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边坡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
背景技术:2.河道工程不仅要具有输水功能,同时还要满足航运功能,而有些河道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沿岸多为壤土、沙土等抗冲刷能力弱的土质,河道在航道运行期间,船只引起的船行波会对河道两岸的边坡形成冲刷、掏蚀,久而久之河道边坡必然遭到破坏,也有些边坡破坏是来自船只的碰撞、刮蹭也会对河道边坡造成破坏,最终导致滑坡坍塌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河道边坡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提高边坡的强度。目前的河道边坡防护措施中多数采用围堰截流或者生态护坡的方式,然而,生态护坡和围堰截流的方式一般是在干地进行,对于要求航道不断航的河道而言,上述方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目前能够在不断航的河道边坡进行护坡的措施多为模袋混凝土衬砌的方式,目前的模袋混凝土的砌筑形式对模袋的固定不牢靠,在浇筑硬化后,容易在较大冲刷下发生位置移动,最终导致边坡的护坡砌筑结构不能形成牢固的防护体系,河道边坡保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3.现有的河道边坡防护措施除了围堰截流及生态护坡的方式之外,还有模袋混凝土衬砌的方式,而上述围堰截流和生态护坡一般是在干地进行,对于不断航的河道而言,上述方式不能满足需要,本技术是针对不断航的河道而言,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可以满足需要,但是模袋混凝土衬砌防护措施中,模袋在坡体上一般固定不牢靠,在较大冲刷下容易发生位置移动,最终导致边坡不能形成牢固的防护体系,边坡保护效果不佳,本技术设计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能够在不断航的河道进行施工的基础上,还能使得模袋固定更加牢靠,在浇筑硬化后不易发生位置变化,能够形成牢固的防护体系,其具体采用的方案为:
4.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包括:
5.坡面主体,坡面主体由坡底至坡高为阶梯式坡面,阶梯式坡面上设有多个桩孔;
6.固定桩,固定桩的直径小于桩孔的孔径,固定桩一端固定于桩孔内,另一端高出阶梯式坡面设置;
7.挡墙,挡墙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于阶梯式坡面的坡底。
8.优选的,固定桩高出阶梯式坡面的一端具有尖刺部,尖刺部用于刺入模袋内并与模袋内固化的混凝土形成整体。
9.优选的,挡墙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为多段,各段挡墙通过连接钎将其固定于坡面主体。
10.优选的,各段挡墙在阶梯式坡面所在侧的侧面设有插筒,插筒内可活动插设有插杆。
11.优选的,还包括:
12.多个第一钢钎,多个第一钢钎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坡面主体的坡底;
13.多个第二钢钎,多个第二钢钎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坡面主体的坡顶;
14.多个固定绳,各固定绳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钢钎,另一端设置于第二钢钎。
15.优选的,还包括:
16.多个定位台,多个定位台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定位台与多个固定绳在沿河道的长度方向相间设置,各定位台由坡面主体的坡顶延伸至坡底处。
17.优选的,各定位台设置为多段,各段定位台通过钎杆设置于坡面主体。
18.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坡面主体设置为阶梯式坡面,可以增加坡面主体与模袋之间的阻力,此为提高模袋在坡面主体上的牢固性的因素之一;另外,还在坡面主体上设置桩孔和固定桩,在模袋铺设在坡面主体后进行浇筑时,模袋不断被涨大,同时在不断涨大的过程中下压固定桩,使得固定桩伸入模袋内,在模袋内的混凝土硬化后与固定桩形成之内,固定桩的存在也进一步增大了模袋在坡面主体上的牢固性;挡墙的存在也会降低模袋向下滑落的可能,三者配合能够足够大的加强模袋在坡面主体上的牢固性,减小其移动的可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1.图3为图1中i处的放大图。
22.图中,1、坡面主体,2、桩孔,3、固定桩,4、钎杆,5、第二钢钎,6、固定绳,7、插筒,8、挡墙,9、第一钢钎,10、定位台,11、连接钎,12、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24.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5.如图1-3所示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包括坡面主体1、桩孔2、固定桩3和挡墙8。
26.其中,上述坡面主体1由坡底至坡高为阶梯式坡面,阶梯式坡面能够增加与模袋之间的阻力,在上述阶梯式坡面上设有多个桩孔2,桩孔2的数量与模袋的数量相同,桩孔2的位置要保证每个模袋下方均对应有一个桩孔2,这样多个桩孔2便会与多个模袋一一对应。每个桩孔2内都设有一个固定桩3,此处的固定桩3的直径小于桩孔2的孔径,这是为了在桩孔2与固定桩3之间留有空隙,为后期从模袋内流出的少量的混凝土提供盛放位置,而刚好这些空隙中的混凝土将固定桩3与坡面主体1形成整体,进一步提高固定桩3在坡面上的牢固性,从而也减小固定桩3的活动而带来的模袋的活动。同时,上述固定桩3的下端固定在桩
孔2内,上端向上高出阶梯式坡面设置,如此设置是为了使得固定桩3能够在模袋浇筑并不断涨大时伸入模袋内与模袋内硬化后的混凝土形成整体,提高模袋在坡面主体1上的牢固性。
27.本实施例中上述挡墙8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阶梯式坡面的坡底,挡墙8配合固定桩3以及桩孔2与固定桩3的配合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模袋在坡面主体1的牢固性。
28.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固定桩3更加容易的插入模袋内,将上述固定桩3高出阶梯式坡面的一端具有尖刺部,该尖刺部有利于刺入模袋内并与模袋内固化的混凝土形成整体,当固定桩3与模袋内的混凝土形成整体后,由于固定桩3与坡面主体1固定性较好,所以模袋的固定也比较牢固。
29.上述固定桩3的尖刺部伸入模袋后,模袋内的混凝土在未硬化前不免从此处流出,而且流出的混凝土顺着固定桩3流至固定桩3与桩孔2之间的空隙内,由于固定桩3与模袋之间的缝隙很小,所以混凝土流出的量很小,这不影响向模袋内部灌入混凝土;而流入桩孔2内的混凝土在固化后刚好与固定桩3形成整体,进一步加固固定桩3,进而从侧面也提高了模袋在坡面主体1上的牢固性。
30.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施工人员施工,将上述挡墙8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为多段,多段首尾衔接形成整个挡墙8,同时上述各段挡墙8通过连接钎11将其固定在坡面主体1,之所以通过连接钎11将挡墙8固定,是为了便于挡墙8在水下施工,水下现场施工这种通过连接钎11楔入地下的方式即简单且可靠。
31.进一步的,在上述各段挡墙8在阶梯式坡面所在侧的侧面设有插筒7,插筒7内可活动插设有插杆12,这里的插杆12主要是用于牵引和固定模袋,由于初期模袋在铺设至坡面主体1上后,尤其是位于水下的模袋,其浮力较大,为了模袋的铺设平整,也为了后期顺利的进行灌入混凝土,所以设置插筒7和插杆12。
32.在具体施工时,先将模袋从上至下铺设在坡面上,在铺设时,保持模袋始终保持向下拉紧的状态,在模袋铺设至坡底时,模袋的下边缘有专门固定的绳扣,插杆12穿过绳扣并穿过插筒7将模袋的固定。
33.进一步的,本技术中上述衬砌结构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多个第一钢钎9、多个第二钢钎5和多个固定绳6。
34.其中,上述多个第一钢钎9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坡面主体1的坡底,多个第二钢钎5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坡面主体1的坡顶,多个第一钢钎9与多个第二钢钎5一一对应且在河道的横截面上对齐,在每一个对齐的第一钢钎9和第二钢钎5之间连接有固定绳6,每个固定绳6的下端系在第一钢钎9上,上端系在第二钢钎5上。在向模袋内灌入混凝土之前,为了避免固定绳6对模袋有影响,可以将固定绳6从第二钢钎5上解下,然后将固定绳6先甩向一侧,待此排的模袋灌注完成后再将固定绳6甩至模袋的上方,将模袋箍紧,固定绳6的存在也进一步提高了模袋固定效果。
35.进一步的,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多个定位台10,多个定位台10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定位台10由坡面主体1的坡顶延伸至坡底处,上述多个固定绳6与此处的多个定位台10在沿河道的长度方向相间设置,即每个固定绳6位于两个相邻的两个定位台10之间,两个定位台10之间的每块模袋即为浇筑范围,定位台10就是为了定位模袋的位置,定位台10不仅起到定位作用,而且定位台10还能够避免模袋向两侧移动。上述定位台10之间
的距离仅为单个模袋的宽度大小,这样模袋在铺设时也便于控制其平整度,同时也便于向其内部浇筑。
36.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各定位台10设置为多段,各段定位台10通过钎杆4设置于坡面主体1,将其设置为多段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施工、操作,另外,通过钎杆4固定尤其适用于水下的定位台10的固定,且钎杆4固定在水下也便于实现。
37.本技术中,上述每段定位台10可以预先在外部先预制成混凝土块,在预制时便将钎杆4的一端预制在内部,在需要将其设置在坡面主体1时直接运用。
38.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9.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技术特征:1.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坡面主体,所述坡面主体由坡底至坡高为阶梯式坡面,所述阶梯式坡面上设有多个桩孔;固定桩,所述固定桩的直径小于所述桩孔的孔径,所述固定桩一端固定于所述桩孔内,另一端高出所述阶梯式坡面设置;挡墙,所述挡墙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阶梯式坡面的坡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桩高出所述阶梯式坡面的一端具有尖刺部,所述尖刺部用于刺入模袋内并与模袋内固化的混凝土形成整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为多段,各段所述挡墙通过连接钎将其固定于所述坡面主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段所述挡墙在所述阶梯式坡面所在侧的侧面设有插筒,所述插筒内可活动插设有插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一钢钎,多个所述第一钢钎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坡面主体的坡底;多个第二钢钎,多个所述第二钢钎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坡面主体的坡顶;多个固定绳,各所述固定绳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钢钎,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钢钎。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定位台,多个所述定位台沿河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定位台与多个固定绳在沿河道的长度方向相间设置,各所述定位台由所述坡面主体的坡顶延伸至坡底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定位台设置为多段,各段所述定位台通过钎杆设置于所述坡面主体。
技术总结本申请为一种应用于河道边坡的模袋混凝土衬砌结构,属于河道边坡防护领域,它包括坡面主体,坡面主体由坡底至坡高为阶梯式坡面,阶梯式坡面上设有多个桩孔;固定桩,固定桩的直径小于桩孔的孔径,固定桩一端固定于桩孔内,另一端高出阶梯式坡面设置;挡墙,挡墙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于阶梯式坡面的坡底;通过将坡面主体设置为阶梯式坡面以增加坡面主体与模袋之间的阻力;另外,还在坡面主体上设置桩孔和固定桩,在模袋铺设在坡面主体后进行浇筑时,模袋不断被涨大,同时在不断涨大的过程中下压固定桩,使得固定桩伸入模袋内,在模袋内的混凝土硬化后与固定桩形成之内,固定桩的存在也进一步增大了模袋在坡面主体上的牢固性。在也进一步增大了模袋在坡面主体上的牢固性。在也进一步增大了模袋在坡面主体上的牢固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锦 李洪斌 李典基 宋缓缓 刘孝菊 瞿秋凤 范福军 王义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梁锦
技术研发日:2022.08.11
技术公布日: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