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道路铺装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铺砖机在使用时,位于铺砖机前侧的下料导板的作业宽度都是固定的,其可以是2米、3米等,当实际作业宽度小于铺砖机的作业宽度时,可以通过限位杆减小作业宽度进行调整,满足作业要求,但是当实际作业宽度大于铺砖机的作业宽度时,则需要作业宽度更大的铺砖机,这就使得铺砖机的体积和宽度增加,在铺砖机的正常驾驶中,其驾驶难度也会增加,驾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也会增加,给驾驶人员及施工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宽度可变化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包括铺砖机本体以及位于铺砖机本体的车架前侧的下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板包括:
位于中部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固定下料板;以及
位于所述固定下料板一侧或两侧的活动下料板,活动下料板内侧与所述固定下料板活动连接。
所述固定下料板的侧面底部分别设有一与其连接固定的底板,且所述活动下料板的内侧底端置于所述底板上。
所述固定下料板和活动下料板还通过可拆卸机构连接。
所述可拆卸机构包括分别与所述固定下料板和活动下料板连接的扣件和扣板,所述扣件包括一旋转活动的限位杆,扣板上设有一限位孔,且所述限位杆通过旋转落入所述限位孔内并与所述扣板连接。
所述活动下料板的内侧前端或后端与所述固定下料板转动连接,且所述活动下料板通过转动可以向前或向后折叠收纳。
所述固定下料板的外侧设有一与其连接的转轴,且所述活动下料板上设有与所述转轴位置对应的插孔,转轴插入至所述插孔内活动设置。
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底板上。
所述车架中部设有一水平分布的料台,料台底部与车架转动连接,且车架于所述料台外侧设有与其对应的至少两组上料架机构;
所述上料架机构和料台上设有位置对应的至少两组导轨,导轨分为两部分并分别与所述上料架机构和料台连接,且上料架机构和料台各自的导轨之间相互连接并构成一个用于输送砖体托盘的整体结构。
所述料台的导轨一端设有一连接口,且上料架机构的导轨内侧端部位于所述连接口内并与料台的导轨对齐后接触连接。
还包括了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上设有与导轨外壁形状匹配的所述连接口,连接口的顶面为敞口结构,且所述料台的导轨位于所述连接口内部内侧并与限位件连接固定,所述上料架机构的导轨端部位于所述连接口内部外侧并活动设置。
所述上料架机构包括内侧上料架,内侧上料架顶部设有与上料架机构的导轨底部连接的上支撑部,内侧上料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车架连接的下支撑部。
所述上料架机构还包括了外侧上料架,外侧上料架位于车架边缘,所述外侧上料架包括一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连接的辅助支撑部,所述底座底部与车架连接,所述辅助支撑部底部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辅助支撑部顶部设有与上料架机构的导轨底部连接的上支撑部。
所述底座底部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且底座通过旋转可以向车架内侧转动并落入车架内部。
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一插接口,且所述辅助支撑部的底部设有一与所述插接口连接的插接部,插接部插入至插接口内固定设置。
所述辅助支撑部的外侧位于车架外部并悬空设置,且辅助支撑部的外侧底部还设有一与其连接的支撑架,且支撑架底部设有与其连接且高度可调节的支腿。
所述上料架机构的导轨截面为开口朝下的c型结构,上支撑部的外壁与所述导轨的内壁形状匹配,导轨扣在上支撑部外侧且两者之间滑动连接。
所述下支撑部截面为开口朝下的c型结构,下支撑部扣在支架的梁体外侧且两者之间滑动连接。
所述车架前侧还设有行走平台,行走平台两侧分布设有活动平台,且活动平台底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并可向上或向下旋转活动。
所述下料板外侧表面设有若干与其连接的导向杆,导向杆之间还设有与其连接的导向轮,导向轮的外侧露出所述固定下料板的外侧表面设置。
所述车架上于所述固定下料板的背侧还设有一限位杆,限位杆上设有与其连接的限位件,限位件沿限位杆的长度方向活动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固定下料板和活动下料板相互配合共同用于铺砖作业,但是活动下料板整体可以折叠活动设置,使其在不用时可以收纳至固定下料板的前侧或后侧,使铺砖机的宽度减小,方便铺砖机的驾驶行走及停放使用。
铺砖机的上料架机构设置多组并与可以转动的料台配合使用,根据砖体的实际位置可以选择上料方向,操作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活动下料板的设置可以增加操作人员的活动面积,同时还可以在不使用时进行收纳,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非作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料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辅助支撑部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辅助支撑部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内侧上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固定下料板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活动下料板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可拆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车架、101履带行走机构、102限位杆、103限位件、200料台、201安装部、300行走平台、301活动平台、400固定下料板、401活动下料板、402导向杆、403导向轮、404扣件、405限位杆、406扣板、407限位孔、408转轴、409底板、410插孔、500内侧上料架、501第一上支撑部、502下支撑部、600底座、601插接口、701第一导轨、702第二导轨、703连接口、704限位凸起、800辅助支撑部、801第二上支撑部、802插接部、803支撑架、804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根据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包括车架100、履带行走机构101、料台200、行走平台300、下料板和上料架机构等,其中车架100底部安装在所述履带行走机构101上,车架100的上部分别安装有所述料台200、行走平台300、下料板和上料架机构等,其中各组件的具体实施结构及连接关系如下所述。
具体根据图1至图3所示,所述车架100为一用金属型材焊接支撑的框架结构,主要起到安装基础的作用,使得各组件可以在车架100的适当位置进行装配,其中:
所述车架100前侧还设有行走平台300,行走平台300上部用于操作人员行走使用,行走平台300两侧分布设有活动平台301,活动平台301位于车架100外侧并悬空设置,用于扩展行走平台300的操作空间,所述活动平台301底端与所述车架100转动连接,并可向上旋转活动,在铺砖机非作业状态时,活动平台301可以旋转至车架100上部保持竖向分布,使其位于车架100边缘,减少其在车架100外侧的占用空间;
具体根据图1、图2、图7至图9所示,所述车架100的前侧外部设有与其连接的所述下料板,下料板包括固定下料板400和位于固定下料板400两侧的活动下料板401,其中
所述活动下料板401与固定下料板400结构一致,只不过活动下料板401长度减小,固定下料板400和活动下料板401均包括若干导向杆402,导向杆402之间平行分布,用于砖体铺放时滑动使用;
在活动下料板401与固定下料板400装配时,所述固定下料板的两侧底部分别设有一与其连接固定的底板409,且所述活动下料板401的内侧底端置于所述底板409上,固定下料板400的前端设有一与其连接的转轴408,转轴408竖向分布,且所述活动下料板400上设有与所述转轴408位置对应的插孔410,转轴408插入至所述插孔410内活动设置,使得活动下料板401的内侧前端与所述固定下料板400转动连接,且所述活动下料板401通过转动可以向前折叠收纳,使得活动下料板401与固定下料板400组合状态下的宽度减小,同时在活动下料板401的中部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可拆卸机构与固定下料板400连接,用于在作业过程中可以将活动下料板401与固定下料板400连接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机构包括分别与所述固定下料板400和活动下料板401连接的扣件404和扣板406,所述扣件404与固定下料板400连接固定,扣件404包括一旋转活动的限位杆405,限位杆405可以朝向活动下料板401一侧旋转90度,所述扣板406为l型结构,扣板406一侧与活动下料板401连接固定,扣板406另一侧上设有一限位孔407,且所述限位杆405通过旋转落入所述限位孔407内并与所述扣板406连接,使得限位杆405端部尺寸较大的限位部卡在扣板406的另一侧,无法向回移动,相对的,此时依靠该结构连接的活动下料板401也无法向外侧旋转活动,同时基于活动下料板401底部与底板409的支撑效果,活动下料板401不会向外侧移动,保障了下料板作业结构的稳定性;
上述结构在铺砖机非作业状态时,活动下料板401可以旋转至车架100两侧,使其位于车架100边缘,减少其左右两端的占用长度,减少铺砖机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下料板外侧表面设有若干与其连接的导向杆402,导向杆402之间还设有与其连接的导向轮403,导向轮403的外侧露出所述固定下料板400的外侧表面设置,在铺砖过程中,导向轮403可以通过滚动辅助砖体的滑动铺放,保障铺砖过程的顺利进行;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架100上于所述固定下料板400的背侧还设有一限位杆102,限位杆102上设有与其连接的限位件103,限位件103沿限位杆102的长度方向活动设置,该限位杆102的设置用于与位于固定下料板400前侧的限位机构连接使用,使得限位机构可以依靠限位杆102进行左右间距的调整,保障铺砖作业宽度一致,其具体实施结构已经通过专利号为201420419951.8、专利名称为铺砖机限位杆联动装置的发明专利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根据图4所示,所述料台200水平分布并位于车架100的上侧中部,料台200为一用金属型材焊接支撑的正方形框架结构,料台200的四个角进行45度倒角处理,使四个角构成斜面,方便其旋转活动使用,料台200中部设有一与其一体结构的安装部201,安装部201的底部与车架100通过轴承组件转动连接,使得料台200可以自由旋转进行方向切换;同时,所述车架100于所述料台200外侧设有与其对应的三组上料架机构,上料架机构分别位于左侧、右侧和后侧,料台200通过旋转分别与三组上料架机构进行配合作业;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架机构和料台200上设有位置对应的两组导轨,每组导轨均包括第一导轨701和第二导轨702两部分,其中第一导轨701采用一截面为矩形的钢管,第一导轨701位于与料台200的顶面上并与料台200连接固定,第二导轨702采用与第一导轨701尺寸相同的槽钢,槽钢的c型开口朝下设置,第二导轨702位于所述上料架机构上并依靠槽钢的c型开口滑动设置,第一导轨701和第二导轨702之间相互连接并构成一个用于输送砖体托盘的整体结构,砖体托盘底部设有与两组所述导轨位置对应的行走轮,使得行走轮在导轨上行走实现上料与下料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第一导轨701远离上料架机构的一段上部还设有一与其连接的限位凸起704,限位凸起704采用角钢并焊接在第一导轨701上,当砖体托盘滑动至料台200上时,会与限位凸起704接触,从而停止滑动,完成上料,同时还防止了砖体托盘过度滑动导致其与料台200脱离,避免造成砖体托盘倾覆的后果;
更进一步地,第一导轨701和第二导轨702的连接结构的具体实施结构包括:第一导轨701的端部设有一与其焊接的限位件103,限位件103采用槽钢,且限位件103的c型开口朝上设置,槽钢的c型开口构成与导轨外壁形状匹配的所述连接口703,连接口703的深度为导轨高度的一半,第一导轨701的端部位于所述连接口703中部,连接口703的外侧部分为空缺部分;在第一导轨701和第二导轨702连接时,第二导轨702通过滑动进入连接口703的外侧的空缺部分内部,使得第一导轨701和第二导轨702的端部相互对齐后接触连接,第一导轨701和第二导轨702的下部通过连接口703定位,第一导轨701和第二导轨702的上部均位于连接口703外部,使其可以保障与砖体托盘的行走轮的接触效果。
具体根据图5至图7所示,下面就上料架机构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所述上料架机构包括内侧上料架500和外侧上料架,外侧上料架靠近车架100的边缘安装,内侧上料架500则位于外侧上料架和料台200之间,内侧上料架500和外侧上料架的顶部均用于与第二导轨702连接,保持第二导轨702与第一导轨701的连接,以及对砖体托盘的输送作业,其中:
所述内侧上料架500顶部设有与第二导轨702底部滑动连接的第一上支撑部500,第一上支撑部500外形尺寸与第二导轨702内部尺寸匹配,保持第二导轨702可以在第一上支撑部500外侧保持平稳的滑动,内侧上料架500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车架100连接的下支撑部502,下支撑部502也采用槽钢,槽钢的c型开口朝下设置,下支撑部502位于所述车架100的梁体上并依靠槽钢的c型开口与车架100滑动连接,内侧上料架500主要用于对第二导轨702的支撑,保持第二导轨702的安装方向及滑动的活动空间;
所述外侧上料架包括一底座600以及与所述底座600连接的辅助支撑部800,其中辅助支撑部800又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分为第一辅助支撑部和第二辅助支撑部,其中:
所述底座600设有一l型板,l型板扣在所述车架100的梁体内侧,l型板扣底端与所述车架100转动连接,且底座600通过旋转可以向车架100内侧转动并落入车架100内部,当无需上料作业时,可以将底座600收纳起来,保持车架100表面的平整性;底座600的顶部设有一矩形钢管,钢管底端与l型板焊接固定,钢管顶端构成一插接口601,插接口601用于与第一辅助支撑部和第二辅助支撑部快速连接装配使用;
所述第一辅助支撑部的底部设有一与所述插接口601连接的插接部802,插接部802为一与插接口601内壁尺寸匹配的钢管,插接部802插入至插接口601内固定设置,使得第一辅助支撑部与底座600快速装配,并可以保持可拆卸,第一辅助支撑部顶部设有与上料架机构的导轨底部连接的第二上支撑部801,第二上支撑部801沿第二导轨702方向分布,第二上支撑部801的长度为20-30cm之间,主要用于与内侧上料架500共同对第二导轨702进行两点支撑,保持第二导轨702滑动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辅助支撑部的整体结构也低于辅助支撑部的结构一致,只不过第二辅助支撑部的第二上支撑部801长度大大延长,可以达到2-3米,甚至更长,使得第二辅助支撑部的外侧位于车架100外部并悬空设置,同时在此基础上,第二辅助支撑部的第二上支撑部801的外侧底部还设有一支撑架803,支撑架803为采用钢管焊接制成的框架结构,支撑架803与第二上支撑部801焊接固定,且支撑架803底部设有与其连接且高度可调节的支腿804,支腿804包括与支撑架803螺纹连接的螺杆,螺杆竖向分布,螺杆底端设有一底板,底板用于在地面上支撑固定使用,螺杆顶端设有一用于对其进行旋转的手轮,手轮用于转动螺杆使用,支撑架803的设置保障了大长度的第二辅助支撑部的结构稳定性及结构强度,使其可以正常使用,同时支脚可以地形进行高度调整,保持第二辅助支撑部的第二上支撑部801水平分布,进而保障了第二导轨702的水平分布。
上述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的主要上料工作过程包括:
首先根据砖体托盘的上料位置及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支撑部800,然后在装配内侧上料架500和外侧上料架,同时旋转料台200,使其与装配内侧上料架500和外侧上料架的一侧对应,在内侧上料架500和外侧上料架上滑动安装第二导轨702,并将第二导轨702滑动插入至连接口703内部,使得第一导轨701和第二导轨702连接为一个整体,此时既可以进行上料操作;
当上料位置发生变化时,将第二导轨702在连接口703内滑出,转动料台200至车架100对应的侧面,然后再次装配合适的内侧上料架500和外侧上料架,即可继续进行上料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包括铺砖机本体以及位于铺砖机本体的车架前侧的下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板包括:
位于中部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固定下料板;以及
位于所述固定下料板一侧或两侧的活动下料板,活动下料板内侧与所述固定下料板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下料板的侧面底部分别设有一与其连接固定的底板,且所述活动下料板的内侧底端置于所述底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下料板和活动下料板还通过可拆卸机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机构包括分别与所述固定下料板和活动下料板连接的扣件和扣板,所述扣件包括一旋转活动的限位杆,扣板上设有一限位孔,且所述限位杆通过旋转落入所述限位孔内并与所述扣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下料板的内侧前端或后端与所述固定下料板转动连接,且所述活动下料板通过转动可以向前或向后折叠收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下料板的外侧设有一与其连接的转轴,且所述活动下料板上设有与所述转轴位置对应的插孔,转轴插入至所述插孔内活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底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中部设有一水平分布的料台,料台底部与车架转动连接,且车架于所述料台外侧设有与其对应的至少两组上料架机构;
所述上料架机构和料台上设有位置对应的至少两组导轨,导轨分为两部分并分别与所述上料架机构和料台连接,且上料架机构和料台各自的导轨之间相互连接并构成一个用于输送砖体托盘的整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料台的导轨一端设有一连接口,且上料架机构的导轨内侧端部位于所述连接口内并与料台的导轨对齐后接触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架机构包括内侧上料架,内侧上料架顶部设有与上料架机构的导轨底部连接的上支撑部,内侧上料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车架连接的下支撑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架机构还包括了外侧上料架,外侧上料架位于车架边缘,所述外侧上料架包括一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连接的辅助支撑部,所述底座底部与车架连接,所述辅助支撑部底部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辅助支撑部顶部设有与上料架机构的导轨底部连接的上支撑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部的外侧位于车架外部并悬空设置,且辅助支撑部的外侧底部还设有一与其连接的支撑架,且支撑架底部设有与其连接且高度可调节的支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前侧还设有行走平台,行走平台两侧分布设有活动平台,且活动平台底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并可向上或向下旋转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铺砖机作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板外侧表面设有若干与其连接的导向杆,导向杆之间还设有与其连接的导向轮,导向轮的外侧露出所述固定下料板的外侧表面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