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涉及衣物烘干器具及其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5463804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文件公开了一种干衣机具有位于箱体内的衣物处理桶组件,其包含由电机驱动而可旋转的内桶和套于内桶外的外桶。外桶与冷凝通道连接且空间相通;冷凝通道进而依次连接风扇与空气加热通道;空气加热通道的另一端继而与外桶空间连通;于是在外桶、冷凝通道、风扇及空气加热通道中形成一个空气循环通路。在烘干程序中,空气加热通道中的加热器对流经其中的烘干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高温烘干空气在风扇的作用下进入衣物处理桶组件,加热内桶中的潮湿衣物,使衣物中的水分蒸发;烘干空气携带蒸发的水分进而进入冷凝通道,在其中烘干空气中的水分被冷凝而重新变成液态,从烘干空气中分离,烘干空气于是重新变得低温而干燥,并在风扇的带动下重新进入加热通道,并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最终烘干内桶中的衣物。其中,冷凝通道上连接冷却水进水管。在烘干程序中,冷却水从进水管中流入冷凝通道,从而与进入冷凝通道的烘干空气发生热交换,冷凝烘干空气中的水份。
公告号为us6279357b1的美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洗衣干衣机。该洗衣干衣机具有通过三脚架安装在外桶内的滚筒。外桶的后壁具有凹槽。水从进水装置流向外桶的后壁上。在烘干模式下,滚筒旋转,湿空气在滚筒的旋转下离开滚筒并被搅拌。流淌的水与湿空气接触,从而在空气被加热并沿循环通道返回滚筒之前提升对空气的冷凝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衣物烘干器具的热交换装置。根据该发明的一个方面,热交换装置包括平板状的主体,主体中具有平铺分布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具有出口和入口,适于接收冷却介质从入口进入流体通道,并从出口离开流体通道,其中主体至少部分由金属或者导热性能不逊于金属的材料制成,主体包含通孔,流体通道围绕通孔分布。
主体可被实施为环形结构,通孔为圆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主体包含互相贴合连接的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流体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主体包含呈平面状铺展的且其中形成流体通道的管道。
管道可与第三薄片导热地固定连接。
管道也可通过连接支架固定。
此外,管道还可以包含若干相互连通且靠近的区段,各区段的壁相互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孔两侧各有至少一条流体通道。冷却介质可分别通过各流体通道从通孔的两侧通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流体通道折叠弯曲,每两个相邻的折弯的区段之间形成锐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流体通道折叠弯曲,相互折弯的区段相互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流体通道折叠弯曲,具有相互折弯的若干区段,平板状主体相对于水平面垂直或者倾斜安装,且使流体通道的入口高于流体通道其他部分时,沿流体流动方向,流体通道的至少部分区段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衣物烘干器具。
根据该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衣物烘干器具,包含水平或者倾斜设置的内桶,可转动地位于外桶内,内桶壁具有若干密集分布的孔从而允许参与烘干的过程空气在内桶和外桶之间流通,内桶后壁与带动其转动的驱动轴连接,驱动轴穿过位于外桶后壁上的轴承,根据以上方式构造的热交换装置装于外桶后壁与内桶后壁之间,驱动轴穿过热交换装置的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外桶与过程空气通道连接,过程空气通道内设有风扇,其中过程空气通道的进气口位于外桶后壁上或者靠近外桶后壁。
过程空气通道的出气口可以靠近外桶前端。于是在过程空气通道与外桶之间形成了空气循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主体与内桶基本同轴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主体固定在外桶后壁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主体的外边缘接近外桶后壁的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流体通道的出口靠近设于外桶后壁上的导引装置,导引装置朝外桶底部延伸。
下文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衣物烘干器具的简要示意图;
图2为衣物烘干器具部分构件的拆解示意图;
图3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热交换装置的正面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热交换装置的组成构件示意图;
图5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热交换装置及外桶后桶的正面视图;
图6为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衣物烘干器具1包含构成主烘干室的外桶2和位于外桶2中的由电机3驱动而可旋转的内桶4。内桶4的壁41上具有密集的孔42,于是内桶4的内部与外桶2之间适于空气流通。内桶后壁43与带动其转动的驱动轴44连接。驱动轴44穿过位于外桶后壁22上的轴承23后与电机3传动连接。内桶4水平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内桶也可以倾斜设置于同样倾斜的外桶中。以上“水平”和“倾斜”是以内桶4的中心轴的水平或倾斜为参考对象。
其中外桶2连接过程空气通道5。过程空气通道5的进气口51与外桶2的侧壁21连接,且靠近外桶2的后壁22。过程空气通道5的出气口52与装于外桶2前侧的垫圈6连接。于是过程空气通道5与外桶2空间相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过程空气通道5的入口也可与外桶2的后壁22连接。
过程空气通道5内设有风扇7和加热装置8。其中风扇7启动后可鼓动空气从过程空气通道5的进气口51进入过程空气通道5,经过加热装置8,通过出气口52吹出,进入外桶2的前部,进入内桶4与衣物充分接触后从内桶壁41上的孔42穿出,较多的气流穿出孔42后进入压强较低的外桶后壁22与内桶后壁43之间的间隙9,然后沿着该间隙9向过程空气通道5的进气口51集中,最后进入过程空气通道5,完成一次循环流动。
如此可见,过程空气在向过程空气通道5的进气口51流动的过程中较密集地通过外桶后壁22与内桶后壁43之间的间隙9。在外桶后壁22与内桶后壁43之间的间隙9中设置热交换装置10。于是湿热的过程空气从间隙9内通过时与热交换装置10发生热交换,温度下降,其中的水分得到冷凝。过程空气随后在风扇7的作用下从进气口51进入过程空气通道5。随后在加热装置8的加热下,过程空气温度重新升高,然后重新进入外桶2及内桶4中,与其中的衣物接触而使衣物中的水分进一步蒸发。
热交换装置10装于过程空气较为集中地通过的外桶后壁22与内桶后壁43之间,从而使热交换装置10发挥更高的热交换效率。另外,由于无需设置专门的热交换通道,空间上更为节约,从而减少衣物烘干器具1的体积和制造成本。
其中热交换装置10是为平板状结构,固定在外桶2上,例如可以固定在外桶后壁22上。热交换装置10包含由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限定的流体通道11,流体通道11具有穿过外桶2的壁20,例如后壁22,的入口12。流体通道11的出口13位于外桶2内。工作过程种,从流体通道11的入口12向流体通道11内供应冷却介质。冷却介质与接触热交换装置10的过程空气通过导热的通道壁发生热交换,使过程空气温度降低。温度升高的冷却介质从外桶2底部排走。其中冷却介质可以是水。流体通道11可以向热交换装置10提供源源不断的冷却介质,同时冷却介质在流体通道11中流动,可以与过程空气通过通道壁充分发生热交换,使冷却介质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冷却介质在流体通道11内流动,不会在气流的吹动下发生飞溅,进入内桶4打湿衣物,也不会被风扇7吸入过程空气通道5。另外,布置有流体通道11的平板状结构的热交换装置10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具有相对较薄的厚度,从而对后壁22与内桶后壁43之间的间隙9的宽度的要求不高,也更利于空气通过该间隙。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10包括平板状的主体14。主体14基本为环形结构,具有圆形的通孔15。主体14通过各种可行的固定方式,例如焊接、粘贴、螺钉固定或者注塑,固定在外桶2的后壁22上。其中主体14与外桶2后壁22上的轴承23同轴,于是也与内桶4基本同轴设置。驱动轴44穿过热交换装置10的通孔15。热交换装置10如此设置于是可充分利用外桶后壁22的尺寸而铺展,使热交换面积尽可能大,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如此也不会影响外桶2与内桶4及驱动系统的安装。更为有利的是,湿热的过程空气更多地沿着外桶2及内桶4的边缘靠近外桶后壁22,因此通孔15的设计可以使流体通道11更集中地分布于过程空气更加集中的区域。热交换装置的主体14的外边缘142可以延伸到接近外桶后壁22的边缘。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交换装置100的主体140中具有平铺分布的流体通道110。流体通道具有入口111和出口112,适于接收冷却介质从入口111进入流体通道110,并从出口112离开流体通道110。
其中主体140包含分别由金属制成的基本为环形的第一薄片1401和第二薄片1402。第一薄片1401大体平整。第二薄片1402上具有预先成型的凹槽150。第一薄片1401与第二薄片1402相互贴合固定,形成大致为环形的主体140。同时在凹槽150与第一薄片1401所包围的空间内形成流体通道110。其中制成第一薄片1401和第二薄片1402的材料可以是其他导热性能较好,至少不逊于一般金属的材料。
自入口111以后,流体通道110分成两条,分别位于通孔1500两侧,并在末端分别有一个出口112。从入口111进入流体通道110的冷却介质于是分别从通孔1500的两侧留下,充满整个流体通道110,同时均匀地对通过通孔1500两侧的过程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流体通道110折叠弯曲,且相互折弯的区段1100相互平行。
在附图未显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实施为每两个相邻的折弯的区段之间形成锐角。热交换装置装于外桶后壁上后,根据外桶及内桶的设置方式,平板状主体相对于水平面垂直或者倾斜安装,流体通道的入口高于流体通道其他部分。此时,沿流体流动方向,流体通道的至少部分区段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通常,冷却介质为自来水。冷却水在倾斜的折弯区域可产生较大的势能,并在折弯的区段产生较大的湍流,从而减少水中沉淀物在折弯区段的沉淀积累,使流体通道中水流更加顺畅,避免流体通道的堵塞。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交换装置200的主体240包含呈平面状铺展的且其中形成流体通道210的管道160。管道160通过连接支架170固定。其中管道160的入口161穿过外桶后壁22。管道160所限定的流体通道210的出口212靠近设于外桶后壁22上的导引装置17。导引装置17朝外桶2底部延伸。导引装置17可以是突肋。
除了通过支架170固定,在其他未显示的实施方式中,管道包含若干相互连通且靠近的区段,各区段的壁相互固定。也即管道的区段互相贴近且相互固定。
如图6所示,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交换装置300包含管道260,管道260与第三薄片1403导热地固定连接。其中第三薄片1403至少部分由金属或者导热性能不逊于金属的材料制成。
上文所描述以及附图所示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在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的范畴内,相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针对本发明所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变更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衣物烘干器具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状的主体(14,140,240),主体中具有平铺分布的流体通道(11,110,210),流体通道具有出口(13,112,212)和入口(12,111),适于接收冷却介质从入口进入流体通道,并从出口离开流体通道,其中主体至少部分由金属或者导热性能不逊于金属的材料制成,所述主体包含通孔(15,1500),所述流体通道围绕通孔分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为环形结构,所述通孔为圆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含互相贴合连接的第一薄片(1401)和第二薄片(1402),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流体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含呈平面状铺展的且其中形成流体通道的管道(160,26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260)与第三薄片(1403)导热地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通过连接支架(170)固定。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包含若干相互连通且靠近的区段,各区段的壁相互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通孔两侧各有至少一条流体通道(11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流体通道折叠弯曲,每两个相邻的折弯的区段之间形成锐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流体通道折叠弯曲,相互折弯的区段(1100)相互平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流体通道折叠弯曲,具有相互折弯的若干区段,平板状主体相对于水平面垂直或者倾斜安装,且使流体通道的入口高于流体通道其他部分时,沿流体流动方向,流体通道的至少部分区段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
12.一种衣物烘干器具,包含水平或者倾斜设置的内桶(4),可转动地位于外桶(2)内,内桶壁(41)具有若干密集分布的孔(42)从而允许参与烘干的过程空气在内桶和外桶之间流通,内桶后壁与带动其转动的驱动轴(44)连接,驱动轴穿过位于外桶后壁(22)上的轴承(23),其特征在于:如以上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装置(10,100,200,300)装于外桶后壁(22)与内桶后壁(43)之间,驱动轴穿过热交换装置的通孔(15)。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烘干器具,其特征在于:外桶与过程空气通道(5)连接,过程空气通道内设有风扇(7),其中过程空气通道的进气口(51)位于外桶后壁(22)上或者靠近外桶后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烘干器具,其特征在于:过程空气通道的出气口(52)靠近外桶前端。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烘干器具,其特征在于:其中热交换装置的主体(14,140,240)与内桶(4)基本同轴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烘干器具,其特征在于:热交换装置的主体固定在外桶后壁上。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烘干器具,其特征在于:热交换装置的主体的外边缘(142)接近外桶后壁的边缘。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烘干器具,其特征在于:流体通道的出口(212)靠近设于外桶后壁上的导引装置(17),导引装置朝外桶(2)底部延伸。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