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小车技术领域的改进,具体为一种轨道小车转动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2.目前一些大棚种植户,为了减轻在种植过程中搬运货物的负担和提高劳动效率,一般都会采用轨道小车进行对货物进行运输;现有的大棚内部的地面一般都是不平整的,导致安装的轨道会出现一定的弯曲,现有的车轮架一般与小车采用固定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的,进而在车轮沿着轨道带动小车移动的过程中,当车轮移动到弯曲的轨道路线时,车轮架与小车之间不能发生转动,造成车轮与轨道卡合,使小车停止前进,进而影响小车的运输。
3.有一些轨道小车为了适合转向,设置了一些左右方向的倾斜,但是这些都是硬连接,在小车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侧翻,造成生产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小车的转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它使得轨道小车运行更加安全和稳定,即使在高速状态下也能稳定的行驶和转向,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包含连接板2、承载板3,连接板2和承载板3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盘21、轴承座31和固定机构,所述轴承座31的底端与承载板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设置于转盘21的底端;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螺杆2102和固定螺母2103。
6.所述固定螺杆2102固定连接于转盘21的底端,且贯穿于轴承座31和承载板3的内部,所述固定螺母2103螺纹穿插连接于固定螺杆2102的底部。
7.所述转盘2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铰接座2101,两个所述铰接座2101卡合于连接板2的外部,两个所述铰接座2101与连接板2通过铰接销杆铰接。
8.所述承载板3的顶端,且位于轴承座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32,所述转盘21的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2104,所述限位块2104与限位杆32相互配合。
9.所述承载板3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33,所述轴套杆4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杆41,所述承载杆41和支撑杆33相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301
10.工作原理:在实际使用时,将车板1固定设置在连接板2的上部,承载板3的底端设置有轴套杆4,轴套杆4的两端设置有车轮42;连接板2和承载板3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转盘21、轴承座31和固定机构,轴承座31的底端与承载板3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设置于转盘21的底端;固定螺杆2102固定连接于转盘21的底端,且贯穿于轴承座31和承载板3的内部,固定螺母2103螺纹穿插连接于固定螺杆2102的底部。车板1的顶端设置有放置板5,所述放置板5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扶手51。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该实用新型利用转动组件的设计,通过转动组件能够使车轮架与小车的连接方式改为活动连接,进而使小车与车轮之间产生一定的轴向转动,进而确保小车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车轮与轨道卡合,使小车停止前进,影响小车运输的现象发生。即使在高速状态下也能稳定的行驶和转向,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轴承座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使用状态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动机构与轴套杆4的安装连接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动组件与固定机构的剖视图。
18.图中:1、车板;11、滑轨;2、连接板;21、转盘;2101、铰接座;2102、固定螺杆;2103、固定螺母;2104、限位块;3、承载板;31、轴承座;32、限位杆;33、支撑杆;3301、安装板;4、轴套杆;41、承载杆;42、车轮;5、放置板;51、扶手;52、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看图1-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由连接板2和承载板3组成,连接板2和承载板3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盘21、轴承座31和固定机构,所述轴承座31的底端与承载板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设置于转盘21的底端;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螺杆2102和固定螺母2103。
20.车板1的顶端设置有放置板5,放置板5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扶手51,通过扶手51方便带动放置板5移动,进而带动放置板5表面的货物移动,进而方便小车的运输,同时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动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21.放置板5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52,车板1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轨11,滑轨11滑动穿插连接于滑块52的底部,滑块52的底部呈u形状,且形状大小与滑轨11顶部的大小一致,且相互贴合,通过滑轨11与滑块52的相互配合,进而方便放置板5从车板1的顶端移动到指定的防止台上,同时还能够对放置板5进行一定的限定;
22.转动组件,通过转动组件能够使车轮架与小车的连接方式改为活动连接,进而使小车与车轮42之间产生一定的轴向转动,进而确保小车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车轮42与轨道卡合,使小车停止前进,影响小车运输的现象发生;
23.转动组件设置于连接板2和承载板3之间,转动组件包括转盘21、轴承座31和固定机构,轴承座31的底端与承载板3的顶端固定连接,固定机构设置于转盘21的底端;
24.转盘2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铰接座2101,两个铰接座2101卡合于连接板2的外部,两个铰接座2101与连接板2通过铰接销杆铰接,通过铰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进而方便对转盘21对连接板2进行安装与拆卸,进而方便对转动组件进行检修与维护;
25.承载板3的顶端,且位于轴承座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32,转盘21的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2104,限位块2104与限位杆32相互配合,通过限位杆32与链各个限位块2104的相互配合,能够对转盘21进行一定的轴向限定,以此使转盘21只能进行小范围
的转动;
26.承载板3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33,轴套杆4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杆41,承载杆41和支撑杆33相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301,两组安装板3301均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进而方便对承载板3和轴套杆4进行安装与拆卸;
27.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螺杆2102和固定螺母2103,通过固定机构能够对转盘21与轴承座31进行连接,进而使转盘21的底端与轴承座31的顶端相互贴合,避免转盘21脱离轴承座31;
28.固定螺杆2102固定连接于转盘21的底端,且贯穿于轴承座31和承载板3的内部,固定螺母2103螺纹穿插连接于固定螺杆2102的底部,且固定螺母2103的顶端与承载板3的底端相对应;
29.在该装置的表面涂抹聚氨酯,有效增强了该装置的耐腐蚀性,减少了该装置的易腐蚀生锈的情况,延长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该装置的耐腐蚀性能。
30.当小车移动至弯曲轨道时,车轮42带动轴套杆4、承载杆41、安装板3301、支撑杆33和承载板3移动,承载板3带动轴承座31移动,进而使轴承座31的顶端绕着转盘21的低端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旋转,同时轴承座31的内部绕着固定螺杆2102的外部旋转,进而方便小车的车轮42沿着导轨带动小车移动,移动的过程中使小车处于稳定状态。即使在高速状态下也能稳定的行驶和转向,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3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1.一种轨道小车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接板(2)、承载板(3),连接板(2)和承载板(3)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盘(21)、轴承座(31)和固定机构,所述轴承座(31)的底端与承载板(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设置于转盘(21)的底端;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螺杆(2102)和固定螺母(21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小车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杆(2102)固定连接于转盘(21)的底端,且贯穿于轴承座(31)和承载板(3)的内部,所述固定螺母(2103)螺纹穿插连接于固定螺杆(2102)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小车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2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铰接座(2101),两个所述铰接座(2101)卡合于连接板(2)的外部,两个所述铰接座(2101)与连接板(2)通过铰接销杆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小车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的顶端,且位于轴承座(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32),所述转盘(21)的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2104),所述限位块(2104)与限位杆(32)相互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小车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33),轴套杆(4)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杆(41),所述承载杆(41)和支撑杆(33)相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301)。
技术总结一种轨道小车的转动机构,它涉及轨道小车技术领域的改进,具体为一种轨道小车转动机构的改进。它包括连接板、承载板,连接板和承载板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盘、轴承座和固定机构,所述轴承座的底端与承载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设置于转盘的底端;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螺杆和固定螺母。通过转动组件能够使车轮架与小车的连接方式改为活动连接,进而使小车与车轮之间产生一定的轴向转动,进而确保小车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车轮与轨道卡合,使小车停止前进,影响小车运输的现象发生。即使在高速状态下也能稳定的行驶和转向,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郑华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州佳阳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06
技术公布日: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