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4-08  1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2.传统的车间用生产用水的冷却方式为采用冷冻机组对生产用水进行降温,使用功耗大,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使用低能降碳的工艺冷却方式越来越重要。普通的透明网格背板生产用水冷却方法仅使用一种冷冻水作为冷源,而冷冻机组功率大,不符合节能降碳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透明网格背板生产车间生产用水冷却方式能耗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冷却塔和/或冷冻机组冷却生产车间的生产用水,实现节能降耗的有益效果。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包括冷冻机组、冷却塔、冷冻侧换热器、冷却侧换热器、第一三通、第二三通、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和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冷冻机组的出口通过冷冻水供水管线与冷冻侧换热器的吸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冻机组的入口通过冷冻水回水管线与冷冻侧换热器的吸热介质出口连接,冷却塔的出口通过冷却水供水管线与冷却侧换热器的吸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却塔的入口通过冷却水回水管线与冷却侧换热器的吸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一三通的第一接口与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的入口连接,第一三通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的放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一三通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的放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二三通的第一接口与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的出口连接,第二三通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的放热介质入口连接,第二三通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的放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却侧换热器的功率为冷冻侧换热器的功率的2倍至5倍。
6.冷冻水供水管线和冷却水供水管线上均设有第一泵组,第一泵组含有两条并联的泵组支线,沿第一泵组的入口向第一泵组的出口方向,泵组支线上依次设有第一蝶阀、水泵、止回阀、第二蝶阀。
7.冷冻水供水管线上设有过滤阀组,沿过滤阀组的入口向过滤阀组的出口方向,过滤阀组含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截止阀、第一压力表、第一过滤器、第二压力表、电动阀和第二截止阀。
8.冷冻水供水管线上还设有第三截止阀,第三截止阀与过滤阀组并联。
9.冷冻水供水管线、冷冻水回水管线、冷却水供水管线和冷却水回水管线上均设有第三压力表、第一温度计和第一测量仪器接口。
10.冷却侧换热器的功率为400kw-500kw,冷冻侧换热器的功率为1000kw-1500kw。
11.第一三通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的放热介质出口通过第一支线连接,第一三
通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的放热介质出口通过第二支线连接,第二三通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的放热介质入口通过第三支线连接,第二三通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的放热介质入口通过第四支线连接,第一支线、第二支线、第三支线和第四支线上均设有第四压力表、第二温度计和第二测量仪器接口。
12.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上依次设有回水罐、第二过滤器、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泵组,第二泵组与第一泵组的构造相同。
13.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连接有补水管线,补水管线含有依次连接的纯水罐、第三泵组和稳压罐,补水管线的出口端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泵组之间,纯水罐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二泵组进入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
14.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控制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的运行。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冷却塔和/或冷冻机组冷却生产车间的生产用水,实现节能降耗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的示意图。
18.图2是第一泵组部位的示意图。
19.图3是过滤阀组部位的示意图。
20.图4是补水管线部位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2.1、冷冻机组;2、冷却塔;3、冷冻侧换热器;4、冷却侧换热器;5、第一三通;6、第二三通;7、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8、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9、第一泵组;10、过滤阀组;11、第二泵组;12、补水管线;13、第三泵组;14、控制单元;15、生产车间;
23.101、冷冻水供水管线;102、冷冻水回水管线;
24.201、冷却水供水管线;202、冷却水回水管线;
25.501、第一支线;502、第二支线;503、第四压力表;504、第二温度计;505、第二测量仪器接口;
26.601、第三支线;602、第四支线;
27.701、安全阀;702、第二压力传感器;703、温度传感器;
28.801、回水罐;802、第二过滤器;803、第一压力传感器;
29.901、泵组支线;902、第一蝶阀;903、橡胶连接件;904、水泵;905、止回阀;906、第二蝶阀;
30.1001、第一截止阀;1002、第一压力表;1003、第一过滤器;1004、第二压力表;1005、电动阀;1006、第二截止阀;1007、第三截止阀;1008、第三压力表;1009、第一温度计;1010、第一测量仪器接口;
31.1201、纯水罐;1202、稳压罐。
具体实施方式
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3.一种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包括冷冻机组1、冷却塔2、冷冻侧换热器3、冷却侧换热器4、第一三通5、第二三通6、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和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冷冻机组1的出口通过冷冻水供水管线101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吸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冻机组1的入口通过冷冻水回水管线102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吸热介质出口连接,冷却塔2的出口通过冷却水供水管线201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吸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却塔2的入口通过冷却水回水管线202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吸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一三通5的第一接口与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的入口连接,第一三通5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放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一三通5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放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一接口与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的出口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放热介质入口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放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却侧换热器4的功率(即换热功率或换热量)为冷冻侧换热器3的功率(即换热功率或换热量)的2倍至5倍,如图1所示。
34.在本实施例中,冷冻水供水管线101和冷却水供水管线201上均设有第一泵组9,第一泵组9含有两条并联的泵组支线901,沿第一泵组9的入口向第一泵组9的出口方向,泵组支线901上依次设有第一蝶阀902、水泵904、止回阀905、第二蝶阀906。水泵904的入口通过橡胶连接件903与第一蝶阀902连接,水泵904的出口也通过橡胶连接件903与止回阀905连接,如图2所示。
35.在本实施例中,冷冻水供水管线101上设有过滤阀组10,沿过滤阀组10的入口向过滤阀组10的出口方向,过滤阀组10含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截止阀1001、第一压力表1002、第一过滤器1003、第二压力表1004、电动阀1005和第二截止阀1006。冷冻水供水管线101上还设有第三截止阀1007,第三截止阀1007与过滤阀组10并联,如图1和图3所示。
36.在本实施例中,冷冻水供水管线101、冷冻水回水管线102、冷却水供水管线201和冷却水回水管线202上均设有第三压力表1008、第一温度计1009和第一测量仪器接口1010。第三压力表1008、第一温度计1009和第一测量仪器接口1010沿水流方向依次排列,第一测量仪器接口1010可以用于连接压力表、温度计、压力传感器或温度计传感器。
37.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侧换热器4的功率大于冷冻侧换热器3的功率,优选冷却侧换热器4的功率为400kw-500kw,冷冻侧换热器3的功率为1000kw-1500kw,冷却侧换热器4的功率和冷冻侧换热器3的功率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例如,冷却侧换热器4的功率为450kw,冷冻侧换热器3的功率为1050kw。
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三通5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放热介质出口通过第一支线501连接,第一三通5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放热介质出口通过第二支线502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放热介质入口通过第三支线601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放热介质入口通过第四支线602连接,第一支线501、第二支线502、第三支线601和第四支线602上均设有第四压力表503、第二温度计504和第二测量仪器接口505。第二测量仪器接口505可以用于连接压力表、温度计、压力传感器或温度计传感器。
39.在本实施例中,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上依次设有回水罐801、第二过滤器802、第一压力传感器803和第二泵组11,回水罐801、第二过滤器802、第一压力传感器803和第二泵组11沿水流方向依次排列。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和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均与生产车间15(即透明网格背板生产车间)连接,生产车间15排出的冷却水进入回水罐801,回水罐801内的冷却水能够进入冷冻侧换热器3和/或冷却侧换热器4,第二泵组11与第一泵组9的构造相同。
40.在本实施例中,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连接有补水管线12,补水管线12含有依次连接的纯水罐1201、第三泵组13和稳压罐1202,补水管线12的出口端与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连接,补水管线12的出口端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803和第二泵组11之间,纯水罐1201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二泵组11进入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如图4所示。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包括控制单元14,所述控制单元14能够控制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的运行。例如,控制单元14能够控制冷冻机组1、冷却塔2、冷冻水供水管线101、冷冻水回水管线102、冷却水供水管线201、冷却水回水管线202、第一支线501、第二支线502、第三支线601、第四支线602、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第一泵组9、过滤阀组10、第二泵组11、补水管线12和第三泵组13的开关。
42.下面介绍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在透明网格背板车间的工作过程。
43.运行前期通过高于地面1m的纯水罐1201进行系统放气补水,补水用纯水,可减少系统清洗频次及增加系统使用年限,冷却塔2的补水用自来水补水。冷冻水供水管线101中的水温可以为7℃,冷冻水回水管线102中的水温可以为12℃,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中的水温可以为18℃,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中的水温可以为25℃。
44.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含有两种工作方式:
45.一、当室外气温≥25℃时,开启冷冻侧换热器3,关闭冷却侧换热器4,由冷冻机组1提供的7℃-12℃的工艺水通过冷冻侧换热器3来降低透明网格背板车间内设备的供回水温度,即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中水仅进入冷冻侧换热器3而不进入冷却侧换热器4,若冷冻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量不能满足车间工艺水温度需求时,开启旁通,即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中水同时进入冷冻侧换热器3和冷却侧换热器4,冷冻侧换热器3和冷却侧换热器4同时对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中水冷却降温,在通过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进入生产车间15,关闭通往楼顶冷却塔2水管道阀门,使冷却侧换热器4一起参与到冷冻侧换热器3换热过程中去。
46.二、当室外气温≤25℃时,开启冷却侧换热器4,关闭冷冻侧换热器3,由楼顶的冷却塔2通过自然环境温度/冷却塔风机冷却自来水,经过冷却水泵及冷却水供水管线201进入冷却侧换热器4,冷却侧换热器4对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中水冷却降温,来降低透明网格背板车间设备的供回水温度。同时,在楼顶的冷却塔2的水池内安装温度传感器,来自动控制冷却塔风机的启停,进一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7.其中,冷却塔2可以采用的是放置在楼顶的开式系统但不局限于开式,可以是闭式冷却塔、放置在房间内开式系统冷却塔、含有制冷剂的冷却塔。使用的7℃-12℃冷冻水是由大型水冷冷冻机组(冷冻机组1)制备的,但不局限于冷冻机组,可以是风冷冷水机组、根据循环水量也可采用小型冷水机;采用在冷却侧换热器4及冷冻侧换热器3之间增加旁通来保
证二次侧供水温度达不到供水温度时,打开旁通阀来增加换热面积,但不局限于增加旁通,可以是冷冻侧及冷却侧换热器单独使用。
48.在楼顶冷却塔2内增加了水温传感器来检测水温,从而来控制冷却塔风机的自动启停,可比传统直接工频启停冷却塔风机降低用能60%左右。在冷却侧换热器4及冷冻侧换热器3之间增加旁通来保证二次侧供水温度达不到供水温度时,打开旁通阀来增加换热面积,冷冻侧可选用小型号换热器,节省设备采购费用。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不但适合于透明网格背板车间,还可以可应用于氟膜产品制造、光伏背板制造、tpu制造等对工艺水温度有降低需求的领域。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实施例与实施例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包括冷冻机组(1)、冷却塔(2)、冷冻侧换热器(3)、冷却侧换热器(4)、第一三通(5)、第二三通(6)、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和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冷冻机组(1)的出口通过冷冻水供水管线(101)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吸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冻机组(1)的入口通过冷冻水回水管线(102)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吸热介质出口连接,冷却塔(2)的出口通过冷却水供水管线(201)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吸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却塔(2)的入口通过冷却水回水管线(202)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吸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一三通(5)的第一接口与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的入口连接,第一三通(5)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放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一三通(5)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放热介质出口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一接口与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的出口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放热介质入口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放热介质入口连接,冷却侧换热器(4)的功率为冷冻侧换热器(3)的功率的2倍至5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冻水供水管线(101)和冷却水供水管线(201)上均设有第一泵组(9),第一泵组(9)含有两条并联的泵组支线(901),沿第一泵组(9)的入口向第一泵组(9)的出口方向,泵组支线(901)上依次设有第一蝶阀(902)、水泵(904)、止回阀(905)、第二蝶阀(90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冻水供水管线(101)上设有过滤阀组(10),沿过滤阀组(10)的入口向过滤阀组(10)的出口方向,过滤阀组(10)含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截止阀(1001)、第一压力表(1002)、第一过滤器(1003)、第二压力表(1004)、电动阀(1005)和第二截止阀(100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冻水供水管线(101)上还设有第三截止阀(1007),第三截止阀(1007)与过滤阀组(10)并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冻水供水管线(101)、冷冻水回水管线(102)、冷却水供水管线(201)和冷却水回水管线(202)上均设有第三压力表(1008)、第一温度计(1009)和第一测量仪器接口(101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却侧换热器(4)的功率为400kw-500kw,冷冻侧换热器(3)的功率为1000kw-1500kw。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三通(5)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放热介质出口通过第一支线(501)连接,第一三通(5)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放热介质出口通过第二支线(502)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二接口与冷冻侧换热器(3)的放热介质入口通过第三支线(601)连接,第二三通(6)的第三接口与冷却侧换热器(4)的放热介质入口通过第四支线(602)连接,第一支线(501)、第二支线(502)、第三支线(601)和第四支线(602)上均设有第四压力表(503)、第二温度计(504)和第二测量仪器接口(505)。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上依次设有回水罐(801)、第二过滤器(802)、第一压力传感器(803)和第二泵组(11),第二泵组(11)与第一泵组(9)的构造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连接有补水管线(12),补水管线(12)含有依次连接的纯水罐(1201)、第三泵组
(13)和稳压罐(1202),补水管线(12)的出口端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803)和第二泵组(11)之间,纯水罐(1201)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二泵组(11)进入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包括控制单元(14),所述控制单元(14)能够控制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的运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包括冷冻机组(1)、冷却塔(2)、冷冻侧换热器(3)、冷却侧换热器(4)、第一三通(5)、第二三通(6)、车间冷却水供水管线(7)和车间冷却水回水管线(8),冷冻机组(1)与冷冻侧换热器(3)连接,冷却塔(2)与冷却侧换热器(4)连接,冷却侧换热器(4)的功率为冷冻侧换热器(3)的功率的2倍至5倍。所述透明网格背板节能冷却水供应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冷却塔和/或冷冻机组冷却生产车间的生产用水,实现节能降耗的有益效果。有益效果。有益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胜光 范蔚然 金焱峰 杜晓鹏 薛群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天光伏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8
技术公布日:2022/12/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48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