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是一种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
背景技术:2.建筑工业化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钢管混凝土是装配式建筑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通常采用外挂墙板方式;但是这种结构存在刚度小,变形大、外墙容易渗漏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要解决传统的钢管混凝土采用外挂墙板方式存在刚度小、变形大和外墙容易渗漏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包括有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内框架梁、内框架柱;所述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包括有叠合剪力外墙板、内浇混凝土暗柱和连梁;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有一组,沿着主体结构的外边线布置;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中设置有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所述内浇混凝土暗柱位于叠合剪力外墙板的预留洞中;所述内浇混凝土暗柱为素混凝土暗柱或钢筋混凝土暗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暗柱中设置有内浇混凝土、内浇暗柱竖向钢筋和内浇暗柱水平钢筋;所述连梁有一组,对应连接在横向或者纵向相邻的叠合剪力外墙板之间;所述内框架柱有一组,间隔布置在外墙结构的内侧;所述内框架柱为钢管混凝土柱、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或预制钢骨混凝土柱;所述内框架梁将内框架柱连接为一体,形成内框架;所述内框架梁为钢梁、预制钢-混凝土梁、半预制钢混凝土梁、或预制混凝土梁;所述内框架柱与内框架梁之间为栓接或为焊接或为栓接与焊接混合连接;在叠合剪力外墙板的内部、对应内框架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外框柱;所述内框架梁的端部与外框柱相连。
6.优选的,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的水平钢筋的至少一端超出叠合剪力外墙板的侧面;所述竖向钢筋的上端超出叠合剪力外墙板的顶面。
7.优选的,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至少有上下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所述上下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之间有水平混凝土带,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通过水平混凝土带连为一体;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的竖向钢筋插入水平混凝土带中;所述的内浇暗柱竖向钢筋的上端超出本层叠合剪力外墙板的顶面,并深入上层叠合剪力外墙板的预留洞中,与上层叠合剪力外墙板的内浇暗柱竖向钢筋相互搭接。
8.优选的,当内框架梁为钢梁或者为预制钢-混凝土梁时,所述外框柱在对应内框架梁的连接位置处布置有钢连接件或钢埋件;设有钢连接件或钢埋件的外框柱与内框架梁连接;所述钢连接件或钢埋件与钢梁通过焊接或者栓接连接为整体;所述钢埋件由两块钢板通过一组螺栓或一组钢筋连接为一体,位于顶部与底部的螺栓或钢筋分别与钢梁的翼缘位置对应。
9.优选的,所述外框柱包括有预制段外框柱和现浇段外框柱;所述预制段外框柱为位于内框架梁以下的部位;所述现浇段外框柱与内框架梁后浇部分混凝土一体浇筑,且内框架梁的纵向钢筋伸入现浇段外框柱中。
10.优选的,所述外框柱为叠合剪力外墙板的暗柱;所述暗柱的宽度不小于对应框架梁的宽度。
11.优选的,当内框架梁为预制混凝土梁,且预制混凝土梁为楼板内的暗梁时;暗梁内的暗梁钢筋部分或者全部与内框架柱连接,且暗梁钢筋与内框架柱连接方式为焊接或穿孔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内框架柱和/或内框架梁与内框架抗侧力构件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为栓接或焊接;所述抗侧力构件为钢板剪力墙、面外约束钢板剪力墙、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墙板、钢支撑、或防屈曲支撑。
13.优选的,内框架梁和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的顶部布置有楼板;所述楼板为压型钢板楼板、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或预制混凝土楼板。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便于内部灵活布置空间,大幅度提升钢管混凝土柱或钢骨混凝土柱框架的抗侧力性能,有效减少其变形,减少地震破坏,减少内隔墙等破坏。
16.2、本实用新型中的外墙结构采用后浇混凝土连接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提高了抗震的效率,降低了材料用量;而且能够自防水。
17.3、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中的内框架梁连接外框柱,提升了面外抗弯承载力和延性,防止面外破坏。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9.图1是水平钢筋伸出叠合剪力外墙板时,上下两块剪力外墙板的连接结构立面示意图。
20.图2 是水平钢筋伸出叠合剪力外墙板时,未浇筑内浇混凝土暗柱的剖面示意图。
21.图3是水平钢筋伸出叠合剪力外墙板时,浇筑内浇混凝土暗柱后的剖面示意图。
22.图4是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23.图5是外框柱在对应内框架梁的连接部位设置有钢连接件或钢埋件时,外框柱与内框架梁的竖向剖面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外框柱在对应内框架梁的连接部位设置有钢连接件或钢埋件时,外框柱与内框架梁的水平切面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内框架梁的纵向钢筋伸入外框柱时,内框架梁与外框柱的水平切面连接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叠合剪力外墙板、1.1-竖向钢筋、1.2-水平钢筋、2-内浇混凝土暗柱、2.1-内浇暗柱竖向钢筋、2.2-内浇暗柱水平钢筋、2.3-内浇混凝土、3-水平混凝土带、4、预留洞、5-内框架梁、6-内框架柱、7-楼板、8-连梁、9-外框柱、9.1-预制段外框柱、9.2-现浇段外框柱。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4所示,这种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包括有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内框架梁5、内框架柱6;所述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包括有叠合剪力外墙板1、内浇混凝土暗柱2和连梁8;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1有一组,沿着主体结构的外边线布置;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1中设置有水平钢筋1.2和竖向钢筋1.1;所述内浇混凝土暗柱2位于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预留洞4中;所述内浇混凝土暗柱2为素混凝土暗柱或钢筋混凝土暗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暗柱中设置有内浇混凝土2.3、内浇暗柱竖向钢筋2.1和内浇暗柱水平钢筋2.2;所述连梁8有一组,对应连接在横向或者纵向相邻的叠合剪力外墙板1之间;所述内框架柱6有一组,间隔布置在外墙结构的内侧;所述内框架柱6为钢管混凝土柱、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或预制钢骨混凝土柱;所述内框架梁5将内框架柱6连接为一体,形成内框架;所述内框架梁5为钢梁、预制钢-混凝土梁、半预制钢混凝土梁、或预制混凝土梁;所述内框架柱6与内框架梁5之间为栓接或为焊接或为栓接与焊接混合连接;在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内部、对应内框架梁5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外框柱9;所述内框架梁5的端部与外框柱9相连。
28.本实施例中,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水平钢筋1.2的至少一端超出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侧面;所述竖向钢筋1.1的上端超出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顶面。
29.本实施例中,至少有上下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1,所述上下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1之间有水平混凝土带3,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1通过水平混凝土带3连为一体;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竖向钢筋1.1插入水平混凝土带3中;所述的内浇暗柱竖向钢筋2.1的上端超出本层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顶面,并深入上层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预留洞4中,与上层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内浇暗柱竖向钢筋2.1相互搭接。
30.如图5-6所示,当内框架梁5为钢梁或者为预制钢-混凝土梁时,所述外框柱9在对应内框架梁5的连接位置处布置有钢连接件或钢埋件;设有钢连接件或钢埋件的外框柱9与内框架梁5连接;所述钢连接件或钢埋件与钢梁通过焊接或者栓接连接为整体;所述钢埋件由两块钢板通过一组螺栓或一组钢筋连接为一体,位于顶部与底部的螺栓或钢筋分别与钢梁的翼缘位置对应。
31.如图7所示,所述外框柱9包括有预制段外框柱9.1和现浇段外框柱9.2;所述预制段外框柱9.1为位于内框架梁5以下的部位;所述现浇段外框柱9.2与内框架梁5后浇部分混凝土一体浇筑,且内框架梁5的纵向钢筋伸入现浇段外框柱9.2中。
32.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框柱9为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暗柱;所述暗柱的宽度不小于对应框架梁的宽度。
33.本实施例中,当内框架梁5为预制混凝土梁,且预制混凝土梁为楼板7内的暗梁时;暗梁内的暗梁钢筋部分或者全部与内框架柱6连接,且暗梁钢筋与内框架柱6连接方式为焊接或穿孔连接。
34.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框架柱6和/或内框架梁5与内框架抗侧力构件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为栓接或焊接;所述抗侧力构件为钢板剪力墙、面外约束钢板剪力墙、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墙板、钢支撑、或防屈曲支撑。
35.本实施例中,内框架梁5和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的顶部布置有楼板7;所述楼板7为压型钢板楼板、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或预制混凝土楼板。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
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包括有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内框架梁(5)、内框架柱(6);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包括有叠合剪力外墙板(1)、内浇混凝土暗柱(2)和连梁(8);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1)有一组,沿着主体结构的外边线布置;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1)中设置有水平钢筋(1.2)和竖向钢筋(1.1);所述内浇混凝土暗柱(2)位于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预留洞(4)中;所述内浇混凝土暗柱(2)为素混凝土暗柱或钢筋混凝土暗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暗柱中设置有内浇混凝土(2.3)、内浇暗柱竖向钢筋(2.1)和内浇暗柱水平钢筋(2.2);所述连梁(8)有一组,对应连接在横向或者纵向相邻的叠合剪力外墙板(1)之间;所述内框架柱(6)有一组,间隔布置在外墙结构的内侧;所述内框架柱(6)为钢管混凝土柱、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或预制钢骨混凝土柱;所述内框架梁(5)将内框架柱(6)连接为一体,形成内框架;所述内框架梁(5)为钢梁、预制钢-混凝土梁、半预制钢混凝土梁、或预制混凝土梁;所述内框架柱(6)与内框架梁(5)之间为栓接或为焊接或为栓接与焊接混合连接;在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内部、对应内框架梁(5)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外框柱(9);所述内框架梁(5)的端部与外框柱(9)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水平钢筋(1.2)的至少一端超出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侧面;所述竖向钢筋(1.1)的上端超出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上下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1),所述上下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1)之间有水平混凝土带(3),两块叠合剪力外墙板(1)通过水平混凝土带(3)连为一体;所述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竖向钢筋(1.1)插入水平混凝土带(3)中;所述的内浇暗柱竖向钢筋(2.1)的上端超出本层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顶面,并深入上层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预留洞(4)中,与上层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内浇暗柱竖向钢筋(2.1)相互搭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内框架梁(5)为钢梁或者为预制钢-混凝土梁时,所述外框柱(9)在对应内框架梁(5)的连接位置处布置有钢连接件或钢埋件;设有钢连接件或钢埋件的外框柱(9)与内框架梁(5)连接;所述钢连接件或钢埋件与钢梁通过焊接或者栓接连接为整体;所述钢埋件由两块钢板通过一组螺栓或一组钢筋连接为一体,位于顶部与底部的螺栓或钢筋分别与钢梁的翼缘位置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柱(9)包括有预制段外框柱(9.1)和现浇段外框柱(9.2);所述预制段外框柱(9.1)为位于内框架梁(5)以下的部位;所述现浇段外框柱(9.2)与内框架梁(5)后浇部分混凝土一体浇筑,且内框架梁(5)的纵向钢筋伸入现浇段外框柱(9.2)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柱(9)为叠合剪力外墙板(1)的暗柱;所述暗柱的宽度不小于对应框架梁的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内框架梁(5)为预制混凝土梁,且预制混凝土梁为楼板(7)内的暗梁时;暗梁内的暗梁钢筋部分或者全部与内框架柱(6)连接,且暗梁钢筋与内框架柱(6)连接方式为焊接或穿孔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柱(6)和/或内框架梁(5)与内框架抗侧力构件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为栓接或焊接;
所述抗侧力构件为钢板剪力墙、面外约束钢板剪力墙、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墙板、钢支撑、或防屈曲支撑。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内框架梁(5)和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的顶部布置有楼板(7);所述楼板(7)为压型钢板楼板、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或预制混凝土楼板。
技术总结一种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内框架混合结构,包括有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内框架梁、内框架柱;装配式叠合剪力外墙结构包括有叠合剪力外墙板、内浇混凝土暗柱和连梁;叠合剪力外墙板沿主体结构外边线布置;内浇混凝土暗柱位于叠合剪力外墙板的预留洞中;连梁对应连接在相邻的叠合剪力外墙板之间;内框架柱间隔布置在外墙结构的内侧;该内框架柱为钢管混凝土柱、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或预制钢骨混凝土柱;内框架梁将内框架柱连接为一体,形成内框架;在叠合剪力外墙板的内部、对应内框架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外框柱;内框架梁的端部与外框柱相连。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的钢管混凝土采用外挂墙板方式存在刚度小、变形大和外墙容易渗漏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姚攀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姚攀峰
技术研发日:2022.05.05
技术公布日: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