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搅拌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站。
背景技术:
目前,混凝土搅拌站是用来集中搅拌混凝土的联合装置,主要由搅拌主机、物料称量系统、物料输送系统、物料贮存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741570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搅拌站的出料装置,包括搅拌主楼,搅拌主楼下方设置有料斗,料斗通过出料环连接有输出管,输出管包括有连接头,连接头包括有活动套接在出料环上的第一连接关节,第一连接关节以出料环中心为轴心进行转动。料斗通过出料环活动连接输出管,便于通过调节输出管对出料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将搅拌站内的混凝土直接输出到贮存装置中。
但是,由于混凝土本身容易凝结聚集,上述混凝土搅拌站在出料过程中,混凝土会堵塞出料管,从而对混凝土的出料效率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其通过设置绞龙,达到了便于混凝土搅拌站出料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包括壳体、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底面的竖板以及固定于所述竖板一侧的横板;所述壳体顶部固定有下料管;所述壳体一侧固定有出料管;所述壳体内悬置有搅拌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外周面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竖板靠近搅拌轴一侧转动安装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靠近第一锥齿轮一端固定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竖板与壳体侧壁的相对内侧转动安装有绞龙;所述横板顶部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内安装有阀门机构;所述壳体远离出料管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一带轮;所述壳体靠近第一电机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与第一带轮通过传动带连接;所述第一带轮与绞龙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绞龙转动的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二带轮与支撑轴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轴转动的第二连接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第一连接机构结构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启动后,第一电机带动第一带轮转动,第一带轮通过传动带带动第二带轮转动;第二连接机构连接第二带轮和支撑轴后,第二带轮带动第二支撑轴转动,第二支撑轴通过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搅拌轴转动。通过下料管向壳体内倒入混凝土后,搅拌轴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搅拌结束后,打开阀门机构,混凝土经阀门机构落入条形槽道内,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连接绞龙和第一带轮,第一带轮带动绞龙转动,绞龙带动混凝土由出料口排出,通过设置绞龙,降低混凝土在下料过程中堵塞出料口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出料效率。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固定于第一带轮远离第一电机一侧的转动轴、沿壳体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转动轴外周面的主动件以及固定于绞龙靠近第一电机一端的从动件;所述主动件和从动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从动件转动的传动组件;所述竖板与壳体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主动件向靠近从动件一侧移动的抵压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带轮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带动主动件转动。抵压组件驱动主动件向靠近从动件一侧移动后,主动件通过传动组件带动从动件转动,从动件带动绞龙转动,便于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绞龙转动,同时由于第二连接机构与第一连接机构结构相同,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带轮带动第二带轮转动的同时,第一电机还能通过第二连接机构带动搅拌轴转动,从而实现搅拌轴和绞龙共用第一电机,提高第一电机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沿主动件周向均布于主动件靠近从动件一侧的四个锲形块以及沿从动件周向均布于从动件靠近主动件一侧的四个锲形块;相邻的两个所述锲形块之间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锲形块卡合锲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动件与从动件接触后,锲形块与锲形槽卡合,主动件带动锲形块转动,并通过锲形块带动从动件转动,通过设置主动件和从动件,便于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绞龙或者搅拌轴转动,当主动件和从动件分离后,绞龙或搅拌轴即可停止转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抵压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靠近第一电机一侧的第二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的转动件、固定于所述转动件外周面的连接杆、固定于壳体内靠近第一电机一侧的支撑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板顶部的连接轴、沿竖向滑移设置于所述连接轴外周面的连接件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件远离第一带轮一侧的抵压件;所述连接杆与抵压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抵压件向下移动的第一移动组件;所述主动件与抵压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主动件向靠近从动件一侧移动的第二移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机启动后带动转动件转动,转动件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通过第一移动组件推动抵压件向下移动,抵压件通过第一移动组件推动环形圆台向靠近从动件一侧移动,从而使主动件与从动件接触,通过设置抵压组件,便于通过转动连接杆实现绞龙或搅拌轴的启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分别开设于连接杆和抵压件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一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通过第一斜面抵压抵压件,便于通过连接杆推动抵压件向下移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固定于主动件远离从动件一侧的环形圆台以及开设于抵压件底部且用于与所述环形圆台抵接的第二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压件通过第二斜面向下抵压环形圆台,便于通过抵压件推动环形圆台向靠近从动件一侧移动,进而使主动件与从动件接触,从而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绞龙或搅拌轴转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件底部固定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底端与支撑板顶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向下移动过程中,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复位弹簧向连接件施加向上的弹力,便于当连接杆与抵压件分离后,通过复位弹簧驱动连接件向上复位,从而使主动件和从动件分离。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阀门机构包括固定于安装通孔内的固定环、固定于所述固定环内周面的两个支撑条,固定于两个所述支撑条相对端的固定柱、转动安装于所述固定柱外周面的四个转动杆以及分别固定于四个所述转动杆外周面的扇形阀门;所述固定环内开设有环形空腔;所述环形空腔底部转动安装有锥齿环,四个所述转动杆远离固定柱一端分别固定有传动齿轮,每个所述传动齿轮均与锥齿环啮合;其中一个所述传动齿轮靠近第一带轮一侧固定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远离传动齿轮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远离第一带轮一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件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带动其中一个传动齿轮转动,传动齿轮通过锥齿环带动其余三个传动齿轮转动,四个传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分别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扇形阀门转动,便于混凝土经扇形阀门转动后的空隙落下,进而通过绞龙将混凝土排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绞龙,降低混凝土在下料过程中堵塞出料口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出料效率;
2.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使得第一电机不仅可以驱动绞龙转动,同时可以驱动搅拌轴转动,提高第一电机的使用效率;
3.通过设置抵压组件,便于通过转动连接杆,使主动件和从动件接触,进而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绞龙或搅拌轴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凸显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第二锥齿轮;12、第二带轮;13、下料管;14、出料管;15、固定轴;16、支撑环;17、搅拌轴;18、第一锥齿轮;2、竖板;21、支撑轴;22、条形槽道;23、绞龙;24、搅拌仓;25、下料仓;26、安装通孔;27、第一电机;28、l形架;3、横板;31、第一带轮;32、传动带;4、第一连接机构;41、第二连接机构;42、转动轴;43、主动件;44、从动件;45、第二斜面;46、复位弹簧;5、传动组件;51、锲形块;52、锲形槽;6、抵压组件;61、第二电机;62、转动件;63、连接杆;64、支撑板;65、连接轴;66、连接件;67、抵压件;68、第一斜面;69、环形圆台;7、阀门机构;71、固定环;72、支撑条;73、固定柱;74、转动杆;75、扇形阀门;76、环形空腔;77、锥齿环;78、传动齿轮;79、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固定于壳体1内底面的竖板2以及固定于竖板2一侧的横板3。壳体1顶部固定有与壳体1内连通的下料管13;壳体1一侧固定有与壳体1内连通的出料管14。竖板2顶部与壳体1内顶面固定连接;竖板2与壳体1侧壁的相对内侧分别固定有固定轴15;两个固定轴15均位于横板3上方。两个固定轴15的相对一端固定有支撑环16;支撑环16内转动安装有搅拌轴17。搅拌轴17外周面固定有第一锥齿轮18,竖板2靠近搅拌轴17一侧转动安装有支撑轴21,支撑轴21靠近第一锥齿轮18一端固定有与第一锥齿轮18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1。壳体1内底面沿壳体1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槽道22,竖板2与壳体1侧壁的相对内侧转动安装有设置于条形槽道22内的绞龙23。横板3远离竖板2一侧与壳体1内侧壁固定连接;横板3将竖板2与壳体1侧壁之间分割为位于横板3上方的搅拌仓24以及位于横板3下方的下料仓25。横板3顶部开设有安装通孔26,安装通孔26内安装有用于连通搅拌仓24和下料仓25的阀门机构7。壳体1远离出料管14一侧固定有l形架28,l形架28靠近壳体1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机27,第一电机27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一带轮31。壳体1靠近第一电机27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二带轮12;第二带轮12与第一带轮31通过传动带32连接。第一带轮31与绞龙23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绞龙23转动的第一连接机构4;第二带轮12与支撑轴2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轴21转动的第二连接机构41。第二连接机构41与第一连接机构4结构相同。第一电机27启动后,第一电机27带动第一带轮31转动,第一带轮31通过传动带32带动第二带轮12转动;第二连接机构41连接第二带轮12和支撑轴21后,第二带轮12带动第二支撑轴21转动,第二支撑轴21通过第二锥齿轮11带动第一锥齿轮18转动,第一锥齿轮18带动搅拌轴17转动。通过下料管13向壳体1内倒入混凝土后,搅拌轴17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搅拌结束后,打开阀门机构7,混凝土经阀门机构7落入条形槽道22内,通过第一连接机构4连接绞龙23和第一带轮31,第一带轮31带动绞龙23转动,绞龙23带动混凝土由出料口排出。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接机构4包括固定于第一带轮31远离第一电机27一侧且贯穿壳体1侧壁的转动轴42、沿壳体1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转动轴42外周面的主动件43以及固定于绞龙23靠近第一电机27一端且贯穿竖板2的从动件44。主动件43和从动件44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从动件44转动的传动组件5。竖板2与壳体1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主动件43向靠近从动件44一侧移动的抵压组件6。第一带轮31带动转动轴42转动,转动轴42带动主动件43转动。抵压组件6驱动主动件43向靠近从动件44一侧移动后,主动件43通过传动组件5带动从动件44转动,从动件44带动绞龙23转动。
如图2所示,传动组件5包括沿主动件43周向均布于主动件43靠近从动件44一侧的四个锲形块51以及沿从动件44周向均布于从动件44靠近主动件43一侧的四个锲形块51。相邻的两个锲形块51之间开设有锲形槽52,锲形槽52用于与锲形块51卡合。每个锲形块51的横截面均为圆弧形。
如图1和图2所示,抵压组件6包括安装于壳体1靠近第一电机27一侧的第二电机61、固定于第二电机61输出端的转动件62以及固定于转动件62外周面的连接杆63,结合图3,还包括固定于壳体1内靠近第一电机27一侧的支撑板64,固定于支撑板64顶部的连接轴65、沿竖向滑移设置于连接轴65外周面的连接件66以及固定于连接件66远离第一带轮31一侧的抵压件67。连接杆63与抵压件67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斜面68。主动件43远离从动件44一侧固定有与转动轴42沿壳体1长度方向滑移连接的环形圆台69。抵压件67底部贯穿支撑板64,且抵压件67底部开设有用于与环形圆台69抵接的第二斜面45。连接件66底部固定有复位弹簧46,复位弹簧46底端与支撑板64顶部固定连接;复位弹簧46套设于连接轴65周侧。第二电机61启动后带动转动件62转动,转动件62带动连接杆63转动,连接杆63通过第一斜面68抵压推动抵压件67向下移动,抵压件67向下接触环形圆台69后,抵压件67通过第二斜面45推动环形圆台69向靠近从动件44一侧移动,从而使主动件43与从动件44接触。
如图2和图4所示,阀门机构7包括固定于安装通孔26内的固定环71、固定于固定环71内周面的两个支撑条72,固定于两个支撑条72相对端的固定柱73、转动安装于固定柱73外周面的四个转动杆74以及分别固定于四个转动杆74外周面的扇形阀门75。固定环71内开设有环形空腔76,四个转动杆74远离固定柱73一端均贯穿固定环71内周面。环形空腔76底部转动安装有锥齿环77,四个转动杆74远离固定柱73一端分别固定有传动齿轮78,每个传动齿轮78均与锥齿环77啮合。其中一个传动齿轮78靠近第一带轮31一侧固定有贯穿固定环71的传动轴79,传动轴79远离传动齿轮78一端与转动件62远离第一带轮31一侧固定连接。传动轴79穿设于横板3内。转动件62带动传动轴79转动,传动轴79带动其中一个传动齿轮78转动,传动齿轮78通过锥齿环77带动其余三个传动齿轮78转动,四个传动齿轮78转动过程中分别带动转动杆74转动,转动杆74带动扇形阀门75转动,混凝土经扇形阀门75转动后的空隙落下。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电机27启动后,第一电机27带动第一带轮31转动,第一带轮31通过传动带32带动第二带轮12转动;第二连接机构41连接第二带轮12和支撑轴21后,第二带轮12带动第二支撑轴21转动,第二支撑轴21通过第二锥齿轮11带动第一锥齿轮18转动,第一锥齿轮18带动搅拌轴17转动。通过下料管13向壳体1内倒入混凝土后,搅拌轴17对混凝土进行搅拌。
搅拌结束后,第二电机61启动后带动转动件62转动,转动件62带动传动轴79转动,传动轴79带动其中一个传动齿轮78转动,传动齿轮78通过锥齿环77带动其余三个传动齿轮78转动,四个传动齿轮78转动过程中分别带动转动杆74转动,转动杆74带动扇形阀门75转动,混凝土经阀门机构7落入条形槽道22内。
第一带轮31带动转动轴42转动,转动轴42带动主动件43转动。转动件62带动连接杆63转动,连接杆63通过第一斜面68抵压推动抵压件67向下移动,抵压件67向下接触环形圆台69后,抵压件67通过第二斜面45推动环形圆台69向靠近从动件44一侧移动,主动件43通过传动组件5带动从动件44转动,从动件44带动绞龙23转动,绞龙23带动混凝土由出料口排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包括壳体(1)、固定于所述壳体(1)内底面的竖板(2)以及固定于所述竖板(2)一侧的横板(3);所述壳体(1)顶部固定有下料管(13);所述壳体(1)一侧固定有出料管(14);所述壳体(1)内悬置有搅拌轴(17),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17)外周面固定有第一锥齿轮(18),所述竖板(2)靠近搅拌轴(17)一侧转动安装有支撑轴(21),所述支撑轴(21)靠近第一锥齿轮(18)一端固定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8)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1);所述竖板(2)与壳体(1)侧壁的相对内侧转动安装有绞龙(23);所述横板(3)顶部开设有安装通孔(26),所述安装通孔(26)内安装有阀门机构(7);所述壳体(1)远离出料管(14)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机(27),所述第一电机(27)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一带轮(31);所述壳体(1)靠近第一电机(27)一侧转动安装有第二带轮(12);所述第二带轮(12)与第一带轮(31)通过传动带(32)连接;所述第一带轮(31)与绞龙(23)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绞龙(23)转动的第一连接机构(4);所述第二带轮(12)与支撑轴(2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轴(21)转动的第二连接机构(41);所述第二连接机构(41)与第一连接机构(4)结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包括固定于第一带轮(31)远离第一电机(27)一侧的转动轴(42)、沿壳体(1)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转动轴(42)外周面的主动件(43)以及固定于绞龙(23)靠近第一电机(27)一端的从动件(44);所述主动件(43)和从动件(44)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从动件(44)转动的传动组件(5);所述竖板(2)与壳体(1)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主动件(43)向靠近从动件(44)一侧移动的抵压组件(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5)包括沿主动件(43)周向均布于主动件(43)靠近从动件(44)一侧的四个锲形块(51)以及沿从动件(44)周向均布于从动件(44)靠近主动件(43)一侧的四个锲形块(51);相邻的两个所述锲形块(51)之间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锲形块(51)卡合锲形槽(5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组件(6)包括安装于壳体(1)靠近第一电机(27)一侧的第二电机(61)、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机(61)输出端的转动件(62)、固定于所述转动件(62)外周面的连接杆(63)、固定于壳体(1)内靠近第一电机(27)一侧的支撑板(64),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4)顶部的连接轴(65)、沿竖向滑移设置于所述连接轴(65)外周面的连接件(66)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件(66)远离第一带轮(31)一侧的抵压件(67);所述连接杆(63)与抵压件(67)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抵压件(67)向下移动的第一移动组件;所述主动件(43)与抵压件(67)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主动件(43)向靠近从动件(44)一侧移动的第二移动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分别开设于连接杆(63)和抵压件(67)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一斜面(6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固定于主动件(43)远离从动件(44)一侧的环形圆台(69)以及开设于抵压件(67)底部且用于与所述环形圆台(69)抵接的第二斜面(4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66)底部固定有复位弹簧(46),所述复位弹簧(46)底端与支撑板(64)顶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机构(7)包括固定于安装通孔(26)内的固定环(71)、固定于所述固定环(71)内周面的两个支撑条(72),固定于两个所述支撑条(72)相对端的固定柱(73)、转动安装于所述固定柱(73)外周面的四个转动杆(74)以及分别固定于四个所述转动杆(74)外周面的扇形阀门(75);所述固定环(71)内开设有环形空腔(76);所述环形空腔(76)底部转动安装有锥齿环(77),四个所述转动杆(74)远离固定柱(73)一端分别固定有传动齿轮(78),每个所述传动齿轮(78)均与锥齿环(77)啮合;其中一个所述传动齿轮(78)靠近第一带轮(31)一侧固定有传动轴(79),所述传动轴(79)远离传动齿轮(78)一端与转动件(62)远离第一带轮(31)一侧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