提到对经过印花操作的经纱进行上浆,上浆采用浆液喷淋的方式,节省浆料,降低成本,上浆后的经纱输入至烘燥装置中从而将经纱中多余的水分烘干形成浆纱。

而操作人员在加工开始前,向生产线中穿设经纱时,即导纱过程,通常会先将一段废经纱穿设在生产线中,而后将待加工的经纱连接在废经纱上,随后启动生产线,废经纱带动待加工经纱移动,从而将待加工经纱穿设在生产线中,等到废经纱全部移动到收料端后,对废经纱进行收集,等到生产线中的待加工经纱即将完成加工时,将废经纱连接在待加工经纱上,使最后一段待加工经纱带动废经纱移动,重新将废经纱穿设在生产线中,以便下一次导纱使用。

但此种导纱方法需要反复运送废经纱,且待加工经纱与废经纱需要进行连接,操作麻烦,所需时间久,因此效率较低,而工厂每天会将大量的经纱加工成浆纱,因此需要多次导纱,从而出现多次搬运废经纱,连接废经纱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浆纱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浆纱加工效率高的浆纱生产线。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浆纱生产线,依次包括上料装置、上浆装置、预烘干装置和收料装置,还包括再烘干装置,所述再烘干装置位于预烘干装置和收料装置之间,所述上料装置、上浆装置、预烘干装置、再烘干装置和收料装置中设有导料装置,所述导料装置包括用于夹持经纱的夹持件,所述导料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夹持件的两端滑动连接且依次穿过上料装置、上浆装置、预烘干装置、再烘干装置和收料装置内部的导轨,所述上料装置中设有返驱动器,所述返驱动器的输出端与夹持件之间连接有返皮带,所述收料装置中设有往驱动器,所述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夹持件之间连接有往皮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将缠绕有经纱的辊安装在上料装置中,而后通过夹持件夹持经纱的一端端头,启动往驱动器,往驱动器拉动往皮带,往皮带拉动夹持件移动。由于夹持件的两端位于导轨中,因此夹持件的移动轨迹按照导轨移动。操作人员根据经纱在生产线中缠绕的路径安装导轨,从而使夹持件将经纱缠绕到生产线中。而后操作人员启动返驱动器,返驱动器通过返皮带拉动夹持件重新回到上料装置中,从而使夹持件在导轨中往复。通过导料装置完成了经纱的上料,与现有技术中使用废经纱完成导纱相比,操作人员无需反复搬移废经纱,人工劳度降低。两个电机拉动夹持件在导轨中运动,相比于人工搬运废经纱,导纱效率高,从而提高浆纱的加工效率。通过两个驱动器控制导纱过程,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提高。

夹持件专门用于夹持经纱,使用夹持件夹持经纱更便捷和高效,进一步提高导纱效率,降低人工劳度,提高浆纱加工效率。

生产线中设置有预烘干装置和再烘干装置,两次烘干,使浆液与经纱融合的更充分,形成的浆纱不易断裂。因为设置了两次烘干,因此浆纱的升温是循序渐进的,不至于短时间内升温过快,导致浆纱硬度过高,降低浆纱质量,从而使生产线中加工出的浆纱质量更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轨与夹持件抵接的三个侧面上均设有若干与导轨转动连接的滚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与夹持件接触后,在导轨中转动,不设置滚珠,导轨与夹持件之间为滑动摩擦,设置滚珠后,导轨与夹持件之间为滚动摩擦,滚动摩擦不易使导轨和夹持件上产生过多热量,延长导轨和夹持件的使用寿命,节省成本。滚动摩擦噪音小,保护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滚动摩擦不易出现卡死现象,夹持件的移动更顺畅,从而能够更快速的完成导纱工作,提高导纱效率,从而提高浆纱加工效率。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轨中设有磁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磁性件便于导轨的安装,生产线中各个装置的机架均能吸附磁性件,因此操作人员只需要调整导轨位于生产线中的位置和角度即可完成导轨的安装。导轨安装和拆卸均方便快捷,降低人工劳度,提高导轨的安装效率,从而提高浆纱的加工效率。若生产线中需要更换装置或增加装置时,便于拆卸和安装的导轨使生产线施工更便利和高效。导轨可拆卸连接在生产线中,生产线中的装置可以更换,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轨由若干轨道拼接而成,每个所述轨道中均设有磁性件,所述轨道包括直线形、u形、半圆形和90度的弧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轨由多种不同形状的轨道拼接而成,使导轨引导夹持件移动时,夹持件的移动轨迹更贴合经纱的移动轨迹,提高导轨的实用性。操作人员根据经纱的移动轨迹,选择不同形状的轨道,一方面避免环形轨道与生产线中的装置产生干涉,一方面能够缩短导轨的长度,使夹持件的运动距离缩短,提高导纱效率。由于轨道的形状有多种不同,因此导轨的拼接灵活性提高,使导轨的拼接更方便和快捷。且当生产线需要更换装置或增加装置时,只将生产线中需要更换装置的那段导轨进行拆卸即可,降低人工劳度,提高效率。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夹持件包括固定薄板,所述固定薄板的上方设有夹持板,所述固定薄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头,所述夹持板与连接头之间通过卷簧连接,所述连接头远离固定薄板的一端设有与导轨滑动连接的滑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在使用夹持件夹持经纱时,向上扳动夹持板,再将经纱插入到夹持板和固定薄板之间,随后释放夹持板,夹持板受到卷簧的力,向靠近固定薄板的方向运动,从而将经纱夹紧在夹持板和固定薄板之间。夹持件夹持经纱的过程方便快捷,提高了浆纱的加工效率,降低人工劳度。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头远离固定薄板的一端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中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滑动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杆与弹性件连接,滑动杆在容纳槽中移动,使夹持件的总长度能够适应生产线中不同装置的宽度,从而使生产线中的各个装置宽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必一定相同。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浆装置包括上浆机架,所述上浆机架中设有上浆中心辊,所述上浆中心辊靠近上料装置的一侧设有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所述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一上一下设置,所述上浆中心辊远离第一挤压辊的一侧设有第三挤压辊,所述第一挤压辊、第二挤压辊和第三挤压辊均与上浆中心辊抵接,所述第一挤压辊、第二挤压辊和第三挤压辊上均设有弹性套,所述上浆中心辊的上方设有与上浆机架连接的喷浆管,所述喷浆管上设有若干喷浆孔,所述喷浆管的一端连接有进浆斗,所述进浆斗的上方设有漏浆管,所述上浆机架的一侧设有与漏浆管连通的存浆箱,所述存浆箱与漏浆管之间设有供浆泵,所述第一挤压辊、第二挤压辊和第三挤压辊下方设有收浆槽,所述收浆槽与存浆箱之间通过一输浆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浆装置采用喷浆管喷浆的方式,更节省原料,从而降低加工成本。喷浆管将浆液喷射到第一挤压辊和上浆中心辊之间,从第一挤压辊和上浆中心辊之间穿过的经纱全部与浆液接触,浆液渗入到经纱内部,与经纱融合。经纱穿过第一挤压辊和上浆中心辊之间后,又穿过第二挤压辊和上浆中心辊之间,由于第二挤压辊位于第一挤压辊的下方,因此第一挤压辊和上浆中心辊之间的浆液会跟随经纱流动到上浆中心辊的下端,上浆中心辊与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抵接的这段距离,经纱与浆液充分融合,保证经纱中渗入浆液的量足够充足,提高浆纱的质量。第三挤压辊对经纱再次挤压,将经纱上粘连的浆液和经纱中过量的浆液挤掉,浆液掉落到收浆槽中,被输浆泵送回到存浆箱中再次使用,进一步节省原料。

第一挤压辊、第二挤压辊和第三挤压辊上均设有弹性套,弹性套对经纱进行保护,也使经纱中能够遗留充分的浆液,避免经纱经过挤压后变形或损坏。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进浆斗上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对浆液进行过滤,保证浆液的纯度,提高浆纱的质量。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再烘干装置包括再烘干机架,所述再烘干机架中设置有若干蒸汽烘筒,所述蒸汽烘筒的下方设有与再烘干机架连接的浸油辊,所述浸油辊的下方设有存油槽,所述浸油辊的上方设有漏油管,所述漏油管与一供油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预烘干装置烘干后的经纱运动到再烘干装置中,通过蒸汽烘筒的加热,使经纱中多余的水分汽化,使浆液干固在经纱中,经纱形成浆纱。浆纱缠绕到浸油辊上,供油泵将存油槽中的油料输送到漏油管中,油料从漏油管中滴落到浸油辊上,从而油料渗入到浆纱中,而后浆纱又缠绕到蒸汽烘筒上,使浆纱上的油料被烘干。现有技术中,通常上油料的装置与烘筒是分为两个装置的,不仅延长生产线的长度,使经纱运动路程增加,经纱运输时间增加,降低浆纱加工效率,还增加了生产线的成本,因为经过上油后的浆纱需要再次烘干。本方案中将上油料的装置与烘筒相结合,缩短了生产线的长度,节省了浆纱加工成本,提高了浆纱加工效率。对浆纱上油,能够进一步提高浆纱的韧度,浆纱不易断裂,同时也提高了浆纱的润滑度。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再烘干机架中设有第四挤压辊,所述第四挤压辊与浸油辊远离预烘干装置一侧的蒸汽烘筒抵接,所述第四挤压辊上设有橡胶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套对浆纱进行保护,避免浆纱受到挤压后损坏。第四挤压辊将浆纱上过量的油料挤掉,油料重新掉落到存油槽中,节省原料,节省成本。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夹持件沿导轨运动,完成经纱的导纱过程,使导纱过程简单、方便、快捷,提高了导纱效率,从而提高了浆纱的加工效率,此外,也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2.导轨通过磁性件吸附在生产线的各个装置上,导轨安装和拆卸方便;

3.上浆装置采用喷射浆液的方式,滴落到收浆槽中的浆液会再次利用,节省原料,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生产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料装置相关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夹持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夹持件的爆炸视图;

图6是上浆装置相关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再烘干装置相关结构示意图;

图9是再烘干装置剖视图;

图10是收料装置相关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上料装置,11、返驱动器,12、返皮带,13、上料机架,14、上料辊,2、上浆装置,21、上浆机架,22、上浆中心辊,23、第一挤压辊,24、第二挤压辊,25、第三挤压辊,26、弹性套,27、喷浆管,271、喷浆孔,28、进浆斗,281、漏浆管,282、存浆箱,283、供浆泵,29、收浆槽,291、输浆泵,292、过滤网,3、预烘干装置,4、再烘干装置,41、再烘干机架,42、蒸汽烘筒,43、浸油辊,44、存油槽,45、第四挤压辊,46、橡胶套,47、漏油管,48、供油泵,5、收料装置,51、往驱动器,52、往皮带,53、收料机架,54、收料辊,6、导料装置,61、夹持件,611、固定薄板,612、夹持板,613、连接头,614、卷簧,615、滑动杆,616、容纳槽,617、弹性件,62、导轨,63、滚珠,64、磁性件,65、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浆纱生产线,包括上料装置1、上浆装置2、预烘干装置3、再烘干装置4和收料装置5。具体的,预烘干装置3可以是烘房。上料装置1的一侧设有上浆装置2,上浆装置2远离上料装置1的一侧设有预烘干装置3,预烘干装置3远离上浆装置2的一侧设有再烘干装置4,再烘干装置4远离预烘干装置3的一侧设有收料装置5。上料装置1、上浆装置2、预烘干装置3、再烘干装置4和收料装置5呈一条直线排布,构成一条加工浆纱的生产线。

参照图2和图3,生产线中设有导料装置6,导料装置6包括两条导轨62,导轨62整体呈不规则线形,导轨62中设有导轨槽,将导轨62切断后,截面呈“u”形。两条导轨62分别位于上料装置1、上浆装置2、预烘干装置3(参照图1所示)、再烘干装置4(参照图1所示)和收料装置5(参照图1所示)的两内侧壁上。导轨62由若干轨道65拼接而成,且多个轨道65的形状不同,具体的,轨道65包括直线形的轨道65、u形的轨道65、半圆形的轨道65和90度弧形的轨道65。操作人员将相邻的轨道65首尾相连后拼接呈导轨62,导轨62的路径与生产线中经纱的运动轨径相同。导轨槽的外周侧设有若干与导轨62转动连接的滚珠63。导轨62远离导轨槽的一侧设有磁性件64,具体的,每个轨道65中均设有磁性件64,磁性件64具有磁性,能够吸附在生产线的装置上。

参照图2和图3,上料装置1包括上料机架13,上料机架13中连接有用于盛放经纱的上料辊14,上料机架13上固定连接有返驱动器11,具体的,返驱动器11可以是转动电机或转动气缸。返驱动器11的输出端上缠绕有返皮带12。

参照图3和图4,上料装置1中的两条导轨62之间设有一夹持件61,夹持件61包括固定薄板611,固定薄板611厚度在0.5~1.2毫米之间,具体的,固定薄板611的厚度为0.8毫米。固定薄板61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头613,连接头613整体呈圆柱状,固定薄板611的上方设有通过卷簧614与连接头613连接的夹持板612。操作人员通过扳动夹持板612扩大夹持板612与固定薄板611之间的距离,随后将经纱的一端输送到夹持板612和固定薄板611之间,释放夹持板612,夹持板612受到卷簧614的弹力,将经纱夹紧在夹持板612和固定薄板611之间。

参照图5,连接头613远离固定薄板611的一端设有容纳槽616,容纳槽616中设有弹性件617,具体的,弹性件617可以是弹簧。弹性件617靠近固定薄板611的一端与连接头613固定连接,容纳槽616中滑动连接有一滑动杆615,滑动杆615的一端与弹性件617固定连接。滑动杆615远离连接头613的一端位于导轨62(参照图3所示)的导轨槽(参照图3所示)中并与导轨62(参照图3所示)滑动连接。

参照图3,返皮带12远离返驱动器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头613上。

参照图6,上浆装置2包括上浆机架21,上浆机架21中设有两端与上浆机架21固定连接的上浆中心辊22,上浆中心辊22靠近上料装置1(参照图1所示)的一侧设有第一挤压辊23和第二挤压辊24,第一挤压辊23和第二挤压辊24的两端均与上浆机架21连接。第一挤压辊23和第二挤压辊24一上一下设置,具体的,第一挤压辊23位于第二挤压辊24的上方。上浆中心辊22远离第一挤压辊23的一侧设有与上浆机架21连接的第三挤压辊25,第一挤压辊23、第二挤压辊24和第三挤压辊25的外周面均与上浆中心辊22抵接,第一挤压辊23、第二挤压辊24和第三挤压辊25的外周面上均套设有弹性套26,具体的,弹性套26可以是橡胶套46管。

参照图6和图7,上浆中心辊22的上方设有与上浆机架21连接的喷浆管27,喷浆管27的下端设有若干喷浆孔271,喷浆管27的一端连接有进浆斗28,进浆斗28的上方设有漏浆管281,上浆机架21的一侧设有与漏浆管281连通的存浆箱282,存浆箱282与漏浆管281之间设有供浆泵283,第一挤压辊23、第二挤压辊24和第三挤压辊25下方设有收浆槽29,收浆槽29与存浆箱282之间通过一输浆泵291连接。供浆泵283将存浆箱282中的浆料输送到漏浆管281中,浆料由漏浆管281滴落到进浆斗28中,再从进浆斗28中流动到喷浆管27中,最后通过喷浆孔271滴落在上浆中心辊22上。经纱经过上浆中心辊22时,浆料渗透到经纱内部,多余的浆料会滴落到上浆中心辊22下方的收浆槽29中。之后输浆泵291将收浆槽29中的浆料输送到存浆箱282中,实现浆料的循环使用。

参照图7,进浆斗28上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292,过滤网292起到过滤作用。

参照图8和图9,再烘干装置4包括再烘干机架41,再烘干机架41中设有若干与再烘干机架41连接的蒸汽烘筒42,蒸汽烘筒42设为中空结构,且蒸汽烘筒42内部通有高温蒸汽。多个蒸汽烘筒42之间设有一个浸油辊43,浸油辊43所处高度低于蒸汽烘筒42所处高度。浸油辊43的下方设有存油槽44,浸油辊43的正上方设有与再烘干机架41连接的漏油管47,漏油管47的下端设有若干漏油孔,再烘干机架41的一侧设有供油泵48,供油泵48将存油槽44中的油料输送到漏油管47中,漏油管47中的油料通过漏油孔滴落在浸油辊43上。

参照图9,浸油辊43靠近收料装置5(参照图1所示)的一侧还设有一蒸汽烘筒42,该蒸汽烘筒42靠近浸油辊43的一侧设有一第四挤压辊45,第四挤压辊45的两端与再烘干机架41连接,第四挤压辊45的外周面套设有橡胶套46,橡胶套46的外周面与该蒸汽烘筒42抵接。

参照图10和图11,收料装置5包括收料机架53,收料机架53上设有与收料机架53连接的收料辊54,收料辊54的一端连接有带动收料辊54转动的收料驱动器(图中未示出),收料机架53上固定连接有往驱动器51,往驱动器51可以是转动电机或者转动气缸。往驱动器51的输出端上缠绕有往皮带52,往皮带52远离往驱动器51的一端与连接头613(参照图3所示)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将需要进行上浆加工的经纱缠绕在上料辊14上,而后操作人员向上扳动夹持板612,并将经纱的一端放置到固定薄板611与夹持板612之间,而后操作人员释放夹持板612,夹持板612受到卷簧614的弹力,将经纱的端头抵紧在夹持件61上。而后操作人员启动往驱动器51和返驱动器11,并使往驱动器51和返驱动器11的转速相同。

往驱动器51的输出端带动往皮带52运动,往皮带52缠绕在往驱动器51的输出端上,从而拉动夹持件61沿导轨槽滑动。在夹持件61运动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启动上浆装置2、预烘干装置3和再烘干装置4,经纱在跟随夹持件61运动的过程中,被加工成浆纱,当夹持件61运动到收料装置5中时,操作人员停止往驱动器51和返驱动器11并扳动夹持板612,释放经纱的端头,随后将经纱收卷在收料辊54上。

当上料辊14上的经纱全部加工完毕后,操作人员调整往驱动器51和返驱动器11的转动方向,夹持件61按照原路返回到上料装置1中。

操作人员可根据不同的经纱运动轨迹,改变导轨62中使用的轨道65形状。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浆纱生产线,依次包括上料装置(1)、上浆装置(2)、预烘干装置(3)和收料装置(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再烘干装置(4),所述再烘干装置(4)位于预烘干装置(3)和收料装置(5)之间,所述上料装置(1)、上浆装置(2)、预烘干装置(3)、再烘干装置(4)和收料装置(5)中设有导料装置(6),所述导料装置(6)包括用于夹持经纱的夹持件(61),所述导料装置(6)还包括与所述夹持件(61)的两端滑动连接且依次穿过上料装置(1)、上浆装置(2)、预烘干装置(3)、再烘干装置(4)和收料装置(5)内部的导轨(62),所述上料装置(1)中设有返驱动器(11),所述返驱动器(11)的输出端与夹持件(61)之间连接有返皮带(12),所述收料装置(5)中设有往驱动器(51),所述往驱动器(51)的输出端与夹持件(61)之间连接有往皮带(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62)与夹持件(61)抵接的三个侧面上均设有若干与导轨(62)转动连接的滚珠(6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62)中设有磁性件(6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62)由若干轨道(65)拼接而成,每个所述轨道(65)中均设有磁性件(64),所述轨道(65)包括直线形、u形、半圆形和90度的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61)包括固定薄板(611),所述固定薄板(611)的上方设有夹持板(612),所述固定薄板(61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头(613),所述夹持板(612)与连接头(613)之间通过卷簧(614)连接,所述连接头(613)远离固定薄板(611)的一端设有与导轨(62)滑动连接的滑动杆(6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613)远离固定薄板(611)的一端设有容纳槽(616),所述容纳槽(616)中设有弹性件(617),所述弹性件(617)与滑动杆(61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浆装置(2)包括上浆机架(21),所述上浆机架(21)中设有上浆中心辊(22),所述上浆中心辊(22)靠近上料装置(1)的一侧设有第一挤压辊(23)和第二挤压辊(24),所述第一挤压辊(23)和第二挤压辊(24)一上一下设置,所述上浆中心辊(22)远离第一挤压辊(23)的一侧设有第三挤压辊(25),所述第一挤压辊(23)、第二挤压辊(24)和第三挤压辊(25)均与上浆中心辊(22)抵接,所述第一挤压辊(23)、第二挤压辊(24)和第三挤压辊(25)上均设有弹性套(26),所述上浆中心辊(22)的上方设有与上浆机架(21)连接的喷浆管(27),所述喷浆管(27)上设有若干喷浆孔(271),所述喷浆管(27)的一端连接有进浆斗(28),所述进浆斗(28)的上方设有漏浆管(281),所述上浆机架(21)的一侧设有与漏浆管(281)连通的存浆箱(282),所述存浆箱(282)与漏浆管(281)之间设有供浆泵(283),所述第一挤压辊(23)、第二挤压辊(24)和第三挤压辊(25)下方设有收浆槽(29),所述收浆槽(29)与存浆箱(282)之间通过一输浆泵(29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浆斗(28)上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29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烘干装置(4)包括再烘干机架(41),所述再烘干机架(41)中设置有若干蒸汽烘筒(42),所述蒸汽烘筒(42)的下方设有与再烘干机架(41)连接的浸油辊(43),所述浸油辊(43)的下方设有存油槽(44),所述浸油辊(43)的上方设有漏油管(47),所述漏油管(47)与一供油泵(48)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浆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烘干机架(41)中设有第四挤压辊(45),所述第四挤压辊(45)与浸油辊(43)远离预烘干装置(3)一侧的蒸汽烘筒(42)抵接,所述第四挤压辊(45)上设有橡胶套(46)。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浆纱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浆纱生产线,其包括上料装置、上浆装置、预烘干装置、再烘干装置和收料装置,上料装置、上浆装置、预烘干装置、再烘干装置和收料装置中设有导料装置,导料装置包括用于夹持经纱的夹持件,导料装置还包括与夹持件的两端滑动连接且依次穿过上料装置、上浆装置、预烘干装置、再烘干装置和收料装置内部的导轨,上料装置中设有返驱动器,返驱动器的输出端与夹持件之间连接有返皮带,收料装置中设有往驱动器,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夹持件之间连接有往皮带。通过驱动器和皮带带动夹持件运动,完成导纱工作,本发明具有节省原料、节省成本、自动化程度高、浆纱加工效率高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博;陈群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三盛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61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