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以及无人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4-08  10



1.本技术涉及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或无人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以及无人车。


背景技术:

2.无人车(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越发成熟。对于无人车来说,其主要的监测部件是传感器(雷达)。
3.现有的雷达直接通过支架与车体进行连接,支架与车体通过螺钉固定,与雷达通过螺钉固定,螺钉连接部分露出车体,连接部分容易积灰而导致结构不合理。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解决了现有的传感器的支架的连接部分露出车体容易积灰而导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用于连接车体以及传感器;其中,安装架包括:
8.支撑骨架,支撑骨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车体,第二连接部连接传感器;
9.支架壳,支架壳连接支撑骨架,并覆盖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传感器凸出于支架壳。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壳包括:
11.支架前壳,支架前壳上开设有避空口,支架前壳可拆卸连接在支撑骨架上,且传感器位于避空口内;
12.支架后壳,支架后壳可拆卸连接在支撑骨架上;
13.支架前壳和支架后壳连接形成安装空间,支撑骨架位于安装空间内。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前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支撑骨架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卡口,第一卡接部插接于第一卡口内,并通过金属卡子进行卡接。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后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支撑骨架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卡口,第二卡接部插接于第二卡口内,并通过金属卡子进行卡接;或/和
16.支架后壳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沉孔,并通过穿设第一螺接件以连接到支撑骨架上。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前壳背离支撑骨架的一侧设置有发光件;
18.支架盖,支架盖连接在支架前壳上并罩住发光件。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骨架上开设有容置腔,容置腔位于第二连接部的内侧;
20.支架后壳封闭容置腔的开口。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骨架还包括:骨架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在骨架本体的两端;
22.第二连接部与车体的表面间隔设置。
2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包括:
24.连接板,连接板上开设有通孔,并通过穿设第二螺接件以连接到车体的金属支架上;
25.第二连接部包括:支撑凸台,支撑凸台位于支撑骨架上与连接板相对立的一端,支撑凸台上开设有通孔,并通过穿设第三螺接件以连接传感器。
26.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骨架还包括:加强筋部,加强筋部连接在连接板和支撑凸台。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骨架为玻璃纤维尼龙骨架;支架壳为塑料壳。
28.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车,其中包括车体,传感器,以及如上的安装架;安装架连接车体以及传感器。
2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通过支撑骨架上的第一连接部连接车体,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传感器,从而使传感器通过支撑骨架连接在车体上,再通过在支撑骨架外设置支架壳,使支架壳覆盖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对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实现遮挡;而传感器凸出设置使信号不被支架壳所阻挡,使传感器能稳定工作。因此,通过支架壳对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遮挡,使支撑骨架与车体的连接部分和传感器的连接部分均被掩藏在支架壳内,从而可以避免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露出到车外而积灰,实现了对传感器的稳定连接,优化了安装架结构。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剖视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爆炸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支架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支架盖安装在支架前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支架后壳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支撑骨架安装传感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支撑骨架安装传感器后的剖视图;
3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金属卡子的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安装到车体上后的剖视图;
4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无人车的传感器和安装架部分的爆炸图。
42.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43.100、车体;110、金属支架;120、前顶盖;200、传感器;300、安装架;400、支撑骨架;410、第一连接部;411、连接板;412、第二螺接件;420、第二连接部;421、支撑凸台;422、第三螺接件;423、容置腔;430、骨架本体;431、第一卡口;432、第二卡口;440、加强筋部;500、支架壳;510、支架前壳;511、避空口;512、第一卡接部;520、支架后壳;521、第二卡接部;522、沉孔;523、第一螺接件;530、安装空间;540、金属卡子;541、金属弹片;542、金属架;600、支架盖;610、灯槽架;620、发光件;630、螺钉连接柱;631、第四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5.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实施例一
4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以将传感器200设置在车体100的顶部为例,在现有的传感器方案设置过程中,裸露在车体顶部的安装点不仅容易积灰,而且安装点的外露严重影响了车体的外观的协调性,导致无人车的外观不美观。因此,本方案实施例中提出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300,以优化或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结构如下:
48.如图1所示,传感器的安装架300用于连接车体100以及传感器200,使传感器200连接在车体100的顶端。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感器200可以是雷达,例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为方便结构描述,以将传感器200安装在车体100的顶部的前端为例,且通过安装架300使传感器200位于车体100顶部的上方。本安装架300具体包括:支撑骨架400,以及支架壳500。支撑骨架400包括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第一连接部410位于支撑骨架400的下端,且第一连接部410连接车体100,具体为第一连接部410可以可拆卸或固定连接在车体100的顶部上;第二连接部420位于支撑骨架400的上端,且第二连接部420连接传感器200,具体为传感器200可以固定或可拆卸连接在第二连接部420上。支架壳500可拆卸连接在支撑骨架400上,支撑骨架400位于支架壳500内,支架壳500覆盖第二连接部420和第一连接部410,传感器200位于支撑骨架400的上端并凸出于支架壳500。
49.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支撑骨架400上的第
一连接部410连接车体100,通过第二连接部420连接传感器200,从而使传感器200通过支撑骨架400连接在车体100上,再通过在支撑骨架400外设置支架壳500,使支架壳500覆盖第二连接部420和第一连接部410,对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实现遮挡;而传感器200凸出设置使信号不被支架壳500所阻挡,使传感器200能稳定工作。
50.通过支架壳500对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的遮挡,使支撑骨架400与车体100的连接部分和传感器200的连接部分均被掩藏在支架壳500内,从而可以避免将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露出到车外而积灰,而且将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掩藏在支架壳500内,从而使无人车的外观整体协调性好,保证了外观美观;因此,本安装架300实现了对传感器200的稳定连接,优化了安装架300结构,具有避免安装点积灰,且保证外观美观的优点。
51.本实施例中,支撑骨架400不管采用何种外形形式能实现连接传感器200和车体100的作用,支架壳500不管采用何种外形形式能实现覆盖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的功能。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骨架400的具体外形形式,支架壳500的具体外形形式是可根据需要而预先设置的,只要设置后的支撑骨架400连接车体100和传感器200,且支架壳500覆盖第二连接部420和第一连接部410,就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并取得相应的效果。
52.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架壳500具体包括:支架前壳510,以及支架后壳520,支架前壳510可拆卸连接在支撑骨架400上,并位于支撑骨架400的上侧,支撑前壳510覆盖支撑骨架400的前侧和上侧;支架后壳520可拆卸连接在支撑骨架400上,并位于支撑骨架400的下侧,支架后壳520覆盖支撑骨架400的后侧和下侧。支架前壳510和支架后壳520均连接到支撑骨架400上后,两者之间形成安装空间530,支撑骨架400位于安装空间530内。支架前壳510和支架后壳520的边缘处均设置有配合结构,以使两者连接在支撑骨架400上后在边缘处能进行相接,这样安装空间530除下端开口外,其他的侧壁封闭。如图3、图4所示,支架前壳510上开设有避空口511,避空口511开设在支架前壳510的上表面上,并连通安装空间530。传感器200位于避空口511内,使传感器200能凸出整个安装架300,从而不会对传感器200信号产生影响。采用将支架壳500分为可拆卸连接的支架前壳510和支架后壳520,通过组装的方式实现对支撑骨架400的包裹,方便支架壳500安装在支撑骨架400上。而且支架前壳510和支架后壳520连接形成的安装空间530不仅可以安装支撑骨架400,而且传感器200的连接线缆可以收容在安装空间530内,从而实现对连接线缆的掩藏。
53.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架前壳510背离支撑骨架400的一侧设置有发光件620,具体结构中,在支架前壳5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灯槽架610,发光件620设置在灯槽架610中,发光件620通电后发出亮光,作为无人车的指示灯或者是气氛灯。灯槽架610套环绕避空口511一圈设置,因此设置在灯槽架610中的发光件620环绕传感器200一周设置。灯槽架610可以与支架前壳510进行可拆卸安装,通过设置灯槽架610,可以方便的对发光件620进行卡嵌安装,而且通过发光件620可以指示传感器200的工作状态,也可以实现夜间行车提醒作用。
54.如图4、图5所示,支架壳500还包括支架盖600,支架盖600连接在支架前壳510上并罩住发光件620。支架盖600的内壁上设置有螺钉连接柱630,螺钉连接柱630设置多个且环绕避空口511进行分布;对应的支架前壳510上开设有通孔,第四螺钉631从安装空间530内
部穿过通孔而连接到螺钉连接柱630上,从而实现支架盖600与支架前壳510的连接。该连接方式为内部连接形式,避免了将螺钉连接柱630暴露在壳体外部,具有外观美观的优点。支架盖600采用透明材料,达到透光效果使氛围灯光效果达到最大化;通过支架盖600对其内的发光件620进行保护,可使发光件620在支架盖600内发出光亮,实现氛围灯或提示灯的功能,外观效果漂亮。
55.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架前壳5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512,多个第一卡接部512设置在所述支架前壳510上朝向安装空间530内的一侧;如图7所示,支撑骨架400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卡口431,如图9所示,第一卡接部512插接于第一卡口431内,并通过金属卡子540进行卡接。通过将第一卡接部512插入到第一卡口431内,并通过金属卡子540进行卡接,使第一卡接部512不会从第一卡口431中脱出,从而使支架前壳510可以卡接到支撑骨架400上,通过卡接的形式不仅利于对支架前壳510进行安装,而且使第一卡接部512位于安装空间530内,不会使连接结构暴露在支架前壳510的外表面,优化了连接结构,保证了外观美观。
56.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接部512朝向支撑骨架400凸出,其前端设置金属卡子540,金属卡子540包括连接到第一卡接部512上的金属架542,以及固定连接金属架542的金属弹片541,金属弹片541的一端连接金属架542,另一端远离金属架542而上翘。当第一卡接部512插入第一卡口431内的过程中,第一卡口431挤压金属弹片541,使金属弹片541变形后进入到第一卡口431内,当金属弹片541穿过第一卡口431后,金属弹片541由于弹性而恢复形状,从而抵靠在第一卡口431的外侧,使第一卡接部512不会脱离第一卡口431以实现卡接。
57.如图7、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架后壳52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521,多个第二卡接部521设置在所述支架后壳520上朝向安装空间530内的一侧,支撑骨架400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卡口432,第二卡接部521插接于第二卡口432内,并通过上述的金属卡子540进行卡接。通过将第二卡接部521插入到第二卡口432内,并通过金属卡子540进行卡接,使第二卡接部521不会从第二卡口432中脱出,从而使支架后壳520可以卡接到支撑骨架400上,通过卡接的形式不会使连接结构暴露在支架后壳520的外表面,优化了连接结构,保证了外观美观。
58.如图6、图7、图9所示,支架后盖还可以采用螺钉连接的形式,具体结构中支架后壳520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沉孔522,并通过穿设第一螺接件523以连接到支撑骨架400上。具体结构中,第一螺接件523为螺钉,支撑骨架400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接件523相对应的螺纹孔,第一螺接件523位于沉孔522中并穿设过支架后盖后螺接到支撑骨架400的螺纹孔上,实现支架后盖和支撑骨架400的连接。采用螺纹连接的形式可以增强支架后盖和支撑骨架400的连接稳定性,使两者不易松动。由于支架后盖是位于后部,在支架后盖的外表面采用沉孔522的形式,避免第一螺接件523的螺钉头凸出在支架后盖的外表面,从而可以掩藏第一螺接件523。
59.为兼具连接的稳定性和外观的美观性,本实施例中的支架后壳520同时采用两种形式连接在支撑骨架400上,即同时具有第二卡接部521与第二卡口432的卡接形式连接,以及第一螺接件523的螺纹形式连接。
60.如图6、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骨架400还包括骨架本体430,第一连接部
410和第二连接部420分别连接在骨架本体430的两端。骨架本体430弯曲设置,沿从下到上的方向朝后延伸并弯曲。第一连接部410一体成型设置在骨架本体430的下端,第二连接部420一体成型设置在骨架本体430的上端,第二连接部420与车体100的表面间隔设置。采用该结构形式,可以使与支撑骨架400相匹配设置的支架壳500呈弯曲形式,其覆盖第一连接部410的部分沿水平方向设置,其覆盖第二连接部420的部分位于车体100的顶部上方且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两者的中间部分弯曲设置。该结构可以实现对传感器200的支撑稳定性,而其曲面造型美观,保持整个传感器200部分的整体一致性好。且用于连接支架后盖的沉孔522设置在支架壳500覆盖第二连接部420的部分的下表面上,使人眼很难目视到,从而更好的实现对连接结构的掩藏。
61.如图2、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410具体包括连接板411,连接板411上开设有通孔,并通过穿设第二螺接件412以连接到车体100的金属支架110上,金属支架110可以是钣金支架,第二螺接件412可以是螺柱。连接板41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二螺接件412进行连接,而且连接到车体100的金属支架110上,金属支架110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保证了整个安装架300的连接稳定性。车体100还包括前顶盖120,前顶盖120连接在第一连接部410和金属支架110之间,并通过第二螺接件412在连接到金属支架100时被固定到金属支架110上,通过前顶盖120盖在金属支架110上,对金属支架110进行掩藏保护。如图2、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420具体包括支撑凸台421,支撑凸台421位于支撑骨架400上与连接板411相对立的一端,具体支撑凸台421位于骨架本体430的上端,支撑凸台421朝向上延伸设置;如图8所示,在支撑凸台42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通孔,并通过从支撑凸台421的下部穿设第三螺接件422以连接传感器200。第三螺接件422可以为螺钉,支撑凸台421能为传感器200提供稳定的支撑面,使传感器200通过第三螺接件422稳定的连接在支撑凸台421上,第三螺接件422从支撑凸台421的下部穿设后连接到上方的传感器200,减少支撑凸台421的表面积,优化结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凸台421为锥形台或圆柱台,其上表面可以与传感器200的圆形轮廓相匹配,采用锥形台或圆柱台能对传感器200实现更稳定的支撑。
62.如图2、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骨架400的支撑凸台421开设有容置腔423,容置腔423位于第二连接部420的内侧,具体结构中在支撑凸台421的内部设置容置腔423,从而减少支撑凸台421的壁厚,而且将与第三螺接件422相配的通孔连通容置腔423,从而可以将第三螺接件422从容置腔423中穿过通孔而与传感器200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对安装点的掩藏,而且减少支撑凸台421的表面积,优化结构。当传感器200连接好后,再将支架后盖连接到支撑骨架400上,以通过支架后壳520封闭容置腔423的开口。
63.如图7、图8所示,为增强支撑骨架400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骨架400还包括加强筋部440,加强筋部440连接在连接板411和支撑凸台421。通过加强筋部440使位于下方的连接板411和位于上方的支撑凸台421实现结构连接,与骨架本体430同时进行支撑,大大增加了支撑凸台421的承载能力。具体结构中,加强筋部440与连接板411和支撑凸台421一体成型,因此加强筋部440不仅连接支撑凸台421和连接板411,还实现与骨架本体430的连接,从而使支撑骨架400的结构更稳定。
64.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骨架400为玻璃纤维尼龙骨架,通过玻璃纤维中增加尼龙材料制成,在尼龙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玻璃纤维进行增强,从而得到的塑料材料。其机械强度、刚性、耐热性,耐蠕变性和耐疲劳强度大幅度提高。因此玻璃纤维尼龙骨架能对传感器200
进行稳定的支撑安装。支架壳500为塑料壳,支架壳500主要是作为外部壳体进行保护和提升外观,所以采用轻量化塑料材质,以减轻整体重量。
65.本传感器的安装架300的装配过程为:
66.第一步:如图7、图8所示,采用4个第三螺接件422(螺钉)从支撑凸台421的容置腔423中穿过通孔,而将传感器200连接安装在支撑骨架400的支撑凸台421上。
67.第二步:如图6、图9所示,支架后壳520采用2个第二卡接部521和金属卡子540连接到支撑骨架400上的第二卡口432上,且采用2个第一螺接件523(螺钉)穿过支架后壳520上的沉孔522而安装在支撑骨架400上。
68.第三步:如图2、图8所示,将支撑骨架400上的连接板411上用4个第二螺接件412(螺柱)安装在车体100顶部的铸铝的金属支架110上;
69.第四步:如图4、图5所示,发光灯安装在灯槽架610中,并将灯槽架610套设安装在支架前壳510上,然后将支架盖600用5个第四螺钉631进行安装,使支架盖600连接到支架前壳510上。
70.第五步:如图2、图3、图9所示,将第四步组装好的支架前壳510通过4个第一卡接部512和金属卡子540卡接在第三步装好的支撑骨架400的第一卡口431上。
71.通过以上步骤,从而完成将传感器200安装到车体100上。
72.实施例二
73.如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车,其中包括车体100,传感器200,以及如上的安装架300;安装架300连接车体100以及传感器200。具体结构中,如图10、图11所示,在车体100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支架110(钣金支架),金属支架110上设置有安装孔,通过螺接件(第二螺接件412)穿过安装架300的连接板411和安装孔而实现将支撑骨架400连接在金属支架110上。
74.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安装架300安装在铸铝材质的金属支架110上,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保证传感器200在安装架300上安装稳固性。
75.综上所述,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以及无人车,采用支撑骨架将传感器和无人车的车体进行连接,且支撑骨架采用尼龙+玻纤的塑料形式,提高传感器的支撑强度,支撑骨架连接在车体的金属支架上,保证传感器的稳定性。支架壳采用普通的塑料外壳的形式具有轻量化的优点。且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等安装位置设置在支架壳的内部,避免了积灰和堆积污垢,且保证外观美观。支架壳的内部形成安装空间,传感器连接线束可以在安装空间中设置,从而便于传感器连接线束的隐藏。而且内置发光灯,具有指示和美化外观效果的优点。
7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用于连接车体以及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车体,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传感器;支架壳,所述支架壳连接所述支撑骨架,并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传感器凸出于所述支架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壳包括:支架前壳,所述支架前壳上开设有避空口,所述支架前壳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上,且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避空口内;支架后壳,所述支架后壳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上;所述支架前壳和所述支架后壳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支撑骨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前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所述支撑骨架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卡口,所述第一卡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卡口内,并通过金属卡子进行卡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后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所述支撑骨架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卡口,所述第二卡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二卡口内,并通过金属卡子进行卡接;或/和所述支架后壳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沉孔,并通过穿设第一螺接件以连接到所述支撑骨架上。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前壳背离所述支撑骨架的一侧设置有发光件;支架壳还包括支架盖,所述支架盖连接在所述支架前壳上并罩住所述发光件。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骨架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在所述骨架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车体的表面间隔设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通孔,并通过穿设第二螺接件以连接到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位于所述支撑骨架上与所述连接板相对立的一端,所述支撑凸台上开设有通孔,并通过从所述支撑凸台的下部穿设第三螺接件以连接所述传感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感器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加强筋部,所述加强筋部连接在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支撑凸台。9.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传感器的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为玻璃纤维尼龙骨架;支架壳为塑料壳。10.一种无人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传感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连接车体以及传感器;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支架,所述安装架通过螺接件连接在所述金属支架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或无人车技术领域,提供一种传感器的安装架以及无人车,其中安装架用于连接车体以及传感器;安装架包括:支撑骨架,支撑骨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车体,第二连接部连接传感器;支架壳,支架壳包裹支撑骨架,并覆盖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传感器凸出于支架壳。本申请解决了现有的传感器的支架的连接部分露出车体容易积灰而导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露出车体容易积灰而导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露出车体容易积灰而导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赵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1
技术公布日:2022/12/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4615.html

最新回复(0)