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零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不仅仅是造型优美的外观,而且对内部装饰的舒适性、功能性、抗噪性和环保性也提出来新的要求。
专利申请公布号cn206357730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汽车落水槽隔音隔热垫,包括表层的热量隔断层、底层的阻尼层以及位于热量隔断层与阻尼层之间的隔音吸音主体,隔音吸音主体包括吸音层和隔音层,吸音层贴附于隔音层之上,吸音层包括无纺布层和开孔发泡层,隔音层包括低密度闭孔发泡层和高密度闭孔发泡层,热量隔断层、无纺布层、开孔发泡层、低密度闭孔发泡层、高密度闭孔发泡层、阻尼层由上至下一次层叠压合于一体。
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该隔音隔热垫内部没有缓冲部件,使得隔音层在长期受到挤压后,内部易形变导致物理结构的破坏,从而减弱对噪音的吸收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本实用新型通过内部的缓冲间歇可有效减轻外部力对吸音棉的挤压,从而保证吸音棉蓬松状态,使其可有效的吸收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内部设置有第一吸音棉,所述第一吸音棉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件,且所述支撑件截面形状设置为工形,所述支撑件上下两端均与第一吸音棉相贴,若干个相邻所述支撑件之间对称设置有第二吸音棉,两个所述第二吸音棉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间隙,所述第二吸音棉与第一吸音棉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间隙,所述支撑件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隔热层内部交错设置有若干个铝片。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音棉和第二吸音棉均粘接在支撑件上。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表面包裹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有弹性纤维和尼龙纤维交叉编织形成蜂窝状六边形。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由橡胶海绵制成。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上下两端均为中空设置,所述支撑件上下两端内部均填充有阻燃剂。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设置为压缩弹簧。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若干个所述支撑件均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上下两端外表面均设置有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第一缓冲间隙和第二缓冲间隙,第一缓冲间隙可减小第二吸音棉之间相互的挤压力,从而使得第二吸音棉受到挤压后变形程度低,第二缓冲间隙可减小第一吸音棉与第二吸音棉相互的挤压力,从而保证第一吸音棉与第二吸音棉物理结构的完整性,使其长时间使用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吸音效果,弹簧可增强支撑件的弹性恢复力,使得支撑件长期受到挤压后不会发生形变,从而丧失弹性,由于隔热层、第一吸音棉和第二吸音绵均由可循环使用的海绵制成,从而可有效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且隔热层内嵌有铝片,铝片相互交错排列,可有效的反射热辐射,从而提高隔热层的隔热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内部的缓冲间歇可有效减轻外部力对吸音棉的挤压,从而保证吸音棉蓬松状态,使其可有效的吸收噪音;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加强层,支撑件上下两端均填充有阻燃剂,可以防止本产品起火而燃烧,保证人身安全,隔热层表面包裹有加强层,加强层由弹性纤维和尼龙纤维交叉编织形成蜂窝状六边形状,在受到拉扯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方向的撕扯力,使本产品具有更好的弹性,手感也更为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水平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件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件结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强层结构俯视图。
附图标记为:1隔热层、2第一吸音棉、3支撑件、4第二吸音棉、5第一缓冲间隙、6第二缓冲间隙、7弹簧、8铝片、9加强层、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包括隔热层1,所述隔热层1内部设置有第一吸音棉2,所述第一吸音棉2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件3,且所述支撑件3截面形状设置为工形,所述支撑件3上下两端均与第一吸音棉2相贴,若干个相邻所述支撑件3之间对称设置有第二吸音棉4,两个所述第二吸音棉4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间隙5,所述第二吸音棉4与第一吸音棉2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间隙6,所述支撑件3内部设置有弹簧7,所述隔热层1内部交错设置有若干个铝片8。
所述隔热层1由橡胶海绵制成,所述支撑件3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所述弹簧7设置为压缩弹簧,若干个所述支撑件3均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支撑件3上下两端外表面均设置有凹槽10,凹槽10可增大与第一吸音棉2的摩擦力,使其固定的更加牢固。
如图1-5所示,实施方式具体为:第一吸音棉2固定连接在支撑件3上下两侧,支撑件3从而将第一吸音从内部撑开,从而保证其蓬松状态,支撑件3内壁对称设置有第二吸音棉4,两个第二吸音棉4之间留有第一缓冲间隙5,第一缓冲间隙5可减小第二吸音棉4之间相互的挤压力,从而使得第二吸音棉4受到挤压后变形程度低,第一吸音棉2与第二吸音棉4之间在支撑件3的作用下留有第二缓冲间隙6,第二缓冲间隙6可减小第一吸音棉2与第二吸音棉4相互的挤压力,从而保证第一吸音棉2与第二吸音棉4物理结构的完整性,使得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第一吸音棉2和第二吸音棉4对其吸收衰减,以减小对外界的影响,使其长时间使用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吸音效果,支撑件3中部设置有弹簧7,弹簧7可增强支撑件3的弹性恢复力,使得支撑件3长期受到挤压后不会发生形变,从而丧失弹性,隔热层1由海绵橡胶制成,其具有优良的隔音、隔热性能,由于隔热层1、第一吸音棉2和第二吸音绵4均由可循环使用的海绵制成,从而可有效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且隔热层1内嵌有铝片8,铝片8相互交错排列,可有效的反射热辐射,从而提高隔热层1的隔热性能。
所述隔热层1表面包裹有加强层9,所述加强层9有弹性纤维和尼龙纤维交叉编织形成蜂窝状六边形,所述支撑件3上下两端均为中空设置,所述支撑件3上下两端内部均填充有阻燃剂。
如图3-5所示,实施方式具体为:支撑件3上下两端均填充有阻燃剂,可以防止本产品起火而燃烧,保证人身安全,隔热层1表面包裹有加强层9,加强层9由弹性纤维和尼龙纤维交叉编织形成蜂窝状六边形状,在受到拉扯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方向的撕扯力,并可增强本产品整体的韧性,使本产品具有更好的弹性,手感也更为舒适。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5,支撑件3将第一吸音从内部撑开,从而保证其蓬松状态,第一缓冲间隙5可减小第二吸音棉4之间相互的挤压力,第二缓冲间隙6可减小第一吸音棉2与第二吸音棉4相互的挤压力,使其长时间使用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吸音效果,弹簧7可增强支撑件3的弹性恢复力,铝片8可有效的反射热辐射;
参照说明书附图3-5,支撑件3上下两端均填充有阻燃剂,可以防止本产品起火而燃烧,隔热层1表面包裹有加强层9,加强层9由弹性纤维和尼龙纤维交叉编织形成蜂窝状六边形状,可增强本产品整体的韧性。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包括隔热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1)内部设置有第一吸音棉(2),所述第一吸音棉(2)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件(3),且所述支撑件(3)截面形状设置为工形,所述支撑件(3)上下两端均与第一吸音棉(2)相贴,若干个相邻所述支撑件(3)之间对称设置有第二吸音棉(4),两个所述第二吸音棉(4)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间隙(5),所述第二吸音棉(4)与第一吸音棉(2)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间隙(6),所述支撑件(3)内部设置有弹簧(7),所述隔热层(1)内部交错设置有若干个铝片(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音棉(2)和第二吸音棉(4)均粘接在支撑件(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1)表面包裹有加强层(9),所述加强层(9)有弹性纤维和尼龙纤维交叉编织形成蜂窝状六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1)由橡胶海绵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上下两端均为中空设置,所述支撑件(3)上下两端内部均填充有阻燃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7)设置为压缩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支撑件(3)均在同一水平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隔音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上下两端外表面均设置有凹槽(1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