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电阻器结构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84


本申请属于薄膜电阻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膜电阻器结构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阻器是电子行业基础元件之一,集成电路沿着摩尔定律发展,及电子产品往小型化发展,对电阻器体积小型化的要求愈发明显。传统的打线用的片状薄膜电阻器,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具有两个低电阻率的电极1,一般不小于0.15mm宽度,电极间是电阻薄膜材料2,薄膜材料一般是氮化钽,铬硅合金,氮化钛,多晶硅等。为了提高阻值,可以设计成条状结构。如果对于小尺寸,如0201型号,电阻器长度仅0.6mm,如果单个电极宽度0.15mm,约50%的面积被电极占用。因此,现有的薄膜电阻器其电阻材料面积受限,制约了小体积、高阻值薄膜电阻器的可产品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薄膜电阻器结构及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薄膜电阻器结构,包括:

绝缘衬底,

电阻层,其分布在所述绝缘衬底的表面;

绝缘层,其覆盖在所述电阻层上且预留通孔;

以及金属电极层,其分布在所述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电阻层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中,所述电阻层设置为条状结构并按照蛇形盘绕在所述绝缘衬底上。

进一步地,上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中,所述电阻层中电阻的两端相对其中间部分为宽条状结构,其该两端部的宽度为25-40um。

进一步地,上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中,所述绝缘衬底由氮化铝、氧化铝、氮化硅或石英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上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中,所述电阻层包括氮化钽薄膜、铬硅薄膜、多晶硅薄膜、二氧化钛薄膜或二氧化锆薄膜。

进一步地,上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中,所述绝缘层包括二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氧化铝薄膜或有机绝缘树脂薄膜。

进一步地,上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中,所述通孔的设置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所述通孔用于暴露出所述电阻层的连接部位。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光刻和等离子刻蚀的工艺,在绝缘衬底上形成电阻层;

采用溅射工艺,在所述电阻层上溅射绝缘层;

利用光刻和二氧化硅湿法腐蚀工艺,在所述绝缘层上开至少两个通孔;

通过光刻和金属层剥离的工艺,在所述绝缘层及所述通孔内覆盖所述金属电极层,通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金属电极层与所述电阻层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电阻层中电阻的长宽比大于等于2000,电阻值大于等于100kω。

进一步地,上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电阻层中电阻的两端相对其中间部分为宽条状结构,其该两端部的宽度为25-40u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薄膜电阻器结构具有小尺寸、高阻值,其中的电阻层有绝缘层覆盖,使电阻层与外部环境隔离,提高了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可靠性;

本申请中的电阻层不再限制在两个电极之间分布,而是按照蛇形盘绕绝缘衬底上,可以大幅度提高长宽比,从而增加电阻器阻值,并且电阻器体积不需要额外增加;

本申请中的金属电极层仅通过绝缘层中的通孔与电阻层连接,其它部分则分布在绝缘层上,本申请通过通孔引出电极,最大电流耐受取决于通孔尺寸的直径,其中,该通孔形状和尺寸均可控,可靠性强;并且申请的金属电极层设置在结构的顶部,具有更高的集成度;

本申请制备方法中,采用的是半导体薄膜工艺,先形成薄膜,再使用刻蚀形成所需图案,优点是精度和可靠性更高,适用于大规模量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现有的打线薄膜电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申请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分层结构示意图;

图3:本申请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本申请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其中,1-绝缘衬底,2-电阻层,3-绝缘层,4-金属电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薄膜电阻器结构,包括:

绝缘衬底1,

电阻层2,其分布在所述绝缘衬底1的表面;

绝缘层3,其覆盖在所述电阻层2上且预留通孔;

以及金属电极层4,其分布在所述绝缘层3上并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电阻层2连接。

本实施例薄膜电阻器结构具有小尺寸、大阻值,其中的电阻层2有绝缘层3覆盖,使电阻层2与外部环境隔离,提高了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可靠性;其中,所述金属电极层4仅通过绝缘层3中的通孔与电阻层2连接,其它部分则分布在绝缘层3上,其通过通孔引出电极,最大电流耐受取决于通孔尺寸的直径,且该通孔形状和尺寸均可控,可靠性强;并且申请的金属电极层4设置在结构的顶部,具有更高的集成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衬底1包括但不限于由氮化铝、氧化铝、氮化硅或石英材料制成。其中,优选地,所述绝缘衬底1的单元尺寸为:长度0.6mm,宽度0.3mm,上述仅示意了其中一种所述绝缘衬底1的尺寸,其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电阻层2包括但不限于氮化钽薄膜、铬硅薄膜、多晶硅薄膜、二氧化钛薄膜或二氧化锆薄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阻层2设置为条状结构并按照蛇形盘绕在所述绝缘衬底1上。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长宽比,从而增加电阻器阻值,并且电阻器体积不需要额外增加。

进一步地,通过下文所述的制备方法中,用光刻和等离子刻蚀的工艺,形成蛇形电阻,经过长宽设计优化,可以至少得到长宽比2000,即设计电阻阻值至少可达到100kω。

所述电阻层2中电阻的两端相对其中间部分为宽条状结构,其该两端部的宽度为25-40um,通过上述宽条状结构的设计,可增加所述电阻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上述宽度优选为25-35um;进一步地,上述宽度优选为20-30u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3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氧化铝薄膜或有机绝缘树脂薄膜。

其中,所述绝缘层3厚度为5000a。

进一步地,在上述两端部位于电阻的宽条状结构位置,利用光刻和二氧化硅湿法腐蚀工艺,开一通孔,通过该通孔将所述电阻层2和所述金属电极层4连接,连接可靠性强。

其中,该通孔的宽度优选为20-30um,进一步优选地,20-25um。

其中,所述通孔可设置在所述电阻层2的两端或者电阻条的首、尾部位。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设置数量为至少两个,可以设置多个通孔以减小接触电阻。其中,所述通孔用于暴露出所述电阻层2的连接部位。

如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光刻和等离子刻蚀的工艺,在绝缘衬底1上形成电阻层2;

所述绝缘衬底1包括但不限于由氮化铝、氧化铝、氮化硅或石英材料制成。其中,优选地,所述绝缘衬底1的单元尺寸为:长度0.6mm,宽度0.3mm,上述仅示意了其中一种所述绝缘衬底1的尺寸,其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

所述电阻层2包括但不限于氮化钽薄膜、铬硅薄膜、多晶硅薄膜、二氧化钛薄膜或二氧化锆薄膜。

其中,所述电阻层2设置为条状结构并按照蛇形盘绕在所述绝缘衬底1上。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长宽比,从而增加电阻器阻值,并且电阻器体积不需要额外增加。

采用光刻和等离子刻蚀的工艺,形成蛇形电阻,经过长宽设计优化,可以至少得到长宽比2000,即设计电阻阻值至少可达到100kω。

所述电阻层2中电阻的两端相对其中间部分为宽条状结构,其该两端部的宽度为25-40um,通过上述宽条状结构的设计,可增加所述电阻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上述宽度优选为25-35um;进一步地,上述宽度优选为20-30um。

步骤二:采用溅射工艺,在所述电阻层2上溅射绝缘层3;

所述绝缘层3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氧化铝薄膜或有机绝缘树脂薄膜。其中,所述绝缘层3厚度为5000a。

步骤三:利用光刻和二氧化硅湿法腐蚀工艺,在所述绝缘层3上开至少两个通孔;

在上述两端部位于电阻的宽条状结构位置,利用光刻和二氧化硅湿法腐蚀工艺,开一通孔,通过该通孔将所述电阻层2和所述金属电极层4连接,连接可靠性强。

其中,该通孔的宽度优选为20-30um,进一步优选地,20-25um。

其中,所述通孔可设置在所述电阻层2的两端或者电阻条的首、尾部位。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设置数量为至少两个,可以设置多个通孔以减小接触电阻。其中,所述通孔用于暴露出所述电阻层2的连接部位。

步骤四:通过光刻和金属层剥离的工艺,在所述绝缘层3及所述通孔内覆盖所述金属电极层4,通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金属电极层4与所述电阻层2连接。

其中,所述金属电极层4仅通过绝缘层3中的通孔与电阻层2连接,其它部分则分布在绝缘层3上,其通过通孔引出电极,最大电流耐受取决于通孔尺寸的直径,且该通孔形状和尺寸均可控,可靠性强。所述金属电极层4的厚度为1um,为了方便打线使用,该金属电极层4的宽度为180um,长度为280um。

本申请薄膜电阻器结构具有小尺寸、高阻值,其中的电阻层有绝缘层覆盖,使电阻层与外部环境隔离,提高了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可靠性;本申请中的电阻层不再限制在两个电极之间分布,而是按照蛇形盘绕绝缘衬底上,可以大幅度提高长宽比,从而增加电阻器阻值,并且电阻器体积不需要额外增加;本申请中的金属电极层仅通过绝缘层中的通孔与电阻层连接,其它部分则分布在绝缘层上,本申请通过通孔引出电极,最大电流耐受取决于通孔尺寸的直径,其中,该通孔形状和尺寸均可控,可靠性强;并且申请的金属电极层设置在结构的顶部,具有更高的集成度;本申请制备方法中,采用的是半导体薄膜工艺,先形成薄膜,再使用刻蚀形成所需图案,优点是精度和可靠性更高,适用于大规模量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薄膜电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衬底,

电阻层,其分布在所述绝缘衬底的表面;

绝缘层,其覆盖在所述电阻层上且预留通孔;

以及金属电极层,其分布在所述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电阻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层设置为条状结构并按照蛇形盘绕在所述绝缘衬底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层中电阻的两端相对其中间部分为宽条状结构,其该两端部的宽度为25-40u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衬底由氮化铝、氧化铝、氮化硅或石英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层包括氮化钽薄膜、铬硅薄膜、多晶硅薄膜、二氧化钛薄膜或二氧化锆薄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包括二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氧化铝薄膜或有机绝缘树脂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6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设置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所述通孔用于暴露出所述电阻层的连接部位。

8.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光刻和等离子刻蚀的工艺,在绝缘衬底上形成电阻层;

采用溅射工艺,在所述电阻层上溅射绝缘层;

利用光刻和二氧化硅湿法腐蚀工艺,在所述绝缘层上开至少两个通孔;

通过光刻和金属层剥离的工艺,在所述绝缘层及所述通孔内覆盖所述金属电极层,通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金属电极层与所述电阻层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层中电阻的长宽比大于等于2000,电阻值大于等于100kω。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层中电阻的两端相对其中间部分为宽条状结构,其该两端部的宽度为25-40um。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薄膜电阻器结构及制备方法,该薄膜电阻器结构包括:绝缘衬底,电阻层,其分布在绝缘衬底的表面;绝缘层,其覆盖在电阻层上且预留通孔;以及金属电极层,其分布在绝缘层上并通过通孔与电阻层连接。该制备方法,包括:采用光刻和等离子刻蚀的工艺,在绝缘衬底上形成电阻层;采用溅射工艺,在电阻层上溅射绝缘层;利用光刻和二氧化硅湿法腐蚀工艺,在绝缘层上开至少两个通孔;通过光刻和金属层剥离的工艺,在绝缘层及通孔内覆盖金属电极层,通过通孔使得金属电极层与电阻层连接。本申请薄膜电阻器结构具有小尺寸、高阻值,其中的电阻层有绝缘层覆盖,使电阻层与外部环境隔离,提高了薄膜电阻器结构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卫;徐艳;汪鹏;叶宇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矽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9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