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尤其涉及到一种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
背景技术:
作为供使用者使用的保持坐姿的用具,现有的结构中,市面上现有的大多采用聚丙烯塑料壳结合记忆棉的坐靠一体垫,采用模具效应来约束人的坐姿,从而塑形。同时,市面上的矫正用具没有针对于腰部支撑和腰部可调节功能的功能。对于腰椎不好和长时间久坐的人来说,缓解腰部压力且能够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线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的腰线位置是有所不同的,市面上现有矫正坐姿的用具在腰部支撑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够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来自行调节支撑腰部的位置,从而导致腰部受力不均,不能达到支撑腰部效果和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线,严重的还会导致腰椎变形,对腰椎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现有技术中的坐姿矫正用具只是约束坐姿没有达到矫正效果,其原因是,在以现有的姿势落座于矫正坐垫上时,大腿和坐骨成锐角或者直角,使盆骨向后倾斜。久坐的人骨盆会向后倾斜,上半身的重量就由脊柱来承担,不能保持正确的坐姿,同时也没有对腰部的支撑效果,不能对脊柱疾病进行预防(脊柱侧倾,盆骨不正等),不能让脊柱以正确姿势落座的情况,不能稳定坐骨。而且现有的坐姿矫正用具无法满足对腰部支撑点调节的需求,人体脊柱的生理曲线是非常复杂的,脊柱正常有四个生理弯曲,形成一个反s形,在落座时腰部时常凌空容易增加腰肌负担。对于现有的矫正坐垫来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矫正效果,同时也容易造成腰肌劳损等腰部疾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包括背垫部分和坐垫部分,所述背垫部分的下端与所述坐垫部分的一端连接,还包括腰枕、连接带、磁铁和记忆棉,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以及所述坐垫部分的上端分别设有所述记忆棉,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的中部设有所述腰枕,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设有所述磁铁,所述腰枕通过所述连接带与所述磁铁连接,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的下端设有稳定盆骨区域,所述坐垫部分的另一端的中部向上凸起形成第一弧形凸起部,且所述稳定盆骨区域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起部的高度,所述坐垫部分的另一端的两侧设有两缓坡部。
作为优选,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的表面为内凹的第一弧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坐垫部分的上表面为内凹的第二弧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背垫部分的下端与所述坐垫部分的一端的连接处的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两凹陷部。
作为优选,所述坐垫部分的一端的下表面呈波浪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背垫部分的两侧的上端均向上凸起形成两第二弧形凸起部。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两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部之间形成一弧形卡槽,所述连接带位于所述弧形卡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稳定盆骨区域的高度高于第一弧形凸起部的高度,形成一个后高前低的高低差,使上身躯干和大腿形成一个钝角,将腰部压力转移到脚上,缓解腰部的压力;且第一弧形凸起部达到双腿自然分开下垂的作用,在背垫部分上设有腰枕对使用者的腰部起到支撑效果,也可根据不同身高体型人群调节腰部支撑高度,解决不同身高体型人群腰线位置不一致的问题,能够达到矫正坐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的第二使用状态图。
图中:1、背垫部分;2、坐垫部分;3、腰枕;4、连接带;5、磁铁;6、记忆棉;7、稳定盆骨区域;8、第一弧形凸起部;9、缓坡部;10、凹陷部;11、波浪形结构;12、第二弧形凸起部;13、弧形卡槽;14、盆骨;15、脊柱;16、大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的正面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的背面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的第一使用状态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的第二使用状态图。请参见图1至图4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包括背垫部分1和坐垫部分2,背垫部分1的下端与坐垫部分2的一端连接,还包括腰枕3、连接带4、磁铁5和记忆棉6,背垫部分1的一侧以及坐垫部分2的上端分别设有记忆棉6,背垫部分1的一侧的中部设有腰枕3,背垫部分1的一侧设有磁铁5,腰枕3通过连接带4与磁铁5连接,背垫部分1的一侧的下端设有稳定盆骨区域7,坐垫部分2的另一端的中部向上凸起形成第一弧形凸起部8,且稳定盆骨区域7的高度高于第一弧形凸起部8的高度,坐垫部分2的另一端的两侧设有两缓坡部9。本实施例中的背垫部分1与坐垫部分2为一体式结构,磁铁5用于固定连接带4,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魔术贴、四合扣等可以调节的固定方式对连接带4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方向,背垫部分1纵向设置,坐垫部分2横向设置,背垫部分1的一侧是指背垫部分1的前端,背垫部分1的另一侧是指背垫部分1的后端,坐垫部分2的一端是指坐垫部分2的后端,坐垫部分2的另一端是指坐垫部分2的前端,图1中,坐垫部分2的另一端的两侧是指坐垫部分2的前端的左右两侧,如图1所示,两缓坡部9位于第一弧形凸起部8的两侧。本实施例中,腰枕3的高度可以调节。如图3所示,在使用时,使用者的臀部坐在坐垫部分2的上表面,使用者的腰部与背垫部分1相抵,其中,稳定盆骨区域7的高度高于第一弧形凸起部8的高度,使用者在落座时呈现前低后高的效果,当使用者落座后,脊柱15和大腿16之间成自然的钝角(钝角的角度为大于90°小于135°),此时使用者的上半身的重量主要由坐骨和脚承担,而不是脊柱15和肌肉等软组织,使上身躯干可以自然保持挺直的状态,缓解腰部所承受的压力。而坐垫部分2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弧形凸起部8和缓坡部9,使得使用者的大腿16自然分开下垂,使二郎腿等不好的坐姿习惯得到有效制约,可以有效的减少此类不规范坐姿,从而达到矫正坐姿的效果。使用者在落座的时候腰部会呈现出明显的生理曲线,有明显向内走的曲线,这时腰部会处于凌空状态,此时可以通过将腰枕3与使用者的腰部相抵,能够更为有效的对腰椎起到支撑效果。同时可以通过连接带4和磁铁5来调节腰枕3的高度,满足于不同身高体型的人群。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背垫部分1的一侧的表面为内凹的第一弧面结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弧面结构由背垫部分1的一侧的表面向背垫部分1的另一侧的表面凹陷,腰枕3设置在第一弧面结构上。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坐垫部分2的上表面为内凹的第二弧面结构。如图1,第二弧面结构由坐垫部分2的上表面向坐垫部分2的下表面凹陷。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背垫部分1的下端与坐垫部分2的一端的连接处的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两凹陷部10。如图3所示,两凹陷部10用于包裹使用者的臀部。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坐垫部分2的一端的下表面呈波浪形结构1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坐垫部分2的一端的下表面呈贴合臀部的波浪形结构11,同时与凹陷部10相互配合,起到完全包裹贴合使用者臀部并且能够稳定盆骨14的作用。当使用者落座的时候,如图4所示,波浪形结构11和两凹陷部10完全包裹住了使用者的臀部,并且使用者的盆骨14处于正确的位置和角度,坐垫部分2的一端的下表面的波浪形结构11可防止因为左右晃动或者坐姿不对引起的盆骨14倾斜导致脊柱15的弯曲。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背垫部分1的两侧的上端均向上凸起形成两第二弧形凸起部12。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两第二弧形凸起部12之间形成一弧形卡槽13,连接带4位于弧形卡槽13内。如图4所示,背垫部分1的两侧为背垫部分1的左右两侧。当使用者落座时,第二弧形凸起部12与使用者的腰部的两侧相正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包括背垫部分和坐垫部分,所述背垫部分的下端与所述坐垫部分的一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腰枕、连接带、磁铁和记忆棉,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以及所述坐垫部分的上端分别设有所述记忆棉,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的中部设有所述腰枕,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设有所述磁铁,所述腰枕通过所述连接带与所述磁铁连接,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的下端设有稳定盆骨区域,所述坐垫部分的另一端的中部向上凸起形成第一弧形凸起部,且所述稳定盆骨区域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起部的高度,所述坐垫部分的另一端的两侧设有两缓坡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垫部分的一侧的表面为内凹的第一弧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部分的上表面为内凹的第二弧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垫部分的下端与所述坐垫部分的一端的连接处的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两凹陷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部分的一端的下表面呈波浪形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垫部分的两侧的上端均向上凸起形成两第二弧形凸起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矫正坐姿的可调节式矫正用具,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部之间形成一弧形卡槽,所述连接带位于所述弧形卡槽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