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13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位单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座位单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于多个场景,例如家具中常见的沙发、躺椅,在影院的座位,交通工作中的座位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座位单元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可调节的低座座位单元被广泛应用,一般的低座座位单元可以被调节为包括坐姿、伸展姿和躺姿。其中坐姿为标准的收拢位置,其座位最原始的状态,给人在日常生活中坐下正常使用,此时座部处于总体上水平的取向而靠背设置成基本直立;伸展姿状态,则通常称为tv位置,置脚部向座部的前方伸展,而靠背保持足够地直立,以允许低座座位单元的乘坐者舒适地观看电视。以及后仰位置(或躺姿),靠背从伸展位置向后定位成与座部成钝角关系以供休息或睡眠。

其中,用于调节这三种姿态的坐姿调节装置包括后安装支架、座椅板、搁脚支架;后安装支架用于对靠背的姿态进行调节,座椅板设置在后安装支架和搁脚支架之间,并用于对座部的姿态进行调节,搁脚支架用于对置脚部的姿态进行调节。

在可调节座位单元中,存在一些座位比较低的座位单元,例如低座高摆椅等,低座高摆椅比现有技术的摆椅座要设计的更低,可以适应更多的沙发款式,提高舒适度,然而,在设计这样座位较低的摆椅时,容易存在如下缺陷:在收缩姿调整为躺姿,或者躺姿调节为收缩姿时,置脚部需要以一个弧形的角度伸展打开或者回缩。而打开的旋转半径通常取决于座椅板和搁脚支架之间的连杆长度。传统的连杆设计如果设计太短则满足不了人体在伸展姿时搁脚的需求,如果设计太长则由于低座高摆椅的座位较低,置脚部容易与地面或者底座碰擦,而且在收缩状态时如果需要座位摆动,置脚部也会容易与地面撞击。因此,目前市场急需提供一种座位单元坐姿调节装置,使得在满足客户搁脚长度需求的前提下,在置脚部足够高,且收缩过程零部件不易碰撞。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作为单元调节机构,坐姿调节装置括传动连接机构,传动连接机构用于对后安装支架、座椅板和搁脚支架之间进行传动连接,通过对传动连接机构的设计,使得在低座座位单元在切换姿态时,传动连接机构的连杆不会碰擦底座或者地面,解决了较低的低座座位单元容易碰擦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通过如下实现的:

低座座位单元包括靠背、座部和置脚部,其包括靠背、座部和置脚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将低座座位单元可调节至收缩、伸展姿和躺姿。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姿调节装置包括后安装支架、座椅板、搁脚支架;所述后安装支架用于对所述靠背的姿态进行调节,所述座椅板设置在所述后安装支架和所述搁脚支架之间,并用于对座部的姿态进行调节,所述搁脚支架用于对所述置脚部的姿态进行调节;

所述坐姿调节装置还包括传动连接机构,所述传动连接机构用于将后安装支架、座椅板和搁脚支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座椅板连杆、第二座椅板连杆、第一搁脚支架连杆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一端和第二座椅板连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座椅板铰接,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一端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搁脚支架铰接;

所述传动连接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连杆,所述第二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中间连杆。通中间连杆的设置,减少了原有第二座椅板连杆的长度,使得在调整的过程中,第二座椅板连杆的旋转半径减小,有效降低了搁脚支架撞击底座或者地面的风险。

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相连。即第一座椅板连杆和第一搁脚支架连杆保持原有的连接方式,不需要去另外设计,只需要对第二座椅板连杆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之间的中间连杆进行设计。

在此优选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连杆具有两个,所述两个中间连杆分别为第一中间连杆和第二中间连杆。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杆一端在第一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一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一端在第二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三铰接点铰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所述第一铰接点高于所述第三铰接点,且所述第一铰接点不高于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与所述搁脚支架的铰接点。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杆在第四铰接点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两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中间连杆两端之间;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在第五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五铰接点位于第一搁脚支架连杆两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中间连杆两端之间。这样限定了各连杆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使得在收缩时能够按顺序折叠,最终收缩后的搁脚支架足够高。

进一步地,当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所述第一中间连杆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铰接点即第一铰接点高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与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的铰接点及第二铰接点,且同时,所述第一中间连杆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的铰接点即第二铰接点不高于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与所述搁脚支架的铰接点。这样的位置限定使得在加入中间连杆后,伸展过程中置脚部比以前更加的上抬,解决了置脚部过低的问题,又不会让中间连杆的最高点超过置脚部,影响搁脚。此处的伸展姿即对于低座座位单元的伸展姿,此时座椅板和搁脚支架之间的连杆已完全伸展。

具体地,当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高度差范围为20mm-60mm,优选的为40mm。且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与所述搁脚支架的铰接点的高度差范围为10-60mm,优选的为4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间连杆两端的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160-200mm,优选的为180mm。所述第二中间连杆两端的所述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80-120mm,优选的为100mm。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座椅板连杆连接在座椅板时的转动半径范围为90-150mm,优选的为120mm,通过对以上尺寸范围的设定,使得整个调节装置的调节过程更加地稳定合理。

进一步地,为了限定调节位置,所述传动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连杆和限位支架,所述限位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铰接,所述限位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支架铰接,所述限位支架与后安装支架和/或座椅板相连。

在另外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也分别连接所述中间连杆,这样使得第一座座椅板连杆的长度也相应的减小。且具体的,所述第二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之间设有两根所述中间连杆,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之间设有两根所述中间连杆。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低座座位单元,所述低座座位单元包括靠背、座部和置脚部和包括如上所述相关技术方案的坐姿调节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低座座位单元还包底座,所述坐姿调节装置包括基座组件,所述基座组件和所述底座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坐姿调节装置可将所述低座座位单元调节至收缩姿、伸展姿和躺姿,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收缩姿时,所述置脚部位于最低点,且所述座椅板可相对于所述基座组件摆动。

为了增加收缩姿态下的摇摆功能,又保证在伸展姿态下不会摆动,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限位销,所述传动连接机构包括限位连接件,所述限位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销配合的限位槽,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所述收缩姿时,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销脱开;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所述伸展姿或躺姿时,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销接合。

进一步地,低座座位单元的底座可设置为可转动或者不可转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对多座椅板和搁脚支架之间连杆的设计,在保证搁脚长度的同时,搁脚支架不会对地面或者底座产生碰擦,且置脚部在收缩状态时离地足够高;

2.通过设计限位连接件,可以使得搁脚支架在运动过程中都在限定的范围内运动,且通过与限位支架的配合,使得后安装支架、座椅板和搁脚支架通过同步配合运动;

3.通过设置限位钉,保证座椅在收缩状态下可以随意摆动,而在伸展姿和躺姿时则限定摆动,确保了使用者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坐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伸展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躺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低座座位单元的调节机构在伸展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反向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低座座位单元的调节机构在收缩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低座座位单元的调节机构在躺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低座座位单元的调节机构装配在底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

1、靠背;2、座部;3、置脚部;11、后安装支架;12、座椅板;13、搁脚支架;20、传动连接机构;21、第一座椅板连杆;22、第二座椅板连杆;23、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4、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5、第一中间连杆;26、第二中间连杆;27、限位连杆;28限位支架;29、限位连接件;30、基座组件;31、限位销;4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的低座座位单元,低座座位单元包括靠背1、座部2和置脚部3;图1至图3依次分别对应可被坐姿调节装置调节至坐姿、伸展姿和躺姿。低座座位单元从图1坐姿调节至图2伸展姿为第一调节阶段,在第一调节阶段,靠背1角度基本保持不变,置脚部3从最低点往上伸展开来,低座座位单元从图2的伸展姿调节至图3躺姿为第二调节阶段,第二调节阶段过程中,靠背1角度变大,置脚部3继续抬升,直到调节为最终的躺姿结束。

具体的,坐姿调节装置参见附图4-7,坐姿调节装置包括后安装支架11、座椅板12、搁脚支架13;后安装支架11用于对靠背的姿态进行调节,座椅板12设置在后安装支架11和搁脚支架之间,并用于对座部的姿态进行调节,搁脚支架13用于对置脚部的姿态进行调节;

坐姿调节装置还包括传动连接机构20,传动连接机构用于将后安装支架11、座椅板12和搁脚支架13传动连接;传动连接机构20包括第一座椅板连杆21、第二座椅板连杆22、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第一座椅板连杆21一端和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一端分别与座椅板12铰接,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的一端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的一端分别与搁脚支架铰接;

传动连接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连杆,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另一端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中间连杆。通中间连杆的设置,减少了原有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长度,使得在调整的过程中,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旋转半径减小,有效降低了搁脚支架撞击底座或者地面的风险。

第一座椅板连杆21的另一端和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的另一端相连。即第一座椅板连杆21和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保持原有的连接方式,不需要去另外设计,只需要对第二座椅板连杆22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之间的中间连杆进行设计。

中间连杆具有两个,两个中间连杆分别为第一中间连杆25和第二中间连杆26。

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另一端与第一中间连杆25一端在第一铰接点铰接,第一中间连杆25的另一端与第二中间连杆26一端在第二铰接点铰接,第二中间连杆26的另一端与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的另一端在第三铰接点铰接。

第一铰接点低于第一座椅板连杆21的最高点,第二铰接点高于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的最低点,第三铰接点低于第一搁脚支架的最高点。第一座椅板连杆21与第一中间连杆25在第四铰接点铰接,第四铰接点位于第一座椅板连杆21两端之间以及第一中间连杆25两端之间;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与第二中间连杆26在第五铰接点铰接,第五铰接点位于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两端之间以及第二中间连杆26两端之间。这样限定了各连杆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使得在收缩时能够按顺序折叠,最终收缩后的搁脚支架足够高。

当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第一中间连杆25与第二中间连杆26的铰接点高于第二中间连杆26与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的铰接点,且同时,第一中间连杆25与第二中间连杆26的铰接点不高于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与搁脚支架13的铰接点。这样的位置限定使得在加入中间连杆后,伸展过程中置脚部比以前更加的上抬,解决了置脚部过低的问题,又不会让中间连杆的最高点超过置脚部,影响搁脚。

具体地,当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高度差范围为20mm-60mm,此实施例中为40mm。且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与所述搁脚支架的铰接点的高度差范围为10-60mm,此实施例中为4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间连杆25两端的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160-200mm,此实施例中为180mm。所述第二中间连杆26两端的所述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80-120mm,此实施例中为100mm。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座椅板连杆22连接在座椅板12时的转动半径范围为90-150mm,此实施例中为120mm,通过对以上尺寸范围的设定,使得整个调节装置的调节过程更加地稳定合理。

运动过程:该坐姿调节装置由图4的伸展姿变换到图6的收缩姿时,第一座椅板连杆21和第二座椅板连杆22是相对于座椅板12相对转动的,而设置在下方的第二座椅板连杆22则限定了整个坐姿调节装置可能会向下运动碰到的最低点,而通过引入第一中间连杆25和第二中间连杆26,使得第二座椅板连杆相应的缩短。而在收缩过程中,各连杆之间相互折叠,搁脚支架13在最终状态下能够抬起的更高。

另外,为了限定调节位置,传动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连杆27和限位支架28,限位连杆27一端与第一座椅板连杆21铰接,限位连杆27的另一端与限位支架28铰接,限位支架与后安装支架11以及座椅板12相连。

坐姿调节装置还包括基座组件,基座组件用于和底座相连。

为了增加收缩姿态下的摇摆功能,又保证在伸展姿态下不会摆动,进一步地,基座组件30还包括限位销31,传动连接机构20还包括限位连接件29,限位连接件上29设有与限位销配31合的限位槽,坐姿调节装置位于收缩姿时,限位槽与限位销31脱开,如图6所示;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限位槽与限位销31接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其余设置与实施例1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一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一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也分别连接中间连杆,这样使得第一座座椅板连杆的长度也相应的减小。且具体的,第二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之间设有两根中间连杆,第一座椅板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一搁脚支架连杆的另一端之间设有两根中间连杆。

实施例3:

基座组件上设置有滑轨,所述座椅板通过传动连接机构相对滑轨摆动。在其它实施例中,基座组件上设有滚轮摆动,所述座椅板通过传动连接机构相对连接滚轮实现摆动。

实施例4:

在该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支持整个座椅单元的底座,如图8所示,坐姿调节装置是通过基座组件30固定在底座40上的,其中该底座40为可转动底座。

另外,所有实施例中设置的低座座位单元,其应用场景包括但不局限于家具沙发、休闲躺椅、影院或医院座位、交通工具座位等。

上述多个实施例,通过对传动连接机构的设计,使得在低座座位单元在切换姿态时,传动连接机构的连杆不会碰擦底座或者地面,且搁脚支架在收缩状态时离地面也有足够的高度,解决了较低的低座座位单元容易碰擦损坏的技术问题。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还包括所作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变化。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能够相互结合。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姿调节装置包括后安装支架(11)、座椅板(12)和搁脚支架(13);

所述后安装支架(11)用于对所述低座座位单元的靠背(1)的姿态进行调节,所述座椅板(12)设置在所述后安装支架(11)和所述搁脚支架(13)之间,并用于对所述低座座位单元的座部(2)的姿态进行调节,所述搁脚支架(13)用于对所述低座座位单元的置脚部(3)的姿态进行调节;

所述坐姿调节装置还包括传动连接机构(20),所述传动连接机构(20)用于将所述后安装支架(11)、所述座椅板(12)和所述搁脚支架(13)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座椅板连杆(21)、第二座椅板连杆(22)、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21)的一端和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座椅板(12)铰接,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的一端和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搁脚支架(13)铰接;

所述传动连接机构(20)还包括中间连杆,所述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中间连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2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中间连杆具有两个,所述两个中间连杆分别为第一中间连杆(25)和第二中间连杆(26);所述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杆(25)一端在第一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一中间连杆(2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26)一端在第二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杆(2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的另一端在第三铰接点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所述第一铰接点高于所述第三铰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高度差范围为20mm-6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伸展姿时,所述第一铰接点不高于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与所述搁脚支架(13)的铰接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与所述搁脚支架(13)的铰接点的高度差范围为10-60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21)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杆(25)在第四铰接点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21)两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中间连杆(25)两端之间;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杆(26)在第五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五铰接点位于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两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中间连杆(26)两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连杆(25)两端的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160-200mm,所述第二中间连杆(26)两端的所述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80-12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座椅板连杆(22)连接在座椅板(12)时的转动半径范围为90-1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连杆(27)和限位支架(28),所述限位连杆(27)一端与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21)铰接,所述限位连杆(27)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支架(28)铰接,所述限位支架(28)与后安装支架(11)和/或座椅板(12)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2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中间连杆。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述第二座椅板连杆(2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搁脚支架连杆(24)的另一端之间设有两根所述中间连杆,所述第一座椅板连杆(2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搁脚支架连杆(23)的另一端之间设有两根所述中间连杆。

13.一种低座座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座座位单元包括靠背(1)、座部(2)、置脚部(3)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坐姿调节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低座座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座座位单元还包底座(40),所述坐姿调节装置包括基座组件(30),所述基座组件(30)和所述底座(40)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低座座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姿调节装置可将所述低座座位单元调节至收缩姿、伸展姿和躺姿,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收缩姿时,所述置脚部位于最低点,且座椅板(12)可相对于所述基座组件(30)摆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低座座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组件(30)还包括限位销(31),所述传动连接机构(20)包括限位连接件(29),所述限位连接件(29)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销(31)配合的限位槽,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所述收缩姿时,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销(31)脱开;所述低座座位单元位于所述伸展姿或所述躺姿时,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销(31)接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低座座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0)为可转动底座或固定底座。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低座座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0)为固定底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低座座位单元的坐姿调节装置,包括后安装支架、座椅板和搁脚支架;所述后安装支架用于对低座座位单元的靠背的姿态进行调节,所述座椅板设置在所述后安装支架和所述搁脚支架之间,并用于对低座座位单元的座部的姿态进行调节,所述搁脚支架用于对低座座位单元的置脚部的姿态进行调节;所述坐姿调节装置还包括传动连接机构,所述传动连接机构用于对所述后安装支架、所述座椅板和所述搁脚支架之间进行传动连接,通过对传动连接机构的设计,使得在低座座位单元在切换姿态时,传动连接机构的连杆不会碰擦底座或者地面,且搁脚支架在收缩状态时离地面也有足够的高度,解决了较低的低座座位单元容易碰擦损坏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娇;李晓鸿;吴林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锐迈机械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45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