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和衣服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4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和可拆装送风装置的衣服。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送风装置,其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时等安装于作业者穿着的衣服上,通过向衣服内送风而使衣服内通风。例如,国际公开公报第2007/061088号公开了一种具有风扇主体部和环状部件的送风装置。作业者在将送风装置安装于衣服的情况下,使风扇主体部从外侧插入,以使风扇主体部的凸缘部抵接于设置于衣服的开口部的周端部。并且,从衣服的内侧沿风扇的轴向将环状部件嵌入到风扇主体部,使风扇主体部的卡止部与环状部件的突起卡合。据此,送风装置在由凸缘部和环状部件从外侧和内侧夹持着衣料的状态下固定于衣服。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送风装置中,卡止部和突起卡合时的凸缘部和环状部件之间的间隙固定。因此,由于安装送风装置的衣服的厚度,送风装置有可能无法可靠地固定于衣服。另一方面,由于作业者所穿着的衣服的厚度根据季节或作业环境而不同的情况较多,因此,期望有一种可应对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衣服的送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关于可应对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衣服的送风装置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构成为能够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具有马达、风扇、壳体、安装部件、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卡止机构。

壳体收容马达和被马达驱动而旋转的风扇。安装部件构成为沿规定的动作路线,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于壳体。第一夹持部设置于壳体,另一方面,第二夹持部设置于安装部件。在安装部件安装于壳体的情况下,第二夹持部构成为在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与第一夹持部相向配置,并与第一夹持部之间夹持衣服的衣料。

卡止机构构成为通过将安装部件沿风扇的旋转轴方向卡止于壳体,来限制安装部件相对于壳体沿旋转轴方向的移动。卡止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和安装部件中的一方的第一卡止部和设置于壳体和安装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卡止部。第二卡止部构成为在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多个卡止位置中的任一个,沿旋转轴方向卡止第一卡止部。多个卡止位置的各卡止位置位于在安装部件沿动作路线安装于壳体的过程中第一卡止部能够通过的路径上。

此外,此处所说的“在旋转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多个卡止位置”可以包括位于在沿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彼此不同的位置的情况、和位于无论是在旋转轴方向上还是在与旋转轴交叉的方向上均不同的位置的情况。另外,“沿旋转轴方向卡止”可以包括仅沿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中的规定的一方向卡止的情况、和沿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中的两个方向卡止的情况。优选至少沿安装部件和壳体彼此分离的方向卡止。

根据本技术方案,第二卡止部能够在风扇的旋转轴方向、即夹持衣料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相向方向上,于多个卡止位置中的任意一个卡止第一卡止部。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根据所穿着的衣服的衣料的厚度来选择第一卡止部相对于第二卡止部的卡止位置,从而由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适当地夹持衣料。另外,在使用者沿规定的动作路线将安装部件安装于壳体的过程中,多个卡止位置位于第一卡止部能够通过的规定的路径上。因此,使用者在将安装部件安装于壳体的一系列的操作中,将第一卡止部在适当的卡止位置卡止于第二卡止部即可。即,不需要为了改变卡止位置而将安装部件暂时从壳体拆下再重新安装。如此,本技术方案的送风装置能够通过容易的操作来应对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衣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安装部件可以构成为通过沿动作路线,按照旋转轴方向、绕旋转轴的周向的顺序相对于壳体相对移动,由此安装于壳体。并且,多个卡止位置可以位于第一部件能够通过的路径中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上。

根据本技术方案,安装部件由使用者相对于壳体按照旋转轴方向、周向的顺序向两个方向操作而安装于壳体。由于第一卡止部在位于沿周向延伸的部分的任一卡止位置卡止于第二卡止部,因此,能够抑制安装部件从壳体脱离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送风装置还可以具有旋转限制机构,该旋转限制机构构成为通过将安装部件沿周向卡止于所述壳体,来限制安装部件相对于壳体的旋转。旋转限制机构可以包括设置于壳体和安装部件中的一方的第一旋转限制部和设置于壳体和安装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第二旋转限制部。第二旋转限制部可以构成为沿周向卡止第一旋转限制部。此外,此处所说的“沿周向卡止”可以包括仅沿周向中的规定的一方向卡止的情况和沿周向中的两个方向卡止的情况。优选至少在安装部件安装于壳体的过程中沿周向中的第一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卡止。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通过旋转限制机构来限制安装部件相对于壳体沿周向旋转,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安装部件从壳体脱离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第二旋转限制部可以构成为响应于安装部件相对于壳体沿周向旋转的动作,来卡止第一旋转限制部。根据本技术方案,在将安装部件安装于壳体的过程中,当使用者使安装部件沿周向旋转时,第一旋转限制部被第二旋转限制部卡止。使用者能够仅通过将安装部件安装于壳体的操作,使卡止机构和旋转限制机构双方动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第二旋转限制部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与多个卡止位置对应的、周向上不同的多个旋转限制位置,沿周向卡止第一旋转限制部。根据本技术方案,即使在第一卡止部被第二卡止部卡止在多个卡止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由旋转限制机构适当地限制安装部件相对于壳体的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送风装置还可以具有附加卡止机构。附加卡止机构可以构成为通过将安装部件沿旋转轴方向和周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卡止于壳体,来限制安装部件相对于壳体沿旋转轴方向的移动和沿周向的旋转中的至少一方。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附加卡止机构与卡止机构(和旋转限制机构)并用,因此,即使在并用的机构因某种原因而无法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附加卡止机构也能够发挥该功能,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安装部件从壳体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壳体和安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可以具有指握用突起或指握用凹部。在该情况下,在使用者将安装部件拆装于壳体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安装部件的颜色可以与壳体的颜色不同。根据本技术方案,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区分壳体和拆装于壳体的安装部件,因此,使拆装操作(尤其是,拆下操作)变得更容易。此外,安装部件和壳体可以分别整体由一种颜色形成,也可以一部分含有不同的颜色。在安装部件的一部分和壳体的一部分的颜色彼此不同时,在送风装置安装于衣服的情况下,优选从相同方向能够视认的部分的颜色不同。另外,优选安装部件的颜色为与壳体的颜色的对比度明显的颜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构成为能够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具有马达、风扇、壳体、安装部件、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卡止机构。

壳体收容马达和被马达驱动而旋转的风扇。安装部件构成为沿规定的动作路线,按照风扇的旋转轴方向、绕旋转轴的周向的顺序相对于壳体相对移动,由此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于壳体。第一夹持部设置于壳体,另一方面,第二夹持部设置于安装部件。在安装部件安装于壳体的情况下,第二夹持部构成为在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与第一夹持部相向配置,并与第一夹持部之间夹持衣服的衣料。

卡止机构构成为通过将安装部件沿旋转轴方向卡止于壳体,来限制安装部件相对于壳体沿旋转轴方向的移动。卡止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和安装部件中的一方的第一卡止部和设置于壳体和安装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卡止部。第二卡止部构成为在至少一个卡止位置沿旋转轴方向卡止第一卡止部,其中,至少一个卡止位置位于在安装部件沿周向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卡止部能够通过的路径中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按照风扇的旋转轴方向、绕旋转轴的周向的顺序使安装部件相对于壳体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卡止部被第二卡止部沿旋转轴方向卡止在位于该路径中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的卡止位置。因此,在第一卡止部被第二卡止部卡止之后,只要两者彼此暂时不沿周向移动,旋转轴方向的卡止就不会被解除。通过所述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安装部件从壳体脱离的可能性。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卡止位置可以仅设置有一个,也可以设置有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构成为能够拆装上述各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衣服。通过将上述各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安装于所述衣服而能够使衣服内实现通气,因此,能够给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作业环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衣服还可以具有上述各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电池、电池支架(batteryholder)和电源线(cable),其中,电池向马达供给电源;电池支架构成为能够安装电池且能够连接电池;电源线构成为能够连接电池支架和马达。根据本技术方案,通过经由电源线连接电池支架和马达,从而能够提高电池和电池支架相对于送风装置的配置自由度。此外,在此所说的“安装”是指物理性卡合,“连接”是指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送风装置可以具有连接于马达的装置侧连接器(connector),另一方面,电源线可以具有能够与装置侧连接器连接的电源线侧连接器。并且,壳体可以具有连接器限制部件,该连接器限制部件构成为在与装置侧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限制电源线侧连接器向从装置侧连接器脱离的方向移动。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降低在使用者正穿着衣服进行作业时,电源线从送风装置脱离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送风装置可以具有卡合部。另外,衣服还可以具有防脱落机构,该防脱落机构构成为通过与安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的卡合部卡合,来至少防止壳体从衣服脱落。根据本技术方案,即使在由于某种原因而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对衣料的夹持被解除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收容马达和风扇的壳体从衣服脱落而导致送风装置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上衣的后视图。

图2是上衣的风扇安装部的说明图。

图3是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主体部拆下环状部件后的状态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主体部的侧视图。

图6是主体部的后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电池和电池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电源线的俯视图。

图10是附加卡止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卡止突起位于第一卡止位置时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剖视图。

图13是卡止突起位于第二卡止位置时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连接有电源线的状态的送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上衣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上衣的内侧结构的说明图。

图20是安装有风扇保持带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1是变形例的卡止机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例,例示送风装置1。另外,作为可拆装送风装置的衣服,例示上衣9。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使用方式简单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例如安装在上衣9上使用。如图2所示,上衣9是又被称为工作服的前开式长袖上衣,一般而言,被穿着于衬衣、t恤等外面。上衣9在背面部的下方(详细而言,为在穿着时覆盖使用者的腰部周围的后背侧的部分)的两个部位具有用于安装送风装置1的安装开口91。即,在上衣9上能够安装两个送风装置1。此外,安装开口91形成为直径与送风装置1的壳体4的内侧筒部41(参照图4)的直径大致相同。下面,将安装开口91的周缘部又称为风扇安装部93。此外,优选风扇安装部93为了能够稳定地安装送风装置1而通过加强件来加强。

另外,在上衣9(例如前表面部(前身))的内侧设置有口袋94,该口袋94能够收容安装有作为送风装置1的电源的电池95的电池支架96。口袋94构成为具有盖941的翻盖口袋(flappocket)。此外,盖941能够通过与粘扣带相比不容易被解除卡合的钩扣(又称为按扣)943固定住。

如图1所示,送风装置1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安装开口91,在进气口457面向上衣9的外部的状态下,送风装置1被安装到上衣9上。送风装置1经由进气口457从上衣9的外部吸入空气,并向上衣9的内部(使用者侧)送出。被送出到上衣9的内部的空气在冷却使用者的身体的同时在上衣9的内部流动,并从领口、袖口向上衣9的外部流出。通过安装送风装置1而能够在上衣9内通风,由此,使用者能够得到舒适的作业环境。

接着,参照图3和图4对送风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主体部3和环状部件5。主体部3以壳体4、被收容于壳体4的马达33(参照图7)和风扇36(参照图7)为主体而构成。壳体4构成为与风扇36的形状相对应,从风扇36的旋转轴a1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收容体。在壳体4的旋转轴a1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43。环状部件5整体上形成为可拆装于壳体4的外周部的短尺寸的圆筒体。在环状部件5(更详细而言,后述的外侧筒部51)的中心轴a2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5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43配置于上衣9的外侧的状态下,主体部3的凸缘43以外的部分从安装开口91被插入到上衣9的内部(即,与使用者的背部相向的一侧),沿着规定的动作路线,环状部件5从上衣9的内部同轴状地嵌入主体部3的外周部。据此,在上衣9的衣料(详细而言,安装开口91的风扇安装部93)被壳体4的凸缘43和环状部件5的凸缘53夹持着的状态下,送风装置1安装于上衣9。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构成为能够根据衣料的厚度以两档来调节凸缘43和凸缘53之间的距离。关于这点,后面会详细地进行叙述。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关于送风装置1的方向,以送风装置1安装于上衣9,并且穿着上衣9时的使用者的朝向为基准来定义。具体而言,将风扇36的旋转轴a1和环状部件5的中心轴a2的延伸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上衣9的外侧方向(即,壳体4的凸缘43侧)设为后侧,将上衣9的内侧方向(即,环状部件5的凸缘53侧)设为前侧。由此,在下面,将壳体4的凸缘43又称为后侧凸缘43,将环状部件5的凸缘53又称为前侧凸缘53。另外,关于绕旋转轴a1和中心轴a2的周向,以从前侧观察送风装置1的情况为基准,来规定顺时针方向d1和逆时针方向d2。

下面,对送风装置1的主体部3和环状部件5的详细结构,按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3~图7,对主体部3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主体部3以马达33、风扇36和收容马达33和风扇36的壳体4为主体而构成。

如图7所示,马达33和风扇36同轴状地配置于壳体4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有刷的直流马达作为马达33,但是,也可以采用小型且高输出功率的无刷马达来代替马达33。

风扇36构成为具有基座部361和三枚的叶片363的轴流风扇。基座部361和叶片363由树脂一体成型。基座部361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同轴状地安装于马达轴,并且以覆盖马达33的方式配置。风扇36伴随着马达33的驱动而绕着旋转轴a1与马达轴(省略图示)一体地旋转。此外,风扇36的结构(基座部361的形状、叶片363的数量等)也可以适宜地变更。

在此,参照图8和图9,对作为马达33的电源来使用的电池95、可拆装电池95的电池支架96、以及连接电池支架96和送风装置1(详细而言,马达33)的电源线97进行说明。此外,由于电池95和电池支架96的结构为周知的结构,因此,在此对一部分结构省略图示的同时,简单地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图8的上下方向设为电池95和电池支架96的上下方向,将箭头所指的方向设为后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前侧。

如图8所示,电池95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电池95具有一对导轨951、端子(省略图示)、止动销(latch)(省略图示)和按钮953。导轨951以沿电池95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电池95的侧表面上部。止动销和端子设置于电池95的上表面。止动销在电池95的后端部以始终从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被弹簧(未图示)施力,并构成为通过设置于电池95的前端部的侧表面的按钮953的按压操作而从上表面向下方缩进。端子与止动销相邻地设置于电池95的上表面。

如图8所示,电池支架96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电池支架96构成为能够安装电池95且能够电连接电池95。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电池支架96具有一对引导槽、止动销卡合部和端子。引导槽沿电池支架96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且构成为能够与电池95的导轨951滑动卡合。止动销卡合部是向上方凹进的凹部,且构成为能够供电池95的止动销卡合。端子构成为伴随着通过止动销与止动销卡合部卡合而使电池95与电池支架96物理式地卡合,其与电池95的端子电连接。此外,电池95如图8中由箭头所示那样从电池支架96的设置有止动销的后端部(即,与设置有按钮95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安装于电池支架96。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池95也能够安装于各种电动工具(电动螺丝刀:screwdriver、锤钻:hammerdrill等)来作为电动工具的电源来使用。

在电池支架96的上表面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夹子(clip)962。如上所述,使用者既能够将被安装在电池支架96上的状态的电池95收装于上衣9的口袋94(参照图2),还能够利用夹子962将该电池95安装于皮带(belt)等。并且,在电池支架96的前表面设置有操作部964和电源线966。在操作部964上配置有用于开始和停止马达33的驱动、以及调整马达33的转速的按钮和风量的显示灯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马达33的驱动控制的控制器(典型的是,控制电路)被搭载于电池支架96。从电池支架96的前表面延伸出的电源线966在一端具有连接器(插头)967。此外,操作部964可以与电池支架96独立地设置,控制器也可以收容于壳体4内,还可以搭载于与送风装置1独立地设置的操作部。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线97构成为分叉形电源线,其在一端具有连接器(插口)971,在被分叉的另一端分别具有连接器(插头)973。连接器971构成为能够与电池支架96的电源线97的连接器967卡合且能够与该连接器967连接。连接器973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连接器(插口)37卡合且能够与该连接器(插口)37电连接。

下面,返回到主体部3的说明。如图5所示,壳体4包括安装环状部件5的内侧筒部41、上述的后侧凸缘43、形成有进气口457的进气部45和形成有排气口467的排气部4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筒部41和排气部46作为一部件而由树脂一体形成。另外,进气部45和后侧凸缘43作为一部件而由树脂一体形成。通过组装两个部件,来形成作为单一的收容体的壳体4。此外,在马达33和包括风扇36的内部零部件被收容的状态下,通过如此组装壳体4,来形成主体部3。

内侧筒部41形成为圆筒状,且以风扇36的旋转轴a1为中心轴而与马达33和风扇36(参照图7)同轴状地配置。在内侧筒部41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在旋转轴a1方向上和绕旋转轴a1的周向上卡止环状部件5的结构,关于这点,后面会详细地进行叙述。

如图5和图6所示,进气部45以在旋转轴a1方向上覆盖风扇36的进气侧的端部(具体而言,后端部)的方式配置于内侧筒部41。进气部45在从旋转轴a1方向观察时整体上形成为圆形,且包括堵塞部451、第一肋453和第二肋455。此外,进气部45的直径与内侧筒部41的内径大致相同。

如图6所示,堵塞部451是以与旋转轴a1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于进气部45的中心部的部位。如图1所示,堵塞部451由于是配置于上衣9的外侧的表面部,因此可以说是适于做设计的表面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堵塞部451构成为设计面。具体而言,堵塞部451被设计为多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边形)。此外,还可以对堵塞部451的后表面(图6所图示的表面)施加设计。第一肋453形成为圆弧状,且从堵塞部451呈放射状延伸。第二肋455形成为与堵塞部451的外形(多边形)对应的形状,且配置于进气部45的径向中央部,连接第一肋45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453以向径向外侧朝逆时针方向d2(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第一肋453的配置方向是与风扇36的旋转方向、即顺时针方向d1相反的方向。通过如此配置第一肋453,与将第一肋453配置为仅沿径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风扇36的风量下降时的风扇36的效率低下。

后侧凸缘43以从进气部45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进气部45的第一肋453和第二肋455之间的开口构成进气口457。各进气口457沿旋转轴a1方向贯通,当风扇36旋转时,被吸入的空气经由进气口457朝着壳体4内从后方向前方流入。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后侧凸缘43的后表面设置有指握凹部432。指握凹部432是用于使如下动作容易地进行的凹部,即,使用者将手指放置于该指握凹部432来把持壳体4,或者使该壳体4绕旋转轴a1旋转,还或者按压该壳体4以使其无法旋转。此外,在指握凹部432上设置有多个短的突状部433,该突状部433作为配置于指握凹部432的手指的防滑部,沿与周向交叉的方向(径向)延伸。

如图3和图5所示,排气部46以在旋转轴a1方向上覆盖风扇36的排气侧的端部(具体而言,前端部)的方式配置于内侧筒部41。排气部46整体上形成为在旋转轴a1方向上朝远离内侧筒部41的前端部的方向(前方)突出的圆顶状,且包括堵塞部461、第一肋463、第二肋464和第三肋465。

如图3所示,堵塞部461是以与旋转轴a1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前端部的中心的圆形部位。堵塞部461的直径被设为内侧筒部41的内径的大致一半。第一肋463从堵塞部461呈放射状延伸。第二肋464形成为环状,并连接第一肋46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第三肋465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呈圆弧状地连接第二肋464和内侧筒部41的前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排气部46的第一肋463、第二肋464和第三肋465之间的开口构成排气口467。各排气口467在旋转轴a1方向上贯通,当风扇36旋转时,从进气口457向壳体4内流入的空气经由排气口467从后方向前方流出。此外,排气口467中的形成于第三肋465之间的排气口467也在与旋转轴a1交叉的方向上贯通。因此,从进气口457向壳体4内流入的空气也经由排气口467沿与旋转轴a1交叉的方向流出。

如图3所示,在排气部46的周向上的一部分设置有未设置第一肋463~第三肋465的区域。该区域构成配置上述的电源线97的连接器(插头)973(参照图9)的连接器配置区域38。相对于连接器配置区域38在旋转轴a1侧配置有与马达33电连接的连接器(插口)37。连接器37在与旋转轴a1正交的方向上(在主体部3的径向上)以使电源线97的连接器937能够拔出插入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壳体4上设置有限制肋381,该限制肋381构成为限制连接器973向径向外侧(换言之,连接器973从连接器37脱离的方向)移动。限制肋381是相对于连接器配置区域38设置于径向外侧且构成为能够与配置于连接器配置区域38的连接器973抵接的肋(壁部)。限制肋381通过从径向外侧与连接器973抵接,而能够防止连接器973从连接器37脱离。据此,在因使用者穿着安装有送风装置1的上衣9在作业过程中移动而使电源线97移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电源线97从送风装置1脱离的可能性。此外,连接器973连接于连接器37的状态被表示在与后述的变形例对应的图16和图17中。

下面,参照图3和图4对环状部件5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环状部件5包括外侧筒部51、上述的前侧凸缘53和指握突起5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筒部51、前侧凸缘53和指握突起55由树脂一体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5由与壳体4不同颜色的树脂形成。具体而言,采用对比度明显的颜色,环状部件5大致整体由绿色形成,而另一方面,壳体4大致整体由白色形成。

外侧筒部51是嵌合于壳体4的内侧筒部41的外部的部位。因此,外侧筒部51形成为具有与壳体4的内侧筒部41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内径的短尺寸的圆筒体。

如上所述,前侧凸缘53是在前后方向(旋转轴a1方向)上与壳体4的后侧凸缘43相向且与后侧凸缘43之间夹持上衣9的安装开口91的风扇安装部93的部位。前侧凸缘53以从外侧筒部51的中心轴a2方向上的一端部(具体而言,后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凸缘53的外径被设定为与壳体4的后侧凸缘43的外径大致相同。

指握突起55为用于使下述动作容易地进行的突起,即,使用者将手指放置在该指握突起55来把持环状部件5,或者使该环状部件5绕中心轴a2旋转,还或者按压该环状部件以使其无法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指握突起55形成为大致三角板状,且被设置为其两条边连结于外侧筒部51的外周面和后侧凸缘53前表面,其板面与绕中心轴a2的周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指握突起55设置有多个,且在周向上彼此分离而配置。

如图4所示,上述那样构成的送风装置1还具有卡止机构6、旋转限制机构7和附加卡止机构8。卡止机构6是如下构成的机构:通过将环状部件5沿旋转轴a1方向(中心轴a2方向)卡止于壳体4,来限制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旋转轴a1方向移动。旋转限制机构7是如下构成的机构:通过将环状部件5沿绕旋转轴a1的周向卡止于壳体4,来限制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旋转。附加卡止机构8是如下构成的机构:除了卡止机构6和旋转限制机构7,还通过附加卡止机构8限制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旋转轴a1方向移动、以及限制环状部件5绕旋转轴a1旋转。下面,对这些机构的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4~图7和图12,对卡止机构6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机构6包括设置于壳体4的内侧筒部41的引导槽61和设置于环状部件5的外侧筒部51的卡止突起66。

如图4和图5所示,引导槽61是以从内侧筒部41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进的方式形成的槽。引导槽61整体上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包括第一部分611和第二部分614。第一部分611是引导槽61中沿旋转轴a1方向从内侧筒部41的前端(旋转轴a1方向上,排气部46侧)延伸至后侧凸缘43的部分。第二部分614是引导槽61中从第一部分611的后侧部分连续并沿周向(详细而言,沿顺时针方向d1)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槽61构成为在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拆装的过程中规定后述的环状部件5的卡止突起66(参照图4)能够通过的路径的槽。具体而言,在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拆装的过程中,卡止突起66被插入到引导槽61内,并沿引导槽61被引导。

第一部分611的前端构成将环状部件5的卡止突起66向引导槽61引入的接受口612。规定第二部分614的前端的壁面(即,从内侧筒部41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伸展到槽底的表面部)沿周向(详细而言,沿顺时针方向d1)延伸的同时,向后侧凸缘43稍微朝后方倾斜。将该壁面称为引导面615。

在引导面615的周向上的中间部形成有第一卡止部616,该第一卡止部616是与旋转轴a1大致正交的表面。在顺时针方向d1上,在第一卡止部616的下游侧端(图5的下端)设置有稍靠后方(图5的右方)的台阶618。引导面615从台阶618进一步向下游侧延伸且稍微倾斜。

在引导面615的终端部(即,最远离第一部分611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卡止部617,该第二卡止部617是与旋转轴a1大致正交的表面。即,第二卡止部617在顺时针方向d1上配置于比第一卡止部616靠下游侧的位置。另外,在旋转轴a1方向(即,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的相向方向、前后方向)上,第二卡止部617位于与第一卡止部616不同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旋转轴a1方向上,第二卡止部617位于比第一卡止部616靠近后侧凸缘43的位置(比第一卡止部616更靠后方)。即,旋转轴a1方向上的第二卡止部617和后侧凸缘43之间的距离比旋转轴a1方向上的第一卡止部616和后侧凸缘43之间的距离短。

如图4所示,卡止突起66以从环状部件5的外侧筒部5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突起66作为长方体形的突起而在外侧筒部51的后端与外侧筒部51一体形成。如上所述,卡止突起66在引导槽61内被引导,因此,卡止突起66被设定为能够插入到引导槽61内的尺寸。

此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引导槽61在内侧筒部4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于三个部位。另外,如图12所示,三个卡止突起66在外侧筒部5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于三个部位。

并且,如图4所示,在壳体4上,在三个引导槽61中与一个第一卡止部616和第二卡止部617分别对应的位置上标有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设置于内侧筒部41的前端面,该内侧筒部41的前端面是即使在环状部件5嵌合于内侧筒部41的外部的情况下也不会被隐藏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分别构成为顶点中的一个朝向径向外侧的正三角形的标记。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是即使在环状部件5嵌合于内侧筒部41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从前方识别第一卡止部616和第二卡止部617的位置的记号。

另一方面,在环状部件5上,在与三个卡止突起66中的一个对应的位置标有基准突起标记63。基准突起标记63设置于外侧筒部51的凸缘状的前端面,该外侧筒部51的凸缘状的前端面是即使在环状部件5嵌合于内侧筒部41的外部的情况下也不会被隐藏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突起标记63构成为顶点中的一个朝向径向内侧的正三角形的标记。基准突起标记63是即使在环状部件5嵌合于内侧筒部41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从前方(即,从能够视认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的方向)识别卡止突起66的位置的记号。

基准突起标记63与上述的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协作而作为用于将环状部件5与壳体4位置对准的记号发挥功能。此外,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仅与三个引导槽61中的一个对应设置,基准突起标记63仅与三个卡止突起66中的一个对应设置,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后述的附加卡止机构8在周向上仅设置在一个部位。关于环状部件5与壳体4的位置对准,后面会详细地进行叙述。

接着,参照图4、图7和图12,对旋转限制机构7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限制机构7包括设置于壳体4的内侧筒部41的旋转卡止部71和设置于环状部件5的外侧筒部51的卡止片75。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卡止部71包括第一凹部711和第二凹部716。第一凹部711和第二凹部716均是以从内侧筒部41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进的方式形成的凹部,且构成为沿周向卡止后述的卡止片75。

如图4所示,第一凹部711被设置为从后侧凸缘53向前方延伸至内侧筒部41的前端附近的凹部。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凹部711的与旋转轴a1正交的截面形成为v字状。规定第一凹部711的两个表面中的在顺时针方向d1上位于上游侧的表面712大致沿径向延伸,而另一方面,位于下游侧的表面713平缓地倾斜的同时连接表面712和内侧筒部41的外周面。表面712作为与后述的卡止片75的爪751卡合的卡合面发挥功能。另外,表面713作为引导配置于第一凹部711内的爪751向顺时针方向d1脱离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如图4所示,第二凹部716作为侧视时呈矩形的凹部在顺时针方向d1上设置于第一凹部711的下游侧且在旋转轴a1方向上设置于内侧筒部41的大致中央部。另外,如图7所示,第二凹部716的与旋转轴a1正交的截面也形成为矩形。规定第二凹部716的三个表面中的在顺时针方向上位于最上游侧的表面717大致沿径向延伸,并作为与卡止片75的爪751卡合的卡合面发挥功能。并且,如图5所示,第二凹部716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一凹部711的前端部远离内侧筒部41的前端的位置。

此外,在旋转轴a1方向(前后方向)上,第一凹部711的前端和第二凹部716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与引导槽61的第一卡止部616和第二卡止部617之间的距离对应。另外,在顺时针方向d1上,第一凹部711的上游侧端和第二凹部716的上游侧端之间的距离与引导槽61的第一卡止部616的下游侧端和第二卡止部617的下游侧端之间的距离对应。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内侧筒部41的前端部,在顺时针方向d1上,于第一凹部711的上游侧设置有引导凹部73。引导凹部73是比第一凹部711和第二凹部716浅的凹部,且以使前端的中央部变得最深的方式整体由弯曲面规定。引导凹部73接受后述的卡止片75(详细而言,爪751),并被向内侧筒部41的外周面引导。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顺时针方向d1上,从上游侧开始按顺序配置有引导凹部73、第一凹部711和第二凹部716。并且,将引导凹部73、第一凹部711和第二凹部716作为一组,三组引导凹部73、第一凹部711和第二凹部716分别配置于上述的三个引导槽61之间。

如图4所示,卡止片75作为具有可挠性的带状部件,以沿环状部件5的外侧筒部51的周向延伸的方式与外侧筒部51一体形成。卡止片75的顺时针方向d1上的上游侧端部与外侧筒部51连接,且能够相对于外侧筒部51向径向弯曲。如图12所示,在卡止片75的顺时针方向d1上的下游侧端部(顶端部)的内表面(中心轴a2侧的表面)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爪751。卡止片75构成为能够经由爪751卡止于上述的第一凹部711和第二凹部716。另外,在卡止片75的顶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部(tab)756。突部756构成为使用者能够用手指沿逆时针方向d2对其进行推压操作,或者用手指捏住来进行操作,该突部756用于解除爪751对第一凹部711(表面712)或第二凹部716(表面717)的卡合。

此外,在周向上,与上述的基准突起标记63对应的卡止突起66和卡止片75的爪751之间的距离与如下距离对应,即,该距离为与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对应的引导槽61的接受口612和在顺时针方向d1上与位于离该引导槽61的上游侧最近的引导凹部73之间的距离。

下面,参照图4和图10,对附加卡止机构8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加卡止机构8包括设置于壳体4的内侧筒部41的前侧的卡扣81和设置于环状部件5的外侧筒部51的卡扣保持部83。

如图10所示,卡扣81构成为形成为u字状的金属制部件。卡扣81的两端部支承于长方体形的基座811,其中,基座811设置于内侧筒部41的前端面(排气部46的外周部)。卡扣81能够以大致沿周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在旋转轴a1方向(前后方向)上转动。更详细而言,卡扣81能够在图4所示的解除位置与图10所示的固定位置之间转动。在解除位置,卡扣81在从旋转轴a1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比内侧筒部41的外径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位置。因此,在卡扣81配置于解除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环状部件5拆装于内侧筒部41的外周部。另一方面,在固定位置,卡扣81在从旋转轴a1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比内侧筒部41的外径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位置。

如图4所示,卡扣保持部83包括在顺时针方向d1上配置于上游侧的第一保持部831和在顺时针方向d1上配置于下游侧的第二保持部836。此外,在顺时针方向d1上,第一保持部831的上游侧端和第二保持部836的上游侧端之间的距离与引导槽61的第一卡止部616的下游侧端和第二卡止部617的下游侧端之间的距离对应。

第一保持部831和第二保持部836均由一对卡止片构成。一对卡止片与外侧筒部51一体形成,在周向上彼此分离,并以从外侧筒部51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一对卡止片在周向上具有可挠性,并且在前端部(顶端部)具有向从彼此分离的方向突出的爪,且构成为能够保持卡扣81。具体而言,一对卡止片在被施加外力而向在周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能够贯插于卡扣81。当一对卡止片恢复到初始位置时,顶端部的爪将卡扣81以无法脱离的方式进行保持。

具有以上结构的送风装置1由使用者安装于上衣9(参照图1和图2)来使用。此外,送风装置1除了能够拆装于上衣9以外,还能够拆装于具有风扇安装部93(参照图2)的衣服。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通过上述的卡止机构6、旋转限制机构7和附加卡止机构8能够应对各种厚度的衣服。

下面,参照图2、图4和图10~图14,对向衣服(例如,上衣9)进行拆装时的送风装置1的作用(尤其是,卡止机构6、旋转限制机构7和附加卡止机构8的作用)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将送风装置1安装于上衣9时,使用者首先如图4所示那样将环状部件5被拆下后的状态的主体部3的一部分插入到上衣9的安装开口91(参照图2)。具体而言,将后侧凸缘43配置于后身(风扇安装部93)的外侧,并将内侧筒部41和排气部46从安装开口91插入上衣9的内侧。据此,成为在后侧凸缘43的前表面配置有风扇安装部93(衣料)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构成为环状部件5沿规定的动作路线安装于壳体4。此外,“动作路线”是指在环状部件5安装于壳体4时所遵循的运动路线、或操作路线。或者,也可以换言之为环状部件5安装于壳体4时的安装方向。典型的是,动作路线表示为朝向规定方向的直线状或曲线状的动作或者多个所述动作组合而成的动作路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5沿着按照旋转轴a1方向、绕旋转轴a1的周向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动作路线安装于壳体4。即,环状部件5沿旋转轴a1方向相对于壳体4相对移动,然后沿周向相对移动,由此安装于壳体4。更详细而言,环状部件5在旋转轴a1方向上向接近壳体4的方向(换言之,前侧凸缘53接近后侧凸缘43的方向)相对移动,然后沿顺时针方向d1相对移动,由此安装于壳体4。

此外,上述的“按照旋转轴a1方向、周向的顺序”意思是指虽然容许相对于旋转轴方向和周向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动,但是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的移动从整体上来看按照旋转轴a1方向、周向的顺序来进行。即,环状部件5向旋转轴a1方向的相对移动可以伴随着环状部件5向周向的稍微的相对移动,环状部件5向周向的相对移动可以伴随着环状部件5向旋转轴a1方向的稍微的相对移动。另外,从旋转轴a1方向朝周向的转移可以作为伴随着急剧的角度变化的转移来进行,也可以作为平缓地连续的转移来进行。

在拆下时,环状部件5使动作路线遵循与安装时相反的方向。即,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相对移动,然后,沿旋转轴a1方向相对移动。更详细而言,环状部件5沿逆时针方向d2相对移动,然后,在旋转轴a1方向上向远离壳体4的方向(换言之,向前侧凸缘53远离后侧凸缘43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从壳体4被拆下。

如上所述,外侧筒部51的内径与内侧筒部41的外径大致相同,因此,使用者只要使卡止突起66与三个接受口612中的任一个未位置对准,就不能将环状部件5嵌入到壳体4的内侧筒部41的外周部。因此,使用者首先将环状部件5沿周向与壳体4位置对准。

具体而言,使用者用一只手把持上衣9的外侧的后侧凸缘43,用另一只手把持环状部件5,将环状部件5的基准突起标记63在顺时针方向d1上与内侧筒部41的在第一位置标记621的上游侧最近的接受口612位置对准。当位置被对准时,与基准突起标记63对应的卡止突起66能够从接受口612(参照图5)沿旋转轴a1方向进入到引导槽61。其他两个卡止突起66也分别能够经由其他两个接受口612进入到引导槽61。另外,卡止片75的爪751能够进入到引导凹部73。此外,此时,附加卡止机构8的卡扣81处于配置于解除位置的状态。

使用者将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向后方移动。通过卡止突起66被沿引导槽61中的第一部分611引导,据此,环状部件5被沿旋转轴a1方向朝后方引导而安装于壳体4。

当卡止突起66向后方移动到第二部分614的位置时,环状部件5除了能够沿旋转轴a1方向移动外,还能够相对于壳体4沿顺时针方向d1移动。使用者使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顺时针方向d1旋转,从而使卡止突起66进入到第二部分614。此外,伴随着卡止突起66从第一部分611向第二部分614进入,卡止片75的爪751沿规定引导凹部73的弯曲面从引导凹部73脱离。在卡止片75向径向外侧弯曲的状态下,爪751沿内侧筒部41的外周面向顺时针方向d1移动。

在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二部分614内的情况下,卡止突起66被引导面615限制在旋转轴a1方向上向前方的移动。另一方面,在旋转轴a1方向(前后方向(图11的左右方向))上,引导槽61的第二部分614的宽度大于卡止突起66的宽度,因此,容许卡止突起66在引导面615和后侧凸缘43之间一定程度地向后方移动。但是,被容许的移动范围根据配置于后侧凸缘43的前侧的风扇安装部93(衣料)的厚度来进行变动。

使用者能够根据上衣9的风扇安装部93的厚度,使环状部件5沿顺时针方向d1转动,直到卡止突起66配置于图11所示的第一卡止位置或图13所示的第二卡止位置为止。第一卡止位置是卡止突起66的前端(图11的左端)抵接于第一卡止部616的位置。此外,卡止突起66在配置于第一卡止位置时,其顺时针方向d1上的下游侧端抵接于形成于第一卡止部616的下游侧的台阶618。第二卡止位置是卡止突起66的前端(图13的左端)抵接于第二卡止部617的位置。此外,卡止突起66在配置于第二卡止位置时,其顺时针方向d1上的下游侧端抵接于第二部分614的下游侧端。因此,使用者使环状部件5转动以使卡止突起66的前端面沿引导面615向顺时针方向d1移动,据此,能够使卡止突起66容易且顺利地移动到第一卡止位置或第二卡止位置。

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一卡止位置时的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之间在相向方向(即,旋转轴a1方向、前后方向(图11中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w1(参照图11)大于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二卡止位置时的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之间的距离w2(参照图13)。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之间的距离与能够由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夹持的风扇安装部93(衣料)的厚度对应。因此,使用者在上衣9用较厚的材料制造的情况下使环状部件5转动,直到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一卡止位置为止,在上衣9用较薄的材料制造的情况下使环状部件5转动,直到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二卡止位置为止即可。

当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一卡止位置时,图4所示的基准突起标记63配置于与内侧筒部41的第一位置标记621相向的位置。据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一卡止位置这一情况。如图12所示,与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一卡止位置相配合,卡止片75的爪751通过卡止片75的恢复力而进入到第一凹部711内,卡合于表面712。据此,卡止片75被第一凹部711卡止。另外,图4所示的卡扣81配置于与第一保持部831相向的位置。

在风扇安装部93的厚度与距离w1较接近的情况下,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一卡止位置时,风扇安装部93被稳定地夹持在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之间。卡止突起66在前方卡止于第一卡止部616,由此限制环状部件5在旋转轴a1方向上向远离壳体4的方向(换言之,前侧凸缘53远离后侧凸缘43的方向)移动。另外,卡止片75在周向上卡止于第一凹部711,由此限制环状部件5沿周向(尤其是,逆时针方向d2)旋转。并且,如图10所示,当使用者使卡扣81向固定位置转动而使之卡合于第一保持部831时,限制环状部件5向远离壳体4的方向移动,以及限制环状部件5沿周向旋转。据此,将环状部件5稳定地固定于壳体4,从而将送风装置1可靠地安装于上衣9。

另一方面,如果上衣9由较薄的材料制造,风扇安装部93的厚度与距离w1相比较小的话,则一定程度上容许卡止突起66沿旋转轴a1方向移动,因此,使送风装置1对上衣9的安装不稳定。因此,使用者使环状部件5转动,以使卡止突起66比第一卡止位置在顺时针方向d1上更靠下游侧移动。此时,暂时进入到第一凹部711的卡止片75的爪751沿平缓的倾斜面、即表面713从第一凹部711脱离。在卡止片75向径向外侧弯曲的状态下,爪751沿内侧筒部41的外周面向顺时针方向d1移动。

当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二卡止位置时,图4所示的基准突起标记63配置于与内侧筒部41的第二位置标记627相向的位置。据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二卡止位置这一情况。如图14所示,与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二卡止位置相配合,卡止片75的爪751通过卡止片75的恢复力而进入到第二凹部716内,卡合于表面717。另外,图4所示的卡扣81配置于与第二保持部836相向的位置。

在风扇安装部93的厚度与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之间的距离w2较接近的情况下,风扇安装部93被稳定地夹持在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之间。卡止突起66在前方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17,由此限制环状部件5在旋转轴a1方向上向远离壳体4的方向(前方)移动。另外,卡止片75在周向上卡止于第二凹部716,由此限制环状部件5沿周向旋转。并且,当使用者使卡扣81卡合于第二保持部836时,限制环状部件5向远离壳体4的方向移动,以及限制环状部件5沿周向旋转。据此,将环状部件5稳定地固定于壳体4,从而将送风装置1可靠地安装于上衣9。

使用者在将送风装置1从上衣9拆下时,首先将环状部件5从壳体4拆下。使用者使第一保持部831或第二保持部836的一对卡止片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从而使卡扣81向解除位置移动。使用者进一步将卡止于第一凹部711或第二凹部716的卡止片75的突部756向逆时针方向d2推压(或者用手指捏住突部756并将其向径向外侧拉动),由此使卡止片75弯曲,来解除卡止。据此,容许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移动。使用者使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逆时针方向d2转动,从而使卡止突起66从第二部分614向第一部分611内移动。然后,使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向前方相对移动,从而使卡止突起66从第一部分611脱离。使用者在将环状部件5从壳体4拆下之后,将主体部3从上衣9拆下。

此外,在将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拆装时,使用者能够将手指放在形成于后侧凸缘43的指握凹部432或设置于环状部件5的指握突起55来把持壳体4和环状部件5,使双方沿周向相对旋转或者沿旋转轴a1方向相对移动。据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操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卡止机构6,相对于三个引导槽61而设置有三个卡止突起66,在将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拆装时,设定为各对引导槽61和卡止突起66相卡合的关系。另一方面,关于旋转限制机构7,相对于三组旋转卡止部71而仅设置有一个卡止片75。另外,关于附加卡止机构8,相对于一组卡扣保持部83而设置有一个卡扣81。

由于这种结构,如上述的例子所示,使用基准突起标记63来进行位置对准,在卡扣81卡止于第一保持部831或第二保持部836的情况下,仅将三组旋转卡止部71中的特定一组用于卡止片75的卡止。但是,使用者在不使用附加卡止机构8的情况下,不用特意进行利用基准突起标记63的位置对准,而将卡止片75卡止于三组旋转卡止部71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此外,基于该观点,可以为:设置三个基准突起标记63以与三个卡止突起66全部对应,设置三组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以与三组旋转卡止部71全部对应。

如以上说明所示,使用者能够将送风装置1拆装于上衣9或具有风扇安装部93的衣服。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1构成为由在旋转轴a1方向上相向配置的后侧凸缘43和前侧凸缘53夹持风扇安装部93,并且通过卡止机构6将环状部件5沿旋转轴a1方向卡止于壳体4,由此来抑制环状部件5从壳体4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卡止突起66在旋转轴a1方向上的卡止位置,而设置有在旋转轴a1方向上位置彼此不同的第一卡止部616和第二卡止部617,因此,送风装置1能够应对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衣服。

尤其是,第一卡止部616和第二卡止部617在使用者沿规定的动作路线将环状部件5安装于壳体4的过程中形成在卡止突起66能够通过的路径上(详细而言,引导槽61(引导面615))。因此,使用者在一系列的安装操作中将卡止突起66卡止于任一个适当的卡止位置即可。即,使用者不需要为了改变卡止位置而将环状部件5暂时从壳体4拆下来重新进行安装。如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能够通过容易的操作来应对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衣服。

并且,环状部件5沿动作路线按照旋转轴a1方向(后方)、周向(顺时针方向d1)的顺序相对于壳体4相对移动,由此安装于壳体4。而且,第一卡止部616和第二卡止部617设置于引导槽61中沿周向延伸的第二部分614。因此,只要卡止突起66不暂时沿周向(逆时针方向d2)移动,就不会解除卡止突起66沿旋转轴a1方向对第一卡止部616或第二卡止部617的卡止。

并且,旋转限制机构7限制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逆时针方向d2)移动。根据所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环状部件5从壳体4脱离的可能性。此外,卡止片75构成为响应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顺时针方向d1)的旋转动作,而卡止于第一凹部711或第二凹部716。因此,使用者能够仅通过沿规定的动作路线将环状部件5安装于壳体4的操作来使卡止机构6和旋转限制机构7双方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卡止机构6和旋转限制机构7,还设置有附加卡止机构8,该附加卡止机构8限制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旋转轴a1方向移动,以及限制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旋转。因此,即使在万一卡止机构6或旋转限制机构7不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附加卡止机构8也能够发挥该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环状部件5从壳体4脱离的可能性。

并且,由于环状部件5的颜色与壳体4不同,因此,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明确地区分环状部件5和壳体4。据此,能够立即明白使用哪个部件相对于哪个部件相对移动为好,因此,使拆装操作(尤其是,将环状部件5从壳体4拆下的操作)变得容易。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上衣9是与本实用新型的“衣服”对应的结构例。送风装置1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对应的结构例。马达3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对应的结构例。风扇36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对应的结构例。壳体4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对应的结构例。环状部件5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安装部件”对应的结构例。后侧凸缘4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夹持部”对应的结构例。前侧凸缘53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夹持部”对应的结构例。卡止机构6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卡止机构”对应的结构例。卡止突起66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卡止部”对应的结构例。引导槽61或引导面615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卡止部”对应的结构例。第一卡止位置和第二卡止位置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卡止位置”对应的结构例。

旋转限制机构7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限制机构”对应的结构例。卡止片75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旋转限制部”对应的结构例。旋转卡止部71(第一凹部711和第二凹部716)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旋转限制部”对应的结构例。附加卡止机构8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附加卡止机构”对应的结构例。指握凹部432和指握突起55是分别与本实用新型的“指握用凹部”和“指握用突起”对应的结构例。电池95、电池支架96和电源线97是分别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电池支架”和“电源线”对应的结构例。主体部3的连接器(插口)37和电源线97的连接器(插头)973是分别与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侧连接器”和“电源线侧连接器”对应的结构例。限制肋381是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限制部件”对应的结构例。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和衣服不限定于所例示的送风装置1和上衣9的结构。例如,送风装置1和上衣9的结构可以根据所期望的附加功能来适宜地进行变更。参照图15~图19,对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和上衣90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参照图3~图14)相同的结构(少许的不同包括某种在本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适宜地将说明和图示进行省略或简略化。

首先,对送风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15~图17所示,送风装置10具有主体部30和环状部件50。主体部3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相同结构的马达33和风扇36。主体部3的壳体40和环状部件5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卡止机构6(参照图4),另一方面,具有结构稍微不同的旋转限制机构7(参照图4)。

本变形例的旋转限制机构7仅卡止片75的突起757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756(参照图12)稍微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756突出至与前侧凸缘53的边缘大致相同的位置,与此相对,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突起757比前侧凸缘53的边缘靠径向外侧突出。根据该结构,使用者在将环状部件50从壳体40拆下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把握应进行操作的突起757的位置。另外,突起757的顶端部(具体而言,比前侧凸缘53的边缘靠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被设为与环状部件50的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突起757的视认性。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未设置有附加卡止机构8(参照图4)。在这种情况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使用者使三个卡止突起66与三个引导槽61怎么对应都可以。因此,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壳体40和环状部件50设置有三个基准突起标记63、三组第一位置标记621和第二位置标记627。

并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将环状部件50安装于壳体40或将环状部件50从壳体40拆下的过程中,使用者需要使环状部件50相对于壳体40沿周向旋转。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状部件50的外侧筒部51的凸缘状的前端面设置有旋转方向显示部57。旋转方向显示部57包括第一标记571(箭头和被上锁的锁的图形)和第二标记572(箭头和被解锁的锁的图形),其中,第一标记571表示安装时的环状部件50的旋转方向;第二标记572表示拆下时的环状部件50的旋转方向。

另外,如图15~图17所示,在壳体40上设置有卡合臂481。卡合臂481构成为能够与设置于后述的上衣90的风扇保持带98(参照图19和图20)卡合。具体而言,在排气部46的周向上的一部分设置有未设置第一肋463的区域。该区域构成在将风扇保持带98安装于卡合臂481时的带通过区域48。卡合臂481是在周向上由带通过区域48的两侧支承并向前方突出的大致u字状的部分。关于风扇保持带98的安装,后面会进行叙述。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也在壳体40上设置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4相同的连接器配置区域38。如图16和图17所示,当电源线97的连接器973连接于主体部3的连接器37而配置于连接器配置区域38时,限制肋381从径向外侧抵接于连接器973,从而防止连接器973脱离。

接着,对构成为能够拆装送风装置10的上衣90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上衣90具有被一体缝在前后身部分的风帽(hood)900。因此,在将送风装置10安装在上衣90上的情况下,被送出到上衣90内的空气能够流动至风帽900来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冷却。此外,风帽900可以通过拉链或扣子相对于前后身拆装。

包括风帽900的上衣90的大部分由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这些纤维的混纺面料(包括被进行了表面加工以使空气不容易向外部泄漏的面料)形成。另一方面,在风帽900中的规定区域设置有使用了网眼布的网眼部903,其中,该规定区域是对应于在使用者戴上风帽900的情况下与两只耳朵相向的位置的区域。据此,使用者即使在戴上风帽900的情况下,也容易听到周边的声音。此外,网眼部903可以被设为能够用折盖(flap)(省略图示)遮盖。

如图19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衣9(参照图1)相同,上衣90具有形成于背面部的两个部位的安装开口91(风扇安装部93)。并且,在本变形例中,在上衣90的背面部安装有风扇保持带98。风扇保持带98构成为通过与上述的送风装置10的卡合臂481卡合,来防止送风装置10从上衣90脱落。更详细而言,风扇保持带98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例如,布料)形成为带状,其一端部在风扇安装部93的上方被缝在上衣90上。在风扇保持带98的两端部安装有一对钩扣(按扣)981。因此,如图19的右侧所示,在钩扣981被解开的情况下,风扇保持带98的一端成为自由端,从而使风扇保持带98呈带状延伸。另一方面,如图19的左侧所示,在钩扣981被扣上的情况下,风扇保持带98呈环状,而使两端固定于上衣90。

参照图19和图20,对风扇保持带98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在如图19的右侧所示那样风扇保持带98的钩扣981被解开的状态下,使用者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将送风装置10安装于上衣90的风扇安装部93。然后,如图20所示,将风扇保持带98穿过带通过区域48,卷绕卡合臂481,在该状态下使风扇保持带98呈环状,扣上钩扣981,从而将送风装置10安装于上衣9。据此,即使在由于某种理由而使卡止机构6的卡止被解除,风扇保持带98也能够防止主体部30从风扇安装部93脱离而脱落。因此,能够降低被收容于壳体40的马达33和风扇36损伤的可能性。

此外,主体部30在从风扇安装部93脱离的情况下,脱落到配置有后侧凸缘43的上衣90的外侧。在本变形例中,安装于上衣90的内侧的风扇保持带98卡合于卡合臂481,该卡合臂481设置于壳体40中配置于上衣90的内侧的部分(详细而言,排气部46)。因此,与在上衣90的外侧设置有防脱落机构的情况相比,风扇保持带98能够更可靠地保持主体部30。另外,风扇保持带98相对于环状部件50配置于环状部件50远离壳体40的方向侧,因此,不仅能够防止主体部30脱落,还能够防止环状部件50脱落。

另外,伴随着马达33的驱动和风扇36的旋转,送风装置10相对于上衣90旋转时,有可能会对电源线97或送风装置10施加多余的载荷。另外,构成为设计面的堵塞部451(参照图6)的朝向有可能会变为与原来不同的方向。对此,风扇保持带98不仅能够作为防脱落机构发挥功能,还能够作为限制送风装置10相对于上衣90旋转的旋转限制机构发挥功能。

在本变形例中,卡合臂481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卡合部”对应的结构例。具有钩扣981的风扇保持带98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防脱落机构”对应的结构例。此外,卡合部和防脱落机构的卡合方式及其配置位置不限于本变形例所例示的卡合方式及其配置位置,可以适宜地进行变更。例如,作为防脱落机构的其他结构例,列举有带状部件、绳状部件等,其中,该带状部件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衣90,并且该带状部件在另一端部具有能够与卡合臂481卡合的钩;该绳状部件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衣90,该绳状部件能够将另一端部系在卡合臂481上。另外,例如,也可以为:采用钩代替卡合臂481,并采用具有环状部件的带状部件或绳状部件代替风扇保持带98,其中,环状部件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衣90,该环状部件在另一端部能够与钩卡合。

除了上述变形例以外,还可以添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可以通过其中仅任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示的送风装置1、10和上衣9、90、或者各权利要求所述的技术方案组合来采用。

只要环状部件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壳体4拆装,壳体4和环状部件5的结构就可以适宜地进行变更。例如,壳体4的进气部45和排气部46的结构(进气口457、排气口467的配置等)可以进行变更。此外,基于容易进行拆装操作的观点,优选壳体4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圆筒部,环状部件5具有能够嵌合于壳体4的圆筒部的外部的圆筒部。

能够夹持风扇安装部93(衣料)的结构不限于后侧凸缘43和前侧凸缘53。例如,后侧凸缘43和前侧凸缘53不必非要卷绕内侧筒部41和外侧筒部51的整周,例如,后侧凸缘43和前侧凸缘53可以为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也可以为在一部分上设置有开口。基于更可靠地夹持衣料的观点,优选后侧凸缘43和前侧凸缘53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径,但外径也可以不同。

卡止机构6构成为通过将环状部件5沿旋转轴a1方向卡止于壳体4来限制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旋转轴a1方向移动即可,分别设置于壳体4和环状部件5的结构不限于引导槽61和卡止突起66。例如,可以颠倒配置关系,在壳体4的外周面设置卡止突起66,另一方面,在环状部件5的内周面设置引导槽61。引导槽61和卡止突起66的数量不限于三组,但基于更可靠地卡止的观点,优选设置有多组。

另外,引导槽61和卡止突起66的形状、卡止突起66的卡止位置等可以适宜地进行变更。例如,引导槽61可以不形成为凹部,而形成为通孔。另外,还为了能够更精细地应对衣料的厚度的差异,卡止突起66在旋转轴a1方向上被卡止的卡止位置也可以设置为三处以上。

另外,环状部件5安装于壳体4时的动作路线(安装方向)也可以适宜地进行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槽61的引导面615整体上形成为沿顺时针方向d1平缓地向后方倾斜,据此,能够毫无区别地顺利地进行转动环状部件5的操作和使卡止突起66向第一卡止部616或第二卡止部617移动的操作。但是,引导面615也可以形成包括与第一卡止部616及第二卡止部617对应的表面的台阶状。另外,例如,可以在第一部分611的两侧分别设置沿顺时针方向d1延伸的第二部分和沿逆时针方向d2延伸的第三部分。规定第二部分的前端的壁面和规定第三部分的前端的壁面在旋转轴a1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即可。在该情况下,使环状部件5在相对于壳体4沿旋转轴a1方向(后方)相对移动之后,根据衣料的厚度,沿顺时针方向d1或逆时针方向d2相对移动。

另外,例如,如图21所示的变形例所示,可以采用包括卡止部64和卡止片67的卡止机构600来代替卡止机构6。此外,在图21中,为了简略化,仅示意性地示出了壳体4的内侧筒部410和环状部件5的外侧筒部510的局部截面。

卡止部64由截面呈v字状的多个卡止槽640形成,其中,该多个卡止槽640沿旋转轴a1方向(前后方向)形成于内侧筒部410的外周面。规定各卡止槽640的两个表面中的前侧的表面641(图21的左侧的表面)以与旋转轴a1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规定各卡止槽640的两个表面中的后侧的表面642(图21的右侧的表面)以向后方扩径的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各卡止槽640规定卡止片67的卡止位置。另一方面,卡止片67作为具有可挠性的带状部件以沿外侧筒部510的中心轴a2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与外侧筒部510一体形成。卡止片67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止片75(参照图12)相同的结构,且在顶端部、即后端部的内侧具有能够卡止于卡止槽640的爪671,并且在外侧具有突起672。优选卡止部64和卡止片67分别沿内侧筒部410和外侧筒部510的周向设置有多个。

在具有卡止机构600的送风装置中,环状部件5通过相对于壳体4沿旋转轴a1方向相对移动来相对于壳体4拆装。即,与按照旋转轴a1方向、周向的顺序相对移动的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不需要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相对移动。因此,在该变形例中,可以不设置旋转限制机构7。但是,基于更可靠地避免卡止片67从卡止部64沿周向脱离的观点,例如,优选在卡止部64的周向上的两侧设置壁部,该壁部抵接于卡止片67来限制该卡止片67向周向的移动。

在将环状部件5安装于壳体4时,使用者以使卡止部64和卡止片67在径向上相向的方式进行位置对准。然后,使外侧筒部510相对于内侧筒部410向后方移动,而使卡止片67根据风扇安装部93(衣料)的厚度卡止于适当的卡止槽640。如此,使用者仅通过将环状部件5根据衣料而向旋转轴a1方向(具体而言,后方)按入适当的卡止位置这样的容易的操作,而能够将环状部件5安装于壳体4。

关于旋转限制机构7和附加卡止机构8的结构,与卡止机构6同样地,可以适宜地进行如下变更等:颠倒旋转卡止部71和卡止片75的配置关系;颠倒卡扣81和卡扣保持部83的配置关系。另外,旋转限制机构7和附加卡止机构8并非必须设置。此外,优选附加卡止机构8在与卡止机构6并用的情况下至少限制环状部件5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旋转。

优选指握凹部432和指握突起55基于提高操作性的观点来设置,但是,也可以省略任一方或双方。

能够拆装送风装置1的衣服不必是上衣9这样的上装,例如,也可以是裤子这样的下装。另外,在衣服具有外层和内层的双层结构的情况下,风扇安装部93设置于外层,在安装送风装置1时,排气部46可以配置于外层和内层之间的内部空间。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领口、腋下等适宜地设置外层和内层未被缝合的部分(开口部),而能够将被送出到内部空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另外,衣服上的风扇安装部93的位置、数量能够适宜地进行变更。

鉴于本实用新型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建以下的方式。以下的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所示的送风装置和衣服、或者各权利要求所述的技术方案组合来采用。

[方式1]

可以为:

所述第二卡止部构成为沿所述旋转轴方向中的、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彼此离开的分离方向卡止所述第一卡止部。

[方式2]

在方式1所述的送风装置中,可以为:

所述安装部件构成为沿所述动作路线,按照所述旋转轴方向中的与所述分离方向相反的接近方向、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中的第一方向的顺序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移动,由此安装于所述壳体。

[方式3]

在方式2所述的送风装置中,可以为:

所述第二旋转限制部构成为将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周向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卡止于所述壳体。

[方式4]

在方式2所述的送风装置中,可以为:

所述第一卡止部是突起,

所述第二卡止部是槽或通孔,其中,所述槽或所述通孔构成为能够将所述突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内部,并且构成为能够引导所述突起的移动,

所述槽或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连续并沿所述周向延伸,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能够将所述突起卡止在所述多个卡止位置的多个卡止部。

[方式5]

在方式4所述的送风装置中,可以为:

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周向中的规定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所述规定方向而向所述旋转轴方向中的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彼此离开的分离方向稍微倾斜。

[方式6]

可以为:

所述衣服具有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夹持部配置于所述衣服的外部的状态下,能够插入所述壳体的一部分。

[方式7]

可以为:

所述安装部件构成为沿所述动作路线,按照所述旋转轴方向中的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彼此接近的接近方向、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中的第一方向的顺序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移动,由此安装于所述壳体。

[方式8]

可以为:

所述至少一个卡止位置是位于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的多个卡止位置。

本方式的送风装置能够通过容易的操作来应对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衣服。

[方式9]

可以为:

所述连接器限制部件包括肋或壁部,所述肋或所述壁部相对于与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连接的所述电源线侧连接器的配置区域设置于所述电源线侧连接器脱离的方向侧,且构成为能够与配置于所述配置区域的所述电源线侧连接器抵接。

[方式10]

可以为:

所述防脱落机构具有可挠性部件,该可挠性部件的一部分安装于所述衣服,所述可挠性部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方式11]

在所述方式10所述的送风装置中,可以为:

所述可挠性部件形成为带状或绳状,且一端部安装于所述衣服,并且另一端部构成为能够安装于所述衣服,以使所述可挠性部件成为环状,

所述卡合部构成为所述两端被支承的臂,

所述可挠性部件通过在所述臂穿过环内的状态下所述另一端部安装于所述衣服,而构成为防止所述壳体的脱落。

【附图标记说明】

1:送风装置;3、30:主体部;33:马达;36:风扇;361:基座部;363:叶片;37:连接器;38:连接器配置区域;38:限制肋;4、40:壳体;41:内侧筒部;410:内侧筒部;43:凸缘(后侧凸缘);432:指握凹部;45:进气部;453:第一肋;455:第二肋;457:进气口;46:排气部;461:堵塞部;463:第一肋;464:第二肋;465:第三肋;467:排气口;48:带通过区域;481:卡合臂;5、50:环状部件;51、510:外侧筒部;53:凸缘(前侧凸缘);55:指握突起;57:旋转方向显示部;571:第一标记;572:第二标记;6、600:卡止机构;61:引导槽;611:第一部分;612:接受口;614:第二部分;615:引导面;616:第一卡止部;617:第二卡止部;618:台阶;621:第一位置标记;627:第二位置标记;63:基准突起标记;64:卡止部;640:卡止槽;641:表面;642:表面;66:卡止突起;67:卡止片;671:爪:672:突起;7:旋转限制机构;71:旋转卡止部;711:第一凹部;712:表面;713:表面;716:第二凹部;717:表面;73:引导凹部;75:卡止片;756、757:突起;751:爪;8:附加卡止机构;81:卡扣;811:基座;83:卡扣保持部;831:第一保持部;836:第二保持部;9、90:上衣;900:风帽;903:网眼部;91:安装开口;93:风扇安装部;95:电池;951:导轨;953:按钮;96:电池支架;962:夹子;964:操作部;966:电源线;967:连接器;97:电源线;971:连接器;973:连接器;98:风扇保持带;981:钩扣;a1:旋转轴;a2:中心轴。


技术特征:

1.一种送风装置,其构成为能够拆装于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马达、风扇、壳体、安装部件、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卡止机构,其中,

所述风扇被所述马达驱动而旋转;

所述壳体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风扇;

所述安装部件构成为沿规定的动作路线,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件,并且在所述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所述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向配置,并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夹持所述衣服的衣料;

所述卡止机构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卡止于所述壳体,来限制所述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旋转轴方向移动,

所述卡止机构包括第一卡止部和第二卡止部,其中,

所述第一卡止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一方;

所述第二卡止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另一方,并构成为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多个卡止位置中的任一个,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卡止所述第一卡止部,

所述多个卡止位置的各卡止位置位于在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动作路线安装于所述壳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止部能够通过的路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构成为通过沿所述动作路线,按照所述旋转轴方向、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的顺序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移动,由此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多个卡止位置位于所述路径中的沿所述周向延伸的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止部是突起,

所述第二卡止部是槽或通孔,该槽或通孔构成为能够将所述突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内部且构成为能够引导所述突起的移动,

所述槽或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连续并沿所述周向延伸,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能够将所述突起卡止在所述多个卡止位置的多个卡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周向中的规定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所述规定方向而向所述旋转轴方向中的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彼此离开的分离方向稍微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旋转限制机构,所述旋转限制机构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周向卡止于所述壳体,来限制所述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

所述旋转限制机构包括第一旋转限制部和第二旋转限制部,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一方;

所述第二旋转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另一方,并构成为沿所述周向卡止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限制部构成为响应所述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周向旋转的动作,来卡止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筒状的内侧筒部,

所述安装部件包括嵌合于所述内侧筒部的外部的圆筒状的外侧筒部,

所述第二旋转限制部是设置于所述内侧筒部的外周面的凹部,

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作为具有可挠性的带状部件,是以沿所述外侧筒部的周向延伸的方式与所述外侧筒部一体形成的卡止片,且构成为能够卡止于所述凹部,

在所述卡止片的顶端部设置有向所述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

所述卡止片响应使用者对所述突起的操作而弯曲,以解除对所述凹部的卡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限制部构成为能够在与所述多个卡止位置对应的、所述周向上不同的多个旋转限制位置,沿所述周向卡止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筒状的内侧筒部,

所述安装部件包括嵌合于所述内侧筒部的外部的圆筒状的外侧筒部,

所述第一卡止部设置于所述外侧筒部的内周面或所述内侧筒部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卡止部设置于所述内侧筒部的所述外周面或所述外侧筒部的所述内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旋转限制机构,所述旋转限制机构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周向卡止于所述壳体,来限制所述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

所述旋转限制机构包括第一旋转限制部和第二旋转限制部,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外侧筒部;

所述第二旋转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内侧筒部,并构成为响应所述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周向的旋转动作,来沿所述周向卡止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

第二旋转限制部构成为能够在与所述多个卡止位置对应的、所述周向上不同的多个旋转限制位置,卡止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限制部是设置于所述内侧筒部的外周面的凹部,

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作为具有可挠性的带状部件,是以沿所述外侧筒部的周向延伸的方式与所述外侧筒部一体形成的卡止片,且构成为能够卡止于所述凹部,

在所述卡止片的顶端部设置有向所述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

所述卡止片响应使用者对所述突起的操作而弯曲,以解除对所述凹部的卡止。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附加卡止机构,所述附加卡止机构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和所述周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卡止于所述壳体,来限制所述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旋转轴方向的移动和沿所述周向的旋转中的至少一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指握用突起或指握用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的颜色与所述壳体的颜色不同。

15.一种送风装置,其构成为能够拆装于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马达、风扇、壳体、安装部件、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卡止机构,其中,

所述风扇被所述马达驱动而旋转;

所述壳体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风扇;

所述安装部件构成为沿规定的动作路线,按照所述风扇的旋转轴方向、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的顺序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移动,由此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件,并且在所述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所述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向配置,并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夹持所述衣服的衣料;

所述卡止机构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卡止于所述壳体,来限制所述安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旋转轴方向移动,

所述卡止机构包括第一卡止部和第二卡止部,其中,

所述第一卡止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一方;

所述第二卡止部是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卡止部,并构成为在至少一个卡止位置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卡止所述第一卡止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卡止位置位于在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周向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止部能够通过的路径中的沿所述周向延伸的部分。

16.一种衣服,其构成为能够拆装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所述送风装置、电池、电池支架和电源线,其中,

所述电池向所述马达供给电源;

所述电池支架构成为能够安装所述电池且能够连接所述电池;

所述电源线构成为能够连接所述电池支架和所述马达。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具有连接于所述马达的装置侧连接器,

所述电源线具有能够与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连接的电源线侧连接器,

所述壳体具有连接器限制部件,该连接器限制部件构成为在与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电源线侧连接器向从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脱离的方向移动。

18.一种衣服,其能够拆装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衣料、安装开口、所述送风装置和可挠性部件,其中,

所述安装开口设置于所述衣料;

所述送风装置在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安装开口且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所述衣料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衣服;

所述可挠性部件的一部分安装于所述衣服,

所述送风装置的所述壳体具有进气部、排气部和卡合臂,其中,

所述进气部具有形成进气口的多个肋;

所述排气部具有形成排气口的多个肋;

所述卡合臂与所述排气部一体地由树脂形成,且能够与设置于所述衣服的可挠性部件卡合。

19.一种衣服,其能够拆装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挠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开口的上方,

所述壳体具有装置侧连接器,该装置侧连接器能够与用于连接电池支架和所述马达的电源线的电源线侧连接器连接,

所述卡合臂和所述装置侧连接器在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隔着所述旋转轴设置于相反侧,

所述排气部具有凹部和连接器限制部件,其中,

所述电源线侧连接器在与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配置于所述凹部;

所述连接器限制部件构成为与所述排气部一体形成且限制所述电源线侧连接器向从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脱离的方向移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涉及能够应对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衣服的送风装置的技术。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风扇;壳体(4),其收容马达和风扇;环状部件(5),其沿规定的动作路线,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凸缘(43),其设置于壳体;凸缘(53),其设置于环状部件(5),并与凸缘(43)之间夹持衣料;和卡止机构(6)。卡止机构(6)包括:卡止突起(66),其设置于环状部件(5);引导槽(61),其设置于壳体(4),且在旋转轴(A1)方向上彼此不同的多个卡止位置中的任一个,沿旋转轴(A1)方向卡止卡止突起(66)。多个卡止位置的各卡止位置位于在环状部件(5)沿动作路线安装于壳体(4)的过程中卡止突起(66)能够通过的路径上。

技术研发人员:山内宪;岩上润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牧田
技术研发日:2018.01.0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55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