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动床得到广泛应用;而一般的电动床通常为整体式设计,即一个大型床框架内部固定安装有许多通过电线电缆连接的机械、电器部件。电动床通常在家庭或者医护行业使用,可以电动控制床板头部或者脚部运动高度,并可自由调节床板弯曲程度。但现有技术中的电动床大多结构简单,支撑单一,稳定性差,存在侧翻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该电动床的头部床架组件和腿部床架组件下方各左右对称设有两个支撑单元,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稳定性,有效防止电动床在受力不均衡时发生歪斜或侧翻,保证了该电动床的使用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包括第一床板、第二床板、头部床架组件和腿部床架组件,所述头部床架组件包括第一外框、第一内框和第一推杆电机,第一内框位于第一外框内部,第一内框一端与第一外框一端枢接,在所述第一内框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一支撑单元,第一推杆电机的一端与两个第一支撑单元枢接,第一推杆电机另一端与第一外框的一端枢接,第一推杆电机推动第一内框仰/躺,所述腿部床架组件包括第二外框、第二内框和第二推杆电机,第二内框位于第二外框内部,第二内框一端与第二外框一端枢接,在所述第二内框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支撑单元,第二推杆电机的一端与两个第二支撑单元枢接,第二推杆电机另一端与第二外框的一端枢接,第二推杆电机推动第二内框仰/躺,所述第一床板固定铺设于第一内框上方,所述第二床板固定铺设于第二内框上方,所述第一外框的一端部与第二外框的一端部铰接连接,且第一外框与第二外框的铰接点一侧邻近第一外框与第一内框的铰接点,第一外框与第二外框的铰接点另一侧邻近第二外框与第二内框的铰接点,在所述第一外框和第二外框下端面还可拆卸式安装有若干支撑腿。
本实用新型电动床的头部床架组件和腿部床架组件下方分别对称设有两个支撑单元,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稳定性,有效防止电动床在受力不均衡时发生歪斜或侧翻,保证了该电动床的使用安全性;电动床的支撑腿与第一外框或第二外框下端面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便于该电动床的折叠。
为了便于该电动床上头部床架组件的顺利制备实施,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一外框内设有第一横轴,第一横轴两端分别与第一外框的两侧边垂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一端与第二连接杆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接杆另一端与第一横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内框的一侧边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电机一端与第一横轴中间位置设置的摆臂枢接,另一端与第一外框的一端枢接。第一推杆电机设置于头部床架组件的中间位置,有效保证了第一推杆电机对头部床架组件推动力的均衡性,保证了头部床架组件仰/躺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该电动床上腿部床架组件的顺利制备实施,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在所述第二外框内设有第二横轴,第二横轴两端分别与第二外框的两侧边垂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一端与第四连接杆一端铰接连接,第三连接杆另一端与第二横轴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杆远离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内框的一侧边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推杆电机一端与第二横轴中间位置设置的摆臂枢接,另一端与第二外框的一端枢接。第二推杆电机设置于腿部床架组件的中间位置,有效保证了第二推杆电机对头部床架组件推动力的均衡性,保证了腿部床架组件仰/躺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了使腿部床架组件的变化形状符合人体腿部工程学原理,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第二内框包括腿部支撑框和脚部支撑框,腿部支撑框一端与第二外框一端枢接,腿部支撑框另一端与脚部支撑框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远离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腿部支撑框的一侧边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二外框远离第一外框的一端两侧边的内侧还分别对应设有床板固定组件,床板固定组件一端与第二外框的侧边铰接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床板固定连接。腿部床架组件中第二内框变化符合人体腿部工程学原理,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舒适性。
为了便于床板固定组件的顺利制备实施,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床板固定组件包括凸耳、第五连接板和倒置的l型固定板,凸耳上端与第二外框侧边固定连接,第五连接板一端与凸耳下端铰接连接,第五连接板另一端与倒置的l型固定板的竖直板下端铰接连接,倒置的l型固定板的横板上还设有安装孔。该结构的床板固定组件可以有效保证脚部支撑框上床板运动变化时的稳定性,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在所述第一外框内部还设有第一横板,第一横板两端分别与第一外框的两侧边固定连接,第一横板设置于第一外框靠近第二外框的一端,且第一横板上端面与第一外框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一内框一端与第一横板枢接,在所述第二外框内部设有第二横板,第二横板两端分别与第二外框的两侧边固定连接,第二横板设置于第二外框靠近第一外框的一端,且第二横板上端面与第二外框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二内框一端与第二横板枢接。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在电动床运动时保持不动,使电动床中间位置形成用户臀部的承载位置,防止电动床仰/躺过程中用户身体发生溜滑,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安全舒适性。
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第一床板包括两个独立的第一板体,其中一个第一板体固定铺设于第一内框上,另一个第一板体固定铺设于第一横板和第一内框的端部边框上,所述第二床板包括三个独立的第二板体,其中两个第二板体固定铺设于腿部支撑框和脚部支撑框上,另一个第二板体固定铺设于第二横板和第二内框端部的边框上。该结构的床板使电动床各部分有效独立仰/躺,提高电动床的变化灵活性。
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支撑腿上端面中心位置设有螺纹连接杆,在所述第一外框的下端面和第二外框的下端面设有与支撑腿上螺纹连接杆相适配的螺纹孔,所述支撑腿通过螺纹连接杆与第一外框或第二外框螺纹固定连接。支撑腿与第一外框或第二外框固定方式简单,提高了支撑腿的安装更换或拆卸便捷性。
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在所述支撑腿下端部均安装有橡胶垫块。有效防止支撑腿下端部对地面接触部位造成摩擦损坏和发生异响。
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还包括第一无线接装置、第二无线接收装置和遥控器,所述第一无线接收装置与第一推杆电机连接,第一无线接收装置设置于头部床架组件下方,所述第二无线接收装置与第二推杆电机连接,第二无线接收装置设置于腿部床架组件下方。避免了有线控制对电动床造成累赘不方便,提高了该电动床的调节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电动床的头部床架组件和腿部床架组件下方分别对称设有两个支撑单元,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稳定性,有效防止电动床在受力不均衡时发生歪斜或侧翻,保证了该电动床的使用安全性;电动床的支撑腿与第一外框或第二外框下端面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便于该电动床的折叠。
2、第一推杆电机设置于头部床架组件的中间位置,有效保证了第一推杆电机对头部床架组件推动力的均衡性,保证了头部床架组件仰/躺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推杆电机设置于腿部床架组件的中间位置,有效保证了第二推杆电机对头部床架组件推动力的均衡性,保证了腿部床架组件仰/躺过程中的稳定性。
3、所述第二内框包括腿部支撑框和脚部支撑框,腿部支撑框一端与第二外框一端枢接,腿部支撑框另一端与脚部支撑框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远离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腿部支撑框的一侧边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二外框远离第一外框的一端两侧边的内侧还分别对应设有床板固定组件,床板固定组件一端与第二外框的侧边铰接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床板固定连接。腿部床架组件中第二内框变化符合人体腿部工程学原理,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舒适性。
4、所述床板固定组件包括凸耳、第五连接板和倒置的l型固定板,凸耳上端与第二外框侧边固定连接,第五连接板一端与凸耳下端铰接连接,第五连接板另一端与倒置的l型固定板的竖直板下端铰接连接,倒置的l型固定板的横板上还设有安装孔。该结构的床板固定组件可以有效保证脚部支撑框上床板运动变化时的稳定性,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安全性。
5、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在电动床运动时保持不动,使电动床中间位置形成用户臀部的承载位置,防止电动床仰/躺过程中用户身体发生溜滑,提高了该电动床的使用安全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没有铺设床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铺设有床板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运动位点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的腿部支撑框和脚部支撑框的运动原理模拟图。
图中:1、头部床架组件;2、腿部床架组件;3、第一外框;4、第一内框;5、第一推杆电机;6、第二外框;7、第二内框;8、第二推杆电机;9、支撑腿;10、第一横轴;11、第一连接杆;12、第二连接杆;13、第二横轴;14、第三连接杆;15、第四连接杆;16、腿部支撑框;17、脚部支撑框;18、凸耳;19、第五连接板;20、倒置的l型固定板;21、第一横板;22、第二横板;23、第一板体;24、第二板体;25、橡胶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包括第一床板、第二床板、头部床架组件1和腿部床架组件2,所述头部床架组件1包括第一外框3、第一内框4和第一推杆电机5,第一内框4位于第一外框3内部,第一内框4一端与第一外框3一端枢接,在所述第一内框4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一支撑单元,第一推杆电机5的一端与两个第一支撑单元枢接,第一推杆电机5另一端与第一外框3的一端枢接,第一推杆电机5推动第一内框4仰/躺,所述腿部床架组件2包括第二外框6、第二内框7和第二推杆电机8,第二内框7位于第二外框6内部,第二内框7一端与第二外框6一端枢接,在所述第二内框7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支撑单元,第二推杆电机8的一端与两个第二支撑单元枢接,第二推杆电机8另一端与第二外框6的一端枢接,第二推杆电机8推动第二内框7仰/躺,所述第一床板固定铺设于第一内框4上方,所述第二床板固定铺设于第二内框7上方,所述第一外框3的一端部与第二外框6的一端部铰接连接,且第一外框3与第二外框6的铰接点一侧邻近第一外框3与第一内框4的铰接点,第一外框3与第二外框6的铰接点另一侧邻近第二外框6与第二内框7的铰接点,在所述第一外框3和第二外框6下端面还可拆卸式安装有若干支撑腿9。在所述第一外框3内设有第一横轴10,第一横轴10两端分别与第一外框3的两侧边垂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第一连接杆11一端与第二连接杆12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接杆11另一端与第一横轴1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2远离第一连接杆11的一端与第一内框4的一侧边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电机5一端与第一横轴10中间位置设置的摆臂枢接,另一端与第一外框3的一端枢接。在所述第二外框6内设有第二横轴13,第二横轴13两端分别与第二外框6的两侧边垂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第三连接杆14和第四连接杆15,第三连接杆14一端与第四连接杆15一端铰接连接,第三连接杆14另一端与第二横轴13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杆15远离第三连接杆14的一端与第二内框7的一侧边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推杆电机8一端与第二横轴13中间位置设置的摆臂枢接,另一端与第二外框6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内框7包括腿部支撑框16和脚部支撑框17,腿部支撑框16一端与第二外框6一端枢接,腿部支撑框16另一端与脚部支撑框17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15远离第三连接杆14的一端与腿部支撑框16的一侧边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二外框6远离第一外框3的一端两侧边的内侧还分别对应设有床板固定组件,床板固定组件一端与第二外框6的侧边铰接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床板固定连接。所述床板固定组件包括凸耳18、第五连接板19和倒置的l型固定板20,凸耳18上端与第二外框6侧边固定连接,第五连接板19一端与凸耳18下端铰接连接,第五连接板19另一端与倒置的l型固定板20的竖直板下端铰接连接,倒置的l型固定板20的横板上还设有安装孔。在所述第一外框3内部还设有第一横板21,第一横板21两端分别与第一外框3的两侧边固定连接,第一横板21设置于第一外框3靠近第二外框6的一端,且第一横板21上端面与第一外框3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一内框4一端与第一横板21枢接,在所述第二外框6内部设有第二横板22,第二横板22两端分别与第二外框6的两侧边固定连接,第二横板22设置于第二外框6靠近第一外框3的一端,且第二横板22上端面与第二外框6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二内框7一端与第二横板22枢接。所述第一床板包括两个独立的第一板体23,其中一个第一板体23固定铺设于第一内框4上,另一个第一板体23固定铺设于第一横板21和第一内框4的端部边框上,所述第二床板包括三个独立的第二板体24,其中两个第二板体24固定铺设于腿部支撑框16和脚部支撑框17上,另一个第二板体24固定铺设于第二横板22和第二内框7端部的边框上。所述支撑腿9上端面中心位置设有螺纹连接杆,在所述第一外框3的下端面和第二外框6的下端面设有与支撑腿9上螺纹连接杆相适配的螺纹孔,支撑腿9通过螺纹连接杆与第一外框3或第二外框6螺纹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腿9下端部均安装有橡胶垫块25。还包括第一无线接装置、第二无线接收装置和遥控器,所述第一无线接收装置与第一推杆电机5连接,第一无线接收装置设置于头部床架组件1下方,所述第二无线接收装置与第二推杆电机8连接,第二无线接收装置设置于腿部床架组件2下方。
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运动原理:
(一)头部床架组件1的运动原理
第一内框4与第一横板21的铰接点形成旋转支点e,第二连接杆12与第一内框4的侧边的铰接点形成旋转位点f,第一连接杆11与第二连接杆12的铰接点形成旋转位点g,第一连接杆11与第一横轴10的固定连接点形成固定点h,即第一内框4两侧分别形成相互对称的四连杆联动机构,同时第一推杆电机5带动第一内框4两侧的两个四连杆联动机构运动,实现第一框体4上第一板体23的仰/躺。
(二)腿部床架组件2的运动原理
第二内框7与第二横板22的铰接点形成旋转支点a,第四连接杆15与第二内框7的侧边的铰接点形成旋转位点b,第三连接杆14与第四连接杆15的铰接点形成旋转位点c,第三连接杆14与第二横轴13的固定连接点形成固定点d,即腿部支撑框16两侧分别形成相互对称的四连杆联动机构,同时第二推杆电机8带动腿部支撑框16两侧的两个四连杆联动机构运动,实现腿部支撑框16上第二板体24的仰/躺;同时,腿部支撑框16与脚部支撑框17的铰接点形成旋转位点b,第五连接板19一端部与倒置的l型固定板20的铰接点形成旋转位点c,第五连接板19另一端部与凸耳18的铰接点形成旋转位点d,即脚部支撑框17两侧分别形成相互对称的从动四连杆联动机构,在腿部支撑框16两侧四连杆联动机构运动时,脚部支撑框17两侧的从动四连杆联动机构也随之运动,并形成与用户膝盖相服帖的向上翘曲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床板、第二床板、头部床架组件和腿部床架组件,所述头部床架组件包括第一外框、第一内框和第一推杆电机,第一内框位于第一外框内部,第一内框一端与第一外框一端枢接,在所述第一内框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一支撑单元,第一推杆电机的一端与两个第一支撑单元枢接,第一推杆电机另一端与第一外框的一端枢接,第一推杆电机推动第一内框仰/躺,所述腿部床架组件包括第二外框、第二内框和第二推杆电机,第二内框位于第二外框内部,第二内框一端与第二外框一端枢接,在所述第二内框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个第二支撑单元,第二推杆电机的一端与两个第二支撑单元枢接,第二推杆电机另一端与第二外框的一端枢接,第二推杆电机推动第二内框仰/躺,所述第一床板固定铺设于第一内框上方,所述第二床板固定铺设于第二内框上方,所述第一外框的一端部与第二外框的一端部铰接连接,且第一外框与第二外框的铰接点一侧邻近第一外框与第一内框的铰接点,第一外框与第二外框的铰接点另一侧邻近第二外框与第二内框的铰接点,在所述第一外框和第二外框下端面还可拆卸式安装有若干支撑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框内设有第一横轴,第一横轴两端分别与第一外框的两侧边垂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一端与第二连接杆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接杆另一端与第一横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内框的一侧边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电机一端与第一横轴中间位置设置的摆臂枢接,另一端与第一外框的一端枢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外框内设有第二横轴,第二横轴两端分别与第二外框的两侧边垂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一端与第四连接杆一端铰接连接,第三连接杆另一端与第二横轴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杆远离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内框的一侧边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推杆电机一端与第二横轴中间位置设置的摆臂枢接,另一端与第二外框的一端枢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框包括腿部支撑框和脚部支撑框,腿部支撑框一端与第二外框一端枢接,腿部支撑框另一端与脚部支撑框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远离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腿部支撑框的一侧边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二外框远离第一外框的一端两侧边的内侧还分别对应设有床板固定组件,床板固定组件一端与第二外框的侧边铰接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床板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固定组件包括凸耳、第五连接板和倒置的l型固定板,凸耳上端与第二外框侧边固定连接,第五连接板一端与凸耳下端铰接连接,第五连接板另一端与倒置的l型固定板的竖直板下端铰接连接,倒置的l型固定板的横板上还设有安装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框内部还设有第一横板,第一横板两端分别与第一外框的两侧边固定连接,第一横板设置于第一外框靠近第二外框的一端,且第一横板上端面与第一外框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一内框一端与第一横板枢接,在所述第二外框内部设有第二横板,第二横板两端分别与第二外框的两侧边固定连接,第二横板设置于第二外框靠近第一外框的一端,且第二横板上端面与第二外框上端面齐平,所述第二内框一端与第二横板枢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床板包括两个独立的第一板体,其中一个第一板体固定铺设于第一内框上,另一个第一板体固定铺设于第一横板和第一内框的端部边框上,所述第二床板包括三个独立的第二板体,其中两个第二板体固定铺设于腿部支撑框和脚部支撑框上,另一个第二板体固定铺设于第二横板和第二内框端部的边框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上端面中心位置设有螺纹连接杆,在所述第一外框的下端面和第二外框的下端面设有与支撑腿上螺纹连接杆相适配的螺纹孔,所述支撑腿通过螺纹连接杆与第一外框或第二外框螺纹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腿下端部均安装有橡胶垫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可折叠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无线接装置、第二无线接收装置和遥控器,所述第一无线接收装置与第一推杆电机连接,第一无线接收装置设置于头部床架组件下方,所述第二无线接收装置与第二推杆电机连接,第二无线接收装置设置于腿部床架组件下方。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