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1


本实用新型涉及攻牙机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攻牙机是在指定的通孔或是盲孔的内侧壁上加工出螺丝、螺纹或者牙扣的加工设备。攻牙机在机械加工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许多攻牙机通过采用自动化控制来代替手动装夹零件,采用自动化的同时,所采用设备的成本也随着增加。

在公开号为cn20711986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攻牙机,包括:机座、设于机座上的攻牙台,以及设于机座上以用于对第一加工体进行攻牙的攻牙机构,攻牙台一侧设置有自动将第一加工体传送至攻牙台上的送料机构;送料机构包括振动盘以及连接在振动盘出料口上的送料导轨;攻牙台上设置有用于将从送料机构传送的第一加工体进行夹紧以供攻牙机构对第一加工体进行攻牙以形成第二加工体的夹持机构;攻牙台上设置有位于夹持机构出料端以用于将第二加工体进行收集、清洗的收料机构;攻牙台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一加工体推送到夹持机构上以致将第二加工体推送到收料机构内的推送机构;推送机构包括:用于将第二加工体推离夹持机构的第一推送组,以及用于将第一加工体推送至夹持机构内并使第一加工体将第二加工体推送至收料机构内的第二推送组。

现有技术中类似与上述的,其中包括设置于机座上的自动攻牙组件以及送料机构,自动攻牙组件包括机座、攻牙机构、夹持机构、收料机构、推送机构,通过送料机构中的振动盘上的待加工零件通过送料导轨传送到攻牙台上的,通过夹持机构将第一加工体夹紧定位,通过收料机构将加工完成后的第二加工体进行清洗并收集。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工厂内大批量的零件需要多条生产线进行加工,而上述技术方案中每台自动攻牙机均需要配备一台振动盘,多台自动攻牙机在生产时,将需要配备多台振动盘维持生产,如此将导致设备的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其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上的自动攻牙组件以及送料机构,自动攻牙组件中的攻牙机构、收料机构、夹持机构以及推送机构,自动攻牙组件设置有两组,送料机构的出料端上设置有以用于将送料机构输出的零件分拨至两件推送机构内的分拨装置,通过分拨装置将由送料机构连续输送出且相邻设置的两件零件分别拨动至两件推送机构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组自动攻牙组件共用一组送料机构来进行供料,从而降低购买设备的成本,节省电源,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设置分拨装置实现将送料机构连续输送出且相邻设置的两件零件分别拨动至两件推送机构内,通过推送机构将零件推送至夹持机构上夹紧并通过攻牙机构对零件进行加工,加工后的零件由推送机构推送至收料机构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送料机构包括设置于机座上的振动盘以及与振动盘出料口连接的振动式输送机,在振动式输送机的进料端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振动式输送机上是否输送有待加工零件的第一红外感应装置,第一红外感应装置通过电信号与设置于机座上的plc控制器控制连接,自动攻牙组件以及送料机构均通过plc控制器控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振动式输送机来防止零件在输送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卡住导致堆积影响零件的输送;通过设置第一红外感应装置来检测振动式输送机内是否输送有待加工零件的第一红外感应装置,第一红外感应装置通过电信号与plc控制器控制连接并通过plc控制器及时反馈的信号及时进行进料调整,避免无加工零件状况下仍进行设备运行而导致浪费电源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分拨装置包括与振动式输送机的出料口连通设置且横截面呈“匚”字形状设置的分导轨,振动式输送机的出料端与分导轨的中间位置连通,所述分导轨的两端分别与两件推送机构的进料口连通设置;分导轨的中间位置处内设置有沿分导轨长度方向移动的滑移块,分导轨远离振动式输送机的一侧上设置有沿分导轨长度方向设置的滑移槽,滑移块上连接有穿出滑移槽的连接杆,连接杆上连接有以用于驱动滑移块沿分导轨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的第一推动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振动式输送机输送至分导轨的零件在滑动块的推动下将分别输送至两件推送机构的进料口,通过设置连接杆与第一推动装置来控制滑移块在分导轨内滑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分导轨下表面设置有位于机座上的第一支撑座,第一推动装置设置于第一支撑座上表面且位于分导轨远离振动式输送机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座来支撑分导轨,防止分导轨因长期重压后弯折而影响分导轨输送零件;同时将第一推动装置设置于第一支撑座上,为第一推动装置提供一个承载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分导轨开口的左右两侧上均设置有沿分导轨长度方向设置且相向设置的第一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零件在输送过程中存在挤压后相邻两件零件向上顶起形成倒“v”形状的情况,因此将在分导轨开口的左右两侧上设置有挡板起到阻挡零件因挤压出现异常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分拨装置包括两件靠近振动盘的一端与振动式输送机下端出料口连接的分导轨,两件分导轨远离振动盘的一端分别与两件推送机构的进料口连通,机座上设置有处于振动式输送机下端出料口与两件分导轨的交集处的转动圆盘,转动圆盘上设置有两道环转动圆盘周侧排布的接料槽,两道接料槽均与转动圆盘的外壁连通设置;转动圆盘下方设置有以用于驱动转动圆盘转动的驱动装置,当其中一道接料槽与振动式输送机的下端出料口连通,另外一道接料槽与其中一件分导轨连通;转动圆盘上固定设置有两件以用于将两道接料槽内的零件推出的第二推动装置,两件推动机构的活动端与两道接料槽靠近转动圆盘圆心位置一侧的内壁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件分导轨将来自振动式输送机出料口的零件分流至两件推送机构内,当其中一道接料槽与振动式输送机的下端出料口连通,零件由振动式输送机的出料口进入转动圆盘上的接料槽,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转动圆盘上其中一道接料槽与其中一件分导轨连通,并在第二推动机构的推动下将零件推入其中一件分导轨中;此时转动圆盘反转后另一道接料槽中的零件另外一件第二推动装置的推动下进入另一件分导轨中,如此重复将任意相邻的两件零件分拨至两件分导轨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振动式输送机与两件分导轨之间均设置有环转动圆盘外壁贴合的第二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圆盘上的零件在转动过程中存在被甩出的情况存在,因此设置第二挡板能够起到阻挡零件甩出转动圆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转动圆盘下表面的第一齿轮、设置于转动圆盘下方且具有正反转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活动端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啮合配合设置的第二齿轮,机座上设置有以用于固定伺服电机的第二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上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上端与转动圆盘之间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伺服电机来实现控制转动圆盘正反转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啮合作用来带动转动圆盘进行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两组自动攻牙组件,在送料机构的出料端上设置有以用于将送料机构输出的零件分拨至两件推送机构内的分拨装置,使得两组自动攻牙组件可共用一组送料机构,一方面将节省了购买设备的成本,另一方面将节省设备运行的能源,如此设置将节省了生产成本;

(2)通过在振动式输送机上设置第一红外感应装置来检测振动式输送机上是否输送有待加工零件,并通过plc控制器控制连接,提高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实用性;

(3)通过设置分拨机构包括振动式输送机以及分导轨,在分导轨内设置滑移块以及滑移槽配合连接杆以及第一推动装置实现将零件分拨至两件推送机构内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a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b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座;2、送料机构;21、振动盘;22、振动式输送机;3、自动攻牙组件;31、攻牙机构;32、收料机构;33、夹持机构;34、推送机构;4、分拨装置;41、分导轨;42、滑移块;43、滑移槽;44、连接杆;45、第一推动装置;5、第一红外感应装置;6、plc控制器;7、第一支撑座;8、第一挡板;9、转动圆盘;10、接料槽;11、驱动装置;111、第一齿轮;112、伺服电机;113、第二齿轮;12、第二推动装置;13、第二挡板;14、第二支撑座;15、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局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命名中的“第一”、“第二”仅为用于区分结构,不代表先后顺序。

实施例一:

一种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结合图1所示,包括以用于承载上部结构的机座1、设置于机座1上以用于加工零件的自动攻牙组件3以及以用于输送零件的送料机构2,自动攻牙组件3中的攻牙机构31、收料机构32、夹持机构33以及推送机构34,自动攻牙组件3设置有两组,送料机构2的出料端上设置有以用于将送料机构2输出的零件分拨至两件推送机构34内的分拨装置4,通过分拨装置4将由送料机构2连续输送出且相邻设置的两件零件分别拨动至两件推送机构34内。

结合图1、图2所示,送料机构2包括设置于机座1上的振动盘21以及与振动盘21出料口连接的振动式输送机22,在振动式输送机22的进料端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振动式输送机22上是否输送有待加工零件的第一红外感应装置5,第一红外感应装置5通过电信号与设置于机座1上的plc控制器6控制连接,设置第一红外感应装置5通过电信号与plc控制器6控制连接并通过plc控制器6反馈的信号及时进行进料调整,避免无加工零件状况下仍进行设备运行而导致浪费电源的情形;通过自将动攻牙组件3以及送料机构2均通过plc控制器6控制连接,实现零件攻牙过程的自动化。

结合图1、图2所示,分拨装置4包括与振动式输送机22的出料口连通设置且横截面呈“匚”字形状设置的分导轨41,振动式输送机22的出料端与分导轨41的中间位置连通,分导轨41的两端分别与两件推送机构34的进料口连通设置,通过分导轨41将振动式输送机22出料口的零件分推至两件推送机构34内;分导轨41的中间位置处内设置有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的滑移块42,分导轨41远离振动式输送机22的一侧上设置有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设置的滑移槽43,滑移块42上连接有穿出滑移槽43的连接杆44,连接杆44上连接有以用于驱动滑移块42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推动装置45,如此设置,当滑移块42移动到振动式输送机22出料口的其中一侧时,零件掉至滑移块42靠近振动式输送机22出料口的一侧端上,当滑移块42往回移动在将零件推动至其中一侧分导轨41上时,另一件零件掉至滑移块42的另一侧,通过设置连接杆44以及第一推动装置45配合滑移槽43使得分导轨41内的滑移块42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来回移动,实现将振动式输送机22出料口任意相邻的两件零件分别推行至两件推送机构34内的效果。

进一步的,结合图1、图2所示,在分导轨41下表面设置有位于机座1上的第一支撑座7,第一推动装置45设置于第一支撑座7上表面且位于分导轨41远离振动式输送机22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座7来承载分导轨41以及第一推动装置45;进一步的,在分导轨41开口的左右两侧上均设置有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设置且相向设置的第一挡板8,通过设置第一挡板8将起到阻挡零件因挤压出现异常的情况出现;具体的,第一推动装置45可设置为伸缩式推杆。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3、图4所示,分拨装置4包括两件靠近振动盘21的一端与振动式输送机22下端出料口连接的分导轨41,两件分导轨41远离振动盘21的一端分别与两件推送机构34的进料口连通,机座1上设置有处于振动式输送机22下端出料口与两件分导轨41的交集处的转动圆盘9,转动圆盘9上设置有两道环转动圆盘9周侧排布的接料槽10,两道接料槽10均与转动圆盘9的外壁连通设置;转动圆盘9下方设置有以用于驱动转动圆盘9转动的驱动装置11,当其中一道接料槽10与振动式输送机22的下端出料口连通,另外一道接料槽10与其中一件分导轨41连通。

其中,转动圆盘9上固定设置有两件以用于将两道接料槽10内的零件推出的第二推动装置12,两件第二推动装置12的活动端与两道接料槽10靠近转动圆盘9圆心位置一侧的内壁连通设置;通过设置两件分导轨41将来自振动式输送机22出料口的零件分流至两件推送机构34内,当其中一道接料槽10与振动式输送机22的下端出料口连通,零件由振动式输送机22的出料口进入转动圆盘9上的接料槽10,在驱动装置11的带动下转动圆盘9上其中一道接料槽10与其中一件分导轨41连通,并在第二推动机构的推动下将零件推入其中一件分导轨41中;此时转动圆盘9反转后另一道接料槽10中的零件另外一件第二推动装置12的推动下进入另一件分导轨41中,如此重复将任意相邻的两件零件分别分拨至两件分导轨41中;具体的。第二推动装置12可设置为电动推杆、气缸。

其中,结合图3、图5所示,驱动装置11包括设置于转动圆盘9下表面的第一齿轮111、设置于转动圆盘9下方且具有正反转的伺服电机112,伺服电机112的活动端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111啮合配合设置的第二齿轮113,机座1上设置有以用于固定伺服电机112的第二支撑座14,第二支撑座14上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5,支撑杆15的上端与转动圆盘9之间通过滚轮轴承(图中未示出)转动连接,通过设置伺服电机112来实现控制转动圆盘9正反转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齿轮111与第二齿轮113的啮合作用来带动转动圆盘9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结合图3、图4所示,在振动式输送机22与两件分导轨41之间均设置有环转动圆盘9外壁贴合的第二挡板13,将起到防止转动圆盘9上的零件在转动过程中存在被甩出分拨装置4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待加工的零件由工作人员放置于振动盘21中,开启振动盘21将零件通过振动式输送机22有序的排出至分拨装置4,通过分拨装置4将零件分别推送至两侧推送机构34内,零件进入推送机构34之后在推送机构34的推动下将零件推送至夹持机构33上,夹持机构33将零件夹紧并通过攻牙机构31对零件进行加工,加工后的零件由推送机构34推送至收料机构32上,整个过程均通过plc控制器6控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包括机座(1)、设置于机座(1)上的自动攻牙组件(3)以及送料机构(2),所述自动攻牙组件(3)中的攻牙机构(31)、收料机构(32)、夹持机构(33)以及推送机构(34),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攻牙组件(3)设置有两组,所述送料机构(2)的出料端上设置有以用于将送料机构(2)输出的零件分拨至两件推送机构(34)内的分拨装置(4),通过所述分拨装置(4)将由送料机构(2)连续输送出且相邻设置的两件零件分别拨动至两件推送机构(3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机构(2)包括设置于机座(1)上的振动盘(21)以及与振动盘(21)出料口连接的振动式输送机(22),在振动式输送机(22)的进料端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振动式输送机(22)上是否输送有待加工零件的第一红外感应装置(5),所述第一红外感应装置(5)通过电信号与设置于机座(1)上的plc控制器(6)控制连接,所述自动攻牙组件(3)以及送料机构(2)均通过plc控制器(6)控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拨装置(4)包括与振动式输送机(22)的出料口连通设置且横截面呈“匚”字形状设置的分导轨(41),所述振动式输送机(22)的出料端与分导轨(41)的中间位置连通,所述分导轨(41)的两端分别与两件推送机构(34)的进料口连通设置;所述分导轨(41)的中间位置处内设置有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移动的滑移块(42),所述分导轨(41)远离振动式输送机(22)的一侧上设置有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设置的滑移槽(43),所述滑移块(42)上连接有穿出滑移槽(43)的连接杆(44),所述连接杆(44)上连接有以用于驱动滑移块(42)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的第一推动装置(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导轨(41)下表面设置有位于机座(1)上的第一支撑座(7),所述第一推动装置(45)设置于第一支撑座(7)上表面且位于分导轨(41)远离振动式输送机(22)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导轨(41)开口的左右两侧上均设置有沿分导轨(41)长度方向设置且相向设置的第一挡板(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拨装置(4)包括两件靠近振动盘(21)的一端与振动式输送机(22)下端出料口连接的分导轨(41),两所述分导轨(41)远离振动盘(21)的一端分别与两件推送机构(34)的进料口连通,所述机座(1)上设置有处于振动式输送机(22)下端出料口与两件分导轨(41)的交集处的转动圆盘(9),所述转动圆盘(9)上设置有两道环转动圆盘(9)周侧排布的接料槽(10),两所述接料槽(10)均与转动圆盘(9)的外壁连通设置;所述转动圆盘(9)下方设置有以用于驱动转动圆盘(9)转动的驱动装置(11),当其中一道接料槽(10)与振动式输送机(22)的下端出料口连通,另外一道接料槽(10)与其中一件分导轨(41)连通;所述转动圆盘(9)上固定设置有两件以用于将两道接料槽(10)内的零件推出的第二推动装置(12),两所述第二推动装置(12)的活动端与两所述接料槽(10)靠近转动圆盘(9)圆心位置一侧的内壁连通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式输送机(22)与两件分导轨(41)之间均设置有环转动圆盘(9)外壁贴合的第二挡板(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11)包括设置于转动圆盘(9)下表面的第一齿轮(111)、设置于转动圆盘(9)下方且具有正反转的伺服电机(112),所述伺服电机(112)的活动端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111)啮合配合设置的第二齿轮(113),所述机座(1)上设置有以用于固定伺服电机(112)的第二支撑座(14),所述第二支撑座(14)上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5),所述支撑杆(15)的上端与转动圆盘(9)之间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攻牙机的自动进料装置,涉及攻牙机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每台自动攻牙机需配备一台自动送料机构,使得设备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其技术要点包括: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上的PLC控制器、两组设置于机座上的自动攻牙组件以及送料机构,设置于自动攻牙组件中推送机构进料口与送料机构之间的分拨装置,分拨装置包括连接在送料机构出料口的分导轨,设置于分导轨内的滑移块与滑移槽、固定于第一支撑座上的第一推动装置以及连接在滑移块与第一推动装置之间的连接杆;本实用新型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郑锦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市力立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42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