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3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最初设计的无叶风扇只能吹冷风(即自然风),而不能吹热风。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可制热的无叶风扇,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201110225514.3、cn201110225536.x、cn201110225513.9、cn201120285286.4、cn201310138010.7以及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120285291.5、cn201120285534.5、cn201320201282.2公开的一种风扇组件,其是在喷嘴的内部通道中设有三个排气通道,即包括主排气通道和位于主排气通道内侧的第一副排气通道和位于主排气通道外侧的第二副排气通道,主排气通道内设有加热装置,工作时,喷嘴内部通道中接收的气流分成三路,其中第一路进入主排气通道经加热装置加热后从主排气通道前端的第一排气口排出,第二路进入第一副排气通道并从第一副排气通道前端的第二排气口排出,第三路进入第二副排气通道并从第二副排气通道前端汇入主排气通道前端从第一排气口排出。该风扇组件虽然能通过主排气通道中的加热装置来对流经主排气通道的气流实现制热功能,且也能通过流经第一副排气通道和第二副排气通道的冷气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隔热功能,但也存在着如下明显不足:

1、其加热装置与主排气通道的壳体直接接触,制热时,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将大量传导到主排气通道的壳体上进而传导至喷嘴上,尽管流经第一副排气通道和第二副排气通道的冷气流能将主排气通道壳体外部的一部分热量带出,但更多的热量仍停留在主排气通道的壳体上,从而使得用户在触摸喷嘴时仍有被烫伤的危险,因此隔热效果不佳;同时,其喷嘴内部通道中的气流经三个排气通道及两个排气口分别排出,不利于气流的集中喷射,导致从喷嘴排出的气流分散不集中,从而影响气流排出效率,进而影响风量;再者,其结构复杂,制作不便,特别是主排气通道由于设置在第一副排气通道和第二副排气通道之间,因此在对其支撑结构的设计上难度较大。

2、其主排气通道的排气口设计不合理,导致经加热装置加热后的热气流需要经过多个弯道和变向后方能从排气口排出,这就使得热风在到达排气口之前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热量损失,从而造成风扇的热效率不高。

3、其主排气通道的前部具有向排气口逐渐变化的缩口设计,但该缩口设计是由两段不规则且不对称的弧形曲面形成的,容易产生风阻,从而造成气流传输不顺畅,进而影响排气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带加热功能且结构简便、隔热效果好、热效率高、气流集中稳定、气流传输顺畅风阻小、风量大的无叶风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包括机体和喷嘴,所述机体上设有空气入口,所述机体内设有用以自所述空气入口吸入外部空气而形成气流的风扇单元,所述机体上还设有气流出口,所述喷嘴的进气端与所述机体的气流出口端相连,所述喷嘴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内部通道和用于将气流向外排出的排气口,所述喷嘴的内部通道中设有集风腔,所述集风腔内设有加热装置,所述集风腔的入风口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集风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隔热通道,所述内部通道中接收的气流自所述入风口进入所述集风腔后,一部分气流经过所述加热装置,另一部分气流经过所述隔热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经过加热装置的气流和所述经过隔热通道的气流均自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向所述排气口输送。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通道内设有多个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一端与所述集风腔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加热装置的外壁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集风腔包括第一腔体和与第一腔体末端相连的第二腔体,所述集风腔的入风口至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区域构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末端至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之间的区域构成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经过加热装置的气流和所述经过隔热通道的气流均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并自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向所述排气口输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为纵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的矩形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为自所述第一腔体的末端向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逐步缩小的缩口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腔体的左、右侧壁均自所述第一腔体的末端向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逐步收缩且基于所述排气口的中心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框式外壳、发热片组、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所述发热片组由多个纵向排布在所述框式外壳内中心位置且两两邻接在一起的发热片单元组成,所述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均为沿纵向呈连续波浪形折弯设计的整体构件,所述第一导热片设置在所述发热片组与所述框式外壳的左侧壁之间且与二者相抵接,所述第二导热片设置在所述发热片组与所述框式外壳的右侧壁之间且与二者相抵接。

进一步的,各所述发热片单元及所述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均自所述集风腔的入风口端向出风口端方向垂直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集风腔、加热装置及所述排气口均基于同一中心平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喷嘴的内部通道为竖向通道,所述集风腔的上下两端分别纵向延伸至所述内部通道的上下两端,所述加热装置的上下两端分别纵向延伸至所述集风腔的上下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集风腔的两个侧壁上设有数个用以卡持在所述加热装置外端部的卡块。

进一步的,所述集风腔的两个侧壁外侧分别设有数个第一螺丝孔柱和数个第二螺丝孔柱,所述第一螺丝孔柱与所述第二螺丝孔柱一一对应,还包括数个固定条,各所述固定条压持在所述加热装置的外端部且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对应的第一螺丝孔柱上、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对应的第二螺丝孔柱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集风腔和所述排气口均设置在一可拆式嵌套于所述喷嘴的附件上,所述附件包括位于前端的嘴部和与所述嘴部后端相连的集风腔壳体,所述排气口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所述嘴部上,所述集风腔壳体内部形成所述集风腔,所述喷嘴的壁体上设有一用于嵌套所述嘴部的纵向贯通开口,所述喷嘴的内壁上设有两个位于所述纵向贯通开口内端两侧的纵向定位槽,所述集风腔壳体上靠近所述嘴部的那一端外壁上设有与所述两个纵向定位槽对应配合的定位凸部。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集风腔由所述喷嘴内壁向所述内部通道延伸出来的多个壁围绕而成,所述排气口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所述喷嘴的壁体上。

作为再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集风腔至少由所述喷嘴内邻近所述排气口两侧的喷嘴内壁限定而成,所述排气口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所述喷嘴的壁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喷嘴的内部通道中设有一集风腔,工作时,内部通道接收的气流被该集风腔收集后集中送往排气口并从排气口排出,因此无论是吹冷风还是吹热风时,其都更有利于使气流集中排出,避免分散,从而提高气流流速,增加风扇风量。

其次,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与集风腔的内壁之间设有隔热通道,因此可以减少加热装置与集风腔壁体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工作时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大幅度传导至集风腔的壁体上,而即便有少许热量传导到集风腔的壁体上,也能通过流经隔热通道的冷气流带走,因此隔热效果好,用户触摸喷嘴时不容易被烫伤,使用安全。

再者,本实用新型中气流经加热装置加热后以平直方向通过排气口排出,中间无转弯和变向,从而能有效避免热气流的热量损失,进而提高风扇的热效率。

最后,本实用新型于集风腔内出风口端设置的两个基于排气口中心对称设置的气流引导侧壁,能使气流导入排气口时更加的平稳顺畅,降低风阻,提高气流排出时的均衡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喷嘴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喷嘴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喷嘴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集风腔及其内加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加热装置的结构详示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d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种实施例的喷嘴正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e-e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种实施例的喷嘴正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f-f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包括机体1和喷嘴2。机体1上设有空气入口11,机体1内设有用以自空气入口11吸入外部空气而形成气流的风扇单元12,风扇单元12包括叶轮121和电机122,机体1上还设有气流出口13。喷嘴2的进气端与机体1的气流出口端相连,喷嘴2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内部通道21和用于将气流向外排出的排气口22,喷嘴2的内部通道21中设有集风腔23,集风腔23内设有加热装置3,集风腔23的入风口231与内部通道21连通,集风腔23的出风口232与排气口22连通,加热装置3与集风腔2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隔热通道24,内部通道21中接收的气流自入风口231进入集风腔23后,一部分气流经过加热装置3,另一部分气流经过隔热通道24。

进一步的,经过加热装置3的气流和经过隔热通道24的气流均自集风腔23的出风口232向排气口22输送,并且,经过加热装置3的气流流量大于经过隔热通道24的气流流量。

如图4、图6、图7、图8所示,优选的,隔热通道24内设有多个支撑筋241,支撑筋241一端与集风腔23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加热装置3的外壁相抵接。

再选的,作为一种替代方式(图中未示意),也可以是在隔热通道24内设有隔热材料,隔热材料一端与集风腔23的内壁相抵接,另一端与加热装置3的外壁相抵接。

如图4至图8所示,优选的,集风腔23包括第一腔体23a和与第一腔体23a末端相连的第二腔体23b,集风腔23的入风口231至第二腔体23b之间的区域构成第一腔体23a,第一腔体23a的末端至集风腔23的出风口232之间的区域构成第二腔体23b,加热装置3设于第一腔体23a内,经过加热装置3的气流和经过隔热通道24的气流均进入第二腔体23b内并自集风腔23的出风口232向排气口22输送。

进一步的,第一腔体23a为纵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的矩形腔体,第二腔体23b为自第一腔体23a的末端向集风腔23的出风口232逐步缩小的缩口结构。并且,第二腔体23b的左、右侧壁23b1、23b2均自第一腔体23a的末端向集风腔23的出风口232逐步收缩且基于排气口22的中心对称设置,这样气流在导入排气口时可以更加的平稳顺畅,而且气流集中、流速快、效率高。

如图8、图9、图10所示,优选的,加热装置3包括框式外壳31、发热片组32、第一导热片33和第二导热片34,发热片组32由多个纵向排布在框式外壳31内中心位置且两两邻接在一起的发热片单元321组成,第一导热片33和第二导热片34均为沿纵向呈连续波浪形折弯设计的整体构件,第一导热片33设置在发热片组32与框式外壳31的左侧壁之间且与二者相抵接,第二导热片34设置在发热片组32与框式外壳31的右侧壁之间且与二者相抵接。

进一步的,为保证气流流畅,各发热片单元321及第一导热片33和第二导热片34均自集风腔23的入风口端向出风口端方向垂直延伸。

进一步的,框式外壳31以及第一导热片33和第二导热片34均为铝制构件,发热片单元321均为陶瓷发热片,框式外壳31的底端设置有正极连接片311和负极连接片312,正极连接片311和负极连接片312分别通过导线与设置在机体1内的控制板连接,机体1的外壁上设有与控制板电连接的温控开关。温控开关开启后,框式外壳31即接入电源并经第一导热片33和第二导热片34将电传导给发热片单元321,发热片单元321通电后即发热并将热量传导给第一导热片33和第二导热片34,进而对经过第一导热片33和第二导热片34的气流进行加热。同时,为防止使用中温度过高而烧坏控制板,还可以在框式外壳31的通电控制回路中设置温控保护器313。

如图4、图12、图14所示,优选的,集风腔23、加热装置3及排气口22均基于同一中心平面设置,即集风腔23、加热装置3的纵向中心面h与排气口22的纵向中心面i处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使得气流经加热装置加热后是以平直方向通过排气口排出的,中间无转弯和变向,这样可以避免热气流在输出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进而提高风扇的热效率。同时在吹冷风时,即温控开关不开启时,同样可以提高气流的输出效率,并延长送风距离等。

如图5、图6、图8所示,优选的,喷嘴2的内部通道21为竖向通道,集风腔23的上下两端分别纵向延伸至内部通道21的上下两端,加热装置3的上下两端分别纵向延伸至集风腔23的上下两端,以便增加气流的受热面积。

如图6、图7、图8所示,优选的,集风腔23的两个侧壁上设有数个用以卡持在加热装置3外端部的卡块233。更进一步的,集风腔23的两个侧壁外侧还分别设有数个第一螺丝孔柱234和数个第二螺丝孔柱235,第一螺丝孔柱234与第二螺丝孔柱235一一对应,还包括数个固定条4,各固定条4压持在加热装置3的外端部且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对应的第一螺丝孔柱234上、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对应的第二螺丝孔柱235上。

如图3至图8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集风腔23和排气口22均设置在一可拆式嵌套于喷嘴2的附件5上,这样方便制作,且更有利于加热装置3的拆卸检修以及集风腔23和排气口22的拆卸清理等。并且,该附件5包括位于前端的嘴部51和与嘴部51后端相连的集风腔壳体52,排气口22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嘴部51上,集风腔壳体52内部形成所述集风腔23,喷嘴2的壁体上设有一用于嵌套嘴部51的纵向贯通开口25,喷嘴2的内壁上设有两个位于纵向贯通开口25内端两侧的纵向定位槽26、27,集风腔壳体52上靠近嘴部51的那一端外壁上设有与两个纵向定位槽26、27对应配合的定位凸部521、522。

如图11、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集风腔23由喷嘴2内壁向内部通道21延伸出来的多个壁围绕而成,排气口22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喷嘴2的壁体上。

如图13、图1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实施方式,集风腔23至少由喷嘴2内邻近排气口22两侧的喷嘴内壁2301、2302限定而成,排气口22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喷嘴2的壁体上。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包括机体和喷嘴,所述机体上设有空气入口,所述机体内设有用以自所述空气入口吸入外部空气而形成气流的风扇单元,所述机体上还设有气流出口,所述喷嘴的进气端与所述机体的气流出口端相连,所述喷嘴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内部通道和用于将气流向外排出的排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内部通道中设有集风腔,所述集风腔内设有加热装置,所述集风腔的入风口与所述内部通道连通,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集风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隔热通道,所述内部通道中接收的气流自所述入风口进入所述集风腔后,一部分气流经过所述加热装置,另一部分气流经过所述隔热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经过加热装置的气流和所述经过隔热通道的气流均自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向所述排气口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通道内设有多个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一端与所述集风腔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加热装置的外壁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腔包括第一腔体和与第一腔体末端相连的第二腔体,所述集风腔的入风口至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区域构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末端至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之间的区域构成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经过加热装置的气流和所述经过隔热通道的气流均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并自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向所述排气口输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为纵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的矩形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为自所述第一腔体的末端向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逐步缩小的缩口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左、右侧壁均自所述第一腔体的末端向所述集风腔的出风口逐步收缩且基于所述排气口的中心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框式外壳、发热片组、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所述发热片组由多个纵向排布在所述框式外壳内中心位置且两两邻接在一起的发热片单元组成,所述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均为沿纵向呈连续波浪形折弯设计的整体构件,所述第一导热片设置在所述发热片组与所述框式外壳的左侧壁之间且与二者相抵接,所述第二导热片设置在所述发热片组与所述框式外壳的右侧壁之间且与二者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发热片单元及所述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均自所述集风腔的入风口端向出风口端方向垂直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腔、加热装置及所述排气口均基于同一中心平面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内部通道为竖向通道,所述集风腔的上下两端分别纵向延伸至所述内部通道的上下两端,所述加热装置的上下两端分别纵向延伸至所述集风腔的上下两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腔的两个侧壁上设有数个用以卡持在所述加热装置外端部的卡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腔的两个侧壁外侧分别设有数个第一螺丝孔柱和数个第二螺丝孔柱,所述第一螺丝孔柱与所述第二螺丝孔柱一一对应,还包括数个固定条,各所述固定条压持在所述加热装置的外端部且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对应的第一螺丝孔柱上、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对应的第二螺丝孔柱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腔和所述排气口均设置在一可拆式嵌套于所述喷嘴的附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附件包括位于前端的嘴部和与所述嘴部后端相连的集风腔壳体,所述排气口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所述嘴部上,所述集风腔壳体内部形成所述集风腔,所述喷嘴的壁体上设有一用于嵌套所述嘴部的纵向贯通开口,所述喷嘴的内壁上设有两个位于所述纵向贯通开口内端两侧的纵向定位槽,所述集风腔壳体上靠近所述嘴部的那一端外壁上设有与所述两个纵向定位槽对应配合的定位凸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腔由所述喷嘴内壁向所述内部通道延伸出来的多个壁围绕而成,所述排气口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所述喷嘴的壁体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腔至少由所述喷嘴内邻近所述排气口两侧的喷嘴内壁限定而成,所述排气口具有多个且纵向成列分布在所述喷嘴的壁体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包括机体和喷嘴,机体上设有空气入口,机体内设有用以自空气入口吸入外部空气而形成气流的风扇单元,机体上还设有气流出口,喷嘴的进气端与机体的气流出口端相连,喷嘴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内部通道和用于将气流向外排出的排气口,喷嘴的内部通道中设有集风腔,集风腔内设有加热装置,集风腔的入风口与内部通道连通,集风腔的出风口与排气口连通,加热装置与集风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隔热通道,内部通道中接收的气流自入风口进入集风腔后,一部分气流经过加热装置,另一部分气流经过隔热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便、隔热效果好、热效率高、气流集中稳定、气流传输顺畅风阻小、风量大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应乔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应乔渝
技术研发日:2019.09.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53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