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4-08  1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生产流水线领域,尤其涉及循轨输送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轨道自动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流水线作为产品输送的纽带应运而生。产品靠流水线进行输送,一条完整的流水线需要不同的输送线进行对接输送,一个输送线完成一个工序,而一个工序可能需要不同的输送线,这样就会导致上一道工序跟下一道工序距离较远,现在存在这种情况的是码垛成品到成垛捆扎位置的对接,而传统的码垛区以及输送机都是固定的,无法实现码垛到不同捆扎位置的对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满足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如下:
5.该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主要特点是,所述的装置包括轨道与车体,所述的车体包括车体框架、横向运行装置、纵向搬运装置、第一电机,所述的车体与轨道通过车轮滚动接触,所述的车体框架为长方体框架,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安装在车体框架底部,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安装在车体框架上部且与轨道平行,所述的第一电机固定在车体框架的焊接连接板上。
6.较佳地,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包括第一主动轴、第一电机、第一同步带轮、同步带、第二同步带轮、第一从动轴,所述的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均与轨道垂直放置,所述的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固定在车体框架的底部,所述的第一轴承安装在第一主动轴的一端,所述的第一轴承的内侧安装有第二同步带轮,所述的第一同步带轮与第二同步带轮平行安装,所述的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同步带轮连接,所述的第一电机固定在车体框架上,所述第一同步带轮与第二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连动。
7.较佳地,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还包括车轮、第一轴承、第一轴套、挡板、固定环,所述的第二同步带轮与第一主动轴之间的轴向移动通过固定环固定限位,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的两端安装有与轨道滚动接触行走的车轮,所述的车轮通过挡板进行轴端固定,所述的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的内端通过第一轴承固定在车体框架的底部,所述的第一轴承与车轮的间隙处通过第一轴套固定相对位置。
8.较佳地,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包括第二主动轴、主动链轮、三根大梁、链条槽、第二主动轴侧板、连接板、第二从动轴侧板、第二从动轴、从动轮链轮,所述的三根大梁垂直于轨道且平行安装在车体框架上,所述的链条槽安装在大梁的上部、内部及下侧,所述的大梁的前端对称焊接有第二主动轴侧板,大梁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二从动轴侧板,所述的第二主动轴侧板的上端开u型口,第二主动轴侧板的下端焊接有连接板且固定在车体框架上,所述的
第二主动轴安装在第二主动轴侧板的上端开u型口上,所述的主动链轮安装在第二主动轴上;
9.大梁后端两侧安装有第二从动轴侧板,所述的第二从动轴安装在第二从动轴侧板远离大梁端开u形口处,所述的从动轮链轮安装在两个从动轴侧板且在第二从动轴上,输送链条缠绕在主动链轮上,经过大梁内侧底部的链条槽,经过从动链轮回转到大梁上部的链条槽,再到主动链轮构成闭合回路形成输送平面。
10.较佳地,所述的左大梁的第二主动轴的左端与第二电机连接,右端穿过第二主动轴侧板与第二轴承固定,中间大梁的第二主动轴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第二主动轴侧板上,右大梁的第二主动轴的左端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第二主动轴侧板上,右端通过链轮盖板安装在主动链轮端部。
11.较佳地,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还包括防尘盖板、第二轴套、被动轴张紧套、张紧件、导向底座、导向支撑、护栏,所述的防尘盖板安装在链条槽之间且在大梁上侧,所述的第二主动轴与主动链轮及第二轴承之间的间隙通过第二轴套进行固定限位,所述的被动轴张紧套安装在第二从动轴上,所述的张紧件安装在第二从动轴侧板上,所述的车体框架两侧安装有导向组件,导向组件的导向底座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导向底座的上端安装导向支撑,导向支撑上端安装有护栏。
12.较佳地,所述的车体还包括控制箱、控制箱连接板,所述的控制箱连接板安装在车体框架右侧,所述的控制箱安装在控制箱连接板内,所述的控制箱与第一电机相连。
13.较佳地,所述的轨道包括两条平行放置的导轨、若干平行放置的副导轨、挡块、缓冲限位装置和线槽焊接件,若干所述的副导轨等距焊接放置在两条导轨之间,副导轨的底面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挡块安装在导轨的两端且连接两条导轨,所述的缓冲限位装置安装在导轨的两端,所述的线槽焊接件安装在两个挡块之间且与导轨平行。
14.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平行轨道为车体提供运行平面,轨道两端安装有缓冲限位装置限制车体只能在两轨道间运行,轨道长度按照码垛区与不同捆扎区需要设置长度,车体用车轮滚动接触在轨道上行走,车体自身的横向运行装置实现码垛区与不同捆扎机的对接,纵向搬运装置实现成垛到捆扎机的搬运,车体运行状态用控制箱内的plc控制器控制,以实现车体在不同捆扎位置的停行,达到自动搬运的目的。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正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轨道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车体的正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横向运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纵向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6b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6c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的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3.附图标记:
[0024]1ꢀꢀꢀꢀꢀ
导轨
[0025]2ꢀꢀꢀꢀꢀ
副导轨
[0026]3ꢀꢀꢀꢀꢀ
挡块
[0027]4ꢀꢀꢀꢀꢀ
缓冲限位装置
[0028]5ꢀꢀꢀꢀꢀ
线槽焊接件
[0029]6ꢀꢀꢀꢀꢀ
车体框架
[0030]7ꢀꢀꢀꢀꢀ
第一主动轴
[0031]8ꢀꢀꢀꢀꢀ
第一电机
[0032]9ꢀꢀꢀꢀꢀ
第一同步带轮
[0033]
10
ꢀꢀꢀꢀ
同步带
[0034]
11
ꢀꢀꢀꢀ
第二同步带轮
[0035]
12
ꢀꢀꢀꢀ
车轮
[0036]
13
ꢀꢀꢀꢀ
第一轴承
[0037]
14
ꢀꢀꢀꢀ
第一轴套
[0038]
15
ꢀꢀꢀꢀ
挡板
[0039]
16
ꢀꢀꢀꢀ
固定环
[0040]
17
ꢀꢀꢀꢀ
第一从动轴
[0041]
18
ꢀꢀꢀꢀ
控制箱
[0042]
19
ꢀꢀꢀꢀ
控制箱连接板
[0043]
20
ꢀꢀꢀꢀ
第二电机
[0044]
21
ꢀꢀꢀꢀ
第二主动轴
[0045]
22
ꢀꢀꢀꢀ
法兰
[0046]
23
ꢀꢀꢀꢀ
主动链轮
[0047]
24
ꢀꢀꢀꢀ
大梁
[0048]
25
ꢀꢀꢀꢀ
链条槽
[0049]
26
ꢀꢀꢀꢀ
第二主动轴侧板
[0050]
27
ꢀꢀꢀꢀ
连接板
[0051]
28
ꢀꢀꢀꢀ
防尘盖板
[0052]
29
ꢀꢀꢀꢀ
第二轴承
[0053]
30
ꢀꢀꢀꢀ
链轮盖板
[0054]
31
ꢀꢀꢀꢀ
第二轴套
[0055]
32
ꢀꢀꢀꢀ
第二从动轴侧板
[0056]
33
ꢀꢀꢀꢀ
第二从动轴
[0057]
34
ꢀꢀꢀꢀ
从动链轮
[0058]
35
ꢀꢀꢀꢀ
被动轴张紧套
[0059]
36
ꢀꢀꢀꢀ
张紧件
[0060]
37
ꢀꢀꢀꢀ
导向底座
[0061]
38
ꢀꢀꢀꢀ
导向支撑
[0062]
39
ꢀꢀꢀꢀ
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0064]
本实用新型的该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中包括轨道与车体,所述的车体包括车体框架6、横向运行装置、纵向搬运装置、第一电机8,所述的车体与轨道通过车轮滚动接触,所述的车体框架6为长方体框架,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安装在车体框架底部,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安装在车体框架上部且与轨道平行,所述的第一电机8固定在车体框架6的焊接连接板上。
[006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包括第一主动轴7、第一电机8、第一同步带轮9、同步带10、第二同步带轮11、第一从动轴17,所述的第一主动轴7和第一从动轴17均与轨道垂直放置,所述的第一主动轴7和第一从动轴17固定在车体框架6的底部,所述的第一轴承13安装在第一主动轴7的一端,所述的第一轴承13的内侧安装有第二同步带轮11,所述的第一同步带轮9与第二同步带轮11平行安装,所述的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与第一同步带轮9连接,所述的第一电机8固定在车体框架6上,所述第一同步带轮9与第二同步带轮11通过同步带10连动。
[006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还包括车轮12、第一轴承13、第一轴套14、挡板15、固定环16,所述的第二同步带轮11与第一主动轴7之间的轴向移动通过固定环16固定限位,第一主动轴7和第一从动轴17的两端安装有与轨道滚动接触行走的车轮,所述的车轮12通过挡板15进行轴端固定,所述的第一主动轴7和第一从动轴17的内端通过第一轴承13固定在车体框架6的底部,所述的第一轴承13与车轮12的间隙处通过第一轴套14固定相对位置。
[006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包括第二主动轴21、主动链轮23、三根大梁24、链条槽25、第二主动轴侧板26、连接板27、第二从动轴侧板32、第二从动轴33、从动轮链轮34,所述的三根大梁24垂直于轨道且平行安装在车体框架6上,所述的链条槽25安装在大梁24的上部、内部及下侧,所述的大梁24的前端对称焊接有第二主动轴侧板26,大梁24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二从动轴侧板32,所述的第二主动轴侧板26的上端开u型口,第二主动轴侧板26的下端焊接有连接板27且固定在车体框架6上,所述的第二主动轴21安装在第二主动轴侧板26的上端开u型口上,所述的主动链轮23安装在第二主动轴21上;
[0068]
大梁24后端两侧安装有第二从动轴侧板32,所述的第二从动轴33安装在第二从动轴33侧板远离大梁24端开u形口处,所述的从动轮链轮34安装在两个从动轴侧板32且在第二从动轴33上,输送链条缠绕在主动链轮23上,经过大梁24内侧底部的链条槽25,经过从动链轮34回转到大梁34上部的链条槽25,再到主动链轮23构成闭合回路形成输送平面。
[006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左大梁24的第二主动轴21的左端与第二电机20连接,右端穿过第二主动轴侧板26与第二轴承29固定,中间大梁24的第二主动轴21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轴承29固定在第二主动轴侧板26上,右大梁24的第二主动轴21的左端通过第二轴承29固定在第二主动轴侧板26上,右端通过链轮盖板30安装在主动链轮23端部。
[007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还包括防尘盖板28、第二轴套31、被动轴张紧套35、张紧件36、导向底座37、导向支撑38、护栏39,所述的防尘盖板28安装在链条槽25之间且在大梁24上侧,所述的第二主动轴21与主动链轮23及第二轴承29之
间的间隙通过第二轴套31进行固定限位,所述的被动轴张紧套35安装在第二从动轴33上,所述的张紧件36安装在第二从动轴侧板32上,所述的车体框架6两侧安装有导向组件,导向组件的导向底座37安装在车体框架6上,导向底座37的上端安装导向支撑38,导向支撑38上端安装有护栏39。
[007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车体还包括控制箱18、控制箱连接板19,所述的控制箱连接板19安装在车体框架右侧,所述的控制箱18安装在控制箱连接板19内,所述的控制箱18与第一电机8相连。
[007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轨道包括两条平行放置的导轨1、若干平行放置的副导轨2、挡块3、缓冲限位装置4和线槽焊接件5,若干所述的副导轨2等距焊接放置在两条导轨1之间,副导轨2的底面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挡块3安装在导轨1的两端且连接两条导轨1,所述的缓冲限位装置4安装在导轨1的两端,所述的线槽焊接件5安装在两个挡块3之间且与导轨1平行。
[0073]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固定的码垛区与不同成垛捆扎位置固定无法实现对接问题,提供一种轨道式自动搬运车,运用轨道横向输送实现码垛区与不同捆扎位置的对接,同时使用车体实现成垛从码垛区到捆扎机的搬运。
[0074]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轨道自动搬运车,包括轨道与车体,其中,轨道固定在地面上为小车提供输送平面,车体实现在横向运行过程中的纵向搬运功能。
[0075]
本实用新型轨道自动搬运车的实施例,结合图1,该搬运车结构包括轨道和车体。其中,轨道为小车提供运行平面,车体包括横向运行装置和纵向搬运装置,实现横向运行过程时的纵向搬运功能,车体与轨道通过车轮滚动接触。
[0076]
结合图2,轨道包括两条平行放置的导轨1,为固定导轨1在两导轨1之间等距放置若干副导轨2,副导轨2为角铁,底面固定在地面上,为阻挡车体运行防止其脱落轨道,在导轨1两端安装有挡块3,为更好的限制车体在轨道上运行在导轨1两端安装有缓冲限位装置4,两挡块3之间安装有与导轨1平行的线槽焊接件5,该件用于安置拖链通电缆实现滑触线方式对车体供电,其底部靠侧边焊接板固定在地面上。
[0077]
所述轨道包括两条平行导轨和若干平行放置的副导轨,每一段副导轨焊接在两导轨之间,所述两导轨两端安装有挡块,起到连接导轨和阻挡车体运行作用,所述轨道两端设置有缓冲限位装置,限制车体只能在两轨道之间行走,所述前轨道前侧两挡块之间安装有线槽焊接件,该线槽焊接件用于放置拖链安装电缆实现对车体滑触式供电。
[0078]
车体包括车体框架6,车体框架6呈现长方体框架,内部有槽钢角钢以及一些安装板焊接而成,这种结构是为了安装横向运行装置和纵向搬运装置,车体框架底部安装横向运行装置。所述车体框架6上部安装有与轨道运行平面垂直的纵向搬运装置,实现在横向运行过程的纵向搬运。
[0079]
横向运行装置包括第一主动轴7和第一从动轴17,与轨道垂直放置且相互间平行放置,轴的两端靠里端用第一轴承13固定在车体框架6底部,所述第一主动轴7的一端的第一轴承13安装位置内侧安装有第二同步带轮11,两端安装有与轨道滚动接触行走的车轮12,所述第二同步带轮11平行安装有第一同步带轮9,第一同步带轮9与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电机8固定在车体框架6上,运行状态靠变频器控制,可实现对车体运行状态的控制,所述第一同步带轮9与第一主动轴7上的第二同步带轮11用同步带10连接传递动
力。
[0080]
横向运行装置运行动力靠第一电机8提供,第一电机8固定在车体框架6的焊接连接板上,其启停状态靠车体框架右侧安装的控制箱连接板19上安装的控制箱18内的plc控制器设计程序控制。
[0081]
第一电机8输出轴连接第一同步带轮9,与第一同步带轮9平行并且用同步带10配合使用传递动力的第二同步带轮11固定在第一主动轴7上,第一主动轴7靠第一轴承13固定在车体框架6内部,第二同步带轮11与第一主动轴7之间的轴向移动用固定环16固定限位,第一主动轴7两端安装车轮12,车轮12用挡板15进行轴端固定,第一轴承13与车轮12的间隙处安装第一轴套14固定其相对位置,与第一主动轴7平行的第一从动轴17两端安装有车轮12与第一轴承13,跟第一主动轴7上安装位置一样,第一轴承13固定在车体框架6上,车轮12端部靠挡板15进行轴端固定,第一从动轴17与车轮12之间的间隙用第一轴套14固定相对位置。
[0082]
纵向搬运装置动力靠第二电机20提供,其启停状态也靠侧边控制箱18内的plc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20输出端靠法兰22与第二主动轴21连接传递动力,纵向搬运装置靠三根大梁24提供搬运平面,三根大梁24垂直于轨道平行安装在车体框架6上,大梁24内部下侧以及上侧均安装有链条槽25,大梁24上侧链条槽25之间安装有防尘盖板28,每根大梁24前端两侧安装有第二主动轴侧板26,第二主动轴侧板26上端开u型口,下端焊接连接板27固定在车体框架6上,三根大梁24前端的第二主动轴侧板26的u型开口处用于安装第二主动轴21,第二主动轴21上每根大梁24前端两第二主动轴侧板26之间安装有主动链轮23。左大梁24前端主动链轮23对应的第二主动轴21位置固定方式是左端与第二电机20连接,右侧穿过第二主动轴侧板21靠第二轴承29固定,中间大梁24前端主动链轮23对应的第二主动轴21位置固定方式是两端均采用第二轴承29固定在第二主动轴侧板26上,右大梁24前端主动链轮23对应的第二主动轴21位置固定方式是左侧采用第二轴承29固定在第二主动轴侧板26上,右侧用链轮盖板30安装在主动链轮23端部进行轴端固定,第二主动轴21与主动链轮23、第二轴承29之间的间隙处理采用第二轴套31进行固定限位,大梁24后端两侧安装有第二从动轴侧板32,第二从动轴侧板32在远离大梁端开u型口,u型口上安装有第二从动轴33,第二从动轴33上两从动轴侧板32之间安装有从动轮链轮34,从动链轮34两端安装有被动轴张紧套35采用螺钉穿过固定在第二从动轴侧板32上的张紧件36对其进行挤压张紧,输送链条(图中未画出)缠绕在主动链轮23上经过大梁24内侧底部的链条槽25再经过从动链轮34回转到大梁34上部的链条槽25再到主动链轮23构成闭合回路,三条输送链条闭合回路形成输送平面,为对其进行导向输送,在车体框架6两侧安装有导向组件,导向组件的导向底座37安装在车体框架6上,导向底座37上端安装导向支撑38,导向支撑38上端安装护栏39对输送进行导向。
[0083]
所述纵向搬运装置包括三根大梁24,侧边开口平行放置,所述大梁24上部以及内部下侧安装有链条槽25,每两链条槽25之间大梁24上方装有防尘盖板28,所述三根大梁24底部钢板与车体框架6连接,前侧端部对称焊接第二主动轴侧板26,另一端对称焊接第二从动轴侧板32,以此构成第二主动轴21与第二从动轴33的安装位置。所述第二主动轴21安装在三根大梁24对应的第二主动轴21侧板上端开u型口上,所述第二主动轴侧板26之间第二主动轴21上安装有主动链轮23,底部焊接连接板与车体框架6连接。
[0084]
所述主动链轮23在第二主动轴21上的轴向移动加第二轴套31固定并防止,所述的第二主动轴侧板26在左侧、中侧和右侧各有两个,共有6个。所述左两第二主动轴侧板26的左侧安装有第二电机20提供纵向搬运的驱动力,右侧安装第二轴承29固定,所述中间两第二主动轴侧板26的两侧均安装第二轴承29固定,所述右两第二主动轴侧板26的左侧安装第二轴承29固定,在两第二主动轴侧板26内第二主动轴21的右端部加链轮盖板30对主动链轮轴端固定。
[0085]
所述第二从动轴33是一根短轴,安装在每根大梁24端部的第二从动轴33侧板远离大梁24端开u形口处,所述第二从动轴侧板32之间第二从动轴33上安装有从动链轮34,底部焊接连接板与车体框架6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轴侧板32外侧第二从动轴33上均安装有被动轴张紧套35,用螺钉穿过安装在第二从动轴侧板32上的张紧件36对被动轴张紧套35的一端进行顶压张紧。
[0086]
所述纵向搬运装置用输送链条穿过主动链轮23、链条槽25到主动链轮23回转形成闭合回路,由与第二主动轴21端连接的第二电机20驱动,起到输送搬运功能,为对其进行到导向输送,在左右大梁24的外侧安装有导向护栏,所述导向护栏包括导向底座37,所述导向底座37上方安装有导向支撑38,所述导向支撑38上焊接护栏39,所述右大梁24的护栏底座之间安装有控制箱连接板19,用于安装控制箱18,控制箱内采用plc作为控制器,负责车体运动规划、逻辑控制,使用检测器检测车体与不同捆扎区的位置距离,plc接受检测器的信号来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启停状态,从而控制车体的运行状态,实现码码垛区与不同捆扎区的对接。
[0087]
当使用时,控制箱内的plc控制器控制车体上第一电机8与第二电机20的启停,初始将成垛输送到纵向搬运装置上时,第一电机8不动,第二电机20启动,成垛通过输送链条输送到纵向搬运装置上,控制箱内的检测器检测位置反馈信号到plc,plc控制器关停第二电机20,而后进行横向运输,plc程序输出使第一电机8转动,第二电机20停止,车体靠车体框架6底部横向运行装置的同步带传动带动车轮12在轨道上滚动行走,控制箱18内有检测器检测位置距离,当到达指定区域时候,检测器反馈信号到plc控制器,plc控制第一电机8停止,第二电机20启动,这时候链轮传动开始对成垛进行搬运,搬运完毕后,控制箱内的检测器同样检测并反馈信号到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又对电机进行控制,第一电机8反装,第二电机20停止,将车体返回到成垛位置,进行重复操作。
[0088]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轨道包括:导轨、副导轨、挡块、缓冲限位装置、线槽焊接件,所述车体上安装有横向运行装置和纵向搬运装置,结构包括:车体框架、第一主动轴、第一电机、第一同步带轮、同步带、第二同步带轮、车轮、第一轴承、第一轴套、挡板、固定环、第一从动轴、控制箱、控制箱连接板、第二电机、第二主动轴、法兰、主动链轮、大梁、链条槽、第二主动轴侧板、连接板、防尘盖板、第二轴承、链轮盖板、第二轴套、第二从动轴侧板、第二从动轴、从动链轮、被动轴张紧套、张紧件、导向底座、导向支撑、护栏。
[0089]
横向运行装置用车轮与轨道滚动接触,由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纵向搬运装置输送动力有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的运行状态靠控制箱内安装的检测器反馈信号到plc控制器设计程序输出控制。
[0090]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案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0091]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
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009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0093]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94]
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平行轨道为车体提供运行平面,轨道两端安装有缓冲限位装置限制车体只能在两轨道间运行,轨道长度按照码垛区与不同捆扎区需要设置长度,车体用车轮滚动接触在轨道上行走,车体自身的横向运行装置实现码垛区与不同捆扎机的对接,纵向搬运装置实现成垛到捆扎机的搬运,车体运行状态用控制箱内的plc控制器控制,以实现车体在不同捆扎位置的停行,达到自动搬运的目的。
[0095]
在此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轨道与车体,所述的车体包括车体框架、横向运行装置、纵向搬运装置、第一电机,所述的车体与轨道通过车轮滚动接触,所述的车体框架为长方体框架,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安装在车体框架底部,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安装在车体框架上部且与轨道平行,所述的第一电机固定在车体框架的焊接连接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包括第一主动轴、第一电机、第一同步带轮、同步带、第二同步带轮、第一从动轴,所述的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均与轨道垂直放置,所述的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固定在车体框架的底部,第一轴承安装在所述的第一主动轴的一端,所述的第一轴承的内侧安装有第二同步带轮,所述的第一同步带轮与第二同步带轮平行安装,所述的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同步带轮连接,所述的第一电机固定在车体框架上,所述第一同步带轮与第二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连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还包括车轮、第一轴承、第一轴套、挡板、固定环,所述的第二同步带轮与第一主动轴之间的轴向移动通过固定环固定限位,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的两端安装有与轨道滚动接触行走的车轮,所述的车轮通过挡板进行轴端固定,所述的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的内端通过第一轴承固定在车体框架的底部,所述的第一轴承与车轮的间隙处通过第一轴套固定相对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包括第二主动轴、主动链轮、三根大梁、链条槽、第二主动轴侧板、连接板、第二从动轴侧板、第二从动轴、从动轮链轮,所述的三根大梁垂直于轨道且平行安装在车体框架上,所述的链条槽安装在大梁的上部、内部及下侧,所述的大梁的前端对称焊接有第二主动轴侧板,大梁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二从动轴侧板,所述的第二主动轴侧板的上端开u型口,第二主动轴侧板的下端焊接有连接板且固定在车体框架上,所述的第二主动轴安装在第二主动轴侧板的上端开u型口上,所述的主动链轮安装在第二主动轴上;大梁后端两侧安装有第二从动轴侧板,所述的第二从动轴安装在第二从动轴侧板远离大梁端开u形口处,所述的从动轮链轮安装在两个从动轴侧板且在第二从动轴上,输送链条缠绕在主动链轮上,经过大梁内侧底部的链条槽,经过从动链轮回转到大梁上部的链条槽,再到主动链轮构成闭合回路形成输送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左大梁的第二主动轴的左端与第二电机连接,右端穿过第二主动轴侧板与第二轴承固定,中间大梁的第二主动轴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第二主动轴侧板上,右大梁的第二主动轴的左端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第二主动轴侧板上,右端通过链轮盖板安装在主动链轮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还包括防尘盖板、第二轴套、被动轴张紧套、张紧件、导向底座、导向支撑、护栏,所述的防尘盖板安装在链条槽之间且在大梁上侧,所述的第二主动轴与主动链轮及第二轴承之间的间隙通过第二轴套进行固定限位,所述的被动轴张紧套安装在第二从动轴上,所述的张紧件安装在第二从动轴侧板上,所述的车体框架两侧安装有导向组件,导向组件的导向底座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导向底座的上端安装导向支撑,导向支撑上端安装有护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体还包括控制箱、控制箱连接板,所述的控制箱连接板安装在车体框架右侧,所述的控制箱安装在控制箱连接板内,所述的控制箱与第一电机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道包括两条平行放置的导轨、若干平行放置的副导轨、挡块、缓冲限位装置和线槽焊接件,若干所述的副导轨等距焊接放置在两条导轨之间,副导轨的底面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挡块安装在导轨的两端且连接两条导轨,所述的缓冲限位装置安装在导轨的两端,所述的线槽焊接件安装在两个挡块之间且与导轨平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包括轨道与车体,所述的车体包括车体框架、横向运行装置、纵向搬运装置、第一电机,所述的车体与轨道通过车轮滚动接触,所述的车体框架为长方体框架,所述的横向运行装置安装在车体框架底部,所述的纵向搬运装置安装在车体框架上部且与轨道平行,所述的第一电机固定在车体框架的焊接连接板上。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自动搬运装置,平行轨道为车体提供运行平面,轨道两端安装有缓冲限位装置限制车体只能在两轨道间运行,纵向搬运装置实现成垛到捆扎机的搬运,车体运行状态用控制箱内的plc控制器控制,以实现车体在不同捆扎位置的停行,达到自动搬运的目的。运的目的。运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唐蛟 史强 王海林 石家宽 李绍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材凯盛机器人四川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7
技术公布日:2022/12/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49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