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安全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3


本申请涉及油气储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安全阀。



背景技术:

在原油集输系统中,需时常向储罐中注入液体或从储罐中排出液体。当向储罐中注入液体时,随着液体的增多,储罐内腔中的压力会不断的增大,进而导致继续注入液体比较困难,甚至导致储罐爆炸。当从储罐中排出液体时,随着液体的减少,储罐内的压力会不断变小,导致储罐继续排出液体困难。

目前,通常在储罐上安装液压安全阀来解决上述问题,液压安全阀通常设置有内环容积槽和外环容积槽,内环容积槽和外环容积槽的底部连通,且均用于放置密封液,外环容积槽与外界大气连通,内环容积槽与储罐内腔连通。在一个场景中,当向储罐中注入液体时,储罐内腔中的压力会不断的增大,此时,储罐内的气体会依次通过内环容积槽和外环容积槽排出储罐内腔,使得储罐内腔的压力减小。然而,由于储罐内腔中的气体通常含有水汽,因而,当气体依次通过内环容积槽和外环容积槽排出储罐内腔的过程中,气体中的水汽通常会吸附在密封液中,使得密封液受到污染,缩短密封液的使用寿命。另外,在寒冷气候情况下,含有水汽的密封液很容易出现被冰冻的现象,导致液压安全阀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压安全阀,可以解决密封液被水污染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液压安全阀,所述液压安全阀包括:内筒、外筒、封隔筒和干燥器;

所述内筒的第一端用于与储罐的排气孔固定连接,所述外筒套在所述内筒上,且与所述内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第一容积槽,所述第一容积槽用于放置密封液;

所述封隔筒罩在所述内筒上,且用于将所述第一容积槽分隔为底部连通的第二容积槽和第三容积槽,所述第二容积槽与所述储罐的内腔连通,所述干燥器设置在所述内筒的内腔中,所述干燥器用于干燥气体。

可选地,所述干燥器包括连接杆和干燥组件,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干燥组件与所述封隔筒的顶部固定,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能够对所述干燥组件进行限位。

可选地,所述干燥组件包括多个波纹板和固定架,所述多个波纹板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架固定在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液压安全阀还包括收油槽,所述收油槽固定在所述外筒的外壁上,所述收油槽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三容积槽溢出的密封液。

可选地,所述外筒的外壁上设有进液孔,所述进液孔连通所述收油槽和所述第三容积槽。

可选地,所述液压安全阀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收油槽和所述第一容积槽,所述连通管上与所述收油槽连接的一端位于与所述第一容积槽连通的另一端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连通管为u形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收油槽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积槽或所述第三容积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连通管为l形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收油槽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容积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液压安全阀还包括阀盖,所述阀盖固定在所述封隔筒的顶部,所述阀盖的直径大于所述收油槽的外径。

可选地,所述阀盖上设有拉环。

可选地,所述内筒的第一端设有密封垫。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可以包括:

由于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第一容积槽,封隔筒罩在内筒上,且用于将第一容积槽分隔为底部连通的第二容积槽和第三容积槽,第一容积槽用于放置密封液,因此,第二容积槽和第三容积槽可以被密封液分隔开。由于第二容积槽与储罐的内腔连通,因此,密封液可以将第三容积槽和储罐的内腔分隔开,也即是,密封液可以将储罐的内腔与外界大气分隔开,这样,即完成了密封储罐的功能。当向储罐中注入液体,使得储罐中气压增大时,储罐内腔中的气体可以通过内筒的内腔进入第二容积槽中,当储罐中气压继续增大时,储罐内腔中的气体的压力可以使得第二容积槽中的密封液的液位下降,第三容积槽中的密封液的液位上升,之后,储罐内腔中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容积槽和第三容积槽的底部到达第三容积槽,并穿过第三容积槽中的密封液排入外界大气,这样,即可保证向储罐中注入液体的过程中储罐内腔的气压保持稳定。由于干燥器设置在内筒的内腔中,干燥器用于干燥气体,显而易见地,在储罐内腔中的气体穿过第三容积槽中的密封液之前,干燥器将会对储罐内腔中的气体进行干燥,进而避免了储罐内腔中的气体中的水汽吸附在密封液中,使得密封液受到污染,进而缩短密封液的使用寿命的情况。另外,也避免了在寒冷气候情况下,含有水汽的密封液出现被冰冻的现象,进而导致液压安全阀失效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液压安全阀的爆炸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液压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液压安全阀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液压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液压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液压安全阀的爆炸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液压安全阀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01:内筒;02:外筒;03:封隔筒;04:干燥器;05:第二容积槽;06:第三容积槽;07:收油槽;08:连通管;09:阀盖;

021:进液孔;041:连接杆;042:干燥组件;091:拉环;

0421:波纹板;0422: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安全阀的爆炸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该液压安全阀可以包括:内筒01、外筒02、封隔筒03和干燥器04。内筒01的第一端用于与储罐的排气孔固定连接,外筒02套在内筒01上,且与内筒01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01与外筒02之间形成第一容积槽,第一容积槽用于放置密封液。封隔筒03罩在内筒01上,且用于将第一容积槽分隔为底部连通的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第二容积槽05与储罐的内腔连通,干燥器04设置在内筒01的内腔中,干燥器04用于干燥气体。

由于内筒01与外筒02之间形成第一容积槽,封隔筒03罩在内筒01上,且用于将第一容积槽分隔为底部连通的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第一容积槽用于放置密封液,因此,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可以被密封液分隔开。由于第二容积槽05与储罐的内腔连通,因此,密封液可以将第三容积槽06和储罐的内腔分隔开,也即是,密封液可以将储罐的内腔与外界大气分隔开,这样,即完成了密封储罐的功能。当向储罐中注入液体,使得储罐中气压增大时,储罐内腔中的气体可以通过内筒01的内腔进入第二容积槽05中,当储罐中气压继续增大时,储罐内腔中的气体的压力可以使得第二容积槽05中的密封液的液位下降,第三容积槽06中的密封液的液位上升,之后,储罐内腔中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容积槽05、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的底部的连通通道到达第三容积槽06,并穿过第三容积槽06中的密封液排入外界大气,这样,即可保证向储罐中注入液体的过程中储罐内腔的气压保持稳定。由于干燥器04设置在内筒01的内腔中,干燥器04用于干燥气体,显而易见地,在储罐内腔中的气体穿过第三容积槽06中的密封液之前,干燥器04将会对储罐内腔中的气体进行干燥,进而避免了储罐内腔中的气体中的水汽吸附在密封液中,使得密封液受到污染,进而缩短密封液的使用寿命的情况。另外,也避免了在寒冷气候情况下,含有水汽的密封液出现被冰冻的现象,进而导致液压安全阀失效的情况。

向储罐中注入液体只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能的场景,在另一种场景中,当储罐向外排出液体时,储罐中气压则会减小,此时,外界大气压可以使得第三容积槽06中的密封液的液位下降,第二容积槽05中的密封液的液位上升,之后,外界大气可以通过第三容积槽06、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的底部的连通通道到达第二容积槽05,并穿过第二容积槽05中的密封液进入内筒01的内腔,最后,穿过干燥器04进入储罐的内腔中,这样,即可保证储罐向外排出液体的过程中储罐内腔的气压保持稳定。

其中,参见图1,可以通过在封隔筒03的底部设置锯齿状结构的连通通道以实现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的连通,当然,也可以通过在封隔筒03的底部设置其他形状的连通通道以实现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的连通,比如圆形通孔、方形通孔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内筒01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储罐的排气孔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储罐的排气孔固定连接,比如,通过螺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内筒01的第一端与储罐的排气孔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定。另外,外筒02与内筒01的外壁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比如螺钉连接或者胶水粘结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做具体的限定。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燥器04的局部剖视图,参见图3,干燥器04可以包括连接杆041和干燥组件042,连接杆041的第一端穿过干燥组件042与封隔筒03的顶部固定,连接杆041的第二端能够对干燥组件042进行限位。这样,就可以通过干燥组件042对气体进行干燥。

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组件042的数量可以为1个,当然,为了取得更好的干燥效果,干燥组件04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当干燥组件042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干燥组件042可以依次套在连接杆041上,另外,为了防止多个干燥组件042之间发生相对晃动,相邻干燥组件04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041的第一端与封隔筒03的顶部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螺栓实现固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另外,连接杆041的第二端可以通过螺母实现对干燥组件042进行限位的功能,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可能的方式实现对干燥组件042进行限位的功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继续参见图3,干燥组件042可以包括多个波纹板0421和固定架0422,多个波纹板0421固定在固定架0422上,固定架0422固定在连接杆041的第二端。这样,可以通过该多个波纹板0421实现对气体的干燥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波纹板0421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在固定架0422上,当然,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或者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固定架0422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做具体的限定。另外,固定架0422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连接杆041的第二端,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连接杆041的第二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做具体的限定。

当储罐内腔中的气体急剧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密封液溢出第三容积槽06的现象,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液压安全阀还可以包括收油槽07,收油槽07固定在外筒02的外壁上,收油槽07用于承接从第三容积槽06溢出的密封液。这样,从第三容积槽06溢出的密封液可以被承接在收油槽07中,避免了密封液的大量浪费。

然而,当密封液大量溢出时,收油槽07可能会被很快被密封液装满,因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外筒02的外壁上设有进液孔021,进液孔021连通收油槽07和第三容积槽06。这样,收油槽07中的密封液便可以通过进液孔021进入到第三容积槽06中,也即是,将溢出到收油槽07中的密封液直接回收再利用,避免了收油槽07中密封液装满后继续外溢到液压安全阀之外,或者,需要人工手动回收密封液的情况发生,有效的节省了密封液,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进液孔021的数量可以为1个,形状可以为圆形,当然,进液孔021也可以为其他的数量,其他的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进液孔021的数量和形状均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液压安全阀还可以包括连通管08,连通管08连通收油槽07和第一容积槽,连通管08上与收油槽07连接的一端位于与第一容积槽连通的另一端的上方。

由于连通管08上与收油槽07连接的一端位于与第一容积槽连通的另一端的上方,换句话说,连通管08上与收油槽07连接的一端高于与第一容积槽连通的一端,因此,收油槽07中的密封液便可以通过连通管08自动回收到第一容积槽中,有效的节省了密封液,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5,连通管08可以为u形管,连通管08的一端与收油槽07连通,连通管08的另一端与第二容积槽05或第三容积槽06连通。这样,收油槽07中的密封液便可以通过连通管08自动回收到第二容积槽05或第三容积槽06中,有效的节省了密封液,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6,连通管08可以为l形管,连通管08的一端与收油槽07连通,连通管08的另一端与第三容积槽06连通。这样,收油槽07中的密封液便可以通过连通管08自动回收到第二容积槽05或第三容积槽06中,有效的节省了密封液,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连通管08的还可以为其他的形状,比如弧形等,只需满足可以将收油槽07中的密封液自动回收到第二容积槽05或第三容积槽06中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连通管08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液压安全阀还可以包括阀盖09,阀盖09固定在封隔筒03的顶部,阀盖09的直径大于收油槽07的外径。这样,一方面,阀盖09可以避免外界大气中的灰尘落入收油槽07中,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收油槽07在承接密封液的过程中出现部分密封液飞溅出液压安全阀之外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阀盖09上可以设有拉环091。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搬动液压安全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筒01的第一端设有密封垫。这样,就可以避免内筒01的第一端与储罐的排气孔之间发生气体泄漏的情况发生。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内筒01与外筒02之间形成第一容积槽,封隔筒03罩在内筒01上,且用于将第一容积槽分隔为底部连通的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第一容积槽用于放置密封液,因此,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可以被密封液分隔开。由于第二容积槽05与储罐的内腔连通,因此,密封液可以将第三容积槽和储罐的内腔分隔开,也即是,密封液可以将储罐的内腔与外界大气分隔开,这样,即完成了密封储罐的功能。当向储罐中注入液体,使得储罐中气压增大时,储罐内腔中的气体可以通过内筒01的内腔进入第二容积槽05中,当储罐中气压继续增大时,储罐内腔中的气体的压力可以使得第二容积槽05中的密封液的液位下降,第三容积槽06中的密封液的液位上升,之后,储罐内腔中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的底部到达第三容积槽06,并穿过第三容积槽06中的密封液排入外界大气,这样,即可保证向储罐中注入液体的过程中储罐内腔的气压保持稳定。由于干燥器04设置在内筒01的内腔中,干燥器04用于干燥气体,显而易见地,在储罐内腔中的气体穿过第三容积槽06中的密封液之前,干燥器04将会对储罐内腔中的气体进行干燥,进而避免了储罐内腔中的气体中的水汽吸附在密封液中,使得密封液受到污染,进而缩短密封液的使用寿命的情况。另外,也避免了在寒冷气候情况下,含有水汽的密封液出现被冰冻的现象,进而导致液压安全阀失效的情况。此外,由于液压安全阀还可以包括收油槽07,收油槽07固定在外筒02的外壁上,收油槽07用于承接从第三容积槽06溢出的密封液。这样,从第三容积槽06溢出的密封液可以被承接在收油槽07中,避免了密封液大量浪费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安全阀包括:内筒(01)、外筒(02)、封隔筒(03)和干燥器(04);

所述内筒(01)的第一端用于与储罐的排气孔固定连接,所述外筒(02)套在所述内筒(01)上,且与所述内筒(01)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内筒(01)与所述外筒(02)之间形成第一容积槽,所述第一容积槽用于放置密封液;

所述封隔筒(03)罩在所述内筒(01)上,且用于将所述第一容积槽分隔为底部连通的第二容积槽(05)和第三容积槽(06),所述第二容积槽(05)与所述储罐的内腔连通,所述干燥器(04)设置在所述内筒(01)的内腔中,所述干燥器(04)用于干燥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器(04)包括连接杆(041)和干燥组件(042),所述连接杆(041)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干燥组件(042)与所述封隔筒(03)的顶部固定,所述连接杆(041)的第二端能够对所述干燥组件(042)进行限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组件(042)包括多个波纹板(0421)和固定架(0422),所述多个波纹板(0421)固定在所述固定架(0422)上,所述固定架(0422)固定在所述连接杆(041)的第二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安全阀还包括收油槽(07),所述收油槽(07)固定在所述外筒(02)的外壁上,所述收油槽(07)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三容积槽(06)溢出的密封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02)的外壁上设有进液孔(021),所述进液孔(021)连通所述收油槽(07)和所述第三容积槽(06)。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安全阀还包括连通管(08),所述连通管(08)连通所述收油槽(07)和所述第一容积槽,所述连通管(08)上与所述收油槽(07)连接的一端位于与所述第一容积槽连通的另一端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08)为u形管,所述连通管(08)的一端与所述收油槽(07)连通,所述连通管(0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积槽(05)或所述第三容积槽(06)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08)为l形管,所述连通管(08)的一端与所述收油槽(07)连通,所述连通管(0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容积槽(06)连通。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安全阀还包括阀盖(09),所述阀盖(09)固定在所述封隔筒(03)的顶部,所述阀盖(09)的直径大于所述收油槽(07)的外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09)上设有拉环(091)。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液压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01)的第一端设有密封垫。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压安全阀,属于油气储运领域。所述液压安全阀包括:内筒、外筒、封隔筒和干燥器。所述内筒的第一端用于与储罐的排气孔固定连接,所述外筒套在所述内筒上,且与所述内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第一容积槽,所述第一容积槽用于放置密封液。所述封隔筒罩在所述内筒上,且用于将所述第一容积槽分隔为底部连通的第二容积槽和第三容积槽,所述第二容积槽与所述储罐的内腔连通,所述干燥器设置在所述内筒的内腔中,所述干燥器用于干燥气体。由于本申请提供的液压安全阀的内筒的内腔中设置有干燥器,而该干燥器可以对储罐内腔中的气体进行干燥,因而可以解决密封液被水污染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津波;贾盛伟;秦廷保;李健;胡建平;宫艳红;冯雪浦;黄兴鸿;齐玉梅;苏建斌;白玉;李雯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50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