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62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能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能够累积液压的蓄能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搭载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蓄能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56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考虑了使上述那样的蓄能器以及对蓄能器的蓄压和所累积的压力的释放进行切换的电磁阀单元化。但是,仅通过将蓄能器和电磁阀简单地组合,单元容易大型化。另外,在上述那样的蓄能器中,期望蓄能器的大容量化,但当简单地使蓄能器大容量化时,蓄能器容易大型化,导致单元更容易大型化。因此,存在用于设置具有蓄能器和电磁阀的单元的设置空间变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蓄能器和电磁阀、大容量且小型的蓄能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蓄能器装置具有:机身,其在内部具有油路,该机身安装于被安装体;多个蓄能器,它们与所述油路连接;以及电磁阀,其对所述油路内的油的流动进行控制,所述电磁阀具有:可动子,其在第1方向上移动;以及阀部,其配置在所述油路上,随着所述可动子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而开闭,所述油路具有:输入端口,其供所述油流入;输出端口,其供所述油排出;输入油路,其将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阀部连接,并且该输入油路与所述多个蓄能器连接;以及输出油路,其将所述阀部与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所述多个蓄能器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并列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蓄能器装置中,所述电磁阀配置于相对于所述蓄能器在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并且配置于与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邻的一对所述蓄能器这两者在所述第3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所述电磁阀的一部分配置于被一对所述蓄能器彼此在所述第2方向上夹持并且与一对所述蓄能器这两者在所述第2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蓄能器装置中,所述多个蓄能器和所述电磁阀分别具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外筒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蓄能器装置中,所述机身的下表面与所述被安装体接触而被固定,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是沿着所述下表面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蓄能器装置中,所述电磁阀配置于所述蓄能器的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蓄能器装置中,所述输入油路设置于所述机身中的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输出油路设置于所述机身中的比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靠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蓄能器装置中,所述机身的下表面与所述被安装体接触而被固定,所述第1方向是与所述下表面交叉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蓄能器装置中,所述蓄能器装置还具有配置在所述输入油路上的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允许所述油从所述输入端口向所述阀部或所述蓄能器流动,并且阻止所述油从所述阀部或所述蓄能器向所述输入端口流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具有蓄能器和电磁阀、大容量且小型的蓄能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图,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

图3是从下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图,是图2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图,是图1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蓄能器已蓄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前侧、以负侧作为后侧的前后方向x。y轴方向是与前后方向x垂直且以正侧作为左侧、以负侧作为右侧的左右方向y。z轴方向是与前后方向x和左右方向y这两个方向垂直且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z。另外,相对于某个对象,有时将左右方向y上的靠近蓄能器装置10的中心的一侧称为“左右方向y的内侧”,有时将左右方向y上的远离蓄能器装置10的中心的一侧称为“左右方向y的外侧”。

另外,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第1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x相当于第1方向。左右方向y相当于第2方向。上下方向z相当于第3方向。前侧相当于第1方向一侧。

后侧相当于第1方向另一侧。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10例如设置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阀cv。控制阀cv是被安装体。如图1和图2所示,蓄能器装置10具有机身20、止回阀50、电磁阀40以及多个蓄能器30。即,蓄能器装置10是将蓄能器30和电磁阀40单元化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蓄能器30包含在左右方向y上相邻的一对蓄能器30a、30b。

一对蓄能器30a、30b除了所配置的位置不同,在左右方向y上对称地配置这一点之外,具有同样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区分蓄能器30a和蓄能器30b的情况下,简称为蓄能器30。

机身20安装于作为被安装体的控制阀cv。如图2所示,机身20具有基部21和突出部22。如图3所示,基部21具有基部主体21a和四个安装部21b。从下侧观察基部主体21a的形状是大致矩形状。安装部21b从基部主体21a的前后方向x的两端分别向左右方向y的外侧突出。如图1和图4所示,安装部21b通过将穿过沿上下方向z贯穿安装部21b的孔的螺钉拧入控制阀cv而被固定。由此,蓄能器装置10固定于控制阀cv。

基部主体21a的下表面和安装部21b的下表面配置于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同一平面上,构成基部21的下表面。基部21的下表面是平坦的面,是沿着前后方向x和左右方向y的面。基部21的下表面是机身20的下表面20b。在蓄能器装置10固定于控制阀cv的状态下,机身20的下表面20b与控制阀cv接触而被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突出部22是从基部主体21a的前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的部分。如图2所示,突出部22具有凹部23。凹部23从突出部22的后侧的面向前侧凹陷。凹部23的与前后方向x垂直的剖面形状例如是圆形状。凹部23具有大径凹部23a和小径凹部23b。大径凹部23a在突出部22的后侧的面开口。小径凹部23b从大径凹部23a的底面向前侧凹陷。小径凹部23b的内径比大径凹部23a的内径小。

机身20在内部具有油路20a。油路20a具有上述凹部23的一部分、输入端口26、输出端口27、输入油路24以及输出油路25。输入端口26是从控制阀cv的第1端口ip流入油o的端口。输出端口27是向控制阀cv的第2端口op排出油o的端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端口26和输出端口27在机身20的下表面20b开口。如图3所示,输入端口26配置于机身20的下表面20b中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的前侧的端部。输出端口27配置于机身20的下表面20b中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的前后方向x的中央。输入端口26的从下侧观察的形状和输出端口27的从下侧观察的形状例如是圆形状。

如图2所示,输入油路24具有第1部分24a和第2部分24b。如图4所示,第1部分24a通过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之间而从输入端口26向上侧延伸。即,输入油路24通过在左右方向y上相邻的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之间。第1部分24a的内周面呈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筒状。如图2所示,第1部分24a设置于机身20中的前侧的端部。即,输入油路24设置于机身20中的前侧的端部。

第1部分24a在上侧的端部具有开口部24c。开口部24c被栓体60封闭。栓体60例如是通过将设置于栓体60的外周面的外螺纹部拧入设置于第1部分24a中的上侧的端部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而固定于第1部分24a内。

第1部分24a在比输入端口26靠上侧的位置具有与蓄能器30连接的连接部24e。即,输入油路24具有连接部24e。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24e的左右方向y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对蓄能器30a、30b。由此,输入油路24与多个蓄能器30连接。第1部分24a具有第1部分24a的内径朝向上下方向z的输入端口26侧、即下侧变小的阀座部24d。阀座部24d位于比连接部24e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第2部分24b从比第1部分24a中的开口部24c靠下侧且比连接部24e靠上侧的部分向后侧延伸。第2部分24b的后侧的端部在小径凹部23b的底面的下部开口。第2部分24b的内周面呈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圆筒状。输入油路24经由小径凹部23b而将输入端口26与后述的阀部43连接。

输出油路25从输出端口27向上侧延伸。输出油路25的上侧的端部在大径凹部23a的内周面开口,与后述的阀部43连接。由此,输出油路25将阀部43与输出端口27连接。输出油路25的内周面呈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筒状。输出油路25设置于机身20中的比后侧的端部靠前侧的部分。因此,与输出油路25设置于机身20中的后侧的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油路20a在前后方向x上小型化,从而容易使整个蓄能器装置10在前后方向x上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油路25设置于机身20中的前后方向x的中央。如图3所示,输出油路25通过在左右方向y上相邻的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之间。输入油路24和输出油路25是相互不同的分开的流路。

如图1所示,多个蓄能器30、即一对蓄能器30a、30b分别沿前后方向x延伸,并且在与前后方向x垂直的左右方向y上并列配置。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蓄能器30a、30b与第1部分24a的左右方向y的两侧相邻地配置。多个蓄能器30保持于基部21。如图5所示,蓄能器30a的前后方向x的位置与蓄能器30b的前后方向x的位置相同。蓄能器30具有外筒部31、固定部32、受压部33、o型圈3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35a、35b。

外筒部31呈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有底的圆筒状。外筒部31在后侧开口。蓄能器30a的外筒部31以第2中心轴线j2为中心。蓄能器30b的外筒部31以第3中心轴线j3为中心。外筒部31是机身20的一部分,作为相对于基部21和突出部22独立的部件进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蓄能器30a的外筒部31和蓄能器30b的外筒部31在左右方向y的内侧的端部处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外筒部31呈圆筒状,因此在一对蓄能器30a、30b的外筒部31的上端部彼此的左右方向y之间设置有在上侧开口的v形槽38。

如图5所示,固定部32呈在前侧开口的有底的圆筒状。固定部32与外筒部31的内部中的后侧的端部嵌合。固定部32例如被嵌入到在外筒部31的内周面31a设置的槽中的c型圈37从后侧进行支承而保持于外筒部31内。固定部32具有沿前后方向x贯穿固定部32的底部的通气孔32a。通气孔32a将蓄能器30的外部与内部连接。

受压部33呈在后侧开口的有底的圆筒状。受压部33以能够在前后方向x上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外筒部31的内部中的比固定部32靠前侧的部分。受压部33的底部的中央部分是比受压部33的底部的外缘部分向前侧突出的接触部33a。接触部33a的前侧的端面能够与外筒部31的底面接触。

在受压部33的底部的外缘部分与外筒部31的底面之间设置有贮存油o的贮存空间36。贮存空间36与连接部24e连接。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贮存空间36中的左右方向y的内侧的端部与连接部24e中的左右方向y的外侧的端部重合而连接。由此,多个蓄能器30与油路20a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输入油路24连接。油o经由连接部24e而流入到贮存空间36中。

如图5所示,o型圈34安装于受压部33的外周面。o型圈34将受压部33的外周面与外筒部31的内周面31a之间密封。由此,能够抑制流入到贮存空间36中的油o泄漏到外筒部31的内部中的位于比贮存空间36靠后侧的位置的部分。

压缩线圈弹簧35a、35b沿前后方向x延伸。压缩线圈弹簧35a、35b配置在固定部32与受压部33的前后方向x之间。压缩线圈弹簧35a、35b的后侧的端部插入到固定部32的内部而与固定部32的底面接触。压缩线圈弹簧35a、35b的前侧的端部插入到受压部33的内部而与受压部33的底面接触。压缩线圈弹簧35a、35b对受压部33施加朝向远离固定部32的方向的弹力、即朝前的弹力。压缩线圈弹簧35a的内径比压缩线圈弹簧35b的外径大。压缩线圈弹簧35b插入到压缩线圈弹簧35a的内部。

图2所示的电磁阀40对油路20a内的油o的流动进行控制。电磁阀40具有螺线管部41、可动子42以及阀部43。螺线管部41具有外筒部41a以及收纳于外筒部41a的未图示的螺线管部主体。即,电磁阀40具有外筒部41a和螺线管部主体。外筒部41a呈以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圆筒状。外筒部41a在前侧开口。外筒部41a配置在基部21的上侧。外筒部41a的后侧的端部在前后方向x上位于与基部21的后侧的端部和蓄能器30的后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可动子42通过从螺线管部41接受的推进力而在前后方向x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子42是以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状的销。阀部43从螺线管部41向前侧突出。阀部43具有管嘴部件44、阀室部件45以及阀芯46。

管嘴部件44呈以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圆柱状。管嘴部件44与凹部23嵌合。由此,阀部43配置在油路20a上。管嘴部件44具有大径部44a和小径部44b。大径部44a是固定于螺线管部41的前侧的面的部分。大径部44a与大径凹部23a嵌合。大径部44a具有沿前后方向x贯穿大径部44a的贯通孔44c。可动子42穿过贯通孔44c。

小径部44b是与大径部44a的前侧连接的部分。小径部44b的外径比大径部44a的外径小。小径部44b与小径凹部23b嵌合。小径部44b具有沿前后方向x贯穿小径部44b的贯通孔44d。贯通孔44d在小径凹部23b的内部开口,经由小径凹部23b而与输入油路24连接。

管嘴部件44具有沿上下方向z贯穿管嘴部件44的流出油路44e。流出油路44e位于大径部44a与小径部44b的前后方向x之间。流出油路44e的下侧的端部与输出油路25的上侧的端部连接。

阀室部件45埋入于管嘴部件44中的大径部44a与小径部44b的前后方向x之间。阀室部件45呈在前后方向x的两侧开口的圆筒状。阀室部件45的后侧的开口在贯通孔44c开口。作为阀室部件45的前侧的开口的流入口45a在贯通孔44d开口。阀室部件45具有从阀室部件45的内周面朝下贯通至阀室部件45的外周面的流出口45b。流出口45b在流出油路44e开口。阀芯46收纳于阀室部件45的内部。阀芯46是球体。可动子42的前侧的端部能够与阀芯46接触。

阀部43随着可动子42在前后方向x上的移动而开闭。在阀部43打开的状态下,从输入油路24流入到小径凹部23b的油o经由贯通孔44d和流入口45a而流入到阀室部件45内,从流出口45b经由流出油路44e流向输出油路25。由此,从输入端口26流入到输入油路24的油o流向输出油路25,并从输出端口27流出。

另一方面,当从阀部43打开的状态通过螺线管部41接受推进力而使可动子42向前侧移动时,通过可动子42将阀芯46朝前推,从而阀芯46将流入口45a封闭。由此,阀部43成为关闭的状态。在阀部43关闭的状态下,从输入油路24流入到小径凹部23b的油o未流入到阀室部件45而被阻止流向输出油路25。图2所示的状态是阀部43关闭的状态。

如上所述,电磁阀40的可动子42移动的方向与多个蓄能器30所延伸的方向相同。可动子42移动的方向容易成为电磁阀40的长度方向。因此,容易在多个蓄能器30与电磁阀40的长度方向分别一致的状态下进行配置。此外,多个蓄能器30在与它们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列配置。由此,例如与蓄能器30的长度方向与电磁阀40的长度方向朝向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以及多个蓄能器30在它们延伸的方向上并列配置的情况等相比,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集中配置多个蓄能器30和电磁阀40。

另外,由于设置有多个蓄能器30,因此在蓄能器30整体的容量的总和相同的情况下,与仅有一个蓄能器3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每个蓄能器30的容量,从而能够使各蓄能器30小型化。通过将小型化的蓄能器30像上述那样空间效率良好地进行配置,与配置一个大型的蓄能器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整个蓄能器装置10小型化。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将多个蓄能器30和电磁阀40单元化,并且大容量且小型的蓄能器装置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x和左右方向y是沿着机身20的下表面20b的方向。换言之,多个蓄能器30所延伸的方向和多个蓄能器30排列的方向是沿着机身20的下表面20b的方向。因此,能够在与控制阀cv中的固定下表面20b的面垂直的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使蓄能器装置10小型化。由此,在将蓄能器装置10固定于控制阀cv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蓄能器装置10相对于控制阀cv较大地伸出。

如图1和图4所示,电磁阀40配置于相对于蓄能器30在上下方向z上偏移的位置,并且配置于与在左右方向y上相邻的一对蓄能器30a、30b这两者在上下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因此,与电磁阀40和一对蓄能器30a、30b在左右方向y上排列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蓄能器装置10在左右方向y上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阀40配置在蓄能器30的上侧。如图3和图4所示,电磁阀40在左右方向y上配置于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的中央。

如图4所示,电磁阀40的一部分插入到v形槽38的内部。由此,电磁阀40的一部分配置于被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在左右方向y上夹持并且与一对蓄能器30a、30b这两者在左右方向y上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像上述那样将电磁阀40与一对蓄能器30a、30b在上下方向z上重叠地配置,并且利用在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之间产生的v形槽38而将电磁阀40相对于蓄能器30a、30b在上下方向z上靠近地配置。

因此,能够使蓄能器装置10在上下方向z上小型化。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空间效率更好地集中配置一对蓄能器30a、30b和电磁阀40,从而能够使蓄能器装置10在左右方向y和上下方向z这两个方向上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到v形槽38的内部的电磁阀40的一部分是外筒部41a的下侧的端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电磁阀40配置于蓄能器30的上侧,因此容易使蓄能器装置10的左右方向y的尺寸朝向固定于控制阀cv的一侧、即下侧变大。由此,容易将蓄能器装置10稳定地固定于控制阀cv。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蓄能器30和电磁阀40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圆筒状的外筒部31、41a,因此容易增大多个蓄能器30彼此的左右方向y之间的v形槽38,另外容易将电磁阀40的一部分、即外筒部41a的下侧的端部插入到v形槽38中。因此,如上所述,容易利用v形槽38空间效率更好地集中配置一对蓄能器30a、30b和电磁阀40。另外,外筒部31、41a例如可以为多边形筒状。

止回阀50配置在油路20a上。更详细而言,止回阀50配置于输入油路24中的位于连接部24e与输入端口26之间的部分。输入油路24中的位于连接部24e与输入端口26之间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部分24a中的位于连接部24e与输入端口26的上下方向z之间的部分。止回阀50允许油o从输入端口26向阀部43或蓄能器30流动,并且阻止油o从阀部43或蓄能器30向输入端口26流动。因此,通过止回阀50能够阻止流入到输入油路24的油o逆流至输入端口26。另外,通过止回阀50也能够阻止经由连接部24e流入到蓄能器30的油o逆流至输入端口26。

止回阀50具有上述的阀座部24d、阀芯51以及弹性部件52。阀芯51例如是球体。阀芯51配置成能够在第1部分24a内的比阀座部24d靠阀部43侧、即上侧的位置沿上下方向z移动。阀芯51嵌入于阀座部24d,由此能够将第1部分24a封闭。在图2和图4中,示出了阀芯51嵌入于阀座部24d而将第1部分24a封闭的状态。

在油o从输入端口26流入时,通过油o的液压将阀芯51从阀座部24d向上侧推起,从而第1部分24a被打开。另一方面,在油o要逆流到输入端口26的情况下,利用油o的液压将阀芯51按压至阀座部24d,将第1部分24a封闭。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构成止回阀50。

弹性部件52例如是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压缩线圈弹簧。弹性部件52配置在第1部分24a内。弹性部件52位于阀芯51与栓体60的上下方向z之间。弹性部件52的上侧的端部与栓体60的下表面接触。弹性部件52的下侧的端部与阀芯51接触。弹性部件52对阀芯51朝向将阀芯51按压至阀座部24d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朝下施加弹力。由此,能够将阀芯51维持在第1部分24a内的比连接部24e靠输入端口26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阀芯51向第1部分24a内的比连接部24e靠开口部24c侧的位置移动,从而能够抑制蓄能器30内的油o逆流至输入端口2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24a具有开口部24c,因此容易将止回阀50从开口部24c插入到第1部分24a内而进行配置。由此,在通过栓体60将开口部24c封闭之前,将阀芯51和弹性部件52从开口部24c插入到第1部分24a内,然后通过栓体60将开口部24c封闭,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止回阀50配置在第1部分24a内。

当油o从输入端口26流入到输入油路24的第1部分24a内时,利用流入的油o的液压使阀芯51克服弹性部件52的弹力而被推起,从而第1部分24a被打开。然后,流入到第1部分24a的油o从连接部24e经由贮存空间36、或者从第2部分24b经由小径凹部23b而流入到阀部43。

这里,在阀部43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输入油路24内的油o不会流入到输出油路25,因此当油o持续流入到输入油路24内时,输入油路24内的液压上升。由此,如图6所示,油o进一步流入到贮存空间36内从而贮存空间36内的油o的液压也上升,通过油o的液压将受压部33向后侧推动而移动。由此,贮存空间36的容积变大,贮存于贮存空间36内的油o增加。通过受压部33向后侧移动,压缩线圈弹簧35a、35b被压缩。由此,在蓄能器30中累积了经由受压部33而按压贮存空间36内的油o的压力。

另一方面,在阀部43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输入油路24内的油o经由阀部43和输出油路25而从输出端口27流出。此时,当处于在蓄能器30中累积了压力的状态时,被压缩线圈弹簧35a、35b的弹力按压的油o从贮存空间36经由连接部24e而流到输入油路24,并经由阀部43和输出油路25从输出端口27流出。由此,能够在压缩线圈弹簧35a、35b的状态返回到图5所示的状态为止的期间,使通过在蓄能器30中累积的压力进行了加压的比较高压的油o从输出端口27流出。

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蓄能器和电磁阀作为蓄能器装置进行单元化的情况下,有时蓄能器装置的构造复杂化,蓄能器装置容易大型化。具体而言,例如在利用同一油路作为输入油路和输出油路的情况下,在流入时和流出时需要切换止回阀等,因而有时蓄能器装置复杂化。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输入油路24和输出油路25是分开的流路,因此通过仅在输入油路24上配置止回阀50,就能够实现上述那样的油o的流动。由此,能够简化油路20a的结构,从而能够简化蓄能器装置10的构造。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将蓄能器30和电磁阀40单元化,并且具有简单的构造的蓄能器装置10。由此,容易使蓄能器装置10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输入油路24和输出油路25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在左右方向y上相邻的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之间。因此,与输入油路24和输出油路25中的这两者未通过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之间的情况相比,容易缩短油路20a的全长。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油路24和输出油路25中的这两者通过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之间,因此更加容易缩短油路20a的全长。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连接部24e的输入油路24中的第1部分24a通过一对蓄能器30a、30b彼此之间,由此输入油路24内的油o从连接部24e流向左右方向y的两侧而至少提供给一对蓄能器30a、30b。由此,能够使输入油路24内的油o容易地流入到蓄能器30a、30b的贮存空间3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部24e的一部分与贮存空间36的一部分重合,因此能够使在输入油路24内流动的油o更容易流向蓄能器30的贮存空间36。另外,例如在设置有三个以上蓄能器30的情况下,输入油路24内的油o可以从连接部24e流向左右方向y的两侧而流入到三个以上的蓄能器30。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多个蓄能器30可以在前后方向x上相互偏移地配置。多个蓄能器30可以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偏移地配置。另外,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蓄能器30。多个蓄能器30的容积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蓄能器3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蓄能器。蓄能器30例如也可以代替压缩线圈弹簧35a、35b而采用使氮气等气体压缩的结构。

另外,电磁阀40可以配置在与多个蓄能器30在上下方向z上相同的位置。例如可以将电磁阀40和多个蓄能器30在左右方向y上并列配置。另外,电磁阀40可以配置在仅与一对蓄能器30a、30b中的任意一方在上下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电磁阀40可以配置在蓄能器30的下侧。电磁阀4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电磁阀。

另外,只要输入油路24将输入端口26与阀部43连接,并且该输入油路24与多个蓄能器30连接,则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只要输出油路25将阀部43与输出端口27连接,则没有特别限定。输入油路24和输出油路25可以利用同一油路。止回阀5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x相当于第3方向。左右方向y相当于第2方向。上下方向z相当于第1方向。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110中,一对蓄能器130a、130b沿上下方向z延伸。外筒部131在上侧开口。电磁阀140的可动子在上下方向z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心轴线j1、第2中心轴线j2以及第3中心轴线j3沿上下方向z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即蓄能器130a、130b所延伸的方向和电磁阀140的可动子移动的方向是与机身120的下表面120b交叉的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容易减小机身120的下表面120b的面积。因此,即使在控制阀cv中的蓄能器装置110的安装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将蓄能器装置110安装于控制阀cv。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与下表面120b垂直。

本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110是与按照蓄能器装置10的前侧的面成为下侧的面的姿势将第1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10旋转90°后的形状大致同样的形状。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蓄能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可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3月24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即日本特愿2017-058588号的优先权,引用该日本特许申请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标号说明

10、110:蓄能器装置;20、120:机身;20a:油路;20b、120b:下表面;24:输入油路;25:输出油路;26:输入端口;27:输出端口;30、30a、30b、130a、130b:蓄能器;31、41a、131:外筒部;40、140:电磁阀;42:可动子;43:阀部;50:止回阀;cv:控制阀(被安装体);o:油。


技术特征:

1.一种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蓄能器装置具有:

机身,其在内部具有油路,该机身安装于被安装体;

多个蓄能器,它们与所述油路连接;以及

电磁阀,其对所述油路内的油的流动进行控制,

所述电磁阀具有:

可动子,其在第1方向上移动;以及

阀部,其配置在所述油路上,随着所述可动子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而开闭,

所述油路具有:

输入端口,其供所述油流入;

输出端口,其供所述油排出;

输入油路,其将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阀部连接,并且该输入油路与所述多个蓄能器连接;以及

输出油路,其将所述阀部与所述输出端口连接,

所述多个蓄能器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并列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阀配置于相对于所述蓄能器在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并且配置于与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邻的一对所述蓄能器这两者在所述第3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所述电磁阀的一部分配置于被一对所述蓄能器彼此在所述第2方向上夹持并且与一对所述蓄能器这两者在所述第2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蓄能器和所述电磁阀分别具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外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的下表面与所述被安装体接触而被固定,

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是沿着所述下表面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阀配置于所述蓄能器的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油路设置于所述机身中的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

所述输出油路设置于所述机身中的比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靠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的下表面与所述被安装体接触而被固定,

所述第1方向是与所述下表面交叉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器装置还具有配置在所述输入油路上的止回阀,

所述止回阀允许所述油从所述输入端口向所述阀部或所述蓄能器流动,并且阻止所述油从所述阀部或所述蓄能器向所述输入端口流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蓄能器装置具有:机身,其在内部具有油路,该机身安装于被安装体;多个蓄能器,它们与油路连接;以及电磁阀,其对油路内的油的流动进行控制。电磁阀具有:可动子,其在第1方向上移动;以及阀部,其配置在油路上,随着可动子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而开闭。油路具有:输入端口,其供油流入;输出端口,其供油排出;输入油路,其将输入端口与阀部连接,并且该输入油路与多个蓄能器连接;以及输出油路,其将阀部与输出端口连接。多个蓄能器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并列配置。

技术研发人员:板仓纯;村田大辅;小林庆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3.1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52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