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9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具备可动体、固定体、将可动体支承为相对于固定体可摆动的支承机构、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摆动的磁驱动部的各种光学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作为可动体的内框、作为固定体的外框、作为支承机构的螺旋弹簧、作为磁驱动部的线圈以及磁体的光学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2-150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果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可动范围变得太大,则线圈和磁体等磁驱动部的构成部件有时发生碰撞而损伤。因此,有时必须限制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可动范围。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光学单元那样的传统的具备可动体、固定体、支承机构以及磁驱动部的光学单元中,难以在将光学单元小型化的同时限制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可动范围。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使光学单元大型化的情况下限制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可动范围。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可动体,所述可动体具备光学模块;固定体;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固定体可摆动;以及磁驱动部,所述磁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相对且与光轴方向交叉的至少两面,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摆动,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固定体中的一方的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形成有向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相对的方向突出的凸部,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固定体中的另一方的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凸部接触的接触部,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固定体中的一方的设置所述磁驱动部的面上,在所述磁驱动部的两侧形成有所述凸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形成有向可动体和固定体相对的方向突出的凸部,在设置磁驱动部的面上,在磁驱动部的两侧形成有凸部。因此,能够有效地配置凸部,能够在不使光学单元大型化的情况下限制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可动范围。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固定体中的一方的未设置所述磁驱动部的面上,在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所述凸部。这是因为通过具备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凸部可以提高刚性。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可动体。这是因为通过将凸部形成于可动体,可以抑制凸部和接触部的接触位置偏移,并且可以使用于确保可动体的期望的可动范围的凸部与接触部之间的间隔最小。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固定体能够以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摆动轴为基准进行摆动,所述凸部在与所述接触部相对的方向上具有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配置于包括所述摆动轴的位置的平面形状的对置面。这是因为由于平面形状的对置面在光轴方向上配置于包括摆动轴的位置,因而能够使用于确保可动体的期望的可动范围的凸部与接触部的间隔最小。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所述对置面的所述光轴方向上的长度是在所述凸部和所述接触部接触时不超过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所述摆动轴的位置的长度。这是因为即使在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最大幅度地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可动范围。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固定体能够以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摆动轴为基准进行摆动,所述凸部具有以所述摆动轴为中心的圆弧面。这是因为由于凸部具有以摆动轴为中心的圆弧面,因而无论摆动角度如何,都能够限制可动体的可动范围。

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中,理想的是,所述凸部具有所述光轴方向上的长度朝向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相对的方向逐渐变短的锥部。这是因为通过将凸部设为具有锥部的形状,可以提高刚性。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光学单元能够在不大型化的情况下限制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可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固定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固定体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角度观察时的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的简略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光学单元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光学单元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比较例1的光学单元的简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9…摆动轴;10…光学单元;11…凸部;11a…凸部;11b…凸部;

11c…凸部;12…光学模块;12a…透镜;12b…外壳;

13…可动体收容部;13a…内表面;14…可动体;15…接触部;15a…接触部;

15b…接触部;15c…接触部;16…固定体;

18…旋转驱动机构(磁驱动部);20…支承机构(推力承接部件);

20a…第一推力承接部件(第一支承部);

20b…第二推力承接部件(第二支承部);21…万向架机构;

22…支架框;22a…面;22b…面;22c…面;22d…面;24a…磁体;

24b…磁体;25…万向架部;27a…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

27b…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8…固定框;28a…第一前盖部;

28b…侧盖部;28c…第二前盖部;28d…后盖部;

32a……线圈;32b…线圈;50…摄像元件;

51a…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b…第二柔性配线基板;

110…锥部;111…对置面;111a…对置面;111b…对置面;

111c…对置面;g1…间隔;g2...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各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仅在第一个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以后的实施例中省略对该结构的说明。

[实施例1](图1~图10)

首先,使用图1~图10对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中,标注了符号l的点划线表示光轴,标注了符号l1的点划线表示与光轴交叉的第一轴线,标注了符号l2的点划线表示与光轴l及第一轴线l1交叉的第二轴线l2。另外,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光轴方向,x轴方向是与光轴交叉的方向,换言之,是偏转轴方向,y轴方向是与光轴交叉的方向,换言之,是俯仰轴方向。

<光学单元的整体构成的概述>

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的构成进行说明。光学单元10具备:可动体14,其具备光学模块12;以及固定体16,其以在以y轴方向为旋转轴的方向(俯仰方向)及以x轴方向为旋转轴的方向(偏转方向)上可位移的状态保持可动体14。另外,具备:旋转驱动机构18,其在俯仰方向及偏转方向上驱动可动体14;以及支承机构20(推力承接部件),其相对于固定体16在俯仰方向及偏转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承可动体14。此外,光学单元10具备具有万向架部25的万向架机构21,万向架部25具有从第一轴线l1的两端部沿着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从第二轴线l2的两端部沿着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

<光学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模块12形成为大致矩形框体状,例如用作装设于带摄像头的手机或平板型pc等上的薄型摄像头等。光学模块12在被摄体侧具备透镜12a,在矩形框体状的外壳12b的内部内置有用于进行摄像的光学设备等。作为一例,本实施例中的光学单元10采用如下结构:内置有进行光学模块12产生的俯仰抖动(以y轴方向为旋转轴的转动方向的抖动)及偏转抖动(以x轴方向为旋转轴的转动方向的抖动)的修正的致动器,能够进行俯仰抖动及偏转抖动的修正。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单元10设为能够修正俯仰抖动及偏转抖动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仅能够修正俯仰抖动及偏转抖动中的任一抖动的结构。

<摄像元件>

如图3所示,光学模块12在与被摄体侧相反的一侧具备摄像元件50。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与摄像元件50连接。在此,本实施例的摄像元件50具有未图示的连接部,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连接于该连接部。

<可动体>

在图1~图3中,可动体14具备光学模块12、支架框22、磁体24a及24b。支架框22构成为矩形框状的部件,以围绕光学模块12的除设置透镜12a的前表面(被摄体侧的面)和相反侧的后表面之外的其余四面的方式设置。作为一例,本实施例的支架框22构成为可安装和拆下光学模块12。在支架框22上,利用与固定体16相对的两面将用于修正俯仰及偏转的磁体24a及24b安装于这些外表面。此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设置磁体24a及24b的位置,以处于与支架框22分离的位置的状态表示磁体24a及24b,但磁体24a及24b安装于支架框22上。此外,关于可动体14的详细形状,稍后将与相对于固定体16的配置一起描述。

<固定体>

在图1~图3中,固定体16具备固定框28和线圈32a及32b。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框28由在被摄体侧围绕可动体14的第一前盖部28a、围绕支架框22的四个面的侧盖部28b、设置于被摄体侧并载置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的第二前盖部28c、以及覆盖与被摄体侧相反的一侧的后盖部28d构成。此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线圈32a及32b相对于磁体24a及24b的位置,以处于与侧盖部28b分离的位置的状态表示线圈32a及32b,但线圈32a及32b安装于侧盖部28b。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体14配置于固定体16内的状态下,磁体24a和线圈32a、磁体24b和线圈32b形成相对状态。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磁体24a和线圈32a构成的对、磁体24b和线圈32b构成的对构成旋转驱动机构18。即,旋转驱动机构18设置于可动体14和固定体16相对且与光轴方向交叉的至少两个面,起到使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摆动的磁驱动部的作用。由旋转驱动机构18进行可动体14的俯仰及偏转的修正。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线圈32a及线圈32b构成为片状线圈。片状线圈与卷绕线圈相比,空芯部窄,有难以在与该空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大的部件的趋势。

另外,如下进行俯仰及偏转的修正。当光学单元10中产生俯仰方向和偏转方向两个方向或任一个方向的抖动时,由未图示的抖动检测传感器(陀螺仪)检测抖动,并基于其结果驱动旋转驱动机构18。之后,旋转驱动机构18使用未图示的磁传感器(霍尔元件)等高精度地修正光学单元10的抖动。即,在各线圈32a及32b中接通电流,使得可动体14沿抵消光学单元10的抖动的方向移动,由此修正抖动。

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具备旋转驱动机构18,该旋转驱动机构18使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以第一轴线l1和第二轴线l2为旋转轴进行旋转。通过第一轴线l1和第二轴线l2上的旋转的复合,沿俯仰轴方向和偏转轴方向旋转。在此,如本实施例所述,旋转驱动机构18优选相对于可动体14配置于x轴方向中的配置有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的一侧以外的位置。这是因为能够将旋转驱动机构18配置于未形成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的一侧,所以能够抑制旋转驱动机构18或与该旋转驱动机构18连接的第二柔性配线基板51b和第一柔性配线基板51a彼此的接触。因此,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无需增大光学单元10,能够将光学单元10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旋转”不要求旋转360°,是指包括沿旋转方向摆动的情况。

<万向架机构>

万向架机构21是通过将金属制平板材料弯曲而形成的兼备弹性的机构。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万向架机构21具有万向架部25,通过具备从万向架部25的四个角部向与被摄体侧相反的一侧沿光轴方向弯曲90°而形成的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而构成。此外,关于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和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未必其全部都是板状,也可以仅将其一部分形成为板状而发挥弹性。本实施例的万向架机构21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形成能够朝向外侧方向施加压力的结构。

<支承机构>

图3所示的支承机构20将可动体14支承为相对于固定体16能够以第一轴线l1和第二轴线l2为旋转轴进行转动。如图3所示,作为支承机构20,具有支承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的两个第一推力承接部件20a和支承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的两个第二推力承接部件20b。而且,第一推力承接部件20a被配置于固定体16的侧盖部28b(框架壁)的矩形框状部分的四个角中相对的两处,第二推力承接部件20b被配置于矩形框状的可动体14的四个角中相对的两处。即,第一推力承接部件20a固定于固定体16,第二推力承接部件20b固定于可动体14。此外,侧盖部28b中的矩形框状部分和矩形框状的可动体14被配置为四个角的位置对齐,第一推力承接部件20a和第二推力承接部件20b在该四个角各配置一个。

此外,在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设置有球形凹面,在第一推力承接部件20a设置有球形凸面,通过该球形凹面与球形凸面抵接,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被第一推力承接部件20a支承。而且,同样,在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设置有球形凹面,在第二推力承接部件20b设置有球形凸面,通过该球形凹面与球形凸面抵接,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被第二推力承接部件20b支承。而且,两个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各自及两个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各自均成为朝向外侧方向施加压力的结构,因此,通过该加压,各球形凹面压在对应的各球形凸面上,第一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a及第二支承部用延伸设置部27b被对应的第一推力承接部件20a及第二推力承接部件20b支承。

<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配置>

接着,参照图4~图8及图11,从相对于固定体16的配置等的观点出发,详细地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的主要部分的可动体14的详细形状。

如图6及图7所示,可动体14的支架框22为矩形框状。而且,如图4以及图5所示,固定体16的侧盖部28b具有与矩形框状的支架框22对应的矩形的可动体收容部13。矩形框状的支架框22以四个角对齐的方式收容并配置于矩形的可动体收容部13。此外,为了容许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的摆动,可动体收容部13形成得比支架框22大。

如图6所示,在支架框22的设置旋转驱动机构18的面22a及22b上的安装磁体24a及24b的两侧,形成有朝向外侧(朝向与侧盖部28b相对的方向)突出的凸部11。另外,如图7所示,在支架框22的未设置旋转驱动机构18的面22c及22d上也形成有朝向外侧(朝向与侧盖部28b相对的方向)突出的凸部11。详细而言,在可动体14的设置旋转驱动机构18的面22a及22b上,在旋转驱动机构18的两侧形成有凸部11a及11b,在面22c上,在该面22c的大致整个面上形成有凸部11c。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在侧盖部28b的可动体收容部13侧的四个内表面13a上,设置有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摆动时与凸部11接触的接触部15。详细而言,在内表面13a上设置有与凸部11a接触的接触部15a、与凸部11b接触的接触部15b以及与凸部11c接触的接触部15c。

即,本实施例的可动体14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均形成有向可动体14和固定体16相对的方向突出的凸部11,在固定体16的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均形成有可以与凸部11接触的接触部15,在可动体14的设置旋转驱动机构18的面22a及22b上,在旋转驱动机构18的两侧形成有凸部11a及11b。这样,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均形成有向可动体14和固定体16相对的方向突出的凸部11,在设置旋转驱动机构18的面22a及22b上,在旋转驱动机构18的两侧形成有凸部11a及11b,因此,能够高效地配置凸部11,成为能够在不使光学单元10大型化的情况下限制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的可动范围的结构。此外,本实施例的可动体14在两个面上形成有旋转驱动机构18,但也可以在三个面或四个面上形成。

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是在可动体14上形成凸部11、在固定体16上形成接触部15的结构,但本发明也可以是在固定体16上形成凸部11、在可动体14上形成接触部15的结构。但是,优选像本实施例那样,是凸部11形成于可动体14上的结构。通过将凸部11形成于可动体14上,能够抑制凸部11与接触部15的接触位置偏移,能够使用于确保可动体14的期望的可动范围的凸部11和接触部15之间的间隔最小。另外,在将凸部11形成于固定体16的情况下,当可动体14的位置偏离设计中心时,与凸部的接触位置可能会偏移,但通过将凸部11形成于可动体上,能够抑制接触位置偏移。

在此,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在可动体14的未设置旋转驱动机构18的面22c及22d上,凸部11c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通过具备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凸部11c,能够提高刚性。

此外,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凸部11均具有光轴方向上的长度朝向可动体14和固定体16相对的方向逐渐变短的锥部110和设置于锥部110的前端侧的平面形状的对置面111。这样,优选凸部11具有锥部110。这是因为通过将凸部11设为具有锥部110的形状,能够提高刚性。

此外,各凸部11均是对置面111与接触部15接触。详细而言,凸部11a的对置面111a与接触部15中的接触部15a接触。同样,凸部11b的对置面111b与接触部15中的接触部15b接触,凸部11c的对置面111c与接触部15中的接触部15c接触。

在此,参照图8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的简略图及图11所示的比较例1的光学单元10的简略图,对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的从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观察时的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的可动范围及摆动轴9和对置面111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图8及图11中,示出了实线所示的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不倾斜的状态,且示出了用虚线表示的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以摆动轴9为基准倾斜并且可动体14和固定体16相接触的状态。此外,图8及图11是从y轴方向(俯仰轴方向)观察时的图,从x轴方向(偏转轴方向)观察时也可以同样地考虑。

比较图8和图11可以明确,在图8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通过将凸部11形成于可动体14上,可动体14和固定体16之间的间隔g1变窄,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的摆动范围被限制。因此,如虚线所示的可动体14,即使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以摆动轴9为基准倾斜,凸部11也会与接触部15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线圈32a及32b和磁体24a及24b的接触。另一方面,在图11所示的比较例1的光学单元10中,因为凸部11未形成于可动体14,所以可动体14与固定体16之间的间隔g2宽。因此,如虚线所示的可动体14,在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以摆动轴9为基准倾斜的情况下,线圈32a及32b和磁体24a及24b彼此可能接触。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支承机构20能够将可动体14支承为相对于固定体16能够以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俯仰轴方向及偏转轴方向为旋转轴方向(以摆动轴9为基准)进行摆动。在此,如图8所示,凸部11优选设为摆动轴9位于光轴方向上的对置面111的范围内的结构。换句话说,优选凸部11在面对接触部15的方向上具有在光轴方向上配置于包括摆动轴9的位置的平面形状的对置面111。通过将平面形状的对置面111在光轴方向上配置于包括摆动轴9的位置,能够使用于确保可动体14的期望的可动范围的凸部11和接触部15之间的间隔g1最小。

另外,对置面111的光轴方向上的长度优选的是,如图8的虚线所示,当凸部11与接触部15接触时,不超过光轴方向上的摆动轴9的位置的长度。这是因为即使在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最大幅度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可动体14相对于固定体16的可动范围。此外,“在凸部11与接触部15接触时,不超过光轴方向上的摆动轴9的位置的长度”是指如下结构:例如在图8中的左侧的凸部11的上端部分与接触部15接触时,不会到达比摆动轴9更靠下侧处,同样,在图8中的右侧的凸部11的下端部分与接触部15接触时,不会到达比摆动轴9更靠上侧处。

[实施例2](图9)

接着,使用图9对实施例2的光学单元10进行说明。图9是实施例2的光学单元10的可动体14的立体图,是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的图6对应的图。此外,与上述实施例1共同的构成部件用同样的符号表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除了可动体14的结构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同样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中,在凸部11形成有锥部110。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如图9所示,凸部11不是锥形状。本实施例的凸部11均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且在前端部形成有与接触部15接触的平面形状的对置面111。

[实施例3](图10)

接着,使用图10对实施例3的光学单元10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例3的光学单元10的可动体14的立体图,是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的图6对应的图。此外,与上述实施例1及实施例2共同的构成部件用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除了可动体14的结构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光学单元10同样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光学单元10中,在凸部11形成有平面形状的对置面111。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光学单元10中,形成有曲面状的对置面111。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支承机构20是将可动体14支承为相对于固定体16能够以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摆动轴9为基准进行摆动的结构,但凸部11具有以该摆动轴9为中心的圆弧面即对置面111。由于凸部11具有以摆动轴9为中心的圆弧面,因而无论摆动角度如何,都可以限制可动体14的可动范围。此外,“圆弧面”是指可以是球形状中的球形面和圆柱形状中的圆周面中的任一个。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发明内容栏中记载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地进行替换和组合。

另外,只要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未被描述为必不可少的特征,则可以适当地将其删除。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体,所述可动体具备光学模块;

固定体;

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固定体能摆动;以及

磁驱动部,所述磁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相对且与光轴方向交叉的至少两面,且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摆动,

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固定体中的一方的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形成有向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相对的方向突出的凸部,

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固定体中的另一方的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凸部接触的接触部,

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固定体中的一方的设置所述磁驱动部的面上,在所述磁驱动部的两侧形成有所述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固定体中的一方的未设置所述磁驱动部的面上,在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所述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可动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固定体能够以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摆动轴为基准进行摆动,

所述凸部在与所述接触部相对的方向上具有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配置于包括所述摆动轴的位置的平面形状的对置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面的所述光轴方向上的长度是在所述凸部和所述接触部接触时不超过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所述摆动轴的位置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固定体能够以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摆动轴为基准进行摆动,

所述凸部具有以所述摆动轴为中心的圆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所述光轴方向上的长度朝向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相对的方向逐渐变短的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所述光轴方向上的长度朝向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相对的方向逐渐变短的锥部。

技术总结
一种光学单元,在不使光学单元大型化的情况下限制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的可动范围。光学单元(10)具备:具备光学模块的可动体(14);固定体(16);相对于固定体可摆动地支承可动体的支承机构(20);以及设置于可动体和固定体相对且与光轴方向交叉的至少两面、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摆动的磁驱动部(18),在可动体及固定体中的一方的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形成有向可动体和固定体相对的方向突出的凸部(11),在可动体及固定体中的另一方的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所有面上形成有能够与凸部接触的接触部(15),在可动体及固定体中的一方的设置磁驱动部的面(22a及22b)上,在磁驱动部(18)的两侧形成有凸部(11)。

技术研发人员:南泽伸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11.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6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