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流管组件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78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流管组件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作为一种用于热量交换的设备,在汽车、化工、食品等行业广泛应用。通常,换热器的集流管中会设置隔板强迫制冷剂改变在扁管中的流动方向,来增加制冷剂的流程,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如图1-图3所示,目前,换热器中的集流管1’中的隔板2’的常规安装方法是将隔板2’从集流管1’上未设有扁管槽3’的一侧插入集流管1’内,隔板2’插入集流管1’的内腔并抵接于集流管1’中设有扁管槽3’的一侧的内腔壁面。由于集流管1’的扁管槽3’均是通过对集流管1’进行冲压形成的,不仅在冲压时会引起集流管1’管壁的变形,冲压模具还会随使用频率的增加而产生磨损,导致集流管1’管壁的变形进一步增加。

如图4-图6所示,集流管1’管壁的变形会造成集流管内腔无规律的变形,导致隔板2’装配入集流管1’内腔后,隔板2’与集流管1’内腔之间会存在泄漏间隙4’,造成集流管1’的制冷剂向内泄漏和向外泄漏。这不仅严重影响集流管1’的功能和质量,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还增加了没必要的返工,甚至导致产品报废,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流管组件,该集流管组件能够避免集流管的泄漏,改善集流管的质量。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流管组件,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隔板槽和多个扁管槽,多个所述扁管槽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槽之间设有所述隔板槽所述隔板槽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扁管槽之间,所述隔板槽连通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

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被配置为能够从所述隔板槽插入所述内腔内并密封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部抵接贴合于所述内腔的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还包括尾部,所述尾部与所述密封部相连接,所述尾部伸出所述集流管的外部。

作为优选,所述尾部伸出所述集流管的长度为0.5mm-5mm。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边角,所述边角由相交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形成,所述隔板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位于所述密封部和所述尾部的连接处,所述边角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挤压入所述连接槽内,将所述隔板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槽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槽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侧面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槽的直径为0.5mm-2mm。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的厚度为0.5mm-3mm。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能够避免集流管的泄漏,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集流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流管组件及换热器,该集流管组件的隔板槽和扁管槽均设置于集流管的同一侧壁上,隔板从隔板槽插入集流管的内腔中,并密封连接于内腔的侧壁上,由于隔板从具有扁管槽的第一侧壁上插入集流管,使得隔板密封抵接于未设有扁管槽的集流管的内腔的侧壁上,由于未设有扁管槽的集流管侧壁为非加工侧壁,其未发生变形,避免了隔板与内腔的侧壁之间产生泄漏间隙,从而能够避免集流管发生泄漏,改善了集流管质量,保证了该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圆型集流管隔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d型集流管一种隔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d型集流管另一种隔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装有隔板的圆型集流管的剖视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装有一种隔板的d型集流管的剖视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的装有另一种隔板的d型集流管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集流管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集流管组件的左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集流管组件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集流管组件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a处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集流管;2’、隔板;3’、扁管槽;4’、泄漏间隙;

1、集流管;11、第一侧壁;111、隔板槽;1111、边角;11111、第一侧面;11112、第二侧面;112、扁管槽;12、内腔;13、第一集流管;14、第二集流管;2、隔板;21、密封部;22、尾部;23、连接槽;3、出液管;4、进出口压板;5、双头螺栓;6、翅片;7、扁管;8、安装堵帽;9、连接支架;10、筒体;100、第一支架;101、第一部分;102、第二部分;103、第三部分;104、第四部分;201、第一隔板;202、第二隔板;203、第三隔板;204、第四隔板;205、第五隔板;206、第六隔板;207、第七隔板;208、第八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流管组件,如图7所示,该集流管组件包括集流管1和隔板2,集流管1上设有第一侧壁11,第一侧壁11上设有隔板槽111和多个扁管槽112,多个扁管槽112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扁管槽112之间设有隔板槽111,隔板槽111的一端连通于集流管1的内腔12,另一端连通于集流管1的外部空气,隔板2被配置为能够从隔板槽111插入内腔12内并密封连接于内腔12的内壁。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隔板2从设有扁管槽112的第一侧壁11上插入集流管1的内腔12,使得隔板2能够抵接于未设有扁管槽112的集流管1的内腔12的侧壁上,由于未设有扁管槽112的集流管1的内腔12的侧壁为未经加工的侧壁,没有因冲扁管槽112而发生变形,所以能够避免隔板2与内腔12的侧壁之间产生泄漏间隙,从而能够避免集流管1的制冷剂向内泄漏和向外泄漏,提高了集流管1的质量。

如图8和图9所示,隔板2包括密封部21、尾部22和连接槽23,尾部22与密封部21相连接,连接槽23设置于密封部21和尾部22的连接处。优选地,隔板2的厚度为0.5mm-3mm,有利于保证隔板2的耐压性和使用寿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密封部21被配置为与隔板槽111的尺寸相匹配,能够从隔板槽111插入内腔12并与内腔12的内壁密封抵接,不仅能保证隔板2与集流管1之间的密封连接,防止集流管1的制冷剂泄漏,还能对隔板2插入集流管1起到限位作用。优选地,尾部22与密封部21采用一体成型制成,不仅便于隔板2的加工制造,也有利于增强隔板2的强度,提高其耐压性,还有利于提高隔板2与内腔12内壁连接的密封性。尾部22伸出至集流管1的外部,能够防止隔板2吸附附近扁管槽112上的钎料,避免因扁管槽112上的钎料不足而导致扁管虚焊或焊接不牢。在本实施例中,尾部22伸出集流管1的长度为0.5mm-5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如图10所示,隔板槽11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边角1111,边角1111由相交的第一侧面11111和第二侧面11112形成,两个连接槽23相对设置于隔板2上,边角111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连同其上产生的毛刺一起被挤压入连接槽23内,将隔板2固定,避免隔板2从隔板槽111中脱出。如图11所示,优选地,连接槽23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便于连接槽23的加工,加工成本较低。更为优选地,连接槽23的中心线与第一侧面11111重合,既便于连接槽23的定位,又有利于增强边角1111对隔板2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集流管组件,该换热器的集流管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集流管组件,该换热器能够避免集流管1的泄漏,有利于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的集流管1包括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相对平行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还包括出液管3、进出口压板4、双头螺栓5、翅片6、扁管7、安装堵帽8、连接支架9、筒体10和第一支架100。其中,双头螺栓5的连接于进出口压板4上,用于与外界部件的连接;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两端均安装有安装堵帽8;第一集流管13与进出口压板4和出液管3相连通,进出口压板4和出液管3相连通;连接支架9和第一支架100安装在第二集流管14上,筒体10安装在连接支架9和第一支架100上,筒体10与第二集流管14相连通;多排扁管7平行间隔设置,多排翅片6间隔设置于相邻两排扁管7之间组成换热器主体,且扁管7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3上安装的隔板2依次为第一隔板201、第二隔板202、第三隔板203和第四隔板204,第二集流管14上安装的隔板2依次为第五隔板205、第六隔板206、第七隔板207和第八隔板208。其中,第二隔板202和第六隔板206交错布置,第一隔板201和第五隔板205、第三隔板203和第七隔板207、第四隔板204和第八隔板208布置于相应集流管1的相同位置。隔板2用于堵截制冷剂的通路,迫使制冷剂改变流动方向,将制冷剂流过的部分分为第一部分101、第二部分102、第三部分103和第四部分104,用于强制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一部分101、第二部分102、第三部分103、筒体10和第四部分104,增加制冷剂的流程,提高换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0的进口与第三部分103的第二集流管14相连通,筒体10的出口与第四部分104的第二集流管14连通。优选地,进出口压板4通过旋转扣压于第一集流管13,连接支架9和第一支架100通过旋转扣压于第二集流管14上,使得连接方式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下面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器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制冷剂从换热器进口进入进出口压板4的内侧,然后进入第一部分101的第一集流管13,在第一隔板201和第二隔板202的作用下制冷剂进入第一部分101的扁管7,然后进入第一部分101的第二集流管14,然后流入第二部分102的第二集流管14,在第五隔板205和第六隔板206的作用下制冷剂进入第二部分102的扁管7,然后进入第二部分102的第一集流管13,然后流入第三部分103的第一集流管13,在第二隔板202和第三隔板203的作用下制冷剂进入第三部分103的扁管7,然后进入第三部分103的第二集流管14,再从筒体10的进口进入筒体10,然后从筒体10的出口进入第四部分104的第二集流管14,在第七隔板207和第八隔板208的作用下制冷剂进入第四部分104的扁管7,然后进入第四部分104的第一集流管13,再在第三隔板203和第四隔板204的作用下流入出液管3,最终制冷剂从出液管3流入进出口压板4的外侧,然后从换热器出口流出,制冷剂在流经上述流路时通过换热器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的目的。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1),所述集流管(1)包括第一侧壁(11),所述第一侧壁(11)上设有隔板槽(111)和多个扁管槽(112),多个所述扁管槽(112)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槽(112)之间设有所述隔板槽(111),所述隔板槽(111)的一端连通于所述集流管(1)的内腔(12),所述隔板槽(111)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集流管(1)的外部空气;

隔板(2),所述隔板(2)包括密封部(21),所述密封部(21)被配置为能够从所述隔板槽(111)插入所述内腔(12)内并密封连接于所述内腔(12)的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21)抵接贴合于所述内腔(12)的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还包括尾部(22),所述尾部(22)与所述密封部(21)相连接,所述尾部(22)伸出所述集流管(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22)伸出所述集流管(1)的长度为0.5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槽(11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边角(1111),所述边角(1111)由相交的第一侧面(11111)和第二侧面(11112)形成,所述隔板(2)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槽(23),所述连接槽(23)位于所述密封部(21)和所述尾部(22)的连接处,所述边角(111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挤压入所述连接槽(23)内,将所述隔板(2)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23)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23)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侧面(11111)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23)的直径为0.5mm-2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的厚度为0.5mm-3mm。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组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集流管组件及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隔板槽和多个扁管槽,多个所述扁管槽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槽之间设有所述隔板槽,所述隔板槽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扁管槽之间,所述隔板槽的一端连通于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所述隔板槽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集流管的外部空气;所述隔板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被配置为能够从所述隔板槽插入所述内腔内并密封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通过上述结构,上述集流管组件能够避免集流管的泄漏,改善集流管的质量;具有上述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能够避免集流管的泄漏,有利于保证该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松芝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5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