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背景技术: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常采用磁扫描装置控制粒子束在二维平面上移动。磁扫描装置呈轴对称结构,主要由铁磁框架和绕组组成。在粉末床电子束增材制造设备等要求大广角精确扫描设备中,磁扫描装置绕组量化分布使其内部磁感应强度分布不均匀的因素造成带电粒子束的附加散焦作用较严重,依靠聚焦电流补偿难以实现有效的消像散。实践证明多相扫描装置内部磁感应强度均匀性优于常规两相绕组扫描装置。此外从驱动电路角度看,在每相励磁电流值域相同时,多相扫描装置扫描区域更大,有利于拓展扫描装置的工作宽频。因此在需要大广角精确扫描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中,采用多相扫描装置更为有利。
但是现有校正方法对于多相绕组扫描装置来说,电子束斑点中心对准试验板上特征点孔的操作复杂;另外在大广角偏转时,试验板上特征点孔与电子束轴线严重不同轴,势必造成较大的试验误差;多相绕组扫描装置合励磁电流与各相励磁电流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合励磁电流不同的分解方式由于铁磁磁路的非线性,将造成扫描位置与消像散聚焦电流补偿数值的不确定性。总之,多相绕组扫描装置的聚焦系统的补偿问题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因此,如何实现扫描系统,特别是多相扫描装置的扫描场中各扫描点的消像散聚焦电流补偿数值快速精准地校准标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快速有效地建立带电粒子束在工作平面上每一扫描点的精确聚焦电流值,实现带电粒子束扫描过程的消像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扫描装置为n(n为不小于2的整数)相绕组,调节所述扫描装置的位置,使得在加工平面上所述扫描装置的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与直角坐标系的x轴重合,按逆时针依次定义所述扫描装置上所述第1相、第2、…、第n相绕组的相序号,所述第1相、第2、…、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所述x轴的夹角分别为
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带电粒子束在工作平面上扫描点偏移原点(0,0)的合位移
步骤2:建立所述扫描装置的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与理想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之间的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由所述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及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步骤3:建立所述扫描装置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步骤5:根据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线扫描线数学模型
优选的,所述扫描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扫描驱动电源和所述扫描装置;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扫描驱动电源,所述扫描驱动电源连接所述扫描装置;所述扫描装置安装在带电粒子束发生器的出口端,所述扫描装置包含n相绕组;所述带电粒子束发生器产生的所述带电粒子束经过所述扫描装置投射至所述工作平面上,在所述工作平面上形成扫描轨迹;所述扫描驱动电源根据所述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产生n相励磁电流,令所述扫描装置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聚焦系统包括聚焦驱动电源和聚焦装置;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聚焦驱动电源,所述聚焦驱动电源连接所述聚焦装置;所述带电粒子束发生器产生的所述带电粒子束经过所述聚焦装置后在所述工作平面上汇聚成一束斑;所述中央控制器通过所述聚焦驱动电源控制所述聚焦装置绕组励磁电流的大小,改变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所述束斑的大小。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所述扫描点偏移所述原始(0,0)的合位移为
获得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一一对应关系
优选的,获得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一一对应关系
步骤11:将所述工作平面分成2n个扇区,每一个扇区的所占角度为
步骤12:将所述合位移
步骤13:所述合位移
步骤14:当所述非平行扫描轴线正方向与所述第k扇区平分线的射线处在所述平行扫描轴线同侧,则所述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α;当所述非平行扫描轴线正方向与所述第k扇区平分线的射线处于所述平行扫描轴线异侧,则所述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α;当所述第k扇区内的所述边矢量与所述平行扫描轴线方向一致时,则所述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β;当所述第k扇区内的所述边矢量与所述平行扫描轴线方向相反时,则所述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β。
优选的,所述步骤2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21:在所述工作平面上对所述扫描装置的所述第1、第2、…、第n相绕组分别进行单独通电扫描试验,然后检测所述第1、第2、…、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
步骤22:理想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步骤23:当n为奇数时,将所述理想第2、理想第3、…、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当n为偶数时,将所述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步骤24:所述合位移
当n为奇数时,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当n为偶数时,所述合位移
优选的,所述步骤3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31:在所述工作平面上对所述扫描装置的所述第1、第2、…、第n相绕组分别进行单独通电打点试验,打点试验过程所述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包括m个正指令、零指令和m个负指令,m为不小于2的整数,在所述工作平面上获得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正负方向上各m个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打点痕迹及所述原点的打点痕迹,测量所述第1相、第2、…、第n相绕组对应的m个所述励磁电流正指令和m个所述励磁电流负指令对应的2m个打点痕迹中心相对于所述原点的2m个相位移数据,并记录;
步骤32:根据所述步骤31中的所述第i相绕组的2m个所述相位移数据,建立所述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步骤33:根据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优选的,所述步骤4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41:在所述工作平面上定义ε条所述特征扫描线,ε为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特征扫描线为过所述原点(0,0)的直线,且ε条所述特征扫描线呈对称分布,两相邻所述特征扫描线间的夹角为
步骤42:通过试验获取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有限点所述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在x轴或y轴的负向和正向各取μ个目标点,所述μ为不小于2的整数,加上原点则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共有2μ 1个目标点,从所述x轴或所述y轴的负向到正向定义所述目标点序号分别为第1、第2、…、第2μ 1目标点,根据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第τ目标点坐标(xστ,yστ),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所述金属测试板上平面与所述工作平面等高,启动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恒定加速电压下小束流工作,所述中央控制器发出所述第τ目标点(xστ,yστ)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步骤43:根据步骤42中的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2μ 1个所述目标点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与所述扫描点坐标(x,y)之间对应关系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步骤511: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根据所述步骤43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步骤512: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之间,以所述原点(0,0)为圆心过所述扫描点(x,y)作圆弧,所述圆弧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 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p、q两点,由几何关系及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p点坐标(xp,yp)和所述q点坐标(xq,yq),根据所述步骤43获得的第σ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步骤521: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根据所述步骤43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步骤522: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的所述扫描点(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之间,作由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 1特征扫描线构成的扇区的平分线,过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作所述平分线的垂线,所述垂线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 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m、n两点,由几何关系及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m点坐标(xm,ym)和所述n点坐标(xn,yn),根据所述步骤43获得的第σ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优选的,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工作时,所述中央控制器将所述工作平面上的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转换成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步骤61:所述中央控制器将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扫描轨迹离散化和数字化,依次得到所述扫描轨迹上有限扫描点坐标数据;
步骤62: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步骤63:所述扫描系统根据所述步骤62中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带电粒子束在工作平面上扫描点偏移原点的合位移
建立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与带电粒子束在对应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的关系;并获得n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然后根据夹角把带电粒子束合位移的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校正成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最后根据相励磁电流指令与相位移的关系、合位移与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的关系,建立带电粒子束合位移与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的对应关系,完成校准标定工作,扫描系统将按照校准标定数据精确控制带电粒子束扫描轨迹。将多相绕组扫描装置各相扫描轴线分布不对称的复杂校正问题简化为两相扫描轴线校正问题的组合。对同一台设备运行条件发生变化,各相扫描轴线分布不对称的问题不需重新校正。
在建立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与带电粒子束的扫描点坐标数据关系的过程中,首先找出扫描点精确偏移定位的方法,然后从特称扫描线的数学模型推导扫描域的数学模型,解决了多相绕组扫描装置的聚焦系统校准标定难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流程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聚焦系统与扫描系统关联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模拟圆形扫描轨迹推导聚焦电流指令数学模型用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模拟正2ε边形扫描轨迹推导聚焦电流指令数学模型用图;
图5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2带方向的特征扫描线示意图;
图6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2第σ特征扫描线上聚焦补偿电流指令函数拟合图。
图2中:1-中央控制器,2-聚焦驱动电源,3-扫描驱动电源,4-聚焦装置,5-扫描装置,6-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1-带电粒子束,7-工作扫描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中包括聚焦系统、扫描系统、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工作平面7等,如图2所示。
扫描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1、扫描驱动电源4和扫描装置5;中央控制器1连接扫描驱动电源4,扫描驱动电源4连接扫描装置5;扫描装置5安装在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的出口端,扫描装置5包含n相绕组;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产生的带电粒子束61经过扫描装置6投射至工作平面7上,在工作平面上7形成扫描轨迹;扫描驱动电源7根据中央控制器1发送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产生n相励磁电流,令扫描装置5控制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移动。
聚焦系统包括聚焦驱动电源2和聚焦装置3;中央控制器1连接聚焦驱动电源2,聚焦驱动电源2连接聚焦装置3;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产生的带电粒子束61经过聚焦装置3后在工作平面7上汇聚成一束斑;中央控制器1通过聚焦驱动电源2控制聚焦装置3绕组励磁电流的大小,改变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上束斑的大小。
扫描装置5为n(n为不小于2的整数)相绕组,调节扫描装置5的位置,使得在加工平面7上扫描装置5的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与直角坐标系的x轴重合,按逆时针依次定义扫描装置5上第1相、第2、…、第n相绕组的相序号,第1相、第2、…、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
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扫描点偏移原点的合位移
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扫描点偏移原始(0,0)的合位移为
获得对应关系
获得对应关系
s11:将工作平面7分成2n个扇区,每一个扇区的所占角度为
s12:将合位移
s13:合位移
s14:当非平行扫描轴线正方向与第k扇区平分线的射线处在平行扫描轴线同侧,则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α;当非平行扫描轴线正方向与第k扇区平分线的射线处于平行扫描轴线异侧,则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α;当第k扇区内的边矢量与平行扫描轴线方向一致时,则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β;当第k扇区内的边矢量与平行扫描轴线方向相反时,则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β;
s2:建立扫描装置5的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
s21:在工作平面7上对扫描装置5的第1、第2、…、第n相绕组分别进行单独通电扫描试验,然后检测第1、第2、…、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
s22:理想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s23:当n为奇数时,将理想第2、理想第3、…、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当n为偶数时,将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s24:合位移
当n为奇数时,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当n为偶数时,合位移
s3:建立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s31:在工作平面7上对扫描装置的第1、第2、…、第n相绕组分别进行单独通电打点试验,打点试验过程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依次为-mδi*、-(m-1)δi*、…、-δi*、0、δi*、…、(m-1)δi*、mδi*,其中
表1
s32:s31中的第i相绕组的2m 1个扫描点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的扫描域分成正负各m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励磁电流指令差值为δi*,在每个区域内励磁电流指令按线性插补计算,若第i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i在第d和第d 1点的区域内(d=1、2、…、2m),即λid≤λi≤λi(d 1),则相位移数据λi对应的励磁电流指令
s33:根据s2中的对应关系
s4:根据s33中的对应关系
s41:在工作平面7上定义ε(ε为不小于2的整数)条特征扫描线,特征扫描线为过原点(0,0)的直线,且ε条特征扫描线呈对称分布,两相邻特征扫描线间的夹角为
s42:通过试验获取第σ特征扫描线上有限点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聚焦电流指令
第σ特征扫描线上在x(或y)轴的负向和正向各取μ(μ为不小于2的整数)个目标点,加上原点则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共有2μ 1个目标点,从x(或y)轴的负向到正向定义目标点序号分别为第1、第2、…、第2μ 1目标点,按s41中的式(3)计算第τ(τ=1,2,…,2μ 1)目标点坐标(xστ,yστ),按s33中的对应关系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金属测试板上平面与带电粒子束61加工设备的工作平面7等高,启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恒定加速电压下小束流工作,中央控制器1发出第τ目标点(xστ,yστ)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s43:根据s42中的第σ特征扫描线上2μ 1个目标点的聚焦电流指令
s5:根据s43中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采用基于模拟圆形扫描轨迹推导出面数学模型(即扫描域数学模型)f*=ψ(x,y)的具体实现过程为:
s511: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的扫描点坐标(x,y)位于第σ特征扫描线上,根据s43中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s512: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的扫描点坐标(x,y)位于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之间,以原点(0,0)为圆心过扫描点作圆弧,圆弧与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p、q两点,由如图3所示的几何关系及s41中的式(3)计算p点坐标(xp,yp)和q点坐标(xq,yq),具体计算式如表2;
表2
根据s43获得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采用基于模拟正2ε边形扫描轨迹推导出面数学模型f*=ψ(x,y)的具体实现过程为:
s521: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的扫描点坐标(x,y)位于第σ特征扫描线上,根据s43中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s522: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的扫描点坐标(x,y)位于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之间,作由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构成的扇区的平分线,过扫描点坐标作平分线的垂线,垂线与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m、n两点,由如图4所示的几何关系及s41中的式(3)计算m点坐标(ζm,ηm)和n点坐标(ζn,ηn),具体计算方法为:所作垂线与x轴的夹角为
根据s43获得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工作时,中央控制器1将工作平面7上带电粒子束61的扫描点坐标(x,y)转换成对应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s61:中央控制器1将带电粒子束61的扫描轨迹离散化和数字化,依次得到扫描轨迹上有限扫描点坐标数据;
s62:中央控制器1根据s3中的对应关系
s63:扫描系统根据s62中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实施例1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的扫描装置5为n相绕组,根据s1、s2及s3建立起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在工作平面7上定义3条特征扫描线,特征扫描线为过原点(0,0)的直线,第1特征扫描线的方程表达式为y=0,第2特征扫描线的方程表达式为
每条特征扫描线在扫描域内的长度为2l,用11个目标点将每条特征扫描线等分成10小段,由左到右定义目标点序号为第1、第2、…、第11目标点,第σ特征线扫描上第τ目标点坐标为(xστ,yστ),各特征扫描线上目标点坐标如表3;
表3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金属测试板上平面与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的工作平面7等高,启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恒定加速电压下工作,按s3中的对应关系
表4
根据表4中的第σ特征扫描线上11个目标点的聚焦电流指令
根据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实施例2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的扫描装置5为n相绕组,根据s1、s2及s3建立起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在工作平面7上定义4条带方向的特征扫描线如图5所示,特征扫描线为过原点(0,0)的直线,第1、第2、第3、第4特征扫描线与x轴的夹角ω1、ω2、ω3、ω4分别为
每条特征扫描线在扫描域内的长度为2l,用21个目标点将每条特征扫描线等分成20小段,由左到右定义目标点序号为第1、第2、…、第21目标点,第σ特征线扫描上第τ目标点坐标为(xστ,yστ),第τ目标点的位移数据为ρστ=(0.1τ-1.1)l,令0.1l=1,则ρστ=τ-11;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金属测试板上平面与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的工作平面7等高,启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恒定加速电压下工作,按s3中的对应关系
表5
以第σ特征扫描线的位移数据ρσ为横坐标,以第σ特征扫描线的位移数据ρσ对应的聚焦电流指令
偏差数学模型中的参数aσ 、bσ 计算过程如下:
将表5中τ=12,13时的数据分别代入
参数aσ 、bσ 由5组解按加权平均值求得,即
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参数aσ-、bσ-,计算过程如下:
将表5中τ=10,9时的数据分别代入
参数aσ-、bσ-由5组解按加权平均值求得,即
由此建立了第σ特征扫描线上的偏差数学模型
根据第σ特征扫描线的
根据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1.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1:建立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扫描点偏移原点的合位移
步骤2:建立所述扫描装置(5)的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与理想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之间的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由所述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及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步骤3:建立所述扫描装置(5)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步骤5:根据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线扫描线数学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1)、扫描驱动电源(4)和所述扫描装置(5);所述中央控制器(1)连接所述扫描驱动电源(4),所述扫描驱动电源(4)连接所述扫描装置(5);所述扫描装置(5)安装在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的出口端,所述扫描装置(5)包含n相绕组;所述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产生的所述带电粒子束(61)经过所述扫描装置(5)投射至所述工作平面(7)上,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形成扫描轨迹;所述扫描驱动电源(4)根据所述中央控制器(1)发送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产生n相励磁电流,令所述扫描装置(5)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系统包括聚焦驱动电源(2)和聚焦装置(3);所述中央控制器(1)连接所述聚焦驱动电源(2),所述聚焦驱动电源(2)连接所述聚焦装置(3);所述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产生的所述带电粒子束(61)经过所述聚焦装置(3)后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汇聚成一束斑;所述中央控制器(1)通过所述聚焦驱动电源(3)控制所述聚焦装置(3)绕组励磁电流的大小,改变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所述束斑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所述扫描点(x,y)偏移原点(0,0)的合位移为
获得所述合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2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对所述扫描装置(5)的所述第1、第2、…、第n相绕组分别进行单独通电扫描试验,然后检测所述第1、第2、…、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
步骤22:理想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步骤23:当n为奇数时,将所述理想第2、理想第3、…、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当n为偶数时,将所述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步骤24:所述合位移
当n为奇数时,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当n为偶数时,所述合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3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对所述扫描装置(5)的所述第1、第2、…、第n相绕组分别进行单独通电打点试验,所述打点试验过程中所述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包括m个正指令、零指令和m个负指令,m为不小于2的整数,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获得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正负方向上各m个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打点痕迹及所述原点的打点痕迹,测量所述第1相、第2、…、第n相绕组对应的m个所述励磁电流正指令和m个所述励磁电流负指令对应的2m个打点痕迹中心相对于所述原点的2m个相位移数据,并记录;
步骤32:根据所述步骤31中的所述第i相绕组的2m个所述相位移数据,建立所述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步骤33:根据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4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定义ε条所述特征扫描线,ε为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特征扫描线为过所述原点(0,0)的直线,且ε条所述特征扫描线呈对称分布,两相邻所述特征扫描线间的夹角为
步骤42:通过试验获取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有限点所述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x轴或y轴的负向和正向各取μ个目标点,所述μ为不小于2的整数,加上原点(0,0)则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共有2μ 1个目标点,从所述x轴或所述y轴的负向到正向定义所述目标点序号分别为第1、第2、…、第2μ 1目标点,根据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第τ目标点坐标(xστ,yστ),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所述金属测试板上平面与所述工作平面(7)等高,启动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恒定加速电压下小束流工作,所述中央控制器(1)发出所述第τ目标点(xστ,yστ)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步骤43:根据步骤42中的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2μ 1个所述目标点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基于模拟圆形扫描轨迹由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步骤511: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根据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步骤512: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之间,以所述原点(0,0)为圆心过所述扫描点(x,y)作圆弧,所述圆弧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 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p、q两点,由几何关系及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p点坐标(xp,yp)和所述q点坐标(xq,yq),根据所述步骤4获得的第σ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基于模拟正2ε边形扫描轨迹由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步骤521: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根据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步骤522: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 1特征扫描线之间,作由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 1特征扫描线构成的扇区的平分线,过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作所述平分线的垂线,所述垂线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 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m、n两点,由几何关系及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m点坐标(xm,ym)和所述n点坐标(xn,yn),根据所述步骤4获得的第σ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工作时,所述中央控制器(1)将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带电粒子束(61)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转换成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步骤61:所述中央控制器(1)将所述带电粒子束(61)的扫描轨迹离散化和数字化,依次得到所述扫描轨迹上有限扫描点坐标数据;
步骤62:所述中央控制器(1)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步骤63:所述扫描系统根据所述步骤62中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